李白个人资料简介

1、李白个人资料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居庐山,但仍密切注视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后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坐系浔阳狱,第二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飘泊于武昌、浔阳、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纵观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较复杂的。儒家、道家、纵横家、游侠思想对他都有影响。他企羡神仙,向往隐逸,可是又不愿「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不愿走科举的道路。他想通过隐居,求仙获取声望,从而在名人荐举下,受到皇帝征召重用,以便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然后功成身退。诗人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度过狂放而又坎坷的一生。李白存诗九百九十多首。这些诗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政治集团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画笔点染祖国壮丽的山河。他的诗篇,无论五言七言,无论古体近体,无不别具风格,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有《李太白集》。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2、李白生平介绍

  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3、李白是哪里人啊
李白出生在四川的,是李白的好友,当时著名的诗人杜甫。杜甫与李白于天宝三载(公元七四四年)相遇,一起同游梁、宋、齐、鲁,交往甚厚。分别以后,杜甫曾多次写诗忆及李白,对李白的才华是十分欣赏的,对李白被谪夜郎的不幸遭遇亦深表同情。他在《不见》诗中写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自注云:“近无李白消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七六一年),即李白去世的前一年,当时杜甫正流寓四川,他与李白分手已有两年了,故急切地希望李白能够早日回到故乡四川与自己相见,其向往之意与想念之情溢于言表。匡山,指大匡山,因“山势高耸,状如匡字”(仇兆鳌《杜诗详注》引《全蜀总志》),故名匡山,在江油县治西三十里,是岷山的一个支脉。李白少年时候曾在此山中读书,其读书处今尚有北宋熙宁元年(一一六八)所立《中和大明寺住持碑》,碑云:“唐第七主玄宗朝 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止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平有十载。”杜甫此诗抒发的虽然是“悯其放逐而望其生还”的忆念李白的情怀,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杜甫认为匡山是李白少年的读书之处,亦是其诞生之地。旧有人认为匡山指庐山,那是错误的,与诗意 “头白好归来”显然不合,故杜田注此诗云:“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 生焉。彰明,绵州之属邑,有大小匡山,白读书于大匡山,有读书堂尚存。其宅在清廉乡,后废为僧房,称陇西院,盖以太白得名。院有太白像主唐绵州刺史高忱及崔令钦记。所谓匡山,乃彰明之大匡山,非匡庐也。”(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四注引杜田《杜诗补 遗》) 其后唐人言李白,皆认为李白出生于四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