査海生个人简历介绍

査海生个人简历介绍

1、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中国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人,原名查海生,笔名海子,朦胧诗派诗人。

2、代表作有《亚洲铜》《麦地》《春天,十个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其诗歌被视为是中国新诗创作的重要的节点,并且预示了中国新诗创作的风向转向“本体建设”的位移走势。曾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北京大学第一届学生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诗歌奖等。

3、海子幼时在怀宁农村长大,学习成绩优异,高中毕业于高河中学。1979年参加高考,以安庆地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尝试诗歌创作,先后遇见了骆一禾与西川(原名刘军),三人并称为“北大三诗人”,毕业前夕,编印了自己的第一本油印诗集《小站》,共收录了25首诗歌。1983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任教。在此期间,经常于校刊上发表诗歌。1982年至1989年,海子创作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土地》和《海子诗全集》等。

4、1989年3月,海子创作了最后一首诗歌《春天,十个海子》,发表了最后一篇文章《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3月26日,留下遗书后,在秦皇岛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时年25岁。

5、人物经历

求学1964年3月24日,海子在安徽安庆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出生。1969年入学查湾小学,成绩依然保持优异,并且跳级一年。1973年顺利考入高河中学。1979年15岁参加高考,以安庆地区文科第一名,总分378.25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第一次走出这片养育他的土地。

1980年在北大求学期间,海子开始尝试学习写诗,并接触到如《浮士德》等多种外国诗集、诗选和其他世界文学名著,广泛阅读了朦胧诗人江河、杨炼、北岛、顾城、舒婷等人的诗作。他深受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和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影响,追求神言与人言相融合的精神体验,注重诗歌的修辞,文字语言的信达雅,崇尚超脱世俗的意境。长诗创作和史诗创作深受杨炼、江河影响,而短诗创作则深受顾城、北岛的影响。

1981年海子与骆一禾相识于北大五四文学社。求学时期,两人交往甚密,骆一禾给了海子很多指引、作为他的倾听者而存在。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1982年海子首次尝试诗歌写作。

创作1983年春,海子在北大校团委办公室与西川(原名刘军,与海子、骆一禾并称北大三诗人)相识。1983年3月13日,海子创作散文诗《源头与鸟》,后与北大法律系学生陈陟云结为好友,并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编印了自己的第一本油印诗集《小站》,其中收录了《东方山脉》等25首诗歌。

1983年7月,海子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校刊编辑部后转至哲学教研室工作,先后开过控制论、系统论和美学的课程。在此期间,结识了一群“文艺青年”,如华东政法诗人吴霖、爱画画的孙理波等。并且开始在校刊发表诗歌,当时用的笔名是“扎卡”。同年,将笔名改为“海子”,取自蒙藏高地的湖泊之意。

1984年创作了《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此后两部作品成为了海子的代表作。4月加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制系统科学研究会,并担任研究分会科研组理事,兼副秘书长。6月,中国政法大学第一本油印诗集《青铜浮雕·狂欢节·我》选入海子诗歌《北方》《女孩子》以及四首翻译诗歌作品。

1986年,海子在暑假期间奔赴青海,游历了青海省西宁市、青海湖、格尔木以及西藏自治区拉萨。12月,海子荣获北京大学第一届学生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诗歌奖”。这是海子平生第一次获得的诗歌荣誉。

1988年7月,海子和朋友们结伴去西藏旅行,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激发了海子的创作灵感,在此期间写下了很多知名的作品。途经青海省德令哈创作了诗歌《青海湖》《日记》,其中“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广为流传。在西藏创作了《我飞遍草原的天空》,在拉萨创作了《远方——献给草原英雄小姐妹》,在萨迦县创作了《远方》,除此之外在路途中也创作了《西藏》《雪》等诗歌。

1982年至1989年,海子创作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土地》和《海子诗全集》等。

1989年初,海子曾回过安徽老家,村里依旧封闭、贫穷,家人不能理解他的思想与写作,农民父亲甚至不敢同他说话,他在家乡变成了“陌生人”。

逝世1989年3月,海子创作了最后一首诗歌《春天,十个海子》,发表了最后一篇文章《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3月24日-25日,留给父母、骆一禾等几封遗书后,于26日下午5点30分,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慢车道上卧轨自杀,时年25岁。随身之物有四本书,分别是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托尔·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以及《新旧约全书》《康拉德小说选》。

6、人物关系

亲属父亲:査正全(曾用名查振全),生于1933年7月23日

母亲:操彩竹(曾用名操釆菊),生于1935年9月1日

两个姐姐(夭折)

大弟:査曙明,生于1967年12月22日

二弟:査训成,生于1970年9月18日

三弟:査舜君,生于1974年4月18日

好友西川、骆一禾、陈陟云、吴霖、孙理波等

7、主要作品

海子的成名之作是《阿尔的太阳》与《亚洲铜》。随后写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以及相关的诗歌批评。1984年开始了长诗的创作,期间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为《河流》与《传说》。1985-1986年,海子坚定了写作史诗的理想,并且决定以太阳为主体进行史诗的创作。1988年秋,海子的著名诗歌《麦地》以及《五月的麦地》在诗刊第九期进行了发表。

短诗

《小站》《亚洲铜》《阿尔的太阳》《春天,十个海子》《黑夜的献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梦为马》《活在珍贵的人间》《海上》《新娘》《我,以及其他的证人》《野鸽子》《汉俳》《五月的麦地》《麦地(或遥远)》《麦地与诗人》《九首诗的村庄》《两座村庄》《病少女》《野花》《在家乡》《粮食两节》《光棍》《生殖》《土地·忧郁·死亡》《马、火、灰、——鼎》《石头的病(或八七年)》《日出》《水抱屈原》《爱情故事》《跳跃者》《秋天》《中国器乐》《煤堆》《春天的夜晚和早晨》《木鱼儿》《印度之夜》《不要问那绿色是什么》《黑风》《无题1》《无题2》《生日》《预言》《一间房》《牧梦》《死者》《二子乘舟》《早祷与枭》《打钟》《蓝姬的巢》《古老桃树》《莲界慈航》《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寂静》《食果》《饮酒》等

长诗

《河流》《传说》《但是水、水》《土地》等

组诗

《燕子和蛇》《早祷与枭》《诗人叶赛宁》《不幸》《给母亲》《九盏灯》《给安徒生》《梭罗这人有脑子》《给你》等 诗剧 《太阳·断头篇 》《太阳·土地篇》《太阳·大札撒(残稿)》《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太阳·弑》(后改编为祭祀剧)《太阳·诗剧 》《太阳·弥赛亚》(后改编为合唱剧)

小说及神秘故事

《龟王》《木船》《初恋》《诞生》《公鸡》《南方》《取火》《谷仓》《歌手》 翻译作品 朗斯敦·休斯的《佛罗里达筑路工》《鼓声》、兰达尔·贾瑞尔的《变形》、西尔维亚·帕拉斯的《言语》等

散文及散文诗

《源头与鸟》《我是太阳的儿子——给长江,也给和我一样年轻的人们》《有时》《高原上》《果树》等

8、创作特点

灵感来源海子的创作灵感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怀宁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二是20世纪80年代思想空前解放的人生经历,三是坎坷的感情经历。

海子直面农村的土地,没有华丽辞藻、陈词套话。诗歌里多次运用了农村的意象,描写农村的生活、风土人情,他的灵感源于对这片土地的记忆和热爱。农村的麦田,有饱腹的稻谷,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也是滋养农耕文明的生命摇篮,在海子的笔下,麦地象征着劳动的光荣:“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麦地》)海子也会在麦子收割完以后,站在满是麦茬的大地上,天将黑时,独自感受大地的荒凉。他临终前所写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没有与乡村紧密相连的贫穷和烦恼的影子,描述了他所向往的乡村生活。“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世纪80年代,海子从农村来到北京。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认识更多的人,学到了较为繁杂的知识,读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诗作,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中,吸收了很多营养。他没有跟随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而是把阅读扩展到了浪漫主义,超越了现代主义的限度。这使得他的作品风格和主题在后期发生了巨大转变。在长篇史诗中则常常与死亡、暴力和痛苦相联系。海子甚至从一些民间的文化,像浑曲、谣曲等形式当中,都吸收了营养,形成一种中国现代的诗歌。

感情经历也是海子的灵感来源,在其众多作品中,也经常出现爱情的影子。海子一生爱过四个女孩,都无疾而终,尤其是初恋更与他的生命有关,这些感情经历在诗中的体现,如:“荒凉的山岗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

诗歌主题海子诗歌的主题随着他的经历发生变化,早期为独特的乡土农耕主题以及诚挚的情感与个人追求。海子在北大求学后深受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影响,他将自己的生命艺术化后产生了理性追求,将生命幻化为诗歌,融诗歌于生命。

海子诗歌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便是追求个体生命的理想与价值。“死打开了自由的大门,呼唤人们对自己的有限生命作真正必要的创造,把自己的生活造成有意义的价值生活。”是海子生命价值意识的体现。“死亡”对海子,更像是原始信仰中的那种过渡仪式,仿佛只是腐败与新生之间的一道窄门,只有通过死亡这道窄门,世界的有机性(即整合的力量)和意义才能得到恢复。“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只身打马过草原。” (《九月》)他感到死亡就是存在的本质和经验,诗也因之弥漫着死亡气息。在《死亡之诗》(又名《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中对于“洁净的少女”发出了这样的“死亡请求”:“请在麦地之中/清理好我的骨头/如一束芦花的骨头/把他装在箱子里带回”“请整理我那零乱的骨头/放入一个小木柜。带回它/像带回你们富裕的嫁妆。”以某种超脱的、诗意的眼光来看待死亡,体现了海子对于生命的意识与态度。

风格特征海子的诗歌大致可分为两类:大量抒情短诗和“现代史诗”类型。

短诗海子的早期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主要以农耕文化的衰亡,隐喻“精神家园”的丧失,表达对哺育人民的土地、千百年来生存的根基的感念和缅怀。诗歌蕴含母性、如水般柔软的爱,感情基调热烈而忧伤,文字风格温暖明亮。

意象表达短诗倾向于以月亮为核心的“麦地”村庄系列作为意象群落。以“麦地”为中心描写村庄、母亲、少女、马匹、瓷碗、河流、镰刀等等的农耕意象系列,不仅仅具有经验性的“客观”写实,更主要的贯注着深邃而丰富的情感体验,海子把一切幻象都化作他所熟悉的家乡事物的意象,“收割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月亮知道我/有时比泥土还累”月亮和海子的感情是共通的,甚至在诗歌末尾表明了情感倾向,使他的诗在根源上与民间和大地保持着亲密的联系。

“回溯”过去早期作品中,海子在“走向未来”“强调当下”“回溯过去”三种时间中,选择了回溯过去,试图寻找可融入“过去”的写作资源或文化系谱:“庄子在水中洗手/洗完了手,手掌上一片寂静/庄子在水中洗身/身子是一匹布/那布上沾满了/水面上漂来漂去的声音。”(《思念前生》)海子的回溯“过去”,不是通向传统的价值形态和审美性格,而是返回粗粝的大地、河流、村庄、农耕等等永恒的人类生存和生命之根基。被置于现代社会中它既有实体性,但更有文化意向的象征性。

长诗1987年后,海子将创作重心放在长篇叙事史诗《太阳·七部书》上,由“爱情”“怀乡”等传统抒情主题转向“人与神”“天与地”“生与死”等重大哲学命题,体现了诗歌的父性、烈火般的复仇,整体氛围趋于黑暗晦涩。宏大的体制展现了海子对终极价值的渴慕,并且会因触不可及而感到不安与绝望。

意象表达海子长诗的意象多以太阳为核心向外延伸,同时他对乡土意象的描写和抒怀贯穿其创作生涯始终。从“麦地乌托邦”到“太阳史诗”是海子创作的转变。海子择定“太阳”和“太阳王”为主要意象,以“火辣辣”的形象来笼罩光明与黑暗的力量,使它们同等地呈现,他要建设的史诗结构因此有神魔合一的实质。太阳相关的意象为海子提供的不是一条由此及彼的直线升华,而是一个庞大纠结的话语场域,一种大致的精神方向。

在充满暴力与杀戮的《太阳·土地篇》里,海子已经预感到了大地乌托邦的幻象性质,“不仅远方的神话在诗人心中开始破灭,而且一夜之间,土地就由诗意栖居的神性家园变成了滋生死亡与暴力的温床。“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土地” (《黑夜的献诗》)。“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尸体不是愤怒也不是忧伤/其中包含着疲倦、忧伤和天才”(《土地王》)。“我们已丧失了土地,替代土地的是一种短暂而抽搐的欲望、肤浅的积木,玩具般的欲望。”(《土地》)“土地”在海子的后期作品中具备了形而上的特征,暗示着工商业繁荣后农耕文明的衰微,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被蚕食乃至遗弃,意味着现代人的精神放逐和信仰失落。

史诗情结20世纪80年代初期整个诗坛弥漫着史诗情结,而海子的长诗创作和史诗创作深受杨炼、江河影响。史诗最明显的特点是它所采用的“叙述”的表达方式、宏大的规模、以及重大、严肃的思想主题。在他的长篇叙事诗《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中,史诗情节的叙述方式体现在对民房、马厩、囚牢、羊圈、猪圈、牛栏等草原景物有着细致的描述,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这一切可以说明海子存在自觉的史诗“规范意识”。而史诗宏大的规模体现在海子的《太阳·诗剧》中题材的抽象性,他为人物创造了一个上下5000年的时间跨度,且有涵纳人类历史的“时间气度”。海子在他的《太阳·断头篇》《太阳·弥赛亚》等系列长诗中,始终贯穿着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重大人类命运主题,并敢于为了人类幸福的事业而承担个人的命运审判,严肃主题的超越体现了海子的史诗情节。

9、成就与影响

获奖荣誉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

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

2001年4月28日,《海子的诗》和诗人郭路生《食指的诗》荣获中国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2001年,海子的明亮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中学教材。后入选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

2003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选入另一篇经典代表作《麦地》。

文学影响海子创作的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随着海子诗歌作品在书籍报纸杂志的转载选登,有关海子的评论连篇刊发,通过现代各种媒介的传播,引起了大批青年读者的争相传抄。他的诗歌逐渐受到广大诗歌爱好者、诗坛及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在民间诗坛和官方诗坛相继引起了海子诗歌阅读的热潮,形成了“海子诗歌现象”。他的诗歌也成为了文学研究和学者论文书写的对象,自此海子走入了中国当代诗歌史册,在中国当代诗坛中,占据了十分独特的地位,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杰出诗人以及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0、人物评价

诗人西川(海子好友):“我们中国人由想象中国到想象世界,需要我们当代作家、艺术家以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中国人如何找到一条想象中国乃至想象世界的途径,这方面海子已经走在了前面。海子的诗歌使我们在想象中国时获得了一种新的模式。实际上中国既不是西方人想象的中国,也不是一个到处已经城市化的中国。”

诗人骆一禾(海子好友):“海子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悲剧,正如酒和粮食的关系一样,这种悲剧把事件造化为精华;海子不惟是一种悲剧,也是一派精神氛围,凡与他研究或争论过的人,都会记忆犹新地想起这种氛围的浓密难辨、猛烈集中、质量庞大和咄咄逼人,凡读过他作品序列的人会感到若理解这种氛围所需要的思维运转速度和时间。”

“70后”诗人孙磊:“他为当代诗歌树立了精神的标杆!”

北京大学诗人臧棣撰写的序言《未名湖诗歌面面观》(1980~1985)一文中,对海子诗作给予评价:深信他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主要诗人之一。海子最感人的地方,是他对诗歌语言的近乎残酷的雕琢,又诚实,其结果又如此令人叹服,毋庸置疑,他在沉着地尝试着以一种崭新的语言来写诗……既然他能够写出这么多好诗,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他也能够写出伟大的诗篇......

整体主义诗歌运动发起人杨远宏对海子的诗剧《遗址》给予了高度评价:“海子的《遗址》是一出极为具体,又极为抽象,象征和神秘氛围都极浓厚的诗剧,极令人费解,也极悬心地诱人去领悟。海子深情地在亲近人生与感悟永恒中, 实践着他的美学追求。”

北京作协在1987年诗歌创作会上给海子罗列了两项“罪名”:“搞新浪漫主义”和“写长诗”。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诗人王家新:“还有很多比海子更好的诗人,他的诗歌过于高亢、空洞。”

诗歌评论家、诗人唐晓渡:”海子当年如果没死,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没有现在这么耀眼,他写的诗歌也一定会发生变化。这关系到我们人类非常可笑的地方,就是人死了以后,价值才得到提升。”

11、后世纪念

纪念活动对于海子的纪念活动一直在举行,每年3月26日,在北大有纪念海子的诗歌节,这已经成为了北大新的传统和惯例。在这一天,众多诗歌论坛也都有相关的纪念活动。

2012年7月30日,“中国首届海子青年诗歌节”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举行。因海子写下了《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也就此与德令哈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3年《星星》诗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国际汉语诗歌协会共同设立了“海子诗歌奖”,并且得到了海子家人的支持。

纪念场所

查湾故居

查湾故居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子的少年时光大多在那个长着很多针叶林和满眼稻田的安徽怀宁查湾村中度过。故居是斜岗上的老楼和三间瓦房,瓦房的前面有个小院子与老楼房相通,栽有常绿树,环境清幽。瓦房的后面是田野,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景色一望无垠,海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写下了《你的手》和《怅望祈连》。

查湾海子纪念馆查湾故居的东侧是查湾海子纪念馆和海子诗篇广场,诗歌广场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矗立着一座有两层楼高的海子半身石制像。诗歌广场有一处数百米围合式“诗歌墙”,上面是用正楷字刻着数十首海子的诗篇。

海子诗篇广场

海西海子诗歌纪念馆位于德令哈市巴音河畔,在纪念馆后方,有一尊昆仑玉原石雕刻而成的海子半身像。同时他的18首作品被雕刻在18块形态各异的石碑上,一同组成了海子碑林。

査海生为什么卧轨

1.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根据海子死后一些诗人和作家发表的一些文章看,有人认为海子是死于精神分裂,有人认为他是江郎才尽,有人说海子的死是殉诗,有人说海子的死缘于城市和乡村的矛盾,这些说法反映了人们当时对海子之死的关注。

2.另外就是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西川的说法。在朱大可先生的文章《先知之门》中,他认为海子的死“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急速飞跃。经过精心的天才策划,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或者说,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