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写作技巧范文(精选8篇)

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达方法即艺术技巧和表达技巧,以及表达技巧。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十大写作技巧的文章8篇 ,欢迎品鉴!

十大写作技巧

  领导讲话产生的最佳模式是两个结合:一是领导和机关结合,

  二是起草者和执行者结合。而就起草领导讲话工作的本身而言,有以下几个重要环节需要把握:

  一、吃透领导意图

  领导讲话是领导个人意图和承办机关指导工作意图的重合。因此,不仅要体现承办机关和直接起草者的意图,尤其要体现领导的意图,而且前者必须服从后者。这就要求承办起草者善于领会和吃透领导的意图。

  大凡领导同志要在某个会议上发表讲话,都会把起草讲话稿的人员找来“面授机宜”,即把意图交代清楚。如讲几个什么问题,着重强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等等。领导交代意图的时候,作为领导讲话的起草者(执笔者)必须认真地听,认真地记,认真地理解,最好把领导所讲的话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因为这里面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领导事先经过认真思考,打好了腹稿,讲出来的思路已经是很成熟、很成系统了,起草讲话者稍加整理就可成为很理想的讲稿框架了,你全盘记下,写起来就会省劲得多。另一种情况是,领导虽然事先做了认真的思考,但是说出来时可能不够连贯、不成系统,甚至可能是零零碎碎或者是重重复复的话,但是即使是这样,你也要把它全部记录下来,而后经过加工整理,使之连贯起来、系统起来。

  领导的意图如果很明确、很完整,那非常好办。如果不太明确、不太完整,那该怎么办?这种情况也是会经常遇到的。因为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太忙,有时来不及作系统周密的思考,所交代的问题只是一个大概的轮廓,一个粗略的想法,或者只点到现象而没有形成

  观点,或者只提到观点而没有串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或者连点到的现象和提到的观点都未必正确。在这种情况下,起草人员同样要把领导的原话记录下来,然后认真琢磨:领导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说的那些话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还有什么话想说没有说出来?琢磨清楚后再加以梳理、完善和发挥,使领导的思路由不清晰到清晰,由不完整到完整。从这方面说,领导讲话的起草者的头脑应该是领导头脑的扩张,思维应该是领导思维的延伸。所以说,领导讲话的起草者是领导的“外脑”和“智囊”。

  还有一种情况也会经常遇到,就是领导事先没有交代写作意图,让你先列出个提纲来再说。这里有几种可能:一种是领导的确腾不出时间来思考;一种是他有意发挥起草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考考你的能力和水平;还有一种是他相信你的能力和水平,无须多作交代。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要把握住两条:一条是,根据会议主题和上级的有关要求、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揣摩和预测领导可能要讲的方面;另一条是,根据该领导历次讲话的特点和平常与领导的接触,弄清领导喜欢讲的大概内容。把这两个方面捏合起来,再加上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分析思考,就可能做到八九不离十,也容易得到领导的认可。

  对于领导意图的把握,不只是在起草讲话稿之前,平时也要多加留意。与领导交谈,陪同领导参加各种活动或者到基层调查指导工作,听领导在一些场合的即席讲话,都是捕捉领导语言习惯的极好时机。因为一般来说,领导在考虑什么问题,对什么事情感兴趣,对当前和下步工作有何打算,不仅在正规场合,平时也会在言谈和行动上有所表现。特别是他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往往是他真实思想的表露,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妙语佳词。把这些看似零散的东西记下来、集中起来,加以综合分析,就不难发现领导的“关注点”“兴奋点”,不难把握领导的思想脉络和思维习惯。这样,即使领导事先没有交代写作意图,也能做到临阵不慌了。

  机关干部需要注意的还有一点,就是:吃透领导意图,并不是绝对“奉命行事”,领导怎么说就一定要怎么写,哪怕说得不对也坚决照搬,不能有丝毫更改。实际上,有时候领导也会以商量的口吻交代意图,这时候,你固然要认真听、认真记,如果发现有什么不妥,有什么疏漏,也可以而且应该大胆地提出来。即使领导不是以商量的口吻交代意图,你也要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只要你讲得有道理,领导还是会采纳的。这是发挥参谋助手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唯唯诺诺,见误不说,见错不纠,看似尊重领导,实际上是对领导、对工作的不负责任。

  这里还需要明白的一个问题是,领导意图是不断深化的。有时候,你按照他的意图起草出的讲话,他可能也不满意,而且推翻重来,这并不是说他原来交代的意图错了,而是经过更深入地思考,特别是你给他提供的讲稿启发了他的灵感,对问题的认识又进一步深化,形成了新的想法和看法。所以,在起草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反复调整、反复修改是正常的,作为起草人员不要有任何抵触情绪。

  二、提高思维层次

  就是要能够使自己的思维和领导的想法接近,或者说能与领导在同一个层次上思考问题。机关干部在起草讲稿的过程中,要学会转换角色,由“我是机关干部”转到“我就是领导”上来。谢亦森先生在《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中提出了如下观点,我觉得很正确,有必要介绍一下:

  ——要像领导那样胸怀全局,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处着眼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深谋远虑,把关定向,绝不能凭一己之见坐井观天,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谈琐事不抓要务。

  ——要像领导那样吃透上情、熟悉下情、了解外情,把贯彻上级大政方针与联系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讲好“普通话”,又讲好“地方话”,绝不能照抄照搬,人云亦云,满足于当“传声筒”“文抄公”。

  ——要像领导那样注重讲话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一切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绝不能坐而论道,空洞说教,满篇都是空话、大话、套话、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的废话”。

  ——要像领导那样注重文风与政风、作风的一致性,长与短、虚与实、深与浅、朴素与华丽、委婉与犀利、含蓄与明快、沉着与激烈、新潮与谨慎,可谓千姿百态,各显特色,无一不是领导个人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工作阅历、不同性格气质和不同处事方式的体现,绝不能千人一面,不加区别地把同一文风“套”给每一位领导,更不能把自己的风格强加于领导之上。

  ——要像领导那样居“高”临“下”,指挥若定,叱咤风云,大量使用“要”“必须”“务必”之类的祈使式语言给下级指方向、明责任、交任务、教方法,绝不能模棱两可,不知所云;不能隔靴搔痒,避实就虚,说来说去说不到点子上;不能以机关干部的角色以“低”充“高”,掺杂个人观点和感情色彩;不能拖泥带水,呑呑吐吐,大量使用“大概”“可能”“据说”“也许”之类的模糊语言。

  三、掌握结构方法

  文章是有结构的。所谓掌握结构方法,就是围绕讲话主题的需要,通过层次与段落对题材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安排,使各层次与段落之间紧密衔接、彼此呼应,共同为主题服务。结构的方法因讲话稿样式的不同而不同。例行会议上的讲话稿,如党代会、人代会、团代会、年终总结等工作报告,其结构一般为二元式,即前一部分是报告工作,后一部分是提出工作意见,几乎千篇一律,这里不做研究。我们所研究的是无一定格式的、用于部署丁.作的各类讲话稿的结构方法。这类讲话稿的结构因会议的主题、内容、对象而异,甚至以讲话者的兴趣、风格而异,所以讲话稿的结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以内容定结构。当我们接到起草任务时,首先要考虑清楚的是:这篇讲话的主题是什么?根据主题,要写哪些内容?大致讲几个问题?考虑清楚以后再进行结构设计。这就是说,内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容决定结构,而不是结构决定内容,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讲话只讲一个侧面的问题,篇幅限制在3000字以内,如果也像写大块文章一样,一二三四五地拉上一个庞大的架子,就很难把讲话写短、写实,就像个瘦子穿宽大的衣服一样显得空空荡荡。反过来讲,如果讲话是涉及全面工作的,而“架子”设计过于狭小,那么内容就会铺展不开,就像大胖子穿紧身衣一样显得别扭。所以,内容与结构的关系就像身材与衣服的关系,必须合身、得体才好看,离开内容考虑结构,往往会弄巧成拙。

  2.不固守“模式”。因为这类讲话稿的结构不需要也不应当有某种“模式”,一旦形成某种“模式”,就会造成结构雷同,就显得呆板和僵化了。所以在考虑结构时需要比较一下:我现在搭的这个“架子”,和以前搭过的或别人搭过的“架子”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应避免。这就好比建房子,如果所有的房子都是一样高矮、一个模式,当然不能给人新鲜感和美感。

  现在有些讲话稿的结构就存在雷同的问题,比如大家熟知的三段式:第一段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第二段是任务和措施,第三段是加强领导,以至于与会者一听念到“加强领导”时,就知道快要讲完了。当然,这样写并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每篇讲话都是这样的结构,就难免给人以陈旧感。

  还有一种现象是,凡领导讲话都要讲到三个问题,每个问题里面又是三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里面又是三个层次,好像无“三”不成文了。其实这只是习惯使然。为什么一定要讲三个问题?讲两个问题、一个问题不可以吗?当然可以。关键还是要从内容出发,当讲几个问题就讲几个问题,既不要削足适履,又不要生拼硬凑,把不该讲的问题硬搭上去。

  3.力求紧凑集中。这里是指文章的内部结构要严谨、周密,各部分之间形成有机的紧密联系,从而使整篇文章有一种整体感、和谐美,把主题烘托出来。不紧凑、不集中,必然使结构松弛散乱,进而导致文章的失败。现在有些讲话稿就存在着这方面的缺陷:

  有的是内容设计不集中,有些方面是为主题服务的,有些方面则偏离了主题。比如某篇讲话的主标题是《高举团结、廉政、务实的旗帜,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下面设计了“从严治干刻不容缓”“重要的问题在于加强学习”“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关于当前改革与发展的几项重要工作”5个小标题。很明显,前4个紧扣了主题,后一个小标题则偏离了主题,完全可以砍掉。如果这方面的内容需要保留,小标题应该改成“以务实的精神做好当前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这样才能连得上主题。

  有的所设计的内容虽然与主题吻合,但各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显得杂乱无章。比如一篇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讲话,设计的内容和排序是:(一)共产党员要在改革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二)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三)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体现在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上;(四)党员队伍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容忽视;(五)党员教育要注重实效。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次序颠倒,既然要指出问题,应该把第四点作为第一点,先把问题摆出来,再谈要求和措施,显得更合乎逻辑,写起来也更顺手;二是内容设计缺乏确定性,第三点写起来会与第一点重复交叉,因为谈的都是党员作用的问题,不如将二者合并。

  有的内容设计贪大求全,什么问题都想讲到,实际上什么问题都不可能讲清楚。比如有些讲话稿的设计,从国际形势到国内形势,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工青妇到对台、统战和民兵预备役,简直无所不包了,看起来考虑很周全,但按此写下去、念出来,只能使听众眼花缭乱,灌了满脑子东西还闹不清究竟要抓什么,这就需要首先从结构上把好关,该讲的内容就讲,不该讲和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坚决不讲。

  四、合理安排段落和层次

  段落是文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为划分层次服务的;层次分明,就能使文章脉络清楚,便于听众理解。直白一点说,就是哪个问题先讲、哪个问题后讲,要按逻辑关系、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不能错乱,不能颠倒,常见的排序方法有:

  1.并列排序法。也就是各个层次是“平起平坐”的,不存在谁主谁次、谁轻谁重的问题,都是直接对主题负责。比如一篇关于加强部队建设的讲话,第一部分谈军事工作,第二部分谈政治工作,第三部分谈后勤装备工作,三者就是一种并列关系。

  2.递进式排序法。也就是各层次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是循序渐进地铺开来的。比如一篇关于建设学习型机关的讲话,第一部分是“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机关”,第二部分是“什么是学习型机关”,第三部分是“怎样建设学习型机关”。这三者的关系就是递进式的。

  3.附带式排序法。也就是层次有轻重和先后之分,把主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其余的作为附带或补充。比如一篇关于布置新年度经济工作的讲话,主要的次序排完之后,带上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具体问题:“第一,抓好春耕生产”“第二,抓好民政工作,确保实现‘开门红’”“第三,关心群众生活,帮助灾民度过春荒”。这些内容都很重要,但又不是全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所以列在后面来讲。

  4.主从式排列法。也就是主要层次排在前面,非主要层次排在后面,为主要层次起烘托和服务作用。比如一篇关于布置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讲话,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等作为主要层次,后面跟上几段谈改进工作方法、做好服务工作、减轻基层负担和农民负担等问题,这些内容就属于从属层次,为实现主要层次的目标提供保障和支持。

  5.交互式排列法。也就是在各层次内容有所交叉的情况下,把其中的共性问题抽象出来,集中成为另外的层次。比如某篇讲话部署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二轻集体企业的发展,其中每机关工作实务办事办文办会个层次当然各有各的内容,但都涉及推进科技进步和搞活产品销售两个方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按并列式方法每个层次都谈一遍,不如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集中起来,排在后面写,以免重复。

  6.总分式排序法。也就是先集中说,再分开说。有时,一篇讲话中的某个问题带有纲领性、覆盖性,单独列为一个层次,与其他层次又不是并列或递进关系,所以把它放在前面单独写。比如一篇部署国有企业改革的讲话,它需要提出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显然不能和后面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混杂在一起,要摆在前面先交代清楚,再铺排好企业改革的步骤、方法、要求等具体层次,这样逻辑上更顺当,也便于听众把握。

十大写作技巧

  市场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开篇部分、主体部分、附件部分。
  (一)调研报告格式
  1、开篇部分 :封面、题目、目录和摘要(调研目的、问题的描述、处理问题的途径、所采用的方案设计)。
  2、主体部分 :引言(问题的背景、表述、处理问题的基本途径)、调研方案设计、调研实施、数据分析、调研结果、结论、说明和建议等。
  3、附件部分 :调查问卷、图表、有关计算细节或技术说明、参考文献等。
  4、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标题、目录、概述、正文、结论与建议、附件等几部分组成。
  (二)标题
  标题和报告日期、委托方、调查方,一般应打印在扉页上。
  关于标题,一般要在与标题同一页,把被调查单位、调查内容明确而具体地表示出来,如《关于哈尔滨市家电市场调查报告》。有的调查报告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的主题,副标题则具体表明调查的单位和问题。如:《消费者眼中的<海峡都市报> 棗<海峡都市报>读者群研究报告》。
  (三)目录
  如果调研报告的内容、页数较多,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应当使用目录或索引形式列出报告所分的主要章节和附录,并注明标题、有关章节号码及页码,一般来说,目录的篇幅不宜超过一页。例如:
  目 录
  1、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
  2、调查对象构成情况简介
  3、调查的主要统计结果简介
  4、综合分析
  5、数据资料汇总表
  6、附录
  (四)概述
  概述主要阐述课题的基本情况,它是按照市场调查课题的顺序将问题展开,并阐述对调查的原始资料进行选择、评价、作出结论、提出建议的原则等。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地说明调查的由来和委托调查的原因。第二,简要介绍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人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对所用方法要进行简短叙述,并说明选用方法的原因。例如,是用抽样调查法还是用典型调查法,是用实地调查法还是文案调查法,这些一般是在调查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另外,在分析中使用的方法,如指数平滑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都应作简要说明。如果部分内容很多,应有详细的工作技术报告加以说明补充,附在市场调查报告的最后部分的附件中。
  (五)正文
  正文是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必须准确阐明全部有关论据,包括问题的提出到引出的结论,论证的全部过程,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还应当有可供市场活动的决策者进行独立思考的全部调查结果和必要的市场信息,以及对这些情况和内容的分析评论。
  (六)结论与建议
  结论与建议是撰写综合分析报告的主要目的。这部分包括对引言和正文部分所提出的主要内容的总结,提出如何利用已证明为有效的措施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可供选择的方案与建议。结论和建议与正文部分的论述要紧密对应,不可以提出无证据的结论,也不要没有结论性意见的论证。
  (七)附件
  附件是指调研报告正文包含不了或没有提及,但与正文有关必须附加说明的部分。它是对正文报告的补充或更祥尽说明。包括数据汇总表及原始资料背景材料和必要的工作技术报告,例如为调查选定样本的有关细节资料及调查期间所使用的文件副本等。
  (八)、市场调研报告的内容
  第一,说明调查目的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介绍市场背景资料。
  第三,分析的方法。如样本的抽取,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技术等。第四,调研数据及其分析。
  第五,提出论点。即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六,论证所提观点的基本理由。
  第七,提出解决问题可供选择的建议、方案和步骤。第八,预测可能遇到的风险、对策。

十大写作技巧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种很模糊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即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狭义上来讲种类也很多,包括:开门见山、前后照应、伏笔铺垫、设置悬念、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动衬静、欲扬先抑、衬托对比、正面侧面、烘托渲染、实写虚写等。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其中描写与抒情是常考内容。抒情又包括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或借人物之口来抒情,或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又分为咏物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等。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分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修饰文字词句,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包括象征、夸张、拟人、比喻、借代、对偶、反问、设问、双关、谐音、用典、互文、叠词等。

  写作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宽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尽量抓到得分点。

十大写作技巧

  我到党校、干部学院讲授机关文稿写作课,比较注重案例教学,所举的文稿实例几乎都出自自己笔下。前段时间,连着3次讲课,我都举了新近撰写的一篇调研报告为例。尽管授课对象各不相同,每次我在课堂上念到调研报告的精彩片段,学员们都不约而同地报以掌声,自发且热烈。

  参加工作25年来,我独立或牵头撰写的调研报告,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加起来怎么也有个三五十篇,其中获奖的不少,得到领导批示肯定的更多。前面所说的这篇调研报告,同样得到了好几位领导的批示肯定。

  在我的课堂上,“材料念出来、掌声响起来”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但是,调研报告这类理性十足的文稿也能让学员自发鼓掌、多次鼓掌,在我的印象中,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

  那么,这个调研报告为什么能获得阵阵掌声呢?

  回过头来看,首先得益于调研做得好,其次是报告写得好——这样的自我评价,虽有王婆卖瓜之嫌,但如果连“工作自信”“材料自信”都没有,这堂课也就不必讲了。当然,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这两个“好”到底成不成立,留待读者评说。

  下面,我把这个报告择要推送出来,并对写作过程进行回放和分析。

  在我省以决战决胜之势向脱贫攻坚发起最后冲锋的关键阶段,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相关部署要求,确保未摘帽贫困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并以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为样本,深入研究如何提高脱贫成色、巩固已有成果、推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与促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问题,今年4月以来,我部组建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调研指导组,深入×个县开展工作。调研指导组一是自觉转变作风,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直面群众的“四不三直”工作方式,把双休日都用上了,尽量为基层减负。二是力求摸透实情,历经20天,深入××个乡镇、××个行政村、×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走访贫困户×××户,与×个县的县委书记、组织部长和×××名乡村干部进行访谈交流,努力做到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乡镇、位置最偏远的村屯、生活最困难的农户“三必到”。三是突出问题导向,既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点上的问题,又注重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研究解决面上问题、共性问题。通过把所见所闻与所做所思相印证、相贯通,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调研中,我们感受最强烈的有这么4点:一是贫困县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拧成了“一股绳”,对如期摘下贫困帽子充满信心。二是广大贫困群众对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屯和家庭的新变化心里都有“一本账”,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激。很多群众自发地在家门口挂着感党恩的对联。不少村部或村里的学校在“七一”、国庆等重大节庆日举行升国旗仪式,老百姓都会主动参加,用村干部的话来说,“过去是赶集的时候最热闹,现在是升旗的时候最热闹。”三是脱贫攻坚让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了与贫困群众“一块干”,广大群众对党组织充满信任。有干部说,“脱贫攻坚攻下的不仅是贫困的堡垒,还有党群干群关系的壁垒。城里人现在不怎么串门了,左邻右舍住的是什么人都不一定知道;贫困户家里几乎天天都有干部上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的名字连村里的小孩都叫得出。”四是越过越红火的好日子在广大农民群众心里点燃了“一把火”,大家对乡村振兴充满期待。有群众说:“过去村里没路没水没产业,这山头那山头、左看右看是个愁;现在路通了、水有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这门路那门路、条条都是致富路。”

  上面这两段文字,第二段是我在讲课时获得掌声最多、最热烈的地方。学员为什么会不吝掌声?我觉得,应该是内容比较鲜活,文字比较出彩,在文风上做到了“短实新”——

  短,整段话连同标点符号在内,只有463个字;

  实,4点感受是实打实的,是实地调研出来的,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

  新,“四个一”的概括比较新颖、鲜活,其中有故事、有细节、有思想,还运用了“第三方说话”的技法,运用了一些“冒着热气、沾着露珠、带着泥土芬芳”的群众语言。

  这样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当时我是这么想的:

  这个调研报告,应该突出问题导向,但也不能不写成绩。

  突出问题导向,这是由调研目的决定的,也与行文方向密切相关。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现在已经到了发起总攻、发起最后冲锋的阶段。在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场攻坚战打赢不是问题,关键是打好,打出高质量、好成色,还要把来之不易的战果保卫好、巩固好,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越是胜利在望,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注意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所以,这个调研报告应该少写成绩和经验,少写大家都知道的东西,把目光的聚焦点、行文的着力点放在问题上,放在很多人关注不够、了解不多、思考不深的问题上。

  既然成绩不应多写、不宜详写,那就需要运用大写意的笔法,寥寥数笔,写出最见神韵的地方。所以,我没有按常规的笔法来写,而是采用“四个一+四个充满”的“双眼法”来立观点,然后举一两个鲜活、典型的例子,或是用一两句群众语言来证明观点。所立的观点有新意,所举的例子、所用的语言也有新意,新话最有魅力。

  为确保文稿质量,成稿后我在一定范围征求了意见。在此过程中,有同志建议把“城里人现在不怎么串门了,左邻右舍住的是什么人都不一定知道”一句删掉;也有同志建议把“这山头那山头、左看右看是个愁”,改为“这山头那山头、左看右看都是愁”。这两条建议我都没有接受,倒不是因为敝帚自珍,而是如果像他们建议的那样改,文章的味道就差了很多——没有“城里人”一句作为对比和反衬,“贫困户家里几乎天天都有干部上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的名字连村里的小孩都叫得出”,表达效果就弱了很多;“是个愁”是群众语言,多鲜活啊!改成“都是愁”,那就等于把山泉水换成了城里的自来水,明显是暴殄天物。

  大家再接着往下看。

  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近则影响脱贫成色和成果巩固,远则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效果,主要有6个方面:

  第一,思想脱贫任重道远。访谈中,问及影响脱贫攻坚成色的主要因素,8名县委书记不约而同地谈到少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好几位县委书记都用到了一个词——好吃懒做。这种情况,不仅脱贫前存在,脱贫后依然存在,在通过低保兜底的脱贫户中尤为突出。××县××村贫困户××说:“我们家光低保一个月就有2450元,日子过得挺好,没必要出去打工。”兜底脱贫的群众,主要是因病因学因年龄大和缺乏劳动能力而致贫的,也有一小部分是好吃懒做的,或是孩子生得多、家庭负担重的。在××、××等地的高山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县××村30%的育龄妇女都生了×个以上,最多的生了××个。该村贫困户×××说:“现在有低保,日子不愁了。村里人都生五六个,我才有两个,没有三四个哪抬得起头。”扶贫数据库和调研统计显示,在全省2023年底尚未脱贫的贫困户中,生育有3个(含,下同)以上子女的家庭占××%,8个未摘帽贫困县这一比例高达××%……(此处省略部分内容)。生育观念落后是导致贫困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加强农村地区社会治理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解决思想贫困的问题,需要党和政府综合施策,与贫苦群众一起努力。帮助贫困群众转变生育观念,阻断代际传递,教育必须紧紧跟上。据统计,全省贫困户子女初中毕业后继续读高中的约有××%,继续就读技校或中专的约有×%,直接进入社会的约占××%。这就需要我们在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的同时,着力提高贫困户子女的升学率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比例。

  第二,扶贫产业后劲不足。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扶贫产业竞争力弱、附加值低、可持续性差等老问题仍有待解决。一是扶贫车间发展面临挑战。大石山区的扶贫车间主要是搞来料加工,原材料需要运进来,产品销售要拉出去,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增加了物流成本。有的企业主表示,到这里来投资办厂,主要是响应支持扶贫的号召,加上地方有产业补贴,厂子不盈利也能保本。这些靠乡情亲情引进来、靠优惠政策撑起来的扶贫车间,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生产效率不高,劳动力稳定性不强,市场竞争力也不强,“留下来”“活下来”不容易,“做起来”“强起来”就更难。二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一些地方把扶贫产业、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交给龙头企业或政府投资平台运营,贫困户参与不够,甚至不用投钱也不用投劳就可以拿“分红”。三是产业尚未形成链条。有干部说,“贫困地区是人分散、地破碎,发展产业先天不足。”农业产业以“种”和“养”居多,“加”和“销”短板突出,加上贫困地区工业和商贸物流业发展滞后,很难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从了解的情况看,8个未摘帽贫困县现有的“5+2”特色产业全部是种养方面的;2023年全省扶贫成效最显著的6个产业,分别是……(具体略),也全部是种养方面的。截至今年6月23日,全省共有×××万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其中仅有××万户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产业示范基地(园)带动,散种散养占了近七成。这样的产业结构,支撑脱贫已经很不容易,要实现产业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易地安置存在“三难”。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共有××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了“穷窝”,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占贫困人口总数的××%。贫困群众搬出大山以后,一定程度存在“三难”:一是稳定就业难。搬迁群众大多属于“无土安置”,要“稳得住”,关键要“有就业”。目前,这部分群众主要靠组织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吸纳、扶持创业带动、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渠道就业,其中劳务输出仍占大头。据主管部门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搬迁群众已实现就业××万人,其中单位就业占××%,灵活就业占××%,农业经营生产占××%,公益性岗位占××%,自主创业占××%;同期我省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万人,其中省外务工占××%,县外省内务工占××%,县内务工占××%。这些数据说明,搬迁群众“有就业”已经不是大问题,但就近就业、稳定就业还需努力。二是后续管理难。全省现有×××个安置点,每个点平均有1400多人,多的有1—2万人。对安置点如何管理,各地正在积极探索,有成立管委会的,也有成立街道办事处、小区居委会的;有发安家补助的,也有给物业补贴的,具体做法不一。对万人以上的安置点,全省正在统一实施便民利民“××××”服务工程,但规模较小的安置点,主要还是靠县里自筹资金、自定标准来配套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范,配套设施有的跟不上,有的则比较“高大上”,甚至没有充分考虑功能整合,一定程度存在浪费现象。总体上看,搬迁群众的户籍关系、土地关系以及享受城镇化待遇等方面还有待深层次改革完善。三是生活融入难。搬迁群众来自不同的乡镇村屯,人员结构复杂,民族成分多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之前多数人习惯了宗亲式的“小聚居”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耕生活,一下子成了“城里人”,生活环境完全变了样,左邻右舍也不认识,普遍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融入过程。有干部说,“安置点的建设和管理是个新问题,也是个大问题。做好了,那是一座座丰碑;做不好,就是一个个火药桶。”

  第四,人才缺乏仍然是贫困地区的最大短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资金投入轻人才投入的现象,义务教育教师和医务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虽有缓解,仍不容忽视。目前,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美术、音乐、英语等科目教师不足的问题比较普遍。全省的乡村医生中,具有执业和助理医师资格的只占××%,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占××%,55岁以上的占××%。此外,有的贫困县还缺乏农、林、水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干部和人才流失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近3年来,××县科级及以下干部调出县外的就有近100人。

  第五,县领导普遍存在脱贫的后顾之忧。最让他们担心的,是现行的资金投入、产业扶持、教育扶贫、医疗保障、农村低保、社会救助等扶贫政策还能“保多久”。多数贫困县都是靠转移支付“吃饭”,靠专项扶贫资金“撑台”,如果没有国家和省里的资金倾斜,保基本、保运转都会出现困难。××县的领导反映,该县承担易地扶贫搬迁的资金比例达××%,县财政面临着巨大的还贷压力。全省××万多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普遍担心如果这支生力军撤了,现有的农村工作力量特别是村“两委”班子还能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

  第六,基层干部对乡村振兴普遍缺乏准备。有些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认为要等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才开始考虑乡村振兴战略,没有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及早谋划、早作打算。问到对乡村振兴有什么想法时,很多基层干部一头雾水,甚至反问:“什么是乡村振兴?怎么个振兴法?”这说明他们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和准备还很不足,更不用说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了。

  我主笔的这篇调研报告,全文4900多字,问题分析部分占了2800多字,是绝对的重头戏。在具体写法上,我注意了这么几点:

  一是集中火力,不求全面。在调研中看到了什么问题就写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写什么问题。

  二是高度概括,笔法洗练。每一个问题之后,三言两语作出简要说明,紧接着就举例子、摆事实。

  三是素材典型,点面结合。写材料,点是个别,面是一般。有点无面,说服力不强;有面无点,不深入,也不生动;有点有面,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就这个调研报告来说,我所选用的素材,既有点上的鲜活事例,又有面上的统计分析;既有县领导的实话、基层干部的妙语,又有企业主的告白、贫困群众的心声。因为素材典型、类型多样,主体多元、视角多维,很能说明问题。

  四是语言生动,夹叙夹议。这个调研报告递上去,省里的主要领导不仅作了批示,还在很多地方画了“杠杠”。所画的地方,往往也是我自鸣得意、自觉出彩之笔。实际上,文中的很多精言妙语,不是我包装出来的,而是在调研中听到的,我只是精选并且转述,原汁原味,无需加工。因为真实,所以生动;因为典型,所以深刻。有些措辞,包括叙笔和议笔,本来更“猛”一些,但考虑到有关部门的接受度,适当作了柔化处理。

  最后是对策建议。这一部分,除了紧扣主题,除了对症下药,我也注意不搞面面俱到,着重针对不容回避的问题来写,聚焦本部门的主责主业来写,突出有见地、有建设性的内容。

  结合调研掌握的情况,我们对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有以下建议和考虑。一是科学设置政策过渡期。编制和实施“十四五”规划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争取中央支持,将整个“十四五”时期作为总体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坚持精准方略,综合考量导致贫困、影响振兴的关键因素,研究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和退出机制;区别不同群体、不同对象、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的“加减乘除”。二是着力做好产业和就业两篇文章。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也是乡村振兴“五个振兴”的“当头炮”。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也是确保农民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的主要途径。要始终把就业和产业牢牢抓在手上,以就业推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就业,既要通过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又要通过输出劳务扩大就业。特别是要推动广大农村地区从发展“农业产业”向发展“农村产业”转变,通过补链延链强链、引导多元经营、打造特色品牌、促进产业融合,真正实现产业兴旺。三是深化拓展易地搬迁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促进基层组织作用发挥,强化产业配套和就业安置,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医疗、教育、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保障,让搬迁群众身心皆安。同时,对那些就地勉强脱贫、生产资料缺乏的农村群众,适应于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需要,继续有序组织搬迁。四是打造“三保障”的“升级版”。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核心指标。达标只是“底线”,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后脱贫时代”应当在提升保障能力和水平上拉高标准、持续发力,推动摘帽地区、脱贫群众从“有保障”向“有质量”提升。五是推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与促乡村振兴“连抓联促”。我省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要总结提升、拓展运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去,形成连着抓、联动促的生动局面。从组织部门来说,重点要抓好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并注意与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深度融合。在人才振兴方面,会同有关部门着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工程、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引育,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制定实施“归雁”计划,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在组织振兴方面,着力推进农村基层党建示范县乡创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后进)基层党组织,实施“头雁”工程,加大党员发展力度,按需适量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建立机关单位定点帮扶支持乡村振兴的机制;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优化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推动乡镇财权和事权相匹配,促进乡村管理与基层治理有效衔接、良性互动。

  对策建议这部分,我写了1000字多一点。加上问题分析,相当于全文近80%的篇幅是针对问题来写的,重点比较突出。

  这篇调研报告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层次简明。全文采用的是“块中有条”的结构方式,但各块没有用小标题“物理隔离”,块与块之间是自然承转。这样写,可以说是眉清目秀,条目、观点鲜明凸显,避免了叠床架屋之感。

  看完全文,也许有的读者会问:这样一篇调研报告,你写了多久?事实是:1天!写了整整1天,全文就基本定型。之后,在一定范围内征求了意见,改了6稿,都是小修小补。连写带改,满打满算也就两三天时间。

  但我想说明的是:鸿文从来磨砺成,成如容易却艰辛。调研报告的鲜活度与调查研究的深入度是成正比的。我个人1天时间的恣意纵笔背后,是领导对调研活动的全程参与、悉心指导、严格把关,是整个调研组长达20天的“三必到”,还有之前之后花的大量时间、做的扎实功课。根据我的经验,调研报告的用力分配,起码得是“五分调查,三分研究,两分写作”。我所说的“起码”,重心在前,在调查和研究。

十大写作技巧

  调查研究不仅是老话题、老教科书,还经常使用新话题、新教材。调查研究是党务干部、办公系统干部的基本工作。从两个角度来看,从工作的角度来看,调查研究是决策的基础,从第一线获得情况,总结经验,寻找问题,提出对策,推进问题解决和执行,为领导决策提供正确全面的参考信息,从材料的角度来看,调查研究也是综合材料写作的基础,领导讲话、工作报告、工作方案等综合材料调查研究和综合资料的写作如果出现两块皮,你调查的问题和写的文章就没有一条线,跑火车道也没有一条线,相信这篇调查文章不会让领导满意。即使你综合材料的辞藻更华丽,语言更硬,那篇文章的实用价值也不太高。所以,今天我要谈谈调查报告的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这也是抓住综合材料的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主要矛盾,换句话说也是核心。调查研究,调查报告书写好了,其他资料也许也解决了。因此,大家在老上下功夫创造新的意思,新的意思是思想、观点、方法,在老解读新的问题,在传统手段的工具箱中拿起解决现实问题的武器,使调查研究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具有克服困难的措施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一、调查研究的本质。
  调研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创造思想”。用形象比喻来讲,调查研究是特殊的“思想市场”、是特殊的“创意产业”,是特别的“智慧经济”、是特别的“方法超市”。总而言之,调研是总结现状的分类器,是发现问题的显微镜,是分析问题的扫描仪,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不仅是机关公务员事务干部的基本工作,也是领导干部履行职务的方法论,不仅是领导决定的智库,也是干部解决问题的法宝。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在工作开展中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方法和手段。
  调查研究就没办法直观地掌握实情,没办法深刻地了解问题所在,更没办法科学地制定措施办法。于党内干部而言,其重要性更要加深一层,因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可以说,调查研究是所有党员干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项必备技能,也是我党联系群众的一个极端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大问题。因此,党员干部要时刻不忘调查研究,时刻把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二、当前办公室干部调研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学习不勤,胸中无墨
  有的干部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花在读书看报、查阅资料、收集素材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多造成知识储备跟不上形势需要,接到调研任务时,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或是虽然能积极抽出时间学习,但仅仅满足零星式、碎片化地获取知识,缺乏有效整合和加工,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思想积淀。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把写作当成“苦差事”,主观上存有畏惧逃避情绪,造成了从“不想写、不愿写”到“不会写、不懂写”的恶性循环贻误了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
  (二)定位不准,手中无题
  有的干部虽然有调研的主观意愿,但由于视野不够开阔、定位不够准确等原因,找不到适合的题材开展调研,存有“不知该写什么的困惑”。或因没有掌握选题要诀,出现一些不成功的选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题过高。如动辄选取涉及国家宏观决策层面的题材,实际上由于站位、认知、学识等原因,一般的基层同志根本难以驾驭。二是选题过大。有的未对主题作具体的定义和明确的界定,导致涉及面太广,重点不突出,限于文章篇幅,难以将情况问题讲清楚。三是选题过空。有的题材理论性太强,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无法有效指导实践。四是选题过旧。一些题材是多年以前的老调重弹,跟不上形势发展,甚至与当前的新要求、新提法相悖,失去了开展调研的意义。
  (三)钻研不深,心中无策
  有的干部在调研中,虽然能够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却不擅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情况较为复杂的主题,显得束手无策,提不出针对性、建设性较强的解决意见。有的年轻干部对事物的认知浮于表面,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善于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难以找准解决问题的最佳切入点。更有些干部不愿主动思考,奉行拿来主义,照搬照套他人的调研成果,缺乏与实际情况有效的结合。
  (四)打磨不精,文中无泽
  有的干部,在撰稿过程中随意发挥、天马行空,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有紧扣调研主题,虽然全篇洋洋洒洒数千字,却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不着边际。另有一些文稿虽然粗看没有明显问题,却经不起认真推敲,如段与段之间过渡不自然、句与句之间衔接不顺畅,一些表述不精炼、不准确、不具体,甚至出现病句、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等低级失误。
  三、调研报告的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任何一种题材的材料都离不开“勤学勤练”的学习积累,在学习调研报告写作技巧前,我们最基本的要提高博读、厚积、勤练的学习能力。博读。首先,要多读党报党刊和上级文件,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上级政策,了解党和国家对当前各项工作的最新要求,确保政治上不跑偏。其次,要多读与自身岗位职责紧密相关的资料,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做到干一行精一行。再次,多读刊载在主流报刊上的优秀调研文章,认真研究其谋篇布局、语句运用、论证方式等方面的规律和要领,做到“体有所摹”。厚积。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对于接触到的一些有价值的素材,如一篇好的文章、一套好的标题、一些精妙的语句等,要通过剪报、笔记、扫描、拍照、存电子文档等方式进行收集,并实行分类归档,不断丰富自己的资料库,在需要引申运用的时候,便可以信手拈来,引经据典,增强调研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勤练。熟能生巧,勤于动笔、多写多练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要善于自我加压,保持一定强度的调研写作训练量,形成“笔耕不辍”的习惯。每年提前选好调研课题,制定调研写作任务时间表,并严格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完稿,确保每年都能推出一定数量的调研成果。要着力培育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调研式思维,将调研写作的艺术和技巧融入其他日常公文写作中,使文稿更具前瞻性、建设性和实用性,切实发挥以文辅政的作用。
  结合个人学习材料心得和自身实践感悟所得,借鉴、归纳、总结、提炼出以“四选”、“四谋”、“五性”、“五用”为主要内容的“四四五五”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今天,重点和大家分享这个写作技巧,以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参阅参考,不当之处,恳请匡正。
  (一)突出重点,把握“四选”
  “四选”的主要内容就是:选题、选材、选法、选时。其中的关键所在“用”,即实用、有用。
  1.选题要力求一个“准”字。选题决定成败。决定报告能否进入领导决策,产生良好社会反响,核心就是“能用上”。选题要磨炼自己“先知先觉”的敏锐嗅觉,力求传送时代信息、拨动时代琴弦、把握需求者的脉搏。要紧贴党委政府工作重点选题、要聚焦社会热点选题、要突出工作亮点选题、要围绕发展难点选题。
  一是要以“司令员”的位置去选题,谋求新战略。考虑问题要从战略性、宏观性位置出发。做到“三个关注”:关注领导行踪、关注领导言语、关注领导的指示。坚持“四个做到”:与市委、市政府在思路上共振、在时机上吻合、在意向上趋同、在需求上贴近。选题一方面要服务于前置规划。如,就一项工作的开展思路、战略目标及规划开展调研,厘清工作思路和工作要点,提出目标和措施。另一方面要服务于跟踪落实。如,就一项重要决策,重点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调研,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推动落实。
  二是要以“情报员”的视角去选题,搜集新事物。搜集新事物、新线索,善于抓住带有方向性、倾向性、预见性的问题,重要但尚未引起重视的问题,看似平常却很有价值的问题。要抓住这些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找出新的思路,提出应对措施,供决策层参考,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三是要以“老百姓”的口味去选题,符合新要求。老百姓想什么、急什么、要什么?要时时搞清楚、处处搞明白、读懂群众心,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困、所难、所怨”,“所要、所求、所需”。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真正读懂了百姓心才能获得真知灼见。第一,要围绕民众广泛关注的问题开展调研,揭示真相,以正视听。第二,要围绕与群众利益攸关的社会问题,开展调研,了解情况,维护民利。第三,要围绕群众意见大,呼声高的问题深入调研,查实情况,研究对策。如:2009年《新时期、新农民、新企盼》,农民心中有“十盼、十怕、十需求”——来自“三农”一线的调查报告。获《江城日报》年度一等奖,被《祖国万岁》建国六十周年大型图书集锦收录。
  四是要以“评判者”的标准去选题,拉高新标杆。要记住“四句话八字标准”。“熟悉”:就是问自己是否了解这个问题;“新颖”:就是问你的与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实在”:就是问你的东西是否空谈、空说、“忽悠人”;“贡献”:就是问你的贡献是否完善了理论和制度,是否推动了实际工作。用这个标准及时发掘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中涌现出来的新思路、新做法、新措施、新经验等工作亮点,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及时加以总结提炼推广,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把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2.选材要力求一个“精”字。材料是调查报告的血肉。在提炼报告主题、拟定写作提纲后,按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认真研究材料,精选真实、准确、全面、系统的材料。
  一是选择什么样的材料?精选“四种”类型材料:典型性材料。反映事物本质,说明表现主题。必须具体、真实、生动,具有代表性。综合型材料。说明总体概貌的,要处理好典型材料和综合材料的关系。没有综合材料就没有报告广度,没有典型材料就没有报告深度。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反映总体情况。对比性材料。通过对比使报告更加突出,给人更强烈、更深刻的印象。统计性材料。这类材料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表现力,而且兼有具体性、准确性特点。用文字表达不清楚的,用统计手法可以一目了然。
  二是怎样去选择材料?同样的材料不同人去写,由于选材角度不同,成稿的效果也完全不同。在全面、翔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后,要通过过滤、梳理、归纳等方式,对信息进行“深加工”,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根本规律。要学会“三种方法”。首先,按照要素分类法选材用材。增强材料使用的针对性、有效性。其次,按照事物关联法选材用材。把零碎的素材整合分类,为我所用。其三,按照论据补充法选材用材。善于“回头看”,看素材是否全面、详细。哪些有用、哪些备用、哪些还需要深入调查了解,做到一边研究一边否定,一边深入思考一边补充新资料。
  3.选方法要做到一个“宽”字。文无定法,调查报告同样不能总靠老办法、老套路。随着形势发展和事态的变化,要有想象空间,有新的发现和收获。为此,调查报告需要有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等。
  一是联想思维方法。采取联想式思维发现新问题,拿出新方法。
  二是创新思维方法。调研是一项创新工作,只有突破僵化的思维方式,才能找到新的方向、新的出路,进而从全新的角度,深入研究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并大胆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新对策。力求“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使你的新思想、新思维、新思路像原子弹那样发生巨大裂变。做到思想有高度、思维有深度、思路有广度。
  三是发散思维方法。敏于以小见大,善于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从中预测形势,寻找大量数据,直观捕捉信息。勤于观察生活,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4.选时机要体现一个“适”字。调研的生命在于真实及时。必须积极主动、讲究时效。《报告》也不能可先可后,可快可慢,要有一定时限。
  一是调研时机要把握好。做到“知之在先、思之在先、谋之在先”,特别是热点问题和领导关注的重要问题,要集中力量、快速反应、及时调查,以满足领导决策需要。
  二是报送时机要把握好。“文当其时,一字千金”。要“生逢其时”,才能“谋当其用”。今天是个“宝”,明天可能变成了“草”。
  (二)抓住关键,准确把握“四谋”
  “四谋”的主要内容就是:谋观点、谋布局、谋角度、谋规律。其中的首要贵在“新”,即要有新创意、有新亮点。
  1.谋观点要在创意点上下功夫。观点是文章的灵魂。调研报告的关键是观点是否有新意?是否有思想性?坚持做到“四性”:
  一是准确性。概念提出要明确、判断事物要恰当、推理要符合逻辑。作为以文辅政的重要载体,调研类文章的内容必须准确,情况必须真实,数据必须精确,不可夸大也不可缩小,不可拔高也不可压低,这样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要认真核查内容,是否存在添枝加叶、张冠李戴甚至弄虚作假的成分,及时挤掉文中的“水分”,保留实实在在的“干货”,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论述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和对策。
  二是鲜明性。观点要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不能遮遮掩掩、吞吞吐吐,要置地有声,旗帜鲜明,要坚持思想与实践相结合。主题是调研类文章的魂,是撰稿者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全文要确立鲜明的主题,并以此为主线进行分析论述;文稿主题要与调研主题相一致,确保调研的预期目的得以实现;主题要与材料相互统一,既做到主题能统率材料,材料能支撑主题,使得主题、观点、内容同步,做到“有血、有肉、有魂”。
  三是创意性。通篇要有新颖性、创造性的想法。如:“上级监督太远、平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要富有新意、符合实际、一看就懂,只有这样才能从“老调乐曲”中唱出“军歌嘹亮”,做到常唱常新、常调常新、常研常新。
  四是生动性。在抽象的论述中穿插具体的、形象的东西,使报告带有感情色彩,杜绝枯燥、乏味、呆板。
  2.谋布局要在大视野上下功夫。谋篇布局是尽显调研报告大气、美丽的重要步骤。要有牢固树立“三观”。
  一是要树立大历史观。以宏观的着眼点看待历史,用更宽阔的视野重新审视过去和历史,不能局限于某时某段,放眼全局、着眼历史。
  二是要秉持大未来观。就是要找对方向,从大局中去把握,从大势中去观察,从中预见发展趋势、发展特点,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三是要善于大融合观。其核心就是找准结点,找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交汇点,找准现状、困境及出路的交汇点,找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的交汇点。
  3.谋角度要在独特性上下功夫。角度决定新意、体现深度。
  一是研究背景的角度要有独特性。背景研究透了就会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二是研究视点的角度要有独特性。如何根据形势发展和事物变化选准研究的视点。
  三是研究框架的角度要有独特性。框架不能老三样:问题+原因+对策,要根据实情确定框架。
  四是研究结论的角度要有独特性。调研的目的是形成正确的结论,符合实际,体现新意。
  4.谋规律要在创造力上下功夫。顺应规律办事,否则都是“短命”文章。加强理性思考,善于从历史经验中去总结规律,从社会变化中发现规律、从发展趋势中把握规律。
  (三)统筹兼顾,准确把握好“五性”
  “五性”的主要内容就是现实的清晰性、思考的深刻性、逻辑的严密性、风格的硬朗性、文章的美观性。其中的核心重在“质”,即追求精致、精品。
  第一,坚持把现实的清晰性表达出来。对全局性情况的报告,不能停留在点上情况;对于需要量化分析的报告,不能停留在定性的判断上;对于趋势性的描述报告,不能停留在历史片段上;对于特点式的概括,不能停留在对纷繁现象的表述上。
  第二,坚持把思考的深刻性表达出来。要把内核思想表述出来。首先要切忌浮光掠影、主观臆断、孤立、片面的观察事物。做到描述准确、切入到位、分析深刻,揭示深层原因。对真实情况和问题: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就是、非就非。其次要善献实策。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思路清晰、观点正确,措施有效。
  第三,坚持把逻辑的严密性表达出来。报告的力度不在语气,而在逻辑的严密性。要表现出现状、问题、对策的延续性,形势、战略、举措的贯通性,段落内论点和论据的匹配性,术语概念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要注重完整性,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注重逻辑性,段落安排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晰、连接是否顺畅、过渡与照应是否恰当等;注重平衡性,各条块、各段落的篇幅是否合理,长短是否恰当等,避免出现顾此失彼、头重脚轻的情况。
  第四,坚持把风格的硬朗性表达出来。通篇要做到:风格硬朗、观点精辟、语言精炼、文字简洁。语言表达要求:快速直接,充分利用标题;语言简洁,用最少的文字准确表达;不加渲染,尽量平实达意;不说废话,尽量句句有味。
  第五,坚持把文章的美观性表达出来。美观性要做到:结构严谨、标题工整、布局均衡、过渡自然、语法规范、语言顺畅。但又不要刻意要求形式美,变成了新的八股文。
  (四)注重转化,准确把握好“五用”
  “五用”的主要内容就是:用心积累、用心倾听、用心琢磨、用心修改、用心试验。其中的要诀务在“勤”,即“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只要有悟性、有功底、有自信,能用心、能吃苦、能坚持,都能成为高手。在实践中学会“三步走”:第一步,要从模仿中起步。学书者临帖、学画者临摹、学写者临习。第二步,要在合作中成长。向高手请教,学谋划思路、学布局方法、学写作技巧。第三步,要在竞争中转身。坚守与己竞争,与人合作的观点,在竞争中突破写作的“天花板”,实现华丽转身。
  第一,要用时间积累。积累素材、积累观点、积累理论,新形势、新局面、新矛盾的破题需要用新素材、新观点、新理论做支撑。理论功底深,才能站得高、看得深、望得远。善于抓住本质、击中要害、找准焦点。
  第二,要用包容倾听。充分包容差异,善听异见,让各种观点充分交流、充分交锋、充分交换,听取别人意见,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和结论。要善于观察,“望”准时情,必须亲临一线调研,切忌闭门造车;必须沉下身子调研,切忌走马观花;必须全面系统调研,切忌以偏概全。要善于倾听,“闻”清真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调研中必须耳听八方,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声音,不能仅端坐在会议室,听汇报、听恭维的话,还要迈出步子,卷起裤管,深入基层干部群众生产生活一线,面对面零距离倾听他们的呼声,收集基层社情民意,特别是在开展涉及多方利益的调研时,要兼顾各利益方的意见和诉求,更加全面的了解实际情况,把握事情的全局,得出更加客观准确的判断。要善于寻策,“问”足良计,一次成功的调研往往不是个人苦思冥想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广聚民智、博采众长的结晶,要带着疑问下去调研,以不耻下问的精神,虚心向基层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民间智慧宝库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金点子”“金钥匙”。
  第三,要用心思琢磨。调研就要吃苦,美好的作品是点灯熬油“熬”出来的、用心琢磨“磨”出来的、全力憋宝“ 憋”出来的。必须千锤百炼,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在调查上下功夫,在研究上费心思。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韧劲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毅力。静下心来了解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这样才能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快感,才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叹,获得更多的规律性认识。
  第四,要用耐性修改。有深度、有新意、有美感的精品才能更有穿透力、震撼力,打造精品必须有不厌其烦的心态,锻造“细查细改”的严谨文风,进行反复修改,反复推敲。越是水平高的人,越懂得修改的重要性。所以要注重在“五改”上下功夫:要改立意,使其达到鲜明突出;要改观点,使其达到准确无误;要改素材,使其达到真实可靠;要改结构,使其达到严谨周密;要改语言,使其达到准确精美。
  第五,要用创新试验。完成报告只是一个良好开端,要及时推介、及时宣传,才能完美“收官”,既要调研开路,又要宣传开花。坚持调研与创新相结合,把提出新观点、新举措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试验中总结经验,在推广中推动工作。只有调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这样的调研才有实际意义、才有真正价值。
  今天给大家将这些,目的就是通过“牵一发动全身”,通过一个侧面的讲解来贯通其他所有材料的撰写和写作,回去之后大家有时间再细细的琢磨,我今天的课就讲到这。

十大写作技巧

  一、主持词的写作技巧

  主持词是领导干部在主持会议或活动时的讲话稿。

  主持词写作要注意使用规范语言,不可随心所欲;要言必及义,不可扯东道西;要简明精练,不可拉长篇幅。

  主持词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和结尾组成。

  1. 标题。主持词标题由会议名称+文种构成,如《中国共产党XX学院第X次代表大会主持词》。主持词标题虽然是主持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领导讲话中不需要读出。

  2. 称谓。主持词的称谓在主持词标题下一行顶格写。因会议内容不同,主持词的称谓有所不同。一般党的会议,称“同志们”;各类代表会议,可称“各位代表”、“各位同志”;会议如果有特邀嘉宾,可加“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来宾”。

  3. 正文。主持词的正文一般首先宣布大会开始,并简要介绍会议的背景、议题、宗旨、议程、出席和列席人情况。紧接着宣布大会第一项议程,待第一项议程结束后,宣布第二项议程,依次类推,直至各项议程结束。在完成各项议程后,主持者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下一步贯彻会议精神的要求和打算等。

  4. 结尾。主持词多以“我宣布大会胜利闭幕!”、“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散会!”等作为结尾。

  二、开幕词的写作技巧

  开幕词是重要会议开幕时,领导同志向全体与会人员所作的讲话稿。

  开幕词写作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会议性质,确定重点内容,做到详略得当。二是要具有鼓动性,要注意使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热情洋溢的情调,来表现庄重的内容。三是要言简意赅,篇幅要短小。

  开幕词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和结尾组成。

  1. 标题。开幕词标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会议名称+文种构成,如《中国共产党XX市第X次代表大会开幕词》。另一种是概括会议主题作标题。标题下分两行注明致开幕词人的姓名和致开幕词的时间。

  2. 称谓。开幕词的称谓在开幕词的时间下一行顶格写。因会议内容不同,开幕词的称谓也有所不同,这与主持词的称谓是一致的。

  3. 正文。开幕词的正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内容:①回顾过去的工作、成绩、经验及教训;②提出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和任务;③阐明会议的意义;④提出开好会议的要求等。

  4-结尾。开幕词多以“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的词语作为结尾。

  三、部署动员讲话稿的写作技巧

  部署动员讲话稿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领导同志向所属人员作动员时所发表的讲话稿。

  部署动员讲话稿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布置任务要注意其准确性和可操作性,要对提出的口号及措施进行核实。二是提出的要求要有针对性,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三是语言要活泼、生动,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句式要简短,要富有说服力、鼓动性和号召力,以给人信心与力量。

  部署动员讲话稿由标题、称谓、正文和结尾组成。

  1. 标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单位、事项和文种构成。另一种是用一句具有鼓动的话作标题。标题下分两行注明致辞人的姓名和致辞时间。

  2. 称谓。动员讲话稿的称谓在动员词的时间下一行顶格写。一般写“同志们”。

  3. 正文。部署动员讲话稿常有以下几项内容:

  (1) 要开展一项什么工作,开展这项工作的政策和理论依据。

  (2) 完成该项任务的意义。如现实意义与深远意义;全局意义与对本单位的意义;政治意义与经济意义等。

  (3) 完成该项任务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安排。即本项任务以什么为指导,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及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和计划。

  (4) 完成该项任务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以上四项内容并不是每一篇部署动员讲话稿必须具有,有的可根据实际情况重点讲其中的两项或三项,一般说来第二项和第四项内容,即完成任务的意义和要求是不可少的,其他各项可根据需要从简,如已经下发了有关工作计划,工作任务的具体安排已经十分明确,就不一定在动员讲话稿中再重复提及。

  4. 结尾。部署动员讲话稿用一两句号召性的口号或一两句希望性的话作结尾。

  四、总结讲评讲话稿的写作技巧

  总结讲评讲话稿是在某项任务告一段落或结束时,领导同志对执行任务情况进行讲评时所使用的文稿。

  总结讲评讲话稿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无论是成绩还是问题,都不夸大不缩小,各种事例和数据都应准确无误;分析问题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各种结论应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总结讲评讲话稿由标题、称谓、正文组成。

  1.标题

  一般使用《在XX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也可以用反映总结主旨的一句话作标题。标题下面写演说人的姓名和讲话日期。

  2. 称谓

  称谓一般称“同志们”。

  3. 正文

  正文结构一般是:(1)代执行和完成任务的背景。即在什么情况下完成任务的。(2)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讲成绩要实事求是,不扩大,不缩小,评价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讲问题要准确,要找出最主要的问题,重点从组织领导方面找问题。不宜用“还不够”、“还不深”、“还须努力”等笼统语言,或“发展还不平衡”、“有的问题认识深刻、有些问题认识还不很深刻”之类说与不说都一样的话作为对问题的总结。(3)经验与教训。这是讲评讲话稿的重点。这部分要在总结成绩和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带规律性的认识,观点要鲜明,层次要清楚。(4)说明下一步工作怎样开展,包括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措施要求等。正文的四项内容也可根据情况突出其中的两项或三项,不一定都写到。

  五、经验交流讲话稿的写作技巧

  经验交流讲话稿,是以介绍工作先进经验为主要内容的领导讲话稿,一般是按上级机关要求整理上报并经大会组委会审査通过、在经验介绍会议上发表的文稿。

  经验交流讲话稿写作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材料要以真实为本。经验交流讲话稿所使用的材料是客观情况的准确记录,在真实性方面它与新闻报道是完全一致的。不仅要求经验本身完全真实,而且要求经验产生的环境完全真实,不能有丝毫的虚构和夸张。一份经验交流讲话稿写作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其材料是否真实。只有真实的,才有信服力。

  二是表达要以叙述为主。经验交流讲话稿以先进经验为基础。经验材料写作要求以叙述为主,让事例说话,它是以有说服力的事实来感染人,而不是靠自我评价和议论。经验越丰富,讲话稿就越具说服力。

  三是经验要具有指导意义。经验交流的目的是推广经验,指导全面工作。因此,经验交流讲话稿写作要着眼普遍指导性,所介绍的经验要切实可行,不仅对本单位有实践意义,对其他单位也具有借鉴作用。

  经验交流讲话稿一般由标题、署名、导语、正文和结尾组成。

  1. 标题

  经验交流讲话稿标题的基本要求是简洁、精练,反映材料的中心思想。其形式比较单一,通常采用概要式,用最能代表材料主旨的一句短语作标题。如《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党委班子作风建设》。

  2. 署名

  经验交流讲话稿的署名多数是以第一人称,单位经验交流讲话稿署介绍经验的单位名称,个人经验交流讲话稿署个人的姓名或单位加姓名。

  3. 导语

  经验交流讲话稿的导语有多种形式。一是概要式,导语以概括性语言写明主要事迹和成就。二是体会式,即以谈体会的形式开头。三是概要加体会式,导语中既有对主要成绩的概括,又有体会性的语言。

  4. 正文

  经验交流讲话稿的正文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安排结构,主要采用横式结构,有的经验交流讲话稿也常用纵式或横纵交叉式。

  (1) 横式结构。横式结构又叫并列式结构。即正文的各部分间为并列关系。这种结构形式是紧紧围绕主题(中心思想),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把经验交流讲话稿归纳为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这是经验交流讲话稿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结构形式。

  (2) 纵式结构。纵式结构又叫递进式结构。一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脉络或事件发生的经过,以时间先后为序安排结构。二是按思想认识的发展变化,逐次递进,步步深入安排结构。

  (3) 交叉式结构。即采用横式和纵式相结合的形式,安排正文的结构。在经验交流讲话稿写作中,为了便于灵活组织材料和安排结构,在有些情况下,釆用交叉式结构。

  5.结尾

  经验交流讲话稿结尾的方式虽然可采用多种,如总结概括式,即用概括的语言总结经验交流讲话稿的全部精华或主要亮点作为结尾。再如决心式,即用表示决心的方式结尾。还有辩证式,即介绍完经验后,谈一些不足或有待解决的问题等。但是最常用的是自然结尾式,即经验介绍完了,全文就此结束。结尾既是最后一部分的结尾,也是全文的结尾,不再另设结尾段落或综括语句。

十大写作技巧

  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五种,这五种常用的表达方法分别为

  一,论叙

  二,议论

  三,抒情

  四,描写

  五,说明

  写作方法也叫表达手法,是指在文学作品创作中塑造型象,反映生活所适用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其中,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功效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反复等。

  当正式进入文学作品创作时,每个作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合理,创新的不拘一格进行创作。

十大写作技巧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而修辞方法则是比较具体的一种句式,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