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术语(下)篇(5)
〔裱褙〕
亦作“表背”、“装背”。即“装裱”。明周嘉胄《装潢志. 裱背十三科》:“《辍耕录》云‘画有十三科’,表背亦有十三科。”
〔立轴〕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中称“画心”(一名“画身”,又名“蕊子”),上称“天头”,下称“地脚”)上下又有“隔水”。装裱尺寸有大有小,四尺以上的画幅,称“大轴”,俗称“中堂”,特大者称“大堂”或“大中堂”、三尺以下的画幅称“立轴”。有三色、两色、一色三种绫(或色纸)裱。也有绢裱的。上装天杆,下装轴。有的天头贴“惊燕带”(一名“绶带”),此种格式盛行于北宋宣和时,后从之。初“惊燕带”不贴实,能飘动,后贴实,纯为装钸。“画心”上下端可加镶锦条,称“锦眉”,亦称“锦牙”。
〔屏条〕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由于画身狭长,为四尺或五尺宣纸对开,故能装裱成屏条形式。屏条单独挂的称“条屏”(屏条),四幅并排悬挂的称“堂屏”或“四季(春、夏、秋、冬)屏”。亦有四幅以上多至十二幅甚至十六幅,紧挂相联,成双数的完整画面,称“通景屏”或“通屏”。又称“海幔”。
〔橫披〕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画心竖短横长,左右边称“耳”,尺寸相同,并装对称的木杆一副,腹背有包首,贴有签条。
〔对幅〕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称、“对联”。明清绘画,有所谓“画对”,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悬挂方式与“字对”同。亦有三联幅,对幅中间加立轴,如南宋法常有《猿、观音、鹤》三联幅。通常厅堂正中,中间挂大幅中堂画,两边分挂字对。相传明代收藏家项子京家,“中堂为书法,两边挂画对”,乃属特殊格式。又木版年画门神、两门各贴一幅,亦称“对幅”。
〔斗方〕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通常以正方形较多。大小为四尺宣纸的八开或十二开不等。
〔册页〕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因画身不大,亦称“小品”。有正方形,也有长方竖形或横形。有推蓬式、蝴蝶式、经摺式三种。也有裱成单片,称为“散装”。一般册页均取双数,少则四开、八开、十开,多则十二开、十六开,也有二十四开。册页外镶边框,前后添副页,上下加板面。欣赏、携带、保藏,均较方便。
〔手卷〕
亦称“长卷”、“图卷”。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
历代名画如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皆为手卷装裱。外有“包首”,前有“引首”,中有作品,紧连其两边的是“隔水”,后有“拖尾”,“包首”之上贴有“题签”。
〔引首〕
中国书画手卷装裱上所留空白纸方的地位。可以在上面题写。因在开卷时首先看到,故称。参见“手卷”。
〔诗塘〕
中国画立轴装裱上方所留出的地位。由于画身正方,或过阔过小,裱成立轴,轴长画短,有失均衡,故在画身上方嵌一空白纸方,用以题字,谓之“诗塘”。参见“立轴”。
〔拖尾〕
中国书画手卷装裱上所留空白纸方的地位。可以在上面题诗作跋。因在开卷至末尾才见到,故称。参见“手卷”。
〔黄山画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清初宣城(今属安徽)梅氏一家为嫡系,梅清、梅翀、梅庚、梅蔚等,与流寓宣城的石涛,都是长期深入黄山,既师造化又师古人的画家。新安画派主要亦师黄山,故有人主张归入黄山画派,但风格不同,正如渐江与程邃各有特色。
〔虞山画派〕
简称“虞山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清代山水画家王翚,先后师王鉴、王时敏,并取法宋元诸家,画名盛于圣祖康熙(1661-1722)间,主要学生有杨晋、顾昉、李世倬、上睿、胡节。金学坚等,翚为江苏常熟人,常熟有虞山,因有“虞山画派”之称。其崇古摹拟风尚,影响颇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