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论梁元帝读书》原文及译文

第1篇:王夫之《论梁元帝读书》原文及译文

论梁元帝读书

*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①、耽酒渔*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②之区区者乎?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也;察其微言,以用其精义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哉?(取材于清王夫之《论梁元帝读书》)

注释:①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②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巧。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夸:夸耀

b.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锢:禁锢

c.迷影迹而失微言微言:不重要的言词

d.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自反:自我反省

1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也,又何以异哉

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又有什么不同呢?

b.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那就不奇怪从事“致良知”之说的学者,会群起而斥责了。

c.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

善于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则很新鲜。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我十五岁立志发奋学习。

18.作者认为梁元帝读书存在的问题有:①;②。(2分)

19.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是(2分)□□□□、□□□□。

20.本文关于读书的观点,今天还有其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悟。(6分)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

*:

16.(3分)c

17.(3分)c

18.(2分)片面追求形式;沉溺于书籍而置国事家事于不顾

19.(2分)修身治人;用其精义

20.(6分)面对书籍的海洋要学会辩别挑选,不能沉迷在糟粕书籍中;读书要学以致用,要为社会实践服务;要有利于我们在生活中立身为人,要有益于社会。(意思对即可)

21.(5分)*: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

参考译文:

(梁武帝承运三年)*陵沦陷,元帝烧掉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焚书)他回答说:“我读书万卷,还落得今天的下场,所以把书烧了。”有厌恶元帝不悔恨自己治国不仁,而归罪于读书的人说:“书哪里对不起元帝呢?”这不是懂得读书的人所说的言论。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因为读书的缘故,而也未尝不是因为读书所导致的。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收集华丽的史料典故,用来夸耀自己的博学,认为自己是读破万卷书,才有今日的成就。而当时,元帝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又有什么不同呢?人心一有沉迷依赖,则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只有咬文嚼字专在文字上下功夫,得到了小知识而一忘了大道理,被文章典故迷惑而遗漏了隐微却又寓含精义的言论,这就是“大惑不解”者的借口,况且百家小道,就像青*白*相配的绘画小技巧,小小的文字技巧,对国家*毫无帮助。

有人说:“读先圣先儒的书,不是雕虫小技,实在不失为君子。”先圣先儒的书籍,岂是像佛教的言论,只要每天书写诵读就会有功德的吗?读书观察分析字句,就自命为君子,无怪从事“致良知”之说的学者,会群起而斥责了。

那么应该怎么读书呢?明白人生的大道理,以确立修己治人的本体,观察隐微精义的言论,以之达到善于精通事理,心领神会的地步,而将之付诸实用。善于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很少,如太子李弘读春秋左传上记载臣弑君而不忍心读下去的很少,如穆姜命卜史占卦,能自我反省而知道惭愧的人也很少了。

所以孔子曰:“我十五岁立志向学。”心志坚定学问才能精进,没听过胸无大志而以学为志的。以求学游移心志,异常邪恶的学说,粗俗的传说,放荡散漫的小聪明,严重的会腐蚀人心,小则浪费时间,元帝的所作所为至死都不觉悟啊!哪里能不归罪涉猎了万卷的书籍呢?一般的学者,却效法其卑陋,怎么可以不加以*惕呢?

第2篇:王夫之《论梁元帝读书》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论梁元帝读书

清·王夫之

*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①、耽酒渔*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②之区区者乎?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哉?

(取材于清王夫之《论梁元帝读书》)

注释:①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②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巧。

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披:覆盖

b.六博投琼、耽酒渔*渔:谋取

c.且为大惑之资也资:借口

d.非雕虫之比雕虫:雕琢词句,用于贬义或自谦

17.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志定而学乃益臣乃敢上璧

b.以夸博记者以其无礼于晋

c.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君父悬命于逆贼于其身则耻师焉

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读书之人学习文章的精华,不善读书之人,只学其华丽的词章和排偶,不探究文章的内涵。作者认为梁元帝就是这样一个不善读书之人,他读书只是“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片面追求形式,因而纵读万卷,也无一用。

b.读书不仅要善于明理,而且要学以致用,或为强国富民,或为修德进业。梁元帝读书虽勤奋刻苦,却只是沉溺于书籍而置国事家事于不顾,导致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所以作者认为他的读书与赌博、耽酒等没什么区别。

c.作者认为读书有了心得,就要将自己的言行用书中的道理来加以检验纠正,而这样做的人,已经很少了。

d.梁元帝把自己的灭亡归咎于读书太多,而作者认为梁元帝的灭亡并不仅仅是读书多的缘故,因而强调读书不仅要多读,还要善读。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

(2)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

参考*

16.a【披:翻开,翻阅】

17.a【乃:都解释为才,副词b以:前句:来,表目的;后句:因为。c而,前句:表顺承,后句表递进。d于,前句表被动,后句表引出对象,对于】

18.d

19.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每处0.5分)

20.(1)人心一有沉迷依赖,那么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用来禁锢志气,只能在咬文嚼字处下功夫。

(2)那么应该怎么读书呢?明白人生的大道理,用来确立修养自身治理百姓的根本。(第一句4分,第二句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参考译文

(梁武帝承运三年)*陵沦陷,元帝烧掉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焚书)他回答说:“我读书万卷,还落得今天的下场,所以把书烧了。”有厌恶元帝不悔恨自己治国不仁,而归罪于读书的人说:“书哪里对不起元帝呢?”这不是懂得读书的人所说的言论。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因为读书的缘故,而也未尝不是因为读书所导致的。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收集华丽的史料典故,用来夸耀自己的博学,认为自己是读破万卷书,才有今日的成就。而当时,元帝被叛贼挟持,国家社稷面临割裂灭亡,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赌博游戏,沉溺于饮酒美*,又有什么不同呢?人心一有沉迷依赖,那么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只能在咬文嚼字处在下功夫,得到了小知识而忘却了大道理,迷惑于文章典故而遗漏了隐微精深的言论,这就是“大惑不解”者的借口,况且百家小道,就像青*白*相配的绘画小技巧,小小的文字技巧,对国家*毫无帮助。

有人说:“读先圣先儒的书,不是雕虫小技,实在不失为君子。”先圣先儒的书籍,岂是像佛教的言论,只要每天书写诵读就会有功德的吗?读书观察分析字句,就自命为君子,无怪从事“致良知”之说的学者,会群起而斥责了。

那么应该怎么读书呢?明白人生的大道理,用来确立修养自身治理百姓的根本,观察隐微精义的言论,以之达到善于精通事理,心领神会的地步,而将之付诸实用。善于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很少,如太子李弘读《春秋》而不忍心读下去的很少,就像穆姜命卜史占卦,能自我反省而知道惭愧的人也很少了。

所以孔子曰:“我十五岁立志向学。”心志坚定学问才能精进,没听过胸无大志而以学为志的。以求学游移心志,异常邪恶的学说,粗俗的传说,放荡散漫的小聪明,严重的会腐蚀人心,小则浪费时间,元帝的所作所为至死都不觉悟啊!哪里能不归罪涉猎了万卷的书籍呢?一般的学者,却效法他的卑陋,怎么可以不加以*惕呢?

第3篇:《梁书·王筠传》原文及翻译

导语: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山东琅?临沂人。王筠小时候就机*敏悟,七岁就能写文章了。关于《梁书·王筠传》原文及翻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原文】: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临川王行参*,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译文】:

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山东琅?临沂人。王筠小时候就机*敏悟,七岁就能写文章了。十六岁时,创作了《芍*赋》,十分优美。等长大了,喜欢清静热爱学习,与堂兄王泰齐名。当时陈郡有个谢览,谢览有个弟弟叫谢举,也都有很好的声誉,当时的人们给他们编赞语(或童谣)说:“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王泰,“养”是王筠,都是他们的小名。

(王筠)起初任职是中*临川王行的参谋,后调任太子舍人,又升任尚书殿中郎。琅?王氏渡过长*(指东晋建国)以来,就没有在郎署任职的人,有人劝(王筠)先观望不要出任,王筠说:“陆机(曾历任平原内史)可以说是东南俊秀,王坦之(字文度,东晋名臣)更是独步*东,我得以与这些前辈并驾齐驱,哪里会有遗憾。”于是兴高采烈地去上任。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王筠作文章(当时主要指赋)能押险韵(生僻少用的韵),每次官宴上一起作赋,(王筠的作品)文辞必定最具鲜妍美妙。沈约常常很平静地启奏高祖(梁高祖武帝萧衍)说:“近年来晚辈中的名家,只见王筠独步文坛了。”

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昭明文选》)喜爱文人雅士,常常与王筠、刘孝绰、陆??(chuí)、到洽、殷芸等在玄圃(建康宫中名园,时作讲经之所)吃喝游乐,太子独独牵着王筠的手抚揽着刘孝绰的肩膀跟他们说:“这正所谓左手拉着浮丘的袖子,右手拍着洪崖(与浮丘、安期生并举为仙人的代称)的肩膀啊”。他被(太子)看重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普通元年(梁武帝萧衍年号,值520年),(王筠)因为母亲去世要守丧而离职。王筠很有孝顺的天*,为守丧自我毁伤超过了礼制规定的程度,服丧期满后,还因为就此患上的疾病在家休养了很久。中大通二年(梁武帝年号,值530年),调任司徒左长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去世,皇帝命令(王筠)写一篇哀策文(祭文),(这篇文章)又再次令(皇帝或大家)叹服点赞欣赏。

王筠天*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他在自己的序文中说:“我小时候就喜好书,老来越加执着。即使是偶然看见的或暂时翻看的,都会马上做好标注笔记,后面重新认真思考阅读,欢欣的兴致会越加深浓,渐渐地形成习惯并且*格养成,写文章也就不会觉得笔力不够。从十三四岁起,即前朝齐建武二年(齐明帝萧鸾年号,值495年)乙亥年,到梁大同六年(武帝年号,值541年),已四十六年了。儿时读《五经》,都是七八十遍。喜欢《左氏春秋》,吟咏背诵常常用来充实口头表达,‘广略去取’(魏晋时期流行的“手抄口诵”读书方法,边读边诵,专拣需记诵的部分,遇虚词及不当处还时有改易)隔三岔五地抄写。”其馀读过的经典比如《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神农本草经》)等都会抄上两遍。诸子、史籍等各种文集都抄一遍。从未请人或借用他人之手,一律亲身自己抄录,大大小小一百多卷。不足以让它流传出去于世有益,只不过用来防备遗忘罢了。”又在写给各个儿辈述论家道世系的书信集中说:“史书上称道安平(今河北安平)崔氏家族和汝南(今属河南驻马店)应氏家族,说他们都世世代代出有才华的文士,所以范蔚宗称汝南崔氏是‘世擅雕龙’(世世代代擅长写文章辞赋,可联想《文心雕龙》)。然而延续不过父子两三代罢了;不是能在七代之中,名望盛德光辉相承,家族爵位世代相继,人人作文成集传于后世,像我们王氏家门这样的。沈少傅沈约给人们说:‘我小时候就喜好诸子及百家的言论,亲自担任过四代皇帝的史官,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来没有爵位世世继承,文章才华代代相传,能像王氏家族这么繁盛的。’你们好好恭敬地考察人家的家道门风,想想各自该怎么努力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