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姓起源及简介

第1篇:魏姓起源及简介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魏姓郡望堂号堂号

[九合堂":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魏姓因巨鹿为望,故也以[巨鹿"为其堂号。

郡望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相当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任城:今山东微山县一带。

魏姓家乘谱牒家乘谱牒

*苏:魏氏宗谱四卷、魏氏族谱八卷首一卷、魏氏族谱六卷、绍继堂魏氏族谱四卷

浙*:魏氏太廉堂进主册不分卷、兰风魏氏宗谱八卷、慈水魏氏宗谱二*卷、山*吴塘魏氏宗谱十卷、黄岩魏氏宗谱六卷

河南:汜水魏氏族谱六卷、项城魏氏族谱、镇平魏氏族谱五卷、魏氏族谱一卷

河北:景县魏氏族谱

湖南:魏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魏氏五修族谱八卷首四卷、衡阳魏氏宗谱四十卷首一卷

四川:华阳魏氏宗祠族谱一卷、魏氏支祠族谱一卷、魏氏谱牒一卷、魏氏族谱一卷

山东:寿光魏氏族谱。

吉林:扶余五家站三支谱:魏氏东南支谱、魏氏西支谱,魏氏*支谱。祖籍山东寿光。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由河北枣强县迁入山东寿光。始祖兄弟三人。讳鸣谦、鸣远、鸣让。魏氏族谱不分卷、续魏氏族谱不分卷、濂南下魏重修族谱不分卷魏姓迁徙分布迁徙分布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魏公子无忌之孙魏无知的5世孙魏歆定居于巨鹿(今属河北)。魏无知有两个玄孙,一个叫魏谌,定居清河;一个叫魏汉,定居任城。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魏氏有部分人迁至今陕西省境内。东汉时*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将佐有魏有人、魏仁浦,后均在福建安家。唐代有魏慕中自巨鹿徙居*西南昌,历15世,有一支移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又历11世,有魏才禄,生4子:长子魏元,移居广东长乐;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5代孙邦政又移居广东龙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坟;四子魏贞,有一子移居广东揭阳,还有一子居海丰。魏元的裔孙魏应浩、魏特敬于乾隆年间迁至*新竹县;裔孙魏鼎高于清朝咸丰三年去美国,后到加拿大定居;裔孙魏松于1910年到印尼,开锡矿致富,曾任马来西亚立法议员。魏姓历史名人历史名人

魏徵:唐代名臣,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敢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

魏源: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与龚自珍同为今文经学派,主张抵御外来侵略。曾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倡导改革变法。他是*最早放眼看世界的杰出人物之一。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武子: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魏延: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为南郑候。魏胜:南宋抗金名将!

魏叔:山东寿光籍。清朝乾隆时期官至引龙侯。后代现居寿光侯镇黄桥。有一支在东北吉林扶余五家站镇,黑龙*省鸡西市。

魏大同:山东寿光籍,魏叔的后代。清末迁至吉林扶余五家站镇,*时期考入清华大学。曾任中华*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长。后代有留在东北的,也有去*的。详情见扶余县志。

魏敏学:20世纪90年代任*吉林省委常委,副省长。魏姓才华杰出功名显赫光*读过<史记>的人,一定会对书中那些姓魏的杰出人物,印象深刻。暂无!魏

第2篇:松姓起源及简介

据<元和姓纂>所载,秦始皇遇雨避松下,封松为五大夫。后人氏焉。

松姓郡望堂号暂无!松姓家乘谱牒暂无!松姓迁徙分布迁徙分布

山东省沂水一带。松姓历史名人历史名人

松氏:相传为秦始皇所封。秦始皇避雨松树下,封松为五大夫,当地人乃以松为姓。

第3篇:雷姓起源及简介

宋人*名世<古今姓氏书辨*>云: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由此可知,雷姓与方姓同出一源,都是方雷氏的后裔。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相传上古时有部落叫方雷氏,黄帝娶方雷氏女子为妻,生子青阳氏。方雷氏后代有称雷氏的。黄帝的基地主要是在河南,这说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

雷姓是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精通医术,是个名医,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殷纣王有宠臣雷开。

雷姓郡望堂号堂号

谦让堂:东汉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

郡望

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京兆尹"合称[京畿三辅"。三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陆(今陕西高陵)。此支雷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雷焕之族的后裔。

雷姓家乘谱牒家乘谱牒

上海:雷氏统宗谱

浙*:冯翊郡雷氏宗谱四卷、雷氏宗谱一卷

*苏:苏州雷氏支谱一卷

安徽:雷氏宗谱28卷首二卷末一卷

河南:雷氏三修族谱10卷

湖北:雷氏宗谱10卷、雷氏家谱

湖南:雷氏家谱

四川:零陵雷氏族谱六编外编二编、东郡雷氏族谱二卷

福建:晋*雷蓝苏氏三姓族谱、晋*斗山雷氏族谱

山东:雷氏族谱一卷

*西:茶园雷氏族谱雷姓迁徙分布迁徙分布

在晋以前,雷氏已分布于南方的*西、安徽、四川、湖北等省。西晋豫章(今*西南昌)人雷焕的后裔现仍广泛分布于*西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有一支迁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后来发展成名门望族。南北朝至五代期间,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都有发展,已散播至内蒙古、湖南、广东等省的一些地区。

宋代时,雷氏分布更为广泛,今*西、福建、广西、湖南、广东、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雷姓是汉族大姓之一。但是,并非只在汉族中有雷氏,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雷氏。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有许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国时前秦大司马雷弱儿即是南安(今甘肃陇西)羌族人。迁徙至原楚国境内的雷氏,东汉时有雷迁,被称为南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