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主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

马克思实践主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

  主体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马克思哲学诞生之前,西方哲学主体观历经了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物质主体、神学唯心主义“上帝”主体、近代唯心主义自我意识主体,以及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感性主体等不同形态的历史擅变。马克思实践主体思想则展示了与以往哲学主体思想不同的本真内涵,体现了不同的理论意蕴。

  要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思想,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就是要在马克思哲学形成历史背景中去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概念。伴随着马克思哲学从不成熟阶段逐步迈向成熟阶段,马克思的主体思想也体现了一个由唯心主义范畴走向唯物主义范畴的过程。从哲学的承继性来说,马克思早期哲学来源于黑格尔哲学。黑格尔哲学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自我意识为基点,从唯心主义出发构筑了一个由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绝对知识组成的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革命的思维进程,它们之间呈现出由低级发展阶段到高级发展阶段的跃升过程。青年马克思受到了自我意识概念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体现了个人对自由和理性的追求。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来看,青年马克思极力推崇并接受伊壁鸿鲁哲学所蕴含的自我意识原则。后来,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解读和参加各种现实的革命斗争,马克思又逐渐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告别了自我意识主体。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对以往的主体思想进行了批判。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通过这段话,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近代唯心主义哲学从认识论出发,夸大主体的认知能力,使主体成为征服世间万物的无限主体;(2)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站在庸俗唯物论立场上,使主体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生存欲望的、与日常生活中的人等同的一般性主体;(3)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基石,在实践基础上,主体性获得了充分的理论论证和逻辑论证,主体也通过实践确证着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思想正是在思考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的前提下实现革命性转变的,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是实践主体。

  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思想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光辉篇章中,归纳起来,其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首先,人的主体地位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确认。重新诠释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思想,必须把实践活动作为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与传统哲学将实践理解为伦理道德活动或精神活动不同,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实践是指人类进行的各种物质生产活动。这种活动决定了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分别。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类进行的实践活动一方面调节和产生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另一方面调节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它们之间的共性即在于,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实践对象的存在,同时借助这种活动,创造出了特定的社会成果,这种对象性活动蕴含着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是主体性的体现。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证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实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践活动导致了主体与客体的区分,人类通过实践把自身以外的一切存在变成活动对象(客体),人类自身也成为与客体相对而言的主体存在;另一方面,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对客体施加的影响不断地确证着主体的特性,在认识与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主体才得以实现自身。所以说,主体与客体是相对应的一对概念,两者相互依存,彼此不能相互脱离而存在。

  其次,人作为实践主体具有社会性。与黑格尔将社会理解为绝对精神自我设定、自我异化和自我扬弃的对象,费尔巴哈将社会理解为由一个个感性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组织体不同,马克思从感性对象性活动出发来社会的原初关联。实践这种对象性活动对于认识主体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一方面,主体在自己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中使自己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种对象化力量在其他主体那里得到体现和确认,这种关系就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为需要,他作为最具个体性的存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另一方面,其他社会主体从自身主体所生产的产品中汲取经验、智慧,获得生产、生活上的技巧,主体通过实践性活动让他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主体也从这种对象性活动中得到了自我确证,获得了自身价值。这样,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通过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社会也在这种社会关系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表明:社会就是主体的活动的共同体,是主体的生产活动借以表现和实现的存在形式。

  再次,人作为实践主体具有历史性。与黑格尔将历史定义为绝对精神自我发展、自我跃升、自我完善的历史进程,费尔巴哈将历史界定为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必然性不同,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于人类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奥妙就在于主体通过实践不断将主体的能力、需要、知识、情感、价值赋予客观对象,使客观对象不断满足主体的实际需要,这个过程既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也是社会历史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沥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对于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而言,之所以一代代地进行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因为这种生产能够满足主体多方面的需要,这种需要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而“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因此,马克思对历史的分析就不像从前的思想家那样从社会实践的原因之外来解释历史,而是通过对现实的世界之中的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来解释历史,并实现了现实的人类史和现实的个人的历史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实践主体思想缘何会呈现与旧哲学不同的形态和内容?从哲学诞生的深层原因上讲,在于其确立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从哲学革命发生的内在要素来说,则在于马克思哲学以实践思维方式框架下确立的时间观和历史观。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党群关系,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能否始终密切党群关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新的历史时期,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对于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于团结和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