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通用16篇)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通用16篇)

  《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欢迎阅读。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

  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出示课件:几种不同字体的古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

  1、(指板画,配乐)瞧——青山、绿水、红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画啊!(贴草书诗句)看,书法也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劲之美。(板书:书画)

  2、诗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画,也可以是一行行灵动的字,难怪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课件出示)生齐读。

  3、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

  4、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5、总结:相同的地点不同的诗,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画、什么样的字来表现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赏析写景的古诗。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讨论

  作画背诵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内容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二、学习古诗

  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理解诗意。

  (1)突破难点:“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怎样理解?如果想象画面,或描绘时怎样表现这一内容?

  (2)开头两句从诗人自己奇异的感觉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两句写了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此时他眼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作者观察方位及顺序。)

  3、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

  2)、有感情诵读。

  4、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尝试介绍几首,谈谈对诗的理解认识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开阔视野。)

  三、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悟理解古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古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古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古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古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古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古诗文,初悟古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古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古诗,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古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古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古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古诗、读懂古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古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古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古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古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古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古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古诗人和他们的古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四、诵吟古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古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古诗、背古诗,他们是吟古诗,吟唱古诗歌,也就是把古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古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古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古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古诗人,背后人誉为“古诗仙”,现存古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古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

  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四、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习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习惯。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磁带,字卡。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有没有诗兴大发呢,请小朋友自己来编一编。

  你们编得真好,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提问: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卡片)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师解释难解词。

  3、跟着卡片,大家练习朗诵一下

  4、游戏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5、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附:古诗《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能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借助学习本诗,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5、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用自己的话比较准确地说出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课前围绕旅游进行谈话,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并解题

  1、用回答以前学过李白的诗篇名称的谈话方法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2、解题“天门山”、“望”,“望天门山”

  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并回答,教师指点。(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形如门户,所以也叫天门山。望,是观看。望天门山就是诗人观看天门山所见到的景象。)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让学生先简单介绍作者。

  2、老师对作者简介(映示图片)。

  3、写作背景(映示图片)。

  三、初读古诗

  1、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诗(两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找两个同学)

  (3)正音,重点关注发音易错字。

  (4)齐读一遍。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让学生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指名两名同学朗读)

  (2)根据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停顿问题进行梳理,映示带停顿标志的诗句。然后范读让学生模仿,熟读古诗。

  四、教学生字的写法

  1、映示带田字格的生字图片断楚至孤帆

  2、利用课件指导说明这5个生字的写法。(从结构、笔画、笔顺等方面说明。)

  五、把握诗歌大意

  1、让学生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同桌交流,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楚江”。

  2、指名回答并订正。

  (1)(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2)映示天门山、楚江图。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六、构想画面,理解诗句

  1、教学第一、二诗句。

  (1)出示诗句,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2)让学生借助“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意思。

  ①重点理解“断”“开”,体会长江水势的浩荡。(断:切断、截断。开:劈开、断开。)

  ②出示楚江图片,引导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江”。

  ③指名回答第一句诗的意思,然后教师归纳出示。

  (浩浩荡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

  ④指导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3)聚焦“回”,指导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

  ①学生重点理解“回”,想象江水汹涌回旋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图片展示景象及词义,再让学生归纳诗句意义,后教师订正。

  (回:回旋、回转。诗意:东流而去的长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②指导学生朗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4)指导小结古诗学法(图片展示):

  ①结合注释或查找解释,理解诗句。

  ②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2、教学第三、四诗句。

  (1)出示第三、第四句诗,指导理解“出,来”的意思(出:突出、出现。来:驶来。),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出示画面,然后交流。

  (2)激疑思考:两岸的青山怎样“出”?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绘的情形。

  (4)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教师出示归纳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舟,富有情趣。)

  (5)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和诗歌描绘祖国山河壮美的特点。

  七、背诵默写

  1、指導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出示“水势浩荡经过天门山”“碧水落日孤帆”等图片,让学生为图片配上合适的诗句。

  3、教师投影默写纸,让学生观察每行的方格数,讨论古诗书写的基本格式,在指导学生正确默写。

  八、作业:有感情地背诵《望天门山》,默写《望天门山》。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断开

  回

  出

  来

  壮美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 篇9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课时备课

  古诗两首

  新授课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 篇10

  一、教材简介

  本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李白的《望天门山》,我略去其中的写字和识字环节,和大家探讨的是如何更好地学习古诗。

  我确定本首诗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感情,热爱祖国河山

  2、能正确朗读、会背诵

  3、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法如下:

  二、层层深入,图文结合(教法)

  我把学习由浅入深,板画与古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真正领略古诗的风采。

  学生该如何有效学习呢,可以概括为

  三、读中感悟,感悟促读(学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感悟,感受到的内容用读来表达。

  具体该如何操作呢?下面我简介教学流程

  (一)导入(背景导入)

  我觉得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诗的内容。我这样给学生介绍,李白25岁时,离开四川去洞庭湖游览,接着他乘船顺江向东,在经过安徽省涂县的东西梁山时,看到滚滚的长江时,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李白当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这首《望天门山》此时板书课题

  (二)层层深入展开教学

  (1)读熟扫除障碍

  首先,让学生把诗读正确、流利,扫除生字障碍。

  师:我们用两分钟的时间把这首诗读熟,放手让学生自由读,在读熟时,我接着引导学生读懂

  (2)读懂理解诗句意思

  在理解诗句意思时,学生读一句,教师板画一处,诗图结合,诗句的意思全在图中,一目了然。这时再引导学生读诗,这次学生的感受一定和第一次不一样。

  师:同学们看这首诗的四行两句,谁能读出不同语气,在学生的朗读中就会体验到第一句中长江的雄浑、辽阔、汹涌。也体验到了第二句中那撒满夕阳的辽阔的长江中,那孤帆一点的`绮丽、洒脱。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

  (3)品读感受语言的奇妙

  这是教学的难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高的要求,我觉得这么好的语文素材,这么优秀的文化瑰宝,如果不利用好,太可惜了,但又不能强加给学生。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在不同的字下点上重音,然后朗读体会,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次在断开回来下点重音读过之后,学生谈想法,师出板书:语言美

  第二次在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下面点重音,再朗读体会,学生就会发现一句一景,师板书:结构美

  同学门把自己的感受放在这首诗中,再自由尽情朗读,此时字字含情,句句有景,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真正感受了语言,积累语言。(三)想象画面,此时背诵

  四、扩展提高

  这时教师出示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然后学生再把自己搜集的读听。

  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的设计,学生真正触摸到了古诗的脉搏,领略了古文化的妩媚和风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 篇11

  一、课前:

  读有关长江的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二、开课:

  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

  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

  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1、师生同默;

  2、简介李白;

  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

  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评读

  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五、品读

  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

  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

  六、拓读

  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磁带,字卡。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有没有诗兴大发呢,请小朋友自己来编一编。

  你们编得真好,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提问: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卡片)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师解释难解词。

  3、跟着卡片,大家练习朗诵一下

  4、游戏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5、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附:古诗《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话:

  师: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生:想)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画画去看看,去听听吧。

  2、课件出示: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及古诗范读。

  师:你们观看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天门山真险峻啊!

  生: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

  生:李白真不愧被人称为“诗仙”呀!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初悟诗意

  1、大声读古诗

  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大家读读李白的简介

  2、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齐读。

  3、再读古诗,看有没有不懂的提出来

  4、请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生:“天门”是什么意思?

  ——天门就是这座山的名字,也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所以叫天门山。

  生:楚江是指长吗?

  ——楚江是指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长江,流经楚国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三、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1、齐读古诗,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首诗有磅礴的气势。

  师:你从哪句诗看出来?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

  2、学习第一句诗

  ①指名读

  ②指名说出诗句意思。

  天门山被长江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师:对呀,天门中断楚江开,特别是这个“开“字,让我们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板书:吞吐江河)

  ③指导读出磅礴的感觉。

  师:除了这种汹涌奔腾、气势磅礴之外,你还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它很美丽。

  师:你怎么理解?

  生:我从“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感受到。

  2、学习第四句诗。

  ①齐读第四句诗。

  ②指名说出诗意

  生: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师:从“日边来”感觉这长江水是从——天上来,天从天上来,你们觉得这美丽吗?(板书:江水天来)

  ③指导读出美丽的感觉。

  师:这首诗给人感觉气势不仅磅礴,也很美丽,后人对这首诗作了很高的评价。

  3、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①齐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②指名回答

  生:主是“天门中断楚江开”,次是“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远是“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近是“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回青山相对出”。

  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么难的问题都能答出来。我们再接着往下看,“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从这个“回”字看出了什么?

  4、学习第二句诗

  ①自读诗句,理解“回”字

  生:“回”是指水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里回旋

  ②小黑板出示:天门山及江水流简画图

  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指图)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变得更——急了。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平川,水面变宽阔了,水自然就变——缓了,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回旋了。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板书:急流回荡)

  ③指导读出水流湍急的感觉。

  ④指名说诗意。

  生: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这里突然转了一个弯,向北流去。

  师:还有哪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水流得很急这种气势?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

  5、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想想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生:我似乎看到了两岸的青山在互相比高。

  师:这座山比我高,我比这座山高,似乎在比赛,在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让我们感觉到——(板书:雄山对峙)

  ②一二组与三四组同学互相对看,读出对峙的感觉

  师: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师:所谓言尽意不尽,到底什么意没有尽呢?大家来看第二句诗的“碧”字,奔放的长江水多有气势啊,一个“碧”字多小气啊,再说,长江一路卷沙携石从上游奔泻下来,水应该是混黄的,为什么却是“碧”水呢?

  6、理解“碧”字的意思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插生领会

  生:因为山是绿的,树也是绿的,所以倒映在水里也是绿的。

  师:正因为这样,在诗人眼里到处是绿的,所以叫碧水。

  小结: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指板书)“吞吐江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7、齐读古诗

  四、诗句比较,体会意境。

  师:让我们来读两句李白另外的诗,这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

  1、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学生读

  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难过、忧伤的李白。

  ②指名读出忧伤的语气来。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酒,很感伤。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

  2、体会诗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课件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齐读

  师:有感伤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感伤呢?主要因为哪个字?

  生:“日”字

  ③理解“日“字

  生:“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温暖,所以感觉“孤帆”不孤了。

  师:对呀,说得真好!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杯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要读得高昂一些,我们在“日边来”这三个字读得重一些,大家一齐把这种感觉得出来。

  ④指导读出高昂的语气

  师: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李白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的诗的生涯里很少见,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地位,让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

  3、齐读全诗

  五、拓读名句,给诗作画。

  师:自古以来,长江以它特有的气势征服了许多诗人,他们为长江而作了许多诗句,现在,老师找出有关名句,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1、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诗句,齐生齐读。

  2、给诗作画

  师:我们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写的这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而且一句就是一个画面,请大家拿起笔,把李白看到的景色再现出来吧。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吞吐江河

  急流回荡

  雄山对峙

  江水天来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

  明确: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2)“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写了水的清秀。

  (3)“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写出了山的秀美与雄伟。

  (4)“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写出了天门上景色的清幽。

  画一画天门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背诵诗歌读一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歌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望天门山的情景,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又写出了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在教学中虽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天门山景色的壮阔,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天门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拓展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 篇15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