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青团子由来

清明节青团子由来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节青团子由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节青团子由来1

  清明节吃青团的来历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清明节的简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清明节的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也是清明节的由来。

  青团子做法

  原料:艾草200克;糯米粉300克;大米粉80克;豆沙馅400克;热水200ml+120ml;白糖20克;食用油30克;

  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

  做法和步骤

  1、称量面团部分的材料,艾草摘去老叶清理后的,称量200g,洗净沥干。锅中水煮开,水中加一点点小苏打(也可不加),把艾草放入焯水。

  2、焯好水的艾草立刻捞出,用冷水冲凉后挤干水份。焯过水的艾草加200ml热水,放入搅拌机中搅打成细腻的艾草糊。

  3、把糯米粉、大米粉、白糖放入大盆中混合,倒入艾草糊,搅拌一下。慢慢倒入热水,边倒边用筷子搅拌,直到面糊呈比较厚,但不感觉干的状态(这个步骤我用了120ml热水)。

  4、接着倒入30克食用油,用筷子搅拌均匀。锅中放足量水,把搅拌好的面糊搁在蒸架上,开火,盖上盖子,保持中大火。

  5、锅中水煮开后开始计时,五分钟后打开盖子,用筷子搅拌面糊一次,继续盖上盖子蒸。再五分钟后,重复步骤9,搅拌面糊一次,每蒸五分钟搅拌一次,至少两次。

  6、面糊蒸20分钟后的状态,已经全部熟了,颜色都变成均匀的深绿色。关火,取出放凉。面糊放凉到手可以承受的温度,取一张保鲜膜,挖一勺面团(约40g)放在保鲜膜中间,手蘸凉开水把面团按扁。

  7、取20克豆沙馅,搓圆放在面团中间。拎起保鲜膜四个角,收拢,包成团子样,把保鲜膜卷紧,收口朝下放置。全部包好,一共20个。

  小贴士:

  1、艾草焯水的时候加点小苏打(我加了大约2g),可以让颜色更绿。家里如果没有,也可以不加。

  2、面团中所用热水的量只供参考,具体视面糊的状态而定,记得不要把面糊弄的太稀。

  3、蒸好的面团比较粘,解决办法是:用手蘸凉水再接触面团,就不会粘手了。

  4、糯米食品,不容易消化,一次适量,千万别多吃。

  5、健康手工制作,无添加,室温存放,尽早吃完。

  清明节青团子由来2

  一、什么是青团

  青团又叫清明团子,至今已经流传2000多年,是传统节日清明节前后的一种特色的美食,也是南方很多地方必备的节令食物。青团由艾草、糯米、豆沙三者相辅而成,因色油绿似翡、软滑清香,口感糯韧绵润、肥而不腴而人们的喜爱。

  二、青团的来历

  来历一:

  相传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割肉奉君”,把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这一天家家户户不能生火做饭,也不能炊烟烹食,只能吃冷食。辛劳聪慧的人民,就地取材,研究制作出了青团,他们纷纷事先将做好的青团准备好,等寒食节当天拿出来食用,这既没有违反规定,又能补充一天的能量,而且特别环饥饿。然后各地传开纷纷吃起了青团,后来寒食跟清明节连在一起,吃青团也就成了清明节的一项习俗了。

  来历二:

  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百姓们必须“”熄炊处之,寒食三日”,人们必须寒食节来之前就要将食物准备充裕,供寒食节食而充饥。青团也就这个时候应运而生,它是以青艾(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可以保存3-5天,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祭祀和不炊而食的需求。

  来历三:

  清明节吃青团,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年的清明节,清兵为了抓住太平天国李秀成的`大将——陈太平,于是开始大力搜捕。江苏有位农民为了帮助陈太平,将他打扮成农民模样,入田劳作,蒙混过关,后来用艾草加糯米粉做成又香又糯的青团,陈太平吃了青团之后顺利逃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于是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就流传开了。

  虽然青团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但是最近几年青团也成为网红食品再次出现在大众眼前。它从寒食到祭品再到时令佳品的转变,不仅仅是对传统习俗的赓续,更是人们对春日生机勃勃的无限展望。青团这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是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这些传统习俗也由一代代人重复了两千多回,舌尖的记忆也再流转轮回。

  三、青团的做法

  清明时节雨纷纷,艾草青团香喷喷,没有青团的春天是不完整的。那么青团怎么制作呢?

  步骤1:碗中倒入糯米粉和粘米粉,边倒入开水边用筷子搅拌均匀。不同的面粉,吸水性也不一样,最好缓慢加水观察性状。

  步骤2:把面絮倒出到揉面垫上,揉成光滑的面团。也可以在揉面垫上撒点面粉,可以防粘。

  步骤3:揉好的面团放入碗中,冷水上蒸锅,大火蒸15分钟。

  步骤4:热锅水开倒入艾叶,大火焯水3分钟。捞出,切成小段。倒入湿磨杯中,加入10克清水,搅打成泥。

  步骤5:搅打好的艾草泥,过筛取重30克。过筛后,做出来的青团口感会更加细腻。

  步骤6:取出蒸熟的面团,倒入菠菜泥,揉捏均匀。

  步骤7:揉好的面团分成一个15克左右的小剂子,红豆沙分成10克一个的馅料,取一个小剂子,用手搓圆后压扁,放入红豆沙,慢慢收口,搓圆稍稍压扁。

  步骤8:因为食材都是熟的,做好就可以直接开吃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