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骑士团长》读书笔记
《刺杀骑士团长》读书笔记
我不能算是“村上”迷,这几年读文学作品读得也不多,除了毛姆和董桥外,似乎也没有哪位作家会特别引起我的兴趣。这次这么迫切地想读《刺杀骑士团长》,大概是因为此前诸种媒体的铺垫,尤其是以“承认南京大屠杀”、“日本右翼抨击村上春树”之类的噱头作为卖点。而对于此前年年陪跑却年年落选诺贝尔文学奖的村上春树来说,我也想看看他会不会在新作里谈论更多宏大叙事与国家个人的命运,毕竟在《1Q84》的时候他已经隐隐约约地有摆脱以往小资青春的各种外加标签。
不过,在通读了一遍《刺杀骑士团长》后,我觉得村上似乎不打算延续《1Q84》的风格,而更像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对个人的深入探讨。我一直都在刻意地去找村上对南京大屠杀的论述,但读完了整个上册都一无所获。后来在下册中才读到一段间接的回忆,而对于一位中国读者来说,所受到的震撼和冲击几乎是零,甚至有种“不过尔尔”的不上不下。鄙意看来,用这样的噱头做宣传反而是凸显出版商并没有读懂村上到底需要表达什么东西。
在村上春树的作品发展脉络里,似乎有一条从青春的随意浪漫走向中年的无奈惶恐。《刺杀骑士团长》中的“我”,36岁,是一名想画抽象画却不得已以肖像画为生的画家,居家男人,生活波澜不惊。只是忽然某天妻子毫无征兆地提出离婚,结果“我”没带什么东西就离开了家,开车游荡了一个半月,最终厌倦漫游后,靠朋友的好意在小田原郊外山间朋友父亲的旧居兼画室住下,算是帮朋友看房子。朋友还给介绍了绘画教室的工作,“我”和那里的两名成年学生——都是有夫之妇——先后成了情人。简单的日子似乎稳定而又摆脱了以往为稻粱谋的刻板,但“我”却开始感到了沉重的危机——一个将近40岁的男人,自己的人生道路到底要怎么走下去?
于是他有了一个最直接的想法,也是对我——和主人公差不多年纪——极为震动却又很平常的一句话:
把时间拉回自己这边。
所以这位准中年男人才会在好奇中爬上阁楼,发现了朋友父亲从未发表的画作《刺杀骑士团长》;才会在深夜为诸事不明的铃声惊扰,最后打开一个久未被挖掘的洞穴,找到一把孤零零的铃铛;才会接受一位身份不明却无可抗拒的免色先生的要求,以自己的本心用抽象画的方式为他画肖像、以及跟他一起打开了引发之后故事的地洞;才会和自己的学生秋川真理惠一起,力图为这一系列的事件圆上那渐为清晰的圆环。
一千个人可以解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也可以解读出一千个村上春树。
不少评论中对村上新作的诸种理念和隐喻做了挖掘和剖析,但从我读来,《刺杀骑士团长》的上部偏重现实性的描述。一个原本以为生活简单幸福的中年画家,却在遭遇了接踵而至的变故后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与追求,最后意识到青春不在、时间有限,“必须把时间拉回自己这边”,摆脱以往的束缚和限制,追求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所以他才隐居在朋友父亲的乡间房子,远离世俗,听黑胶唱片,画自己想要的油画。
完美的免色先生的出现,更多的像是引导“我”去发现内心的渴求。适时而恰到好处的提供资料,让“我”慢慢地接触到《刺杀骑士团长》画作的隐喻和意义;而秋川真理惠更像是激发“我”重拾激情和勇气的一个阀门,在下册中“我”遵循骑士团长的指示,通过刺杀、寻觅未知的道路及最后回到那个被挖开的地洞,起因是为了拯救真理惠(此时她正躲在免色家里试图了解免色是什么样的人),而最后却回到了事情的起点,重新触发我去思考对待自己的人生追求、对待爱情及其他事务的态度和想法。
小说的最后,“我”又回到了妻子身边(这里有一个魔幻色彩浓厚的故事插入,“我”在漫游途中理念穿越空间界限而使前妻怀孕,而怀孕后的前妻也离开了原来的男友,发现和“我”依旧余情未了),生下了可爱的女儿,也重拾肖像画的就业来养家糊口。虽然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可是心境却已有了剧变后的平和。按照小说的说法,“我”终于把时间拉回自己这边。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曾经谈到,他写小说并没有预设的宗旨,他只是把平时观察到的人和事储存在头脑的“一个个抽屉格子”里,在写作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打开格子寻找素材,写完后就把这些都忘却了。不过关于中年人的危机与迷失,村上春树在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颇值寻味的细节,他说:
“对于眼看将年届四十(也就是处于作家至关重要的时期)的我来说,这却不是值得欢欣的环境。有个词儿叫“人心浮动”,就是这样,整个社会闹哄哄的,浮躁不安,开口三句离不开钱,根本不是能安心静坐、精打细磨地写长篇小说的氛围。待在这种地方,也许不知不觉就被宠坏了——这样的'心情变得越来越强烈。我想把自己放进更紧张一点的环境中,开拓新的疆域,尝试新的可能性。我开始萌生出这样的念头,所以在八十年代后半期离开了日本,生活的中心转移到了外国。那是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出版之后。”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村上春树在写到这段时忽然打开了“四十岁前后的危机与应对”的记忆盒子,所以才在小说里用大量的篇幅去探讨这个年龄的中年男人如何迷惘、困惑、矛盾、颓废和寻找自我的过程。或许这正是我在读《刺杀骑士团长》时忽然心有戚戚然的缘故:好的文学作品并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和宏大的篇幅为标志,而是能够最直接地击中读者内心的文字,无论长短。
所以从我的浅薄解读来看,村上春树依然还是在小说里讨论着个人在这个日渐进步的社会中的孤独和应对,绘画、音乐、不厌其烦地描写精美的饭食和酒水,都只是在这种寻找中的动作和途径罢了。至于销售广告里的南京大屠杀主题,在我看来的反思其实很有限,也许村上春树从始至终都没有考虑过宏大叙事,他考虑的只有个体,只有自己。
不过,一部小说读下来能有文字触动自己的内心,已经是非常愉悦的阅读经历。更何况这部小说现实与魔幻同行的叙事,节奏感控制得当的上下起伏,已经足以对得起读者的等待和享受其中的情节。
更何况,我耳边始终回荡着村上春树的那句话。
努力地,把时间拉回自己这边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