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问题: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标准答案: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戊戌变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资本主义尽管在中国已出现。但基础还十分薄弱,资产阶级也刚刚构成,很不成熟。相形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无论在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还具有强大的势力。
②寄希于光绪皇帝。“幻想是弱者的命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因此他们把变法的期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以获取廉价的胜利。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期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
④缺乏军队支持。光绪皇帝是一个光杆,手中无一兵一卒。而维新派也忽略了事先取得军队的支持。大难临头,他们才想起了兵权,轻率地把赌注押到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⑤敌视革命,脱离群众。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始终眼睛朝上,是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顽固势力略一反攻,使自我立刻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直接原因
谭嗣同戊戌变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资本主义尽管在中国已出现。但基础还十分薄弱,资产阶级也刚刚构成,很不成熟。相形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无论在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还具有强大的势力。
寄希于光绪皇帝。“幻想是弱者的命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因此他们把变法的期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以获取廉价的胜利。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期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缺乏军队支持。光绪皇帝是一个光杆,手中无一兵一卒。
而维新派也忽略了事先取得军队的支持。大难临头,他们才想起了兵权,轻率地把赌注押到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敌视革命,脱离群众。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
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始终眼睛朝上,是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顽固势力略一反攻,使自我立刻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原因再探
此外,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一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国访问。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康有为推荐,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实权。于是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员的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
但是,伊藤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于9月20日(八月初五)上书光绪皇帝:“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于9月21日(八月初六)上书言道:“渠(李提摩太)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俨然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的国家大权,交于外人之手。慈禧太后于9月19日(八月初四)回到紫禁城后,于9月20至21日获知此事,惊觉事态严重,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此一新发现,打破了以往对戊戌政变的解释,使得戊戌时期正反两方人物的历史评价,都有重新加以商榷讨论之必要。
戊戌变法的发展过程:
1895年4月,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宣扬变法;组织强学会。随后在上海创刊《时务报》,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
1898年1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4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用心推动下,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推荐,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资料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添置船舰;扩建海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设立中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允许设立报馆、学会;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
“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推荐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事后,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