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典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典故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有写故事的经历,对故事很是熟悉吧,写故事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典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shì zhī shī
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行事的鉴镜。语出《战国策.赵策一》。
《战国策.赵策一》
张孟谈既固赵宗,广封疆,发五百,乃称简之涂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国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约两主势能制臣,无令臣能制主。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今臣之名显而身尊,权重而众服,臣愿捐功名去权势以离众。”襄子恨然曰:“何哉?吾闻辅主者名显,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权重,信忠在己而众服焉。此先圣之所以集国家,安社稷乎!子何为然?”张孟谈对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怆然有决色。
1、典故或见于汉.贾谊《新书.卷一.过秦下》。
2、成事:已成的事。指过往的事。
3、美同:有美而同。
4、图:谋划、打算。
〔参考数据〕
汉.贾谊《新书.卷一.过秦下》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1、《战国策.赵策一》:“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源)
2、《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3、《后汉书.卷五九.张衡列传》:“天道虽远,吉凶可见,近世郑、蔡、江、樊、周广、王圣,皆为效矣。故恭俭畏忌,必蒙祉祚,奢淫谄慢,鲜不夷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4、《旧唐书.卷五○.刑法志》:“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伏愿陛下念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语义说明 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行事的鉴镜。
使用类别 用在“记取教训”的表述上。
1、我们应该要秉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精神,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是非功过都值得我们好好察考,作为明鉴,以免一错再错。
3、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你应该要记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以免将来重蹈覆辙。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经过这次火灾的惨痛教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痛定思痛,澈底做好事前的预防措施。
5、如果我们能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就可以把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这正是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惩前毖后
重蹈覆辙
:去事之戒,来事之师
:qù shì zhī jiè lái shì zhī shī
:往事的警戒,可作今后行事的鉴镜。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条。
1、汉.陆贾《新语.至德》:“是三君皆强其盛而失国,急其刑而自贼,斯乃去事之戒,来事之师也。”
:前事不忘,来事之师
:qián shì bù wàng lái shì zhī shī
: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条。
1、《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列传.东平宪王》:“昔象封有鼻,不任以政,诚由爱深,不忍扬其过恶。前事之不忘,来事之师也。”
:前事不忘,后代之元龟
: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dài zhī yuán guī
:元龟,大龟。比喻可资借鉴的事物。“前事不忘,后代之元龟”指不忘过去的经验教训,后世子孙可以用作行事的借鉴。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条。
1、晋.刘琨〈劝进表〉:“昔惠公虏秦,晋国震骇,吕郄之谋,欲立子圉,外以绝敌人之志,内以固阖境之情,……前事之不忘,后代之元龟也。”
:前事不忘,后事之戒
: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shì zhī jiè
:不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今后行事的警戒。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条。
1、《晋书.卷四八.阎缵列传》:“汉高皇帝数置酒于庭,欲废太子,后四皓为师,子房为傅,竟复成就。前事不忘,后事之戒。”
:前事之师
:qián shì zhī shī
:以过去的经验教训为借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之浓缩。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条。
1、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两帝捕盗法不同》:“同一捕盗也,一则法愈严而盗愈多,一则法稍疏而盗易散,此亦前事之师也。”
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病死。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伯独揽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立即派人传令,让魏桓子和韩康子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晋阳被智伯围困了整整三年,形势越来越危急。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后来,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伯军队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历史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
功高盖主,是做臣子的大忌,历史上无数的功臣正是由于功高盖主而被杀,张孟谈借鉴历史的教训,急流勇退,避免了被猜忌甚至被杀害的命运。历史是一面镜子,人应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不忘历史,才能够继往开来,开创大局。历史教人明智,借鉴历史成败,能够让我们以前人为借鉴,取得成功,避免败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成语故事
战国初,晋国的卿大夫(国王及诸侯分封的臣属,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知伯,在率领韩、赵、魏三卿灭掉晋卿中行氏之后。向韩、赵、魏三家索取疆土。韩、魏两家因害怕知伯,都给了他土地,但赵襄子不肯给予。于是,知伯又会合韩氏和魏氏的'军队攻赵。
赵襄子采用大夫张孟谈的计谋,暗中与韩、魏两国联络,说如果赵国被攻灭,对他们是不利的。最后,韩、魏与赵的军队秘密联合起来,偷袭知伯的军队,把知伯活捉了。
在这场争斗中。张孟谈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是事成之后,他却向赵襄子提出辞呈,不再为赵襄子干下去了。
赵襄子觉得很奇怪。问张孟谈为什么要功成身退。
张孟谈回答说:“从前有人说,春秋五个霸主所以能很好地治理天下,那是因为国君都能驾驭臣子。而绝不为臣子所驾驭。如今我作为臣子,名声显达。地位高尊,权力重大,信服的人太多了,所以应该放弃功名,削掉权势。”
赵襄子不高兴地说:“我听说凡是能辅佐国君的,名声才能显达;功劳大的,地位才能高贵;对国家能负责任的,才能委以重任;只要自己忠诚,众人便会信服。先圣所以能安邦定国,就因为这样做的缘故。你为什么要辞离呢?”
张孟谈说:“大王所说的是成功所必须的东西,而我说的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道理。我听说,从前君臣一起打天下。最后取得成功,这是常有的事。但成功之后君臣权力平等,臣子的结局美好,那是没有的。不忘记以前的事,以后的事也就好办了。大王即使不同意我辞离,我也没有力量来帮助您做事了。”
赵襄子见他说到如此程度,知道无法挽留,只好同意他辞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