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思考论文(精选6篇)
对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思考论文(精选6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思考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思考论文 篇1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其共同点就是强调技术性和职业性,注重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使用能力及职业技能运用能力。但在教育对象,教育层面、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体化
G562.65 A 1326-3587(2014)01-000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党中央确定的未来10 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性目标和核心任务。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产业、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必须建立在高水准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上。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其共同点就是强调技术性和职业性,注重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使用能力及职业技能运用能力。但在教育对象,教育层面、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依据国际上较为公认的“职业带”理论把社会人才结构简化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三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工人和部分技术员,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较高的专业技术员和部分工程师。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期,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是实现这个转型的必要条件。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系统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
一、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属于不同部门,彼此相互独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很少交往,缺乏必要的协作与交流,更缺乏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造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严重脱节,职业技能培养出现断层,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的积极性。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定位
明确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前提。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著名职业教育家姜大源先生在谈到职业教育中提到:职业教育课程需要从工作出发……解决“如何做”和“如何做的更好”的问题,其中“如何做”是解决经验层面的技能;而“如何做的更好”是策略层面的技能,是对经验的系统化和结构化升华。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施工作业人员。职业技能要求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从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角度分析,中职教育应该承担施工作业人员技能和少数施工技术人员技能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施工过程中的领头人物,以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应定位在策略层面技能的培养,具体的讲,对应的就是施工技术人员和部分施工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培养,这些工作综合性强且复杂程度加大,高职毕业生要做为某一施工领域带头人,以保证对技术变化的把握、施工组织的管理及施工队伍的统一。
三、中高职教育一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结构体系
德国劳耐尔教授等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基于知识运用的课程。
建筑工程包括许多类型的工程,每一个工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涉及到使用的材料、施工工艺、技术、方法、组织管理等内容,每一方面工作的完成都需要运用许多知识。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体系需要依据建筑工程的实际工作过程,提炼成学习型工作任务,形成建筑工程技术职业教育行动体系的课程,基于认识规律选取课程的内容并进行排序,采用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按照分层次递进,建立相互包容的知识结构,使学生逐步从“如何做”到“如何做的更好”。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立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按照实际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知识领域设置课程,形成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结构。在课程中根据工程任务的难易及综合程度设置一定数量的学习单元,形成一个二维的课程结构体系,纵向是学习领域(即课程),横向为分层次递进的一定数量的学习单元。按照单元的难易程度确定中高职学生学习内容,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及内容的开发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其核心是课程的衔接,落脚点是课程内容的衔接。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依靠学科体系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职业教育应该如何学习知识?学习怎样的知识?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确定。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把知识放在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中。
建筑工程施工的工作过程涉及到:建筑工程任务,这中间包含有工作内容和工作手段以及所对应的工作对象;施工组织及其管理;施工产品的质量、进度和投资的控制;安全生产监控等要素。工程建设最大的特点就是产品固定,生产周期长;大量的人员、建筑材料、设备零部件和施工机具等在有限的场地上集中;施工现场变化大,每栋建筑物从基础、主体到装修,每道工序都不同,即使同一工序由于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不同,生产过程也不同。从技术应用的层次来讲,包括了手段层面、系统层面和人文层面。从技能学习的角度讲,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中职层面立足于比较单一和简单的工作任务的完成,而高职层面完成综合性强,比较复杂的工作任务。课程单元的内容必须循序渐进,考虑各单元之间的包容和衔接。
根据这一思路,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开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基于建筑工程技术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
第二基于实际工作任务基础上的学习工作任务开发,即课程设置;
第三工作任务背景下的分层次的主题学习单元,即课程内容选定。
1、史枫,技能型人才需求规格调查及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J].职教论坛2010(25):66-69
2、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37-39
对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思考论文 篇2
一、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办学现代治理的内容与框架
从内涵上说,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指从区域统筹的角度,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整合城乡职业教育资源,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城乡教育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现代治理,其基本内容就是在政府的统筹管理下,促进城市和农村在资源和条件上的整合,使城乡有机互动、协调促进,形成可持续的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要实现这一现代治理,构建基于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尤为关键。组织学和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组织的治理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价值和理念、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治理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治理内容与治理结构要件不断优化的过程。基于这一视角与理论,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共同价值与理念,实现价值目标的聚合认同;二是形成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组织体制;三是形成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运行机制,保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手段与方法。从价值目标、结构要素、综合能力上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治理体系,能够从总体上提高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方面:
1.现代治理的价值目标认同
主要指城乡职业教育的各个主体通过各种互动与推动,使“一体化发展”这一理念获得广泛的认同,并得到各个主体的共同推进,最终发展为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价值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价值理念,就是以教育公平为底色的职业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公平应该是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并决定职业教育发展的性质与趋向,同时也是其核心价值和动力。一方面,城乡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以“公平发展”为基础理念,在相关的政策与制度安排上,体现城乡职业教育公平这一基本状态;另一方面,这也是基于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不公平与差距考量而形成的基本目标,即最终消除不公平现象,形成城乡职业教育公平发展的基本格局。从宏观层面来说,以此为导向,出台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在资源、基础条件以及师资等方面的政策,形成均衡化、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地方应基于区域实际,形成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方案与措施。
2.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在组织体制上主要关注治理主体
城乡一体化发展涉及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在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内,框定各方的职能与边界,保障多元主体的共同职责和各自利益。从现状来看,多元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因此,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就是要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治理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并通过调适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办学机构的参与作用。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主体中,政府是主导性、基础性的主体,这是由政府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职业教育属于一种准公共物品,政府是主要的供给方,承担着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改变职业教育发展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政府的责任更为重大。从我国发展现状与政治体制特征看,突破城乡二元体制,还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与制度支持。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与强力支持,很难出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同时,这也与我国社会组织与民间力量的孱弱有关。“大政府、小社会”的现状,导致社会组织在社会变迁的作用极为有限。对职业教育而言,企业、行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学的过程中影响非常小。此外,城乡职业院校的学生、家长以及企业和行业,其自身利益也都与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紧密相关,也都应是现代治理体系的多元主体之一,并与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协商、良性互动,以期达成共识。
3.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要形成稳定的现代治理运行机制,制定规范的治理制度
从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治理需求来看,要形成与治理价值和治理目标相配套的制度体系,保障机制的顺利运转。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协调机制、服务保障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整合,形成一整套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治理的运行机制。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城乡一体化发展涉及发展规划一体化、经费投入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等等。在宏观制度体系的框架内,要将涉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措施具体化,形成稳定的现代治理运行机制。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多元主体各方在利益取向上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工作的推进,各方的利益格局有可能经常发生改变。因此,要根据利益格局的变化,形成反映现代治理多元主体利益诉求的调整机制,通过利益均衡,平衡各方的利益需求,将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降到最低,并激发多元主体参与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既具有刚性、又有较强灵活性的现代治理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管理研究专家认为,治理理论的核心理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张为公共利益建立体现法治和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进行平等协商、合作管理,达成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二是要求社会系统要素间平等协调、对话和互动,追求广泛的共识和参与;三是强调社会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向度的变化。基于此视角,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现代治理体系的治理目标就是“善治”。“善治”也可以有几个方面的标准,最为根本的标准是改进了社会公共福利,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职业教育得到发展,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符合需求的高水平职业教育服务,实现职业教育的机会均等、资源配置均衡、城乡融合互动,形成城乡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局面,全面提高全社会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与利用效率,并在治理成本、利益协调等方面达到理想的高水平均衡状态。现代治理内容则涉及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各类职业教育机构、不同群体职业教育需求、职业教育效率与职业教育公平的协调、各类职业教育要素(管理、办学、师资、生源、资金、教育教学)整合。这些内容的重点在于形成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平台,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基础与条件,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基础能力、课程设置、师资队伍,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实现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二、推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学现代治理的对策
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方面,我国部分地区已经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索,如成都武侯区、安徽铜陵市、重庆梁平县、上海浦东新区、天津市、北京市以及河北三河市等地区。这些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为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许多合理化建议,也为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未来提供了实验基础。但是,在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方面,仍需继续探索。通过对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进行初步探索与分析,我们认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现代治理,以期达到现代治理的“善治”目标。
1.推动现代治理制度变革。制度变迁往往决定了教育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城乡二元状况的形成与存在,与二元管理体制是互为表里的。虽然城乡的天然差距、民众认识水平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影响了城乡之间的公平性,但是,制度的不公平是根本原因。因此,推动现代治理制度变革,是形成现代治理体系的核心。作为社会制度的下位制度,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的基础与环境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如户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因此,应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职业教育制度的变革。从现代治理制度体系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改革:一是形成职业教育区域均衡投入制度。发展不均衡主要是投入的不平衡,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下,应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支持力度。在补齐农村职业教育“欠账”的基础上,消除城乡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在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形成稳定的城乡一体化投入制度。二是形成职业教育教师的区域均衡配置制度。城乡差距造成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不断流失,因此,要建立区域均衡配置的教师管理制度,制定城市职业院校教师到农村职校支教的制度,完善农村职校教师到城市进修的制度,并利用现有条件建立完善教师城乡交流的信息交流机制,形成稳定的职业教育城乡交流制度与职业教育教师区域均衡配置制度。三是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监管制度。监管制度主要包括对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监控和相关责任主体推进工作的责任监管。基于我国行政区划的特点与现状,主要应由省级政府出台各个市级区域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标体系,由市级政府负责推进与落实,并将其纳入政府相关工作考核的内容。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制度变革,逐步形成稳定的职业教育治理制度体系,并致力于形成一种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文化。
2.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平台,推进城乡共同治理
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聚合了多方面力量与资源的社会大平台,政府、学校、企业以及行业都参与其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是城乡一体化治理主体中的主导者,其治理权限、内容以及方式都与其他主体存在较大差异。城乡之间、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尤为重要。因此,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平台,通过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协调各方利益,在政府主体地位的引导下,通过协调城乡职业教育利益相关各方,共同参与治理。建立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发展平台,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与地位。省级政府要明确省域内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指标,并出台相应的制度与政策,为建设发展平台制定标准与方向;市级政府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体,是各项目标的具体落实者;市级政府所辖的各下级政府是具体执行者。其次,通过建立市级政府组织统筹的、实现区域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市辖的县、区的相关部门,组织学校、企业等部门形成共同参与推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组织体系。再次,形成城乡共同治理的相关方案与制度。城乡共同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市区政府与县级政府在各自的治理权限与方式上的差别,分析城市职业院校与农村职业学校在参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能力差异,有重点、有区别地组织相关的责任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到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治理中来。
3.重点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弥合城乡差距
实现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治理体系,难点在于改进农村职业教育的落后状况,如何弥合城乡之间的差距。不能孤立地看待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必须要将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农村发展的现实结合起来,与城市的职业教育结合起来,理清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面向农村”与“面向城市”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首先,要树立城乡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观,将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下,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并将其定位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次,要组织力量研究区域内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制定方向明、针对性强、定位准的目标,并充分考虑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互动与互补。再次,要通过补偿性制度来支持和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最后,在现阶段要重点强化城乡职业学校的交流制度,尤其要进一步健全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到城市职业学校进修、学习的相关制度。
对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思考论文 篇3
一、一体化教材的内涵特征
“互联网+ 教育”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育深度融合的一种全新教育生态。在“互联网+ 教育”时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层出不穷,而作为展现教学内容重要载体的教材,也需要适应这种改革和创新。传统纸质教材通过扩大信息储量、改变信息呈现形式、适应学生阅读习惯,建设线上线下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不失为解决传统教材资源量有限、信息表现手法单一等问题的好方法。所谓一体化教材是指与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配套,由纸质教材和多种数字媒体资源共同构成的新形态教材。因此,一体化教材从其内涵而言,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拥有大量的教学素材。一体化教材虽然从外观看,与传统纸质教材无异,但运用互联网技术,其后台却包含了大量的教学素材,除了纸质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相关原理以及以文字或图表形式展示的信息外,一般还要根据一门课程知识点的分布,建设包含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学设计、电子教案、演示文稿、微型课程、动画、教学案例、习题作业、试题库、交互实训、教学评估、电子书等众多教学文件及教学信息。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少则上百条,多则上千甚至上万条,构建起一门课程的海量教学资源库,提供给学生学习和相关课程教师参考。目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配套教材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体化教材,除了纸质教材外,还有数量庞大的线上资源作为补充。学习者只要登录“智慧职教”——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或登录http://abook.hep.com.cn,进入相关课程,就可以获取这些资源。
(2)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表现形式。与传统纸质教材以文本资源和图片资源为知识点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同,一体化教材所对应的课程,其资源的载体形态已发展成为音像制品和各类网络书籍等电子形式,并且课程的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多媒体之中,也包含了互联网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一体化教材资源更多运用了音频、视频、动画、网页、数字课程等多种媒体的生动表现,以课程为中心的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资源,有效保证了教学内容从书本内向书本外延伸,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从而使教材的学习更有趣味性,也更接近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学生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获取平台。
(3)运用二维码技术呈现课程的素材。一体化教材尽管学生看到的只是一本纸质教材,但通过将一些重要的教学素材资源编码后生成一个个二维码,并将二维码印制在教材上,学生只要用手机智能终端的扫描软件扫描解码二维码,便可阅读和观看到纸质教材之外的文本、图片、演示文稿、视频、动画等大量的补充资源。以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营销策划”为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与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配套教材《营销策划》,在版式设计上留出较大的页边用于标示线上资源的名称及二维码,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资源扫码学习,还可以将资源和评论分享到微信、微博、QQ 等社交平台。因此,一体化教材是一种以二维码作为介质将纸媒和网媒有机结合的新形态教材,极大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实现了传统教材完全不可能承载的海量信息资源。
(4)实现学生线上线下学习互为补充的作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移动化、自主化和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学习成为新的学习潮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不再是教师知识网络的一个子集。单纯的课堂听讲和纸质教材的研读,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一体化教材中所蕴含的资源及其展现方式,较大程度改变了知识获取的方式和载体,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互为补充的作用。线下的课堂学习,可以使知识点得到更好的讲解,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考以及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线上的学习,由于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使得学习变得更为便捷和自由,学生有了更多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时间和次数的权利,因此更能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的原则
基于“互联网+ 教育”的需要,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重在适应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需要的相配套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教材体例创新,因此在建设中应认真把握下述原则。
(1)资源的多元化。一体化教材是在使用传统纸质教材基础上,同时配有习题集、案例集、网络及视听资源,使信息呈现的方式多元化。一是从数量看,以文本资料为例,一门课程的一体化教材所包含的如案例类文本数量应大大超过纸质教材中展现的十几个或几十个案例;从文本的字数来看,其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字数又远远超过了一本纸质教材的20 万~30 万字。二是从资源的种类看,一体化教材往往应包括文本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动画资源、音频资源、演示文稿资源、交互式实训资源等多种媒体类别的资源,形成丰富多样的资源库。三是从资源获取渠道看,一体化教材的资源获取,除了通过阅读纸质教材这一渠道外,更多的资源是通过PC 机和移动终端上的碎片化素材和网络课程的学习而获取。
(2)资源的可读可看性。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关注用户体验,一体化教材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展示资源,它带给学习者最大的便利体验就是选择的多样性。资源的多元化为学生的多样化选择提供了基础。由于高职学生对一些理论性偏强的知识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对学习资源的选择更为挑剔,只有那些在浏览第一眼就能吸引他们视线的资源才能被学习下去,而在最初的一两分钟内无法引起兴趣的资源往往很快就会被过滤掉。因此,要适应当下习惯于碎片化知识的学生的需要,一体化教材的资源建设一定要强调趣味性和可读性。
(3)资源的交互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许多实践类课程中的技能训练目标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个操作环节的正确流程,而这往往需要大量时间的反复操练,校内实训室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难以满足所有学生反复练习的需要。利用一体化教材后台的数字课程网页,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流程练习。这就要求一部分资源带有交互性的特点。如设计交互式实训项目,将实训项目制作成类似通关游戏,学生可以按照流程一步步往下操作,直至达成任务目标。同时,教学资源素材库建设是一个边建设、边使用、边充实、边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这种资源的交互实现教学相长。学生的在线提问以及教师的在线答疑,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形成课堂之外的师生互动,以弥补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师生的互动不足。
(4)教材体例的创新性。高职一体化教材在内容和教学组织安排上突出知识、方法技能和实践体验的过程融合,把学生的职业思维观念和实操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心。仍以高职《营销策划》一体化教材为例,按照企业实际营销策划工作岗位的操作程序、步骤、内容和要求,以团队化、模块化为教学和实训的过程载体,将教材内容编排和设计为6 个模块单元。每个模块先以知识树的形式展现内容结构,正文开篇设计了配有四格漫画和动画的导入案例,主体内容中穿插小案例,每个任务单元后都以“小试牛刀”的形式让学生对技能点进行操练和巩固,最后又设置“融会贯通”“照猫画虎”“稳扎稳打”“能力测评”等栏目,结合线上的网络课程,分别指导学生完成案例分析、交互实训、题库测试以及对专业能力、核心能力与商业文化素养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将知识、方法、过程与具体的任务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三、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的内容
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虽然建设者一般仍然是高职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发行者依然是出版社,但顾名思义,其建设内容肯定不是单一的,而应包括下述几方面。
(1)纸质教科书建设。既然是教材,按照目前国内高校乃至国际上绝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教材的重要载体仍然是纸质教科书。教师编写教材,出版社出版教材,学生使用教材,这与传统教学中使用教材没什么两样。但是,一体化新形态教材从内容上却有了极大的变化,纸质教科书里所涵盖的知识和信息量只是一体化教材的一小部分。
(2)资源建设。这是一体化教材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新内容。一体化教材建设大量的工作是资源建设。虽然资源的建设主体仍然是教师,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以视频、动画、网络课程、程序等展示的资源,需要借助专业的外力来完成。因此,与传统教材所不同的是,建设方的队伍中除了教师,还增加了一些资源的外包制作方。
(3)资源平台或网络课程搭建。资源建设完成后,就需要利用一定的媒介来展示资源,供学习者随时随地调用资源进行学习,这一媒介就是资源平台或网络课程。目前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展示的高职院校国家教学资源库中,每一门课程建设实质上就是一项立体化教材建设项目。除了出版课程配套教材外,还为每门课程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分别搭建了适合学生学习者、社会学习者、企业受训者、同行学习者等不同学习对象学习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先建立知识树,教师将各类资源素材按照知识树下对应的知识点逐条上传,供学习者选择学习。资源管理系统和网络教学系统平台的建设属于技术支持范畴,主要由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实现。因此,一体化教材的发行方出版社除了需要配备传统的编辑之外,还需要增加一些搭建网络课程的技术人员。
四、一体化教材建设的保障
(1)教师的资源建设水平。一体化教材资源建设的数量多寡、质量高低、种类与形式是否多样,直接关系到一体化教材的质量与受欢迎程度。在建设过程中,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以及对各单元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都会体现在一体化教材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时,教师认真搜集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各种素材、信息,拍摄反映各知识点精髓的视频,制作或委托开发动画、交互式实训等,是提升一体化教材建设水平的最有力保障。
(2)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一体化教材的广泛应用,有赖于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并实现校内网络的全覆盖,才能真正实现在学校任何一个角落,只要一本书、一部手机便可学习整门课程的资源共享目标。
(3)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一体化教材建设如果只建不用,那将成为一项学校、教师、出版社、教育行政部门自娱自乐的工程。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到利用一体化教材进行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方式,尚需一个过渡时期;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我学习习惯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问题。因此,一体化教材要真正形成“建设—应用—再完善”的良好回路,关键需要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够充分利用教材对应的课程学习平台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提升。
(4)建设资金保障。由于一体化教材已经不是简单的纸质教科书,单纯靠教师的智力劳动付出编写出图文结合的纸质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量利用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制作素材。企业原创案例的收集、微课视频的拍摄、知识点动画的设计制作、交互式实训的开发等往往需借助专业制作公司的力量,因此,一定数量的资金是一体化教材资源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
对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思考论文 篇4
2012 年7 月,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维修专业被人社部批准为新增全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也是内蒙古唯一入选此次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院校。
2012 年9 月,在汽车维修专业2012 级新生中选取了两个班开始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2013 级秋季新增两个班级实施一体化教学,取得显著效果;2014 级秋季再增两个班级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
1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1 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传统的教学课程分为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操课。实行一体化教学,首先要改变课程设置,依据人社部于2010 年颁发了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标准,主要是把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操课进行融合。融合后的一体化课程可称之为汽修专业能力课,课程标准的制定,方便了我们的教学改革。根据我们在调研中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增设了《汽车维修接待》,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汽车维修接待的程序,学习与客户沟通的礼仪,掌握汽车维修人员的职业道德。我们组织教师在现有汽修专业一体化教材基础上,与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了《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的使用,使任课教师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也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有利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1)送出去
组织专业教师学习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明确一体化教学的操作方法。几年以来已有多人多次参加各类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培训及教学能力培训: 行动导向教学实务操作培训、杭州技师学院一体化教学能力培训、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一体化骨干师资培训、广东省技工院校一体化培训讲座等。
(2)请进来
请专家来校指导,在赵志群、张治忠、朱军等名家的指导下,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合作学习来组织课堂教学,注重感知和操作,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3)加强校内培训
组织教师相互学习,理论教师向实习教师学习实际操作技能,实习教师学习理论教师的和课堂教学组织方法;对一体化教师进行集训,分组分模块进行实操及教学方法培训。
(4)寒暑假走进企业
鼓励专业教师寒暑假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活动,提高教师技能操作水平;加强专业教师参加汽车最新技术的相关培训,以掌握当今世界汽车发展的最新技术、工艺及最新汽修设备。包括国家级顶岗实践培训,新技术专项培训、本地4S店顶岗实践等。
(5)与技术人员充分交流
与相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开发与教学实施;积极吸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把企业的工作情景尽量还原到教学中来;通过座谈会、教学研讨会、观摩课等有效方式,加强校外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的学习和交流,促进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
1.3 工作站资源配置
(1)工作站具备的功能:理论教学、实训操作、资料查阅、小组协作、成果展示等。
(2)配置原则: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学习资源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发相结合。
(3)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开展一体化教学,就要改造教学场地,根据一体化教学模块划分教学区。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场地分区配置:讲课区、讨论区、实操区、工具区、资料区、展示区等。在每个教学区要配备所需要的实习设备和教学设施,如:讲课区配备桌凳、多媒体设备;讨论区配备资料柜、计算机、网络;实操区配置相应模块的设备等。
1.4 重视校企合作
一体化教学,除了要教会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密切的校企合作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尽最大可能把设备和技术引进来,这样才能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强化,更接近于企业。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通过真正的实景工作,熏陶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
1.5 考核与评价
一体化课程教学特色是全面实行理实教学一体化、教学内容源于企业真实任务、教学模式遵循企业真实情境、强化学生基本功训练、突出实践操作能力、训练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传统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已经不再适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改革以来采用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多元评价主体: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2)多种评价方式:笔试、实操、口试等;
(3)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工作页、出勤、平时表现等)、终结性考核(统一理论考试、实操考试等)。
2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2.1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由于一体化教学过程较多地采用项目教学、案例引导、任务课题、小组合作、课堂评价等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教学课堂的一道特色风景线,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或厌学现象,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效果。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体化学习过程,学生学会了独立编制工作计划,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
2.2 提高了教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能力
在编制教学文件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的能力。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从企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转化、学习情境描述,到课程设计及学习材料的编写,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教师的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过程鞭策了教师能力的提高。教师的开发能力在开发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一体化教学专业技能。
2.3 一体化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体化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行动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足的场地、设备和资料、便捷丰富的信息获取方式、校企合作为一体化教学提供资源保障。经过系统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学生参与度高了,而且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规范操作,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4 一体化工作站初具规模
经过两年多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积累,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工作站已经初具规模。各个一体化工作站配备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及维修手册等资料。在一体化工作站,实训过程采用企业车间的7 S管理方式、环境渲染、任务引领,使学生如身临企业实境。并采取模拟与仿真的设备或采用企业资助设备来辅助一体化教学。总之,经过一个过程的努力逐步做到教室与车间、学生与工人、教师与师傅、作业与产品、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2.5 带动相关专业改革,为其它专业提供教学观摩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在实施改革获得成效的同时,也在全院积极普及一体化教学理念,推广一体化教学方法。校内培训、改革交流会,一体化教师的公开课,对一体化教学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转变了教师的传统观念,让教师明确了自己的工作目标,使教师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同时,改革以来多次为其他同类院校提供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交流等。
3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经验与体会
3.1 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
没有一流的师资,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课程,也很难培养出一流的技工。即使有一流的课程,如果没有一流的师资,也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技工。所以,要制定合理的一体化教师选拔制度。要制定合理的方式组织一体化教师静下心来弄清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内涵,对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认识要精益求精;要组织一体化教师参与一体化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操作技能等内容的培训;要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职业岗位的调研和培训,要定时间、定任务、定要求、定考核,鞭策教师真正在课程教学中融合校企的元素内容;一体化教师工作非常量大,要制定相应激励机制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3.2 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难点,是学生
一体化教学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是此层次的学生基础差,不喜欢学习,另外,学生的身上也有很多自身的毛病,对于教学的组织,和上课的纪律把控,要费很多精力才能保证任务的实施。这就要求我们要擅长发掘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比如说,学生不喜欢学理论但是动手能力强,调皮但是心理素质好等,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及教学活动的组织。此外,教师要多帮助学生了解本行业,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使学生对自身以后的工作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也使学生初步在内心建立自己的人生规划。
3.3 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重点,是评价
一体化课堂评价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确定评价手段。如何将评价环节制定得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如何让学生的评价更加公平、更加客观,是需要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和努力的。要因地制宜选择评价手段和量化标准。评价方式应以激励学生为主,特别要强调的是评价一定要体现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学生参评、教师点评等要素。通过评价方式的转变,激励更多学生进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为学院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学院将更加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坚定不移的实施下去,将进一步结语经验,边实施、边改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发挥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作用,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
对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思考论文 篇5
1.一体化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1.1背景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技术变化的速度非常快,但是职业教育训练发展的速度却较为缓慢,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及时地根据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调整,培养出的职业技术型人才往往不能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这种反差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职业教育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不能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够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对职业教育进行深化的改革是非常迫切的,其改革核心就是要根据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开展一体化教学,培养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全面发展的专业性人才。
1.2意义
职业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这一目标,尤其是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全不能够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所以职业院校将就业作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职业院校通过开展一体化教学,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教学由“知识的传递”转变为“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转变为“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教师从“单一型”转变为“行为引导型”等。
2.职业院校烹饪教学的现状
2.1教学模式不合理
中国烹饪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技术,中国古人用智慧创造出了种类繁多的烹饪方法和食物,是一门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实用性的科学技术,烹饪的理论工艺体系独特且完整。当前职业院校在烹饪专业教学上,存在着在一些不足之处,普遍都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老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而使得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抑制,所以必须加快烹饪职业教育的创新步伐,以一体化课程教学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核心,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创造出全新的高效的烹饪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职业院校在对烹饪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比如招生规模、实习条件、实习经费、师资素质等,在进行烹饪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比例占到80%左右,实践课只能占到20%左右,这就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理论不能够在实践中去验证,这必然会造成学习效果不佳。这种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是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在培养烹饪人才时候的首要问题,这样也就导致职业院校很难培养出全面优秀的烹饪人才,所以创新教学路径,设置合理的课程教学方案,是职业院校非常重要的任务。3.3职业院校教师素质亟待提升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烹饪教师的综合素质都不强,有的是理论知识能力很强,但是实际操作技能却较低,有的是实际操作技能很强,但是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所以实践课的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职业院校缺少“双师型”的烹饪专业教师,这使得职业院校烹饪专业的教学水平很难得到提升。
3.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烹饪职业教育创新路径
3.1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在开展烹饪专业课教学的时候,应该先了解烹饪行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然后根据烹饪行业的需求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岗位的需要出发,烹饪岗位需要什么就在教学中教什么,在岗位上如何操作,在实践教学中就要如何培养学生,这样才可以使得学生在院校所学能够在实际岗位中得到运用。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要先根据实践教学要教的内容教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用多少就教授多少理论知识,要将“必须、够用”作为教学的原则,使学生可以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理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3.1.1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确认新的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在进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确认新的培养目标,应该将培养素质高、文化好、理论强、操作能力高的综合型技能人才作为目标,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以使学生能够满足烹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烹饪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首要的就是可以体现技能型,同时还应该体现理论性和知识性。在对烹饪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应该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更多全面优秀的学生。
3.1.2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在培养烹饪专业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而“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点。“一体化”教学指的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整理和融会,将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一体化”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效果显著。烹饪专业“一体化”教学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烹饪技能作为教学主线,加强实践教学,可以借鉴餐饮企业对员工的培养模式来实现对烹饪专业学生的培养,并借鉴经验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可以选用“菜品主体、任务驱动”、“角色转化、自主培训”等“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按照“菜品开发准备-任务分析-菜品设计-菜品试做-成品质量评价-任务小结-菜品岗位试用-顾客意见反馈-总结改进-市场推广应用”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课,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实际的工作流程,还可以感受到职业化的训练氛围,这样对于学生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是非常有帮助的。
3.2对于烹饪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不断强化
烹饪专业教学体系要想能够发挥出最优的效果,需要良好的实训条件作保证,完备的实训条件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非常有效的,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对烹饪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强化,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满足对烹饪专业人才进行基本功训练的要求,还应该有热菜制作实训、凉菜制作实训、面点制作实训等场所,除此之外还应该创建“模拟厨房”,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训学习。职业院校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去合作酒店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锻炼实践能力,这对于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学生是非常有帮助的。运用现代厨房一体化模拟训练教学,具体分析如下:
①基本理念。依据现代餐饮经营的需要,并和厨房管理理念结合,对厨房进行设置、布局以及设备分配,以厨房生产的过程和环节为主导,对原料,加工、烹调、冷菜、点心进行研究,还应该能够体现出人力资源、卫生和安全管理等方面。
②教学方法。可以实行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例如“一课多教师法”、“项目活动教学法”和“实际情形模拟”,也就是在教学中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建立酒店和厨房的类环境,同时模拟工作项目或情境,探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③组织教学方面。提供给学生扮演主动角色的机会,例如,模拟学生担当“餐饮部经理”、“厨师长”、“食品雕刻师”等角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分工,协同完成。相反的,教师转变角色,只作组织协调的工作。
④教学效果。采用以上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还可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⑤教学思考。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实际考量现代厨房的情况,并对学生的菜单设计、制作情况报告、菜肴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发现实际效果突出。此外,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且在必要时进行合理的分项教学,可以有效地控制教学成本。
3.3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职业院校在进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烹饪专业对于学生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注重,这就需要广大的职业教育院校自身拥有数量众多的,具备“双师”素质的老师。学校方面也要加强对专业授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正是因为有了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职业院校在建设实训基地的初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聘请酒店有丰富工作经验并且烹饪水平较高的厨师上课,同时,派遣校内理论知识较强的教师深入酒店进行实践学习,在充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实践能力。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走出去”就是让校内授课教师到酒店企业进行顶岗学习,校内授课教师一般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通过在酒店的实践学习,充实实践知识提高实践水平,成为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也指日可待。“引进来”政策,就是指学校聘请酒店精英人才参与到学校的课程教学之中,特别是实践教学课一定要请酒店企业后厨人才来参与,他们是长期工作在烹饪行业一线的精英人才,精确掌握着烹饪行业需求的动态变化,精英人才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校的教学结构,将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4.总结
综上,职业院校应该基于一体化课程改革,做好烹饪职业教育路径的创新工作。本文对基于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烹饪职业教育创新路径进行了探析,首先介绍了一体化教学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论述了职业院校烹饪教学的现状,包括教学模式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亟待提升等,然后论述了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烹饪职业教育创新路径,包括对改革教学技术和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加强对于烹饪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等,这样职业院校就能够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高的烹饪专业人才。
对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思考论文 篇6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处理两类教育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将分析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机结合的意义,从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深度等方面入手,研究教学事业稳健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开放教育;高职教育;融合研究
1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融合意义
近些年,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猛,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对于教育行业来讲,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融合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存在一定共性,二者是彼此互补、彼此促进的关系,这为两大教育机制的完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1.1高职教育有益于开放大学职业化
根据国内外的众多成功案例可以得出,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具有积极影响的。开放大学不仅肩负对社会大众进行学历教育的重责,同时还要保障非学历教育的有效开展,譬如与企业单位协作,组织职业技能、岗位证书以及社区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可以这样说,高职教育作为开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开放教育的深度拓展以及职业性提升均具有促进作用。
1.2开放教育推动高职教育社会化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开放教育具有经济性、高效性的特点。一方面,开放教育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搭建虚拟教育平台,通过课程论坛、网络视频等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在解决教学设备紧缺问题,降低教学成本的同时,还能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开放教育还开设选修类课程,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知识拓展营造便利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实力。
1.3推动开放大学健康发展的契机
最近几年,高职教育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说在社会认同、法律建设、就业规划等方面的矛盾对高职教育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而开放大学的构建为高职教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开放教育的灵活性,打破了传统高职教学模式的空间限制,使高职教育紧跟时代发展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高职教育为开放教育提供参考借鉴依据,有效完善了开放教育在实践培训上的缺陷。因此,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为开放大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的途径
2.1创新办学模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已迎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办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开放教育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全面性以及终身性的基本特征。开放大学应该充分发挥优势,革新教学理念,形成双模式办学、多模式办学以及混合学习等等全新的办学模式。以混合学习模式举例,该种模式主张在恰当的时机,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使教学效果得以最大化。简单来说,就是要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还要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2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
社会发展赋予职业教育新的使命,开放大学需要与时俱进,实现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国计民生。具体来讲,可以将开放教育的职业性以及开放性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学理念,打造全新的职业教学模式。近些年,农民工大量城市化,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提升自身的职业化属性,这为开放教育的贯彻落实打下了良好基础。开放大学应该抓住机遇,以满足农民工的实际需求为主线,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可以利用非全日制的教学模式,为其学习创造便利条件,有效提高当代农民工的文化涵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健发展。
2.3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完美融合
开放大学肩负社会大众学历以及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任,想要实现教学网络全覆盖,构建全国开放大学,就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建设开放大学,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探寻有效融合开放性以及职业性的途径,实现资源整合,进而完善教育机制,为大众的高职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比如说可以构建一站式课程服务平台,实现高职教育与开放式教育的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学员只需注册账号、登录就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专业学习以及探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结语
总而言之,开放教育打破了传统高职教育在时间以及空间上的束缚,实现了资源共享,为人们的学历以及非学历教育创造便利条件。同时,高职教育在实践培训方面的成熟经验也为开放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高职教育有益于开放大学的职业化发展,开放教育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的社会化发展,因此,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互动融合是十分必要的,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关教育机构应该革新教学理念,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有效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国计民生的提升,推动社会和谐、稳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宁.与远程教育相结合构建开放性高职教育新模式——浅论高职教育中网络条件的应用[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3-26.
[2]王一兵.开放大学建设和发展的三个根本问题——国际比较的视角[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
[3]周稽裘.发展方式转变与开放大学建设——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周稽裘先生访谈录要点概述[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