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作者精选40句
1、在讲书之前才在书上画些标记,读的时候就认真读,全身心地感受它。
2、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笔名马南邨(福建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cun1)等笔名。
3、读完之后放下,给自己一段时间间隔。时间间隔大概为一周。
4、“不求甚解”的原义是读书只求理解精,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不含贬义;后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含贬义;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
5、但是,陶渊明志趣高洁,淡泊名利。他做彭泽县令时,上面派了个官员下来视察,县里的下级官吏要他端正衣冠去迎接。陶渊明愤然说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继而辞官,回到家乡继续过清贫的生活。[2]
6、成语出处
7、读书时,先把书大略看看,如果你完全不懂,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那你就放下,这本书的知识暂时还不归你,跟你没缘分。
8、一周后,一边回忆一边绘制思维导图,或者写PPT。
9、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是:(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这句话来自:五柳先生传[作者]陶渊明[全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10、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写道:这位先生也不知道是何许人,就连姓名也不知道,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而自称为“五柳先生”。他喜欢静谧,不善言谈,淡泊名利。喜欢读书,但不死啃字句。每次有什么新的体会,就高兴得连吃饭都忘了。[2]
11、晋·陶潜(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中文名不求甚解出处《五柳先生传》拼音bùqiúshènjiě意思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12、因为人的大脑经过了间隔,经过了回忆的挑战,对内容的记忆力就会更强。
13、答:作者首先引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文字阐释了“不求甚解”的本意是主张读书贵在会意.接着进一步阐释了“不求甚解”所包含的两层含义:
14、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不求甚解”。[2]
15、读完后,不明白的地方,再去查一下,但是一开始的时候不要受到小障碍的影响。
16、跟随回忆的过程,再去打开那本书,然后去翻摘抄,这样比边读边画线更有效。
17、在读书的过程中,书中总会出现你不知道的知识、不懂的概念。
18、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19、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一边读一边记笔记,也不是一边读一边画线。
20、意思是: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21、《认知天性》中提到:
22、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写作背景是在“文革”中,作者遭受残酷迫害而有感而发的。《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
23、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的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也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境界。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晋和南朝交替的动乱年代,国家分裂,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他出生于官宦之家,由于家道衰落,生活并不富裕,而且充满了忧患和不幸。[2]
24、这句话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25、樊登老师说:他读的书都很干净,没有什么线条痕迹。
26、如果总是分神去了解不知道的知识,造成阅读间隔,读书的兴趣和乐趣就被打破了。
27、作者简介
28、如果大概能理解,你就先往下看。看完以后体会一下,你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29、原文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30、成语故事
不求甚解作者
31、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32、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3、五柳先生里的吧,不求甚解:不要求把每个字吃透,只要了解文章所讲的道理或意义即可,作者对其持有赞同态度,用通俗话说作者不喜欢一个字一个字抠,他想要的是达到精神层面的理解,而不只局限于单个字的解释。
34、答:作者先从反面以列宁批评普列汉若夫曲解马克思著作为例,再从正面以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为为例,通过正反例论证,说明正确的读书之道是虚心领会,讲求活读读透;不要拘泥字句,死守教条.作者读书观大致可以概括为:主张好读书和会读书.好读书就要认真地读和反复地读;会读书就要重会意,求贯通,读透彻.
35、不求甚解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晋·陶潜《五柳先生传》。[1]
36、.二是说明读书方法,不固执,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是“课文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是什么关系?概括作者的读书观?”
37、古人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8、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晋·陶潜《五柳先生传》)[2]
39、在看透了官场尔虞我诈、腐败黑暗的丑恶内幕后,陶渊明尤其喜爱清静闲散的田园生活。他在勤劳耕作之暇,或与好友饮酒畅谈,或在家里读书吟诗,生活十分惬意。他家门前有五棵大柳树,因此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28岁那年,他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也就是他自己的小传。[2]
40、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