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佛心禅语悟道
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我们经常把在网络上或书中看到一些经典句子分享到社交平台。短短的句子富含大大的力量,你此刻正在寻找相关的句子吗?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经典佛心禅语悟道”,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经典佛心禅语悟道 【经典佛心禅语一】【出世思想与入世事业】
每个人都应先有出世的思想,再做人世的事业;先具备出世的般若,
再提起人世的精神。为什么要先有出世的思想,然后才能做人世的事业
呢?因为没有出世的思想,在人间无论从事何种事业,都会有贪嗔和执
著;有了出世思想再做人世事业,就等于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见到
金钱不动心,遇到生死无所惧。要具备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力量,就要
有出世的思想境界。一个人如果了解以下几点,就能体悟和达到出世的思
想境界:
(一)对人生要有无常的警觉
世间众生都有好生恶死的观念,其实人生数十寒暑,正所谓电光石火刹
那即过,沧海桑田恍如朝露,我们如果对世间兴起无常之感,对人生有苦短警
觉,就会有出世的思想。
(二)对物质要有远离的看法
世间众生,几乎都喜欢金钱财宝,所以辛苦经营、贪敛聚集,一旦撒手命终,黄土盖棺,无一为其所有;物质有穷、欲望无尽,金钱财宝本为人所用,够用就好,为人不能对物质有远离的看法,将终身为钱物所役,只是做了钱财物质的奴隶,有了出世的思想,则能超然钱物之外,就能生活得轻松自如。
(三)对情爱要有淡化的观念
情爱固然令人神迷心荡,但是爱情也常给人带来不少烦恼;因为爱,滋生多少是非和牵挂,甚至把人推进毁灭的深渊。爱念不去除一分,道念不能增加一分,佛教不是要人舍弃情爱,而是主张以智化情,以般若智慧化情爱,不为情爱所苦。
(四)对自己要存不满的要求
众生之我贪、我执、我嗔、我怨、我妒、我私等,都是缺陷,都是业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知过能改才会增进道德人格。
【生活与禅】
有位女施主,家境富裕,却一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她特地请教元德法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赢得别人的喜欢。
元德法师告诉她: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有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女施主听后,问道:禅话怎么讲呢?
元德法师道: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施主又问道:禅音怎么听呢?
元德法师道:禅音就是化一切声音为微妙的声音,把辱骂的声音转为慈悲的声音,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声音,那就是禅音了。
女施主再问道:禅事怎么做呢?
元德法师道: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道:禅心是什么心呢?
元德法师道: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听后,一改从前的骄气,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美丽,对人谦恭有礼,对下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人们就称她为最有魅力的女人了。
一般得人好感、讨人喜欢的个性,大致包含如下内容:
适应性强,处世有弹性,为人温柔和善,待人接物不以自己为中心,能够为他人着想。乐观,能往好的方面着眼,悲观念头少,个性开朗少阴暗面。为人随和,能够乐于协助他人,且不妨碍他人自由,凡事容易心存感谢。
心求形,形推心。一个人若有良好的心,其外在举止行为必能改进,他的心灵也会随之光明。心与形的表里一体,可导引我们步入成功快乐的人生。
打算真实有效地爱我们自己,就需要学会爱他人。
【手中一捧沙】
一个即将出嫁的女孩问母亲一个问题:妈妈,婚后我该怎样把握爱人呢?
母亲听了女儿的问话,温情地笑了笑,然后从地上捧起一捧沙。
女孩发现那捧沙子在母亲的手里,圆圆满满的,没有一点流失,没有一点撒落。
接着,母亲用力将双手握紧,沙子立刻从母亲的指缝间泻落下来。待母亲再把手张开时,原来那捧沙子已所剩无几,其圆圆满满的形状也早已被压得扁扁的,毫无美感可言。
女孩望着母亲手中的沙子,领悟地点点头。
那位母亲是要告诉她的女儿:爱,无需刻意去把握,越是想抓牢自己的爱人,反而容易失去自我,失去原则,失去彼此之间应该保持的宽容和谅解,爱也会因此而变得毫无美感。
想要拥有爱吗?那么请先放松自己的爱人。
放松他,他才能宽松地面对你们的爱。给他一定的空间。让你们的心,包容整个情感的天空。一捧沙的情怀,是至真至爱的情怀。好好珍惜,学会把握,婚姻必定会圆圆满满。
【身体是寺字,两耳为菩提】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清晨,露珠尚在草间滚动,他照例采花去寺院供佛,碰巧遇见元德禅师从法堂出来,元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笑着说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死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静的心呢?
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如何才能保持花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小时把花梗剪去_截,因为这一截花已经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易凋谢!
禅师说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调运我们的气质,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非常欢喜地说道:谢谢禅师的开启,希望以后有机会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元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非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热闹场中做道场,只要自心清静了,处处都可宁静。在修行过程中,最关键的便是心静。只有在心静的基础上进行修行才会有所造诣。
否则,自心不宁,即使是身处深山石寺当中,心中也会被尘世的喧嚣所扰,难以在修行中有所作为。
【以人为师勿好为人师】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因为每个人各有所长,智慧也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应在人群中寻找可以启发自己智慧的人,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有所长进。
在人际交往中,孔子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也就是说,以他人为师,除了可以促进自己成长之外,也可以满足对方的优越感及虚荣心。
不过,拜人为师者值得称道,而好为人师却不是一件可取之事。
这里的好为人师,不是指喜欢当老师,而是喜欢对他人指指点点、批评别人的人。
有一种人,喜欢在工作上指出别人的错误,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喜欢在言语上指正别人的缺点,例如交友方式、衣服发型、教育子女的方法等。
这种人中有的纯粹是一片善心,觉得自己对旁人的错误无法袖手旁观;有的则是自以为是,认为别人的观念有问题,只有他的才是对的。
不管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旦你主动提出来,你就侵犯了他人的自我!
你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保护壁垒,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强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这一点而去揭露他的错误,他会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自我堡垒受到了你的侵犯,不但有可能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会采取不友善的态度。尤其是在工作上,你的热心,根本就是在否定他的智慧,甚至他还会认为你是在抢夺功劳,总之,他是不太领情的。
所以,好为人师是人际关系的一种障碍。如果你非要为人之师不可,则必须建立在以下几个基础上才行:
第一,两人关系密切。你基于义而提出,他有可能会接受你的意见,但不接受的可能性相当高,这是人性,没有什么太多的道理可言。
第二,你在对方心目中要够分量。所谓人微言轻,如果他一向敬重你,那么他有可能接受你的意见,但表面听从,私下不理的可能性也很大。如果分量不够,那就别自讨没趣了。
第三,你是他的长辈或上司。基于伦理及利害关系,你的意见他有可能会接受,但也不尽然。
总而言之,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人都有排他性,也潜藏着某种虽然知道不对也要做下去的自我毁灭意识,这是他个人的选择,因此,与其好为人师招惹麻烦,不如去拜人为师求己成长。除非他自己来请教你,即便这时,你要说多少,还是要斟酌一下。
【心事不可随便说】
从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人要是有心事,就应该诉说出来,一吐为快,这样才不会在心中淤积,以致闷出病来。
心理专家们的这种建议完全正确,但这里我们还得另外提出一条建议: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乱说。
所谓随便乱说,是指不区分心事的内容,不区分说话的对象,见人就说,想说就说。
换句话说,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心事必须一吐为快,一定要想想:这件事能对人讲吗?
首先,之所以建议你如此谨慎地处理自己的心事,是因为倾吐心事会显露一个人的脆弱点,这种脆弱点会改变他人对你的印象,虽然有的人欣赏你人性的某些方面,但有的人却会因此下意识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一旦你的脆弱点被别人把握,在他日与你争斗时,它们就成了你的致命伤。尽管这种情形不一定会发生,但你必须提防。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是出于信赖才向对方道出心事,但对方有可能是一个小人,你不就陷入麻烦了吗!
其次,有些心事是具有危险性和机密性的,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与牢骚、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你毫无顾忌倾吐的这些心事,有可能将来被人拿来当成攻击你的把柄。你是怎么遭人暗算的,恐怕连你自己都不知道!
你也许会说,我对自己的好朋友应该可以说说心事吧!不,也不可随便说出来!哪怕是最要好的朋友,你要说的心事还是要有所选择,因为作为终生之友是难上加难的,你今天的好朋友未必明天也是好朋友,这一点你必须了解!
那么,对于家人呢?难道也不能随便说出吗?
这里还是奉劝你不可随便说出来,除非你充分了解与依赖你的配偶与家人。但两个人属于不同个体,性情必然各异,智慧与经验总会有一些不同点,家人对你的心事的感受与反应有时并不是你所预期的,譬如说她(他)有可能因此对你产生误解,甚至把你的心事也说给别人听这样反而会给你带来一些麻烦。
然而,心扉紧闭,心事不漏也并不完全是件好事。如果太过谨慎,会让人感到你城府太深,太有心计,不可捉摸,为此你会失去很多值得交往的朋友。如果你本性如此,那还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不是,给人留下这种印象,岂不是太冤枉了。所以,最为有利的做法是,偶尔说说无关紧要的心事给你周围的人听,以减少他们对你的揣测与戒心。
【真诚道歉大事化小】
只要事先道个歉,很多冲突完全可以避免。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场面:两个人在马路上争得面红耳赤,快要动手了,不明白之人一定认为他们之间似有深仇大恨,其实只是因为一个人踩了另一个人的脚罢了。
也许你会说,芝麻大的一点小事,至于如此吗?是的,事情确实很小,但问题在于双方没有正确对待这件小事,而使事情不断升级升温,而不是降温息事。其实,只要有一方先开口说声对不起,那就根本没事了。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旦发生冲突与抵触,道歉也是一种万用之术。你先开口道歉,这说明你已首先降低了自己的位势,而将对方视为上位,于情于理,对方当然不会对你变本加厉,气势更甚,他也会降下温来。而一旦双方冷静下来,事情就有解决的余地了。
道歉可出于一种真诚,也可能是一种伎俩,当然,没有诚意和实质行为的道歉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空洞的道歉一点价值也没有。道歉或许可以为错误的行为做出解释,却无法使行为造成的伤害复原。只有真诚的道歉才是有帮助的。让别人向我们道歉很容易,但真正重要的是要别人改正自己的行为。只有人们愿意改正自己的行为时,道歉才有助益。
【经典佛心禅语二】【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大凡智慧与聪明之人都胸怀坦荡、胸襟豁达,明白事理,而小聪明者正好相反。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些很有学问和修养的人,表面却显得愚钝,既不与人钩心斗角,也不用心算计。正由于这样,一些人反倒取笑他,并自以为聪明得计。
其实,大凡大智慧、大聪明之人,往往对身边琐事一目了然,当然用不着处处用心,或者甚至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与人斤斤计较。因此,他们心中总是很安逸,行为也总是很超脱。
而那些只有一点小聪明的人却正好相反。他们喜欢察言观色,见缝插针,无孔不入。这种人要是谈大道理,便气势汹汹,咄咄逼人;谈具体事,便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人生,终身劳苦奔波,却看不见有什么大的成功;一辈子疲惫困顿,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还不是悲哀吗?形体逐渐衰弱老化,心也一样,人生便在其中。明白这一点,大智慧、大聪明之人犹如天生的愚钝,那小聪明、小智慧才真是一个永远照不亮的大黑洞。如此大智慧、大聪明不过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一见如故适度远之】
一见如故这是很多刚刚见面相识的人习惯使用的一句话,意思是,虽然是初次见面,可是彼此的感觉就好像已经认识了很久,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现实生活中确有一见如故的情形发生,能碰到一见如故的人是人生中的一种幸运,因为彼此可以减少试探这个过程,而直接进入到交心的层次。可是根据现实生活的经验,一见如故固然是幸运,但有时却也是不幸的开始。
在生活中,人会呈现出其多面性,在不同的时空,善与恶会因不同的刺激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也就是说,本性属恶的人在某些状况之下也会出现善的一面,本性属善的人也会因为某些状况的促发、催化而表现出恶的作为,而何时何地出现善与恶,甚至自己也无法预测及掌握。例如,一辈子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就有可能因为一时缺钱而忽然浮现恶念,这是他过去所无法想象的事,连他自己都感到不解。
因此,当一个人和你初见面,并且热情地向你说和你一见如故时,你可以不必拒绝他的热情,但你一定要理性地看待这句话,思索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因为这可能纯粹是一句客套话,也有可能是一颗糖衣炮弹,他是想用温情来拉近和你的距离,好从你身上获得某些利益。
如果对方和你彼此都一见如故,你应该立刻向后退,以免引火自焚,或因太过接近而彼此伤害,葬送有可能好好发展的友情;如果一见如故只是对方一相情愿,话不投机半句多,就不必花心思在这上面。
不过,有些人不说一见如故,却直接用行动表示,这种人你也应该和他保持距离。
你最应该提防的是,一见如故中,有心者常会掺杂很多奉承、拍马的语言,这很容易扰乱一个人的判断,也最难抗拒。因此,当听到这类话语时,你就要提高警觉了。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世上最险恶的莫过于那些暗中害人的小人,尽管难防,但不可不防。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别人要害你不会事先告诉你。例如有人为了升迁,不惜设下圈套打击其他竞争者;有人为了生存,不惜在利害关头出卖朋友;有人走投无路,狗急跳墙一
在职业生活的漫长岁月中,免不了会遇到被出卖、敌意、中伤、陷阱等种种料想不到的事情。如果事先能预料到这些事的发生,并一一克服,便能使你的工作一帆风顺。
首先是让人摸不清你的底细,实际做法是不随便露出个人的弱点,不轻易显露你的欲望和企图,不露锋芒,不得罪人,勿太坦诚别人摸不清你的底细,自然不会随便利用你、陷害你,因为你不给他们机会。而两军对仗,虚实被窥破,就会给对方可乘之机,防人也是如此。
在竞争愈演愈烈的社会中,同事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或明或暗的竞争。表面上可能相处得很好,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有的人想让对方工作出错,自己可有机可乘。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罗亚博士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条件成为主管,平步青云,但必须要懂得一些待人处事的技巧,以下是教授的建议:
无论多么能干,具有自信,也应避免孤芳自赏,更不要让自己成为一座孤岛,在同事中,你需要找一两位知心朋友,平时大家有个商量,互通声气。
想成为众人之首,获得别人的敬重,你要小心保持自己的形象,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无须惊慌失措,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你要学会处事不惊,从容对付一切难题。
你发觉同事中有人总是跟你唱反调,势必为此而耿耿于怀,这可能是人微言轻的关系,对方以老资格自居,认为你年轻而工作经验不足,你应该想办法获得公司一些前辈的支持,让人对你不敢小视。
若要得到上司的赏识与信任,首先你自己要有信心,不要随便对自己说一个不字,尽管你缺乏工作经验,也无须感到沮丧,只要你下定决心把事情做好,必有出色的表现。
凡事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尤其是你身处的环境中,不少同事对你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指出你的错误,你需要提高警觉,按部就班把工作完成,创意配合实际行动,是每一位成功主管必备的条件。
利用午饭时间与其他同事多沟通,增进感情,消除彼此之间的隔膜,有助你的事业发展。
【禅定能治病】
佛教说身内外四大不调能生404种病,修禅定得法者,可以祛除和治疗404种病。智凯《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宗四说: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瘥矣。
根据佛经中的说法,根据病因把疾病分为四大不调:一是劳累过度,二是饮食不节,三是坐禅不得法,四是鬼魔所侵。另外还有业病六类。因过度劳累和饮食不节所致病,以药物治疗为宜,并须注意保养身体,调节饮食。因坐禅不得法所生的禅病,用药物治疗效果多不佳,还须通过修禅定,以正确的方法对治才能痊愈。所谓鬼魔所致病,在症状上主要指癔病一类。业病是指因不善的行为所引生的必然果报,指的是医药无法治愈及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所致的病,这类病须内修观,外忏悔:内修观属禅定,外忏悔,实际上是一种解除精神负担的心理疗法,也须由佛医师或大法师给予特别治疗。
总的看来,佛学虽说禅定有治病之效,但主要还是倾向于用药物治疗。佛教认为病从根本上说是业报,是人生所难免的,甚至成佛也未必能完全无病。佛教史料说释迦牟尼也有背痛等病。许多定功高深的高僧乃至如藏传佛教认为是活佛的人有时也会有病,在佛教看来也是完全正常的。大乘佛经中说修学佛道,可以把今生后世应受的罪果报转变为现前的小病小灾,因此修禅者有病,完全可以被解释为修得好的表现。汉传佛教禅宗等,以痛苦为良药,作为磨炼道力的良机,一般不专门修禅定去治病。
【和平处事】
善于处事的人,随时随地都能心平气和,不会处事的人,好事也会弄得争执四起。和平的先决条件主要是讲求平等待人,不平等就没有和平,和平讲求互相尊重,只有互相尊重才有真正的和平。
怎样才能和平处事,提供如下几点建议:
(一)在嗔恨处播撒慈悲的种子
人与人常因嗔恨而反目成仇。其实应以慈悲宏观的胸怀,在嗔恨之处
播撒慈悲的种子,就可能化干戈为玉帛。千万不可火上加油,使得旧恨添
加新怨,应知冤冤相报何时了之深切的含义。所以我们应在嗔恨之处
播撒慈悲的种子。
(二)在仇恨处施予宽恕
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不要太计较、不要太执著,问题才能协调解
决;如果一直执著计较对方的仇恨,没有宽恕的心态、妥协的善意,问题
就不能解决;要能够布施宽恕与谅解,这也是一种至上功德。
(三)在怀疑处培养信心的力量
疑心生暗鬼。凡是对自己有怀疑时,要培养自我的信心;别人怀疑你
时,你要给别人足够的诚信之心,只有诚信之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四)在黑暗处点亮般若的火花
严冬消逝才有春暖,黑夜过去才有黎明。当人际关系出现裂痕或误会时,或者自我情绪低落时,千万不可意气用事,冲动作为,这样一来只会使困境更加横逆。必须冷静思考,点燃般若智慧的火花,才能疏导圆满,化解问题。
(五)失意时要给予希望
如果有人灰心失意时,我们就要鼓励和安慰他,给他希望和动力。人生道路有逆境也有顺境,让他对未来充满希望,就是无上的布施功德。
(六)在忧伤时给予喜悦安慰
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更可贵。当别人心情忧伤苦闷时,最期盼得到别人的关怀,如果你能及时为他分忧解愁,化解他忧伤苦闷的心结,并且诚挚热忱地给予他喜悦和安慰,必能得到他的信任与友谊。
【命运可以改变】
人生的五大要素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名号,五读书。就是说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应该是命格好,运势好,风水环境好,名号好,而且还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有些人认为人的一切祸福都是命运的安排;有些人甚至误认为佛教是主张认命与宿命的。佛教对于命运究竟有什么看法,特分四点说明:
(一)佛教认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也可以通过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从前有位沙弥短命之相,师父是得道高僧,在禅定中知晓爱徒只剩七天寿命,就叫他回家去探望父母,没想到七天之后,小沙弥安然回到寺庙,师父大为惊讶,小沙弥告诉师父,在回家途中,他救了一群蚂蚁。师父闻言再禅定观看徒弟的命运,发现这孩子不但因一念慈悲,除去了夭寿之相,而且增长了福寿。所以命运可以因行慈悲、勤忏悔而得以改变,人有好命不知善加维护,也会改变堕落。
(二)佛教重视未来的命运
佛教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重视过去的命运,更注重现在及未来的命运;因为过去的宿业已经如此,纵然懊悔也无法追悔;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却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只要我们妥善地利用现在,前程仍然是光明的,所以,佛教不主张沉溺在过去命运的伤感之中,而鼓励人们积极追求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命运。
(三)佛教鼓励人开创命运
有些人遭遇困境,就误认为上天早已如此安排,任何努力都是枉然,于是消沉沮丧,甘心做宿命的奴隶。佛教认为命运靠自己创造,佛陀原是太子之命,他不甘于皇宫的生活,独自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就是开创命运的典型例证。
(四)佛教希望人乐天知命
佛教除了主张顺应天命之外,更要进一步去洗心革面。佛陀慈爱众生,弘法利生,主张要革除心中的贪嗔痴,认为唯有勇于革新自己的人,才有光明的人生!
总而言之,人皆有其命运,我们要摆脱命运的控制,开创自己的人生,培养正确的观念,树立坚定的信仰,严持清净的戒律,广结良善的人缘。不但不会被命运所控制,还能够自由自在改善命运。
【功德与福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发愿做功德,必得好福报。
(一)以物质金钱做功德
佛教讲究供养,对于佛陀有香、花、灯、果、茶、食、宝、珠等供养,对于僧伽有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供养,这些都属于敬田。另外更有悲田,悲田的施舍是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给予众生帮助与方便,当初佛教寺庙给人施茶、施粥、修桥铺路、教读文章等,皆是为了给予众生以方便。近年佛教信徒护持道场、办养老院、捐资助学、办义诊所,从事穷苦的救济、急难的扶助和残障的照顾,不但是最标准的社会公益,也是最实际的善行义举和直接的功德。
(二)以服务奉献做功德
倘若我们本身的金钱资源有限,你可以量力而为做布施,心诚则灵也是功德;更可以出力服务,做义工奉献,诸如响应环保,爱护社会,随手整洁环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士;只要默默奉献,常常助人,都有很大的功德。
(三)以语言赞美做功德
众多功德之中,爱语利行及称赞如来,都说明赞叹是很重要的。平常我们只要对花草赞美爱护、对小动物表示喜欢爱护,花草会长得茂盛、小动物也会更活泼可人,对人常予赞美和爱护,功德效益更显著。佛教以随口赞叹作为修行,只要你常以感恩惜缘的好心,随时随地真诚地赞美别人,使别人因你的赞美而欢喜,也是一大功德。
(四)以心意祝福做功德
所有的功德之中,以心意祝福的功德最大。因为其他的功德都是有形、有相、有为的,也就是有限有穷的;而心意祝福都是无形、无相、无为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婆娑世界多堪忍,互相祝福多欢乐。一切有情众生能够相互祝福,在心意相互祝福下的世间,才会成为美好幸福的人间净土。
【自增福禄寿】
慧缘上师说:福禄寿都是因果福报,要想求得福禄寿,就应该把以下内容牢记心中。
不杀生而能放生,你就能获得长寿。
不偷盗而能布施,你就能获得财富。
不妄语而能诚实,你就能获好名誉。
不邪淫而能好礼,你就能家庭和谐。
不饮酒也不吸毒,你就能身体健康。
这是佛教信徒的基本五戒,扩而大之就等于儒家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也就是我们做人的规范。二十九、念佛与功德
念佛是修行的重要法门,所以应鼓励信众念佛,念佛的方法是:
(一)欢欢喜喜地念
用一种快乐的心情,将佛号与观想中的佛融为一体,并能全身放松,念得手舞足蹈,甚至摇头摆身,发出至真的微笑,如此心念纯净、热情洋溢的念佛,就是功德。
(二)悲悲切切地念
以如见到亲人投诉委屈的悲切感情来念佛,将我们内在真情实义的佛念出来,自然就是与阿弥陀佛相感应的功德。
(三)空空虚虚地念
心无挂碍的一心称念佛号,念得无身、无相、无世间,只有悠悠扬扬的一句佛号,从全身毛孔似有似无地出来,把人我是非都念得没有了,如同把杯中的水念空了,心中有佛将心空,念得心空及第归,就会得到忘却时空、脱落身心的快乐功德。
(四)实实在在地念
将每一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想得清清楚楚,诵念每一句佛号时,应将自己对佛的恭敬、礼认,实实在在地念出来,念佛看来只是诵一句佛号,但是实实在在地念佛,就会得到心灵上不可思议的功德。
佛法在恭敬中求心诚则灵,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念佛有时不一定要用念珠,眼前的每一个人、每一棵树、每一栋房子、每一根电线杆都可以视为念珠,你可以用心念佛,更可以化解一切烦恼,这一切都是功德。
【修行得富贵】
有个学生说:我觉得学佛也没有什么好的。
老师说:哦?为什么呢?
因为学了佛的人好像什么也不求了,显得特别消极,所以不好。
老师说:一学佛就什么都不做了,这是一个误区。没有必要的物质基础,人就会出现生存问题。在现代这样一个太平盛世的社会,也是由社会大众勤劳奋斗创造出来的;各地建修庙宇、塑金身、印经典都需要大量的物质财富为基础;真学佛的人,都是积极上进的,哪里会消极呢?
学生说:您能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老师说:人们的物质生活是建立在经济条件之上的。经济丰裕的人,当然在物质上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顾虑与困扰;经济贫困的人,显然是要遭受物质贫乏的苦痛与窘迫。如此一来,佛行佛法、追求心灵解脱就多了一层障碍。那么,就更应该积极努力解决经济问题,怎么能消极散漫,让障碍更大呢?
佛陀对于人们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曾在经典中明白地指示了其来源与运用的原则。目的正是为了建立人们正常的经济生活。
以正当的职业与技能,来换取我们所应得的报酬,资养我们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正是佛陀所许可的。
学习禅,可以使我们获得智慧,这种智慧必然教我们努力随缘,创造劳动果实,我们也就可以自求多福,自利利他这就是福慧双增的圆满人生!
【读书生智慧】
在中国古代,禅宗下山的规矩是:修行的僧人想要下山,就必须得到禅师们的批准。
有一个僧人在乐普山的元安禅师那儿修行多年,自觉火候已到,该下山云游四海了,就到元安禅师那儿向他辞行。
元安禅师想考考他,就笑着对他说:山外还有山,四处都是山,你凭什么下山呢?
元安实际上是说你下山会遭遇重重困难,你有克服它们的信心和勇气吗?可惜僧人不能领悟师父话里的玄机,以为师父拒绝了他的请求,只好转身闷闷不乐地离去了。
他的一个师弟看他一脸苦瓜相,问他怎么回事,他就把师父的话一五一十告诉了他的师弟。
师弟听了呵呵一笑,说:师兄,师父是在考你呢。你应该这样回答啊: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白云飞。意思就是只要有决心和毅力,任何高山都无法阻挡我前进。
僧人听了大喜,马上回去对元安禅师说道: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白云飞。禅师听了大吃一惊,仔细追问之下,才得知事情的始末。
禅师生气地说:你师弟修行比你还高,都没提出下山。你还是待在山上
多学点吧。
僧人非常惭愧,从此专心修行再也不敢提下山的事了。
虽然该僧人是个半罐水、响叮当的人,但他能知错就改,并由此
悟到并奉行了现代人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念。
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应该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
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学习不仅是普通人谋生的手段,更是管理者生存
的需要。
未来社会的竞争,必将会从今天的人才竞争转向学习能力的竞争。作
为管理国家和管理公司的人,应该转变一纸文凭定终身的旧观念,树立终
身学习的全新观念,并做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真正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超越,就会官运亨通,事业发达。
【善待包容他人】
你是什么人不重要,你表现出来的行为才重要。
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她的三个孩子都已成年,而且都住在附近。不过她似乎仍不满意,她向孩子哭诉,说他们既不打电话回家.也不回家看她。孩子们不喜欢见到他们的妈妈,因为他们觉得妈妈老喜欢挑他们的毛病,甚至在他们长大了以后也是如此。每当他们打电话回家或回家看妈妈时,总免不了被她没头没脑地说一顿。渐渐地,孩子们越来越不能忍受她爱挑剔的毛病,最后终于离开了她。这位老人哭着说:我是生他们、养他们的妈妈,他们应该敬爱我这个做妈妈的啊!
这位老人和很多人一样,都相信无条件的爱。他们认为,即使自己做了不对的事情,他们的至亲好友也应该无条件地包容。这绝不是个正确的观念。只有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间才有所谓无条件的爱;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你的言行决定了一切。别人正是透过你的言行来评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你的内在思想或做事动机,别人看不到,别人看到的只是你表现在外的言行。因此,别人究竟是喜爱你、想和你做朋友,还是怨恨你,甚至躲避你,都是由你的言行来决定的。也只有你才可以决定自己究竟要什么样的言行。
别人看到的,是你对他们做了什么事,而不是你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你必须对自己的行为作一次诚实而严格的彻底检视,问问自己是否对别人亲切又开朗,是否让人觉得容易相处,是否对别人体贴又热心,是否让人觉得充满爱心,是否关心别人,是否愿意听别人的倾诉等。
接下来,问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善待别人,问问自己是否像这位老人一样,是否对别人老绷着个脸,而且小气、粗鲁又无礼,是否老爱挑别人的毛病、泼别人冷水,是否老是抱怨别人、说别人不是,而且又容易动怒,是否从来就没有注意到别人的存在,是否老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对待别人。如果你从来就没有善待过自己亲近的人,那么,即使这些人敬爱你,他们也会像这位老人的孩子一样,渐渐地疏远你。
没有人能一直不断地以亲切体贴又开朗的态度对待别人。问题的重点在于:你是否常常自私而不在意别人的感受?请千万记住:你的行为会暴露出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觉得自己和所表现出来的样子实在不像,那么你就必须彻底改变自己的行为。例如,你自认为是个严谨的人,而吃饭时餐厅忘了给你账单,你就必须坚持要服务员补一张账单给你;如果你打从心里敬佩同事的工作成绩,那么就赞美他;同样地,如果你觉得准时很重要,就不要让别人等你。
【经典佛心禅语三】修行就是修正你的想念、行为。若是你的想法不对、看法不对、行为做得不对,就要改正,这就是真修行。一耕云先生
人,只能自救。而自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为。耕云先生
我们不要长着眼睛光看别人,不看自己。不要活在放纵、任性、自我宽恕当中,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使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一一耕云先生
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经、忏悔,晚间纵口业骂詈人,次日依前礼佛忏悔。卒岁率年,以为日课。殊不知,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复续,一忏永不复造。《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读诵圣典虽然不多,可是遵照教法奉行,摒弃贪欲、憎恨和愚昧,具有正确的智慧,心里没有挂碍,不贪恋今生和来世,便是启发心智的实行者。《佛陀的格言》
什么是无为法呢?不守什么,也不执著坐相,只打牛不打车,只修心不执身;只保持内心一贯的安详,因为只有安详的心态才是定慧不二的现量与证量。耕云先生
佛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不可思议。不管你怎么去思维、探索,都得不到真实的结论与实证。可知最近的不二法门就是放下妄心,不起一念。耕云先生
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证严法师
尘劳回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一《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时势造英雄,最高温的火炉才能制造出最纯的黄金,最狂暴的风雨才有最明亮的闪电。海涛法师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一六祖慧能
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如果我们把全部生命、理智和热情,投注到一个目标上,使它形成一个焦点,在那个焦点上,就会绽放出智慧的花朵。一耕云先生
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一颗水精(晶)绝瑕翳,光明透满出人间。拾得
天下所有伟大事业都是在统一的心灵下完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心灵统一,那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在力量,不能发挥潜在的力量,就是自己埋没自己。一一耕云先生
凡事皆成于一,败于二三,精神分散,意志不集中,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耕云先生
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证严法师
学道如行路,途中未得休。直到长安日,方能见对游。一《舒州法华举和尚语要》
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宗教箴言录》
文人、诗人、艺术家也是一样,兴之所至,锲而不舍,久之,一如十月怀胎期满的产妇,想不生都不行。耕云先生
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观照自己身心的实相,对自己一举一动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处处提起正见、安住正念,观照当下,这便是生活禅。净慧
你若觉悟,就会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宣化上人
无论任何学问,任何法则,倘使脱离了人生,它就不再有任何意义。虽然安详是禅的生命、是法的现证,但它也是人生的最高生活艺术。耕云先生
每天都是我生命中的一张白纸,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一篇生动的文章。证严法师
有些人参禅,觉得禅很玄、很妙,他要做一个很玄、很妙的人,所以去参禅,像这样的人,因地便不正确。耕云先生
为了摆脱烦恼而参禅,这样不会成功。因为当他烦恼的时候,就想到了禅;当他快乐、不烦恼的时候,便把禅忘掉了。耕云先生
真正参禅的人,要发无上心,使生命有了寄托,使自己的真理智抬头,让自己的真情感扩张。耕云先生
自己解脱了,立下度脱广大有情众生的宏愿。如此发心,才是学禅的正因,有了正因,必定获得正果。耕云先生
禅是在醒觉自在的生活中流露出来的自然,而不是加给生活一些勉强的约束刻意作出来的。郑石岩
禅就是要一个人充分地醒觉过来,看清自己,接纳自己,不被物欲所牵,不被色相所迷,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自由自在地生活,如如地绽放生活之体。郑石岩
矫谓在尘不染,随缘不变,缘就是生活环境与条件,吃饭时吃饭,做事时做事,而这颗菩提心,既不为外境所转,不为六尘所染,也不再因周边的事物而生心动念。耕云先生
禅者认为待人处事,要保持不被境界所牵动的态度,要保持不被贪欲蛊惑的定心,要保持不被冒犯所激怒的平静,这就叫禅定。郑石岩
学佛之前,生命像一张白纸,横写竖画,随心所欲尽可由他。学佛之后,生命像在纸上学写字,要端正规格才能给人看。证严法师
莲花生在被人遗忘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佛陀的格言》
让你的老年过得像童年一般天真烂漫,让你的童年过得像老年一般沉着稳重,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的成分。一《佛陀的格言》
绝思绝虑,任心自在,无忧无虑,坦坦荡荡,坐卧随缘,就是佛的妙用。道信禅师
大多数人经常不喜欢面对生活真相。他们宁可用甜言蜜语的美梦和想象,使自己栖息在错谬的安全感里。《法露缘》杂志
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盘石。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寒山
生命的实现与生活的开展,需要宽广的心理生活空间,因此,放下和空是每个人所必需的生活艺术和智慧。郑石岩
真理只能发现,不能创造,人可以发现法则,创造机器,却不能创造真理。-耕云先生
学佛要学活的佛;打坐求禅,要学活禅。平日生活里,举止动作无不是在禅中,这才是真正的活禅。一证严法师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坛经般若第二》
禅修也决不能离开世间法,决不能离开生活。离了生活,离了世间法,禅修断证便成了无的放矢。净慧
东方佛,西方佛,彻底穷源无一物。东方土,西方土,草鞋踏破无寻处。人人尽随有往生,生即不生何不悟?守着不生亦太迷,禅人到此须自顾。《鼓山永觉禅师晚录》
修行如果不把自己的错误去掉,而想追求生命的解脱,那是缘木求鱼。元音老人
修行并不含神秘色彩,修行只是不断的修正想念、行为。耕云先生
我们必须知道错误是烦恼的原因,毁灭是罪恶的结果,若要免于毁灭,就必须远离罪恶;要想免于烦恼,就要摆脱错误。耕云先生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永嘉证道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弗陀
青郁郁,碧湛湛,百草头上泄天机;花簇簇,锦簇簇,闹市堆边露真智。《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离离春草,分明漏泄天机。历历杜鹃,尽是普门境界。不如休征罢战好,况是风调雨顺,海晏河清。放却戈矛,归家稳坐。一《黄龙晦堂心和尚语录》
僧问:如何是道?师日:天共白云晓,水和明月流。一《景福日余禅师》
见一尘,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见一滴水,即见十方世界一切水。一《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这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说法,这种说法常是无声的,有时却比声音更深刻。证严法师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君。苏东坡
山高水深是佛境界,日上月下、云腾鸟飞是佛境界,明色暗空、坏空成住、三涂六趣、九有四生、炉炭镬汤、诸恶苦趣是佛境界。《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当知佛境界充遍,故众生境界亦复充遍。离佛境界外,别无众生境界;舍众生境界外,别无佛境界。《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所谓佛境界者,极而言之。迷则佛境界俱是众生境界,悟则众生境界俱是佛境界。《天日中峰和尚广录》
道悟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日:不得不知。悟日:向上更有转处否?师日:心空不碍白云飞。一《石头希迁禅师》
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宏智禅师》
cOm更多句子大全延伸阅读
悟道佛家经典禅语
小编本次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句子。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一起来欣赏悟道佛家经典禅语吧!
悟道佛家经典禅语
1、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2、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3、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4、 学佛的人,心有所求最好劝人求佛菩萨,求「人」求不到,我们会生烦恼。求佛菩萨、相信佛菩萨,缘成熟的时候,佛菩萨自然会為我们安排一切。
5、 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6、 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
7、 任凭你有多大的快乐,无常总是来到。
8、 学东西一定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於功夫深;没有成就,就是没功夫。加拿大张老居士的书法,刚开始练习一个字,每天要写一百次。整整练习五十年,到现在七十六岁,仍然谦虚不已,不耻下问,处处请教人。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最值得我们效法记取。
9、 看到别人有过失,必须是真正的同参道友,才能够规劝,而且劝不要超过三次,以免结冤仇。与大眾相处,心地要保持清净、平等,道场是佛菩萨建的,谁不如法,佛菩萨自然会迁单。即使是离开道场的同修,我们还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给佛菩萨安排。
10、 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
11、 有其因,必有其果。
12、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13、 儒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讲「广结法缘」,都是提醒我们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平等心,不要跟任何人好过头。
悟道佛家经典禅语
1、 宽尽春来金缕衣,憔悴有谁知。——魏夫人《武林春》
2、 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3、 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4、 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悦。
5、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6、 妙笔难书一纸愁肠,苍白的誓言,终究抵不过岁月的遗忘。
7、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8、 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9、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10、 我们真正发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让佛菩萨安排。别人对我毁谤、讚誉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会清净、自在。
11、 春有百花,秋有明月。夏有凉风,冬有飘雪。心中若无烦愁事,便是此生好时节!祝吾友开心!
12、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13、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14、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错误的东西。
15、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16、 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17、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悟道佛家经典禅语
1、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2、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3、 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
4、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5、 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即隐藏着相当多的苦恼。
6、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7、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9、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10、 恨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
11、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12、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13、 当一个人品赏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14、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15、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6、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禅语悟道_经典佛语
禅语悟道_经典佛语_
【早安禅语】医药可以缓解身体的不适,却不能祛除病者内心的焦虑和苦恼。
痛苦与烦恼袭来的时候,生命如飘摇的烛火般脆弱,一念放弃,足以让生命的堡垒骤然坍塌。
痛苦中的人,只有心存信心才能铸就坚固的船,穿越无常的河流,渡达极乐的彼岸。
若你曾体验饥饿,就会知道享用食物是一种奇迹;若曾受冻寒之苦,就晓得温暖的可贵;若曾受过苦,就会知道如何对现在一些构成天堂的要素心存感激;倘若你陷于自身的苦,将会错过天堂。
别漠视自己的苦,也别忘记去享受生命中的奇迹。
喜怒哀乐是人生常事,但只要我们日日不迷糊,时时把觉者的教诲放在心头,转换每一个妄想,滋养每一个正念,日积月累,功到自然成。
生命中有真实,也有虚伪,真实的质朴往往诞生在虚妄的浮华之中,这正如远古的大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创造财富是一种帮助我们达成目标的手段。
于己,可以满足生存所需;于人,可以扶贫济困,广结善缘。
再多的财富,我们也无法带走分毫。
拥有只能代表一个人的福报,但能正确使用财富,才体现了他的智慧。
爱虽然是种解脱的方法,但必须以付出的手法去爱,才谈得上是解脱,反之是往自己身上加倍地套枷锁。
恒愚法师:用单纯的眼光看待人生,你将少许多烦恼忧伤;用幸福的脚步去丈量生活,你的步履会轻盈洒脱;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帮你的人,你会发现人间真的有许多无私与美好;用宽容的心去面对伤你的人,你会觉得他们其实也都不容易。
人生,总有许多沟坎要跨越,岁月,总有许多遗憾要弥补,那就是心地的清净与洒脱。
恒唯法师:也可以理解为幸福是一种珍惜,李商隐的诗词中有这么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留不住的时光,不是人生的闲愁,用最容易把握的心地,态度,去坚定自己对生命的信仰,幸福就在手边,点点滴滴,不曾背离,你若坦然,幸福自然。
禅是禅非:不要等到无能为力,才选择顺其自然。
恒秋:做人一定要学会拒绝,如果你不会,那生活就会拼命对你提要求,纠缠不休。
你会慢慢发现,需要操心的事情越来越多。
为什么别人谈恋爱都是享福,偏偏你就给人当妈?为什么周围的人都能当甩手掌柜,洒脱自如,偏偏你就要烦恼痛苦?做人就是这样,拿得起放得下,懂得拒绝,学会享受,坚决不做烦恼的俘虏。
云乡禅师:我们妄想操控一切,却不知道已经早被自己的欲望操控的团团转,佛说:这真是可怜悯者!因此,去做每一事情行动之前,一定要谨慎的检查自己的心底,看看是何种欲望推你前进?这是修行上最重要的一着,却常常被忽略。
遗漏的是沙漏,无法倒流的是时光,带不走的是岁月的芬芳,回不去的是年华的沧桑,留不住的是时间的流淌。
命运就像五线谱,关键在于掌握,行之轻敲慢打,弹之缓慢有声,品之细闻有形,听之音婉动人,站在生活的舞台上,只有努力地弹奏出优美曲调,尽情的发挥自我的潜能,才能演奏出璀璨多姿的精彩人生。
【道家经典禅语】以佛心驾驭欲望,以禅心修身养性;以佛心宽容待人,以禅心谨言慎行;以佛心保持平和,以禅心灵活应变;以佛心勤勉奋进,以禅心保持谦卑;以佛心赢取成功,以禅心化解失败;以佛心感受快乐,以禅心摒弃烦恼;以佛心度己,以禅心度人;以佛心看透世事,以禅心随缘而行。
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
面对诱惑,付诸一笑;面对朋友的背弃、希望的破灭,坦然处之。
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也不为明天是否下雨而忧虑,只是心平气和地过好今天。
因为淡定,所以从容;因为从容,所以优雅。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的经典句子】以平常之心,接受已发生的事。
以宽阔之心,包容对不起我们的人。
以不变之心,坚持正确的理念。
以喜悦之心,帮助须帮助的人。
以放下之心,面对难舍的事。
以美好之心,欣赏周遭的事物。
以真诚之心,对待每一个人。
以愉悦之心,分享他人的快乐。
以无私之心,传承成功之经验。
以感恩之心,感激拥有的一切。
不要为失去而烦恼,要为得到而感激;懂得感激的人才懂得珍惜,懂得珍惜的人才懂得拥有。
以平常之心,接受已发生的事。
内心平和,才能在心里装下满满的幸福。
宽容,才有宁静。
#延参法师谈感恩#清醒的认识生活中那些解不开的疙疙瘩瘩,基本上都来自于自己的斤斤计较,和自己不放过自己的恩恩怨怨。
古语虽然忠告吃亏是福,如果自己是在吃自己愚昧的亏,这起码不算是生活的明智,更不是生命的转机,而是对生命实实在在的伤害。
学诚法师:修行好比一条长长的道路,从凡夫到成佛,从迷惑到觉悟的道路。
有的人已经到达了终点,有的人还在路上,有的人看到了地图,虽然程度不同,但都足以安心。
看到地图的人,知道了目标和方向,心中有了归宿;在路上的人,对目标充满信心,每一步都踏实坚定。
做好自己当下该做的事。
学诚法师:出家人修行有一条原则,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意思是自己要严持戒律,但不去讥毁、轻视持戒不够清净的人。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改正自己,别人做得不好的,我们应该是帮助的心,而不是排斥厌恶的心。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不能要求别人处处符合自己的心意,要有包容心。
学诚法师:做任何事情都会有逆境、有困难,这都是正常的。
内心不要害怕、着急、攀比,正是这些负面情绪消耗了我们的时间与心力,削弱了我们的勇气和信心,让困难变得无法逾越。
把逆境视为正常,做一个坚韧的人。
禅是禅非: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辆车,欲望就是车的油门,知足就是刹车。
人不能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追求。
但是人也不能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否则就会陷入贪婪的泥潭。
除了有所追求以外,还要懂得知足。
知足的人,懂得克制膨胀的欲望,知道感恩自己的所有,张弛有度,浓淡相宜。
【生活禅语】以清净心看世界,用欢喜心过生活。
再美的花园,都有不洁净的东西;再幸福的生活,都有不如意的事情。
世界总是优劣并存,注意力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
以清净心看世界,红尘的喧嚣就无法动摇你的心;用欢喜心过生活,生活中的不如意就影响不了你的心情。
天堂与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以自己的心尺去量别人,人人都不达时宜;以自己的眼光看事,事事不尽完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不必苛责;谁都有自己的性格,不必不满。
人的成熟不是年龄,而是心态;心的成熟不是遇到的事情多,而是对待事情的态度。
人活在群体中,看看别人的错,再想想自己的过;看看他人的非,再谅谅他人的难。
人心越淡,伤害就越少;心有多宽,快乐就有多少。
【看透人生的佛家禅语】因为内心总是对外境充满要求,所以生命总是遭遇不完美。
放开心的固执,当下会多出几分开怀,心中有窗,阳光才能照进来。
人生多一份经历,就多一份成熟。
多一次挫折,就多一次机遇。
鼓起前行的信念,无论生活曾经给予了我们什么,还是生活曾经使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都应该去容纳痛苦和洞察欢乐,这就是人生,生存下来并快乐地活着。
因为善良,我们懂得奉献,乐于助人,而我们也在奉献中收获了心灵的充实和纯净。
善良,是生命的方向!生活的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来自攀比,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面子而活;人的烦恼,多数并非缺少什么而不满足,而是因为别人比自己好的不平衡;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知足的心态面对生活,明白每个人的幸福各不相同。
【人心禅语】鹰,不需鼓掌,也在飞翔。
小草,没人心疼,也在成长。
深山的野花,没人欣赏,也在芬芳。
做事不需人人都理解,只需尽心尽力,做人不需人人都喜欢,只需坦坦荡荡。
坚持,注定有孤独彷徨,质疑嘲笑,也都无妨。
就算遍体鳞伤,也要撑起坚强,其实一世并不长,既然来了,就要活得漂亮!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生命中的一切,该走的就让它走远吧,每个人从小到老,也许是朋友,也许是亲人,也许是物品,也许是职位很多东西,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是一个从拥有到失去的过程,都是走近我们,然后又走远。
既然都是应尽的,那就平静地看着它们来来去去。
【顿悟人生的禅语】拥有,只需足够就好。
手表,只有一块你能判断现在几点钟;有两块反而很难确定。
爱人,只有一个就能全心全意相爱,多了反而纠缠不清,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食物,能吃好则可养身,吃多了反而伤胃。
幸福不需多,心里快乐就好,追求过多的幸福,累了身体累了心,再多的幸福也是累赘。
拥有海一样的胸怀,才能有海一样的人生;拥有海一样的宁静,才能镇得住波涛汹涌。
做人如海,有跌宕起伏,有波澜不惊。
心宽故能受,海宽故能宽。
如果你有水的清澈,就不惧猜疑。
如果你有水的胸怀,就不畏流言。
如果你有水的宁静,就无视纷扰。
不争、不辨,无畏、无惧。
【佛家看透生死的禅语】庸者闲其身,智者闲其心。
真正的忙,不是身忙,而是心忙;真正的累,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平庸的人追求身体的舒适,心却在红尘之中追逐着名利,计较着得失,攀比着财富,心从来没有休息过。
智者淡泊了名利,以宽容人,绝攀缘,随缘自在。
庸者的堂皇在表面,智者的幸福在心里。
永远都要做最好的自己,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人都只能靠自己。
没什么背景,没遇到什么贵人,也没读什么好学校,这些都不碍事。
关键是,你决心要走哪条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准备怎样对自己的懒惰下黑手。
向前走,相信梦想并坚持。
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自我证明,找到你想要的尊严。
【人们拼命渴望得到的喜悦能够保持多久?】人们拼命渴望得到的财富、爱人、地位等,在历尽艰辛、刚刚拥有时,会觉得幸福万分,但慢慢地,这种幸福就不断缩水,用经济学的话来说,这叫边际效益递减。而修行人所追求的通达万法本性,则与此截然相反。一旦证悟,所获得的,会比预期更多、更令人惊喜,并且这种感觉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吵闹,喧嚣,摩擦,嫌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都是争的结果。争到最后,原本广阔的尘世,只能容下一颗自私的心。把看似要紧的东西淡然地放一放,你会发现,人心就会一下子变宽。
成熟,不是你懂得了多少大道理,而是理解了更多小矛盾;成熟,不是你结交了多少相投的人,而是接纳了更多不合的人;成熟,不是你可以从事伟大的事,而是可以专心卑微的事;成熟,不是你可以改变世界,而是可以改变自己。
禅最高境界,缘于放下。放下类同于得与失的智慧。
当你审视你的生命并分析你的焦虑时,你很快就会意识到,你所有的焦虑都来自于担心过去或者忧虑未来。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生一场风雨跋涉,坚持着信念,承担着责任,探索着内涵,追寻着方向,应该坚持什么、原谅什么,去突破那些生命疑惑的障碍,看淡得失,所有的繁华喧嚣,到最后也不过是尘埃落定,举头望明月,活的是一生清辉相伴,清凉相伴,清白相伴。#延参法师儒学文化讲座#
佛教微博经典:没有不被议论的事,没有不被猜测的人。做真实的自己,依心而行,别管别人说什么,比不上你的才会议论你,比你强的,人家忙着赶路,根本不会理你。
佛法里常常会讲到因缘,世上的每件事都是有因缘的。然而现在人们因工作忙碌,生活紧张,对事物的看法,总是不自觉的处于主观的位置去思考,从不认为有因缘果报。正如我们时常得面对分离,时常会因缘散而纠结,感伤,但如果我们能看破人与人之间聚散的因缘,那么,在缘散时,你一定可以淡然的转身!
多数人悲伤,不是因为自己失去了,而是因为别人得到了。
[南宋李清照《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人生有八苦,众生流落在人间,是为了将诸苦尝尽,换来一味甘甜。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用一颗俗世的心品茶,难免执著于色、香、味,则少了一份清淡与质朴。茶有佛性,犹如碧云净水,几盏下腹,心头便了无闲事。所以修行之人总喜欢将日子浸泡在茶中,抛弃杂念,证悟菩提心。
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越想越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我们的想法可以想出地狱,也可以想出天堂。
佛法中没有相克的说法,人与人之间若非善缘即是恶缘,无论是哪种因缘,今生我们都应该以善相待:善缘令它增长,恶缘令它消除,乃至更进一步,都转化为一起修行的法缘。风水即是环境,佛法说依正不二,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能拥有什么样的环境,福地福人居,而不是倒过来。
恒荣法师:与人相处,追求一个淡字。因为淡,淡久生香,所以绵长,既不累心,又可悦人。因为淡,远离了功利,跳出了诱惑,赋情感以本真,予生活以原味,在尘世中浮沉不变色,在众生中穿梭不迷失。
恒庄法师:一念慈心起,即到南海紫竹林,大悲泪中化入千手千眼身。一念智慧生,便朝文殊法王子,念起念灭不相干常在清凉地。一念悲愿立,便现地藏金身,万世做石桥铺却解脱路。一念实践足,便到普贤光明坞,心心在彼岸常撑渡人舟。
人常常不肯认错,凡事都说是别人的错,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其实不认错就是一个错。认正确的对象可以是父母、朋友、社会大众、佛祖,甚至向儿女或是对我不好的人认错,自己不但不会少了什么,反而显得你有度量。学习认错是美好的,是一个大修行。
多少时候,因为得不到,所以假装不想要。没有人能完全把自己赤裸裸展现在别人面前。
烦恼是自己找来的,这就是所谓的自找麻烦。据统计,一般人的忧虑有40%是属于现在,而92%的忧虑从未发生过,剩下的8%则是你能够轻易应付的,因此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吓自己,过于忧虑反而使自己走入困境。
法句经云:"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行善积德,因果不灭。
恒秋:心若不动,烦恼枉然,心更象是一面镜子,浮云来往不着痕迹,用一种内心的清凉活好人生那些断舍离,断纠缠,舍固执,离烦恼,活好生命的现前,此时、此地、此刻,也可以理解为当下、刹那、瞬间。
佛法如舟,渡全有缘之徒。红尘似网,误尽多情之客。芸芸众生,君在何时顿悟?花花世界,我于此刻相迎。因何落发,剪断那千丝万缕愁与烦;为甚出家,投入这万世千秋乐和欢。只须发心,人人都称菩萨;但要回头,处处可谓净土。
学习佛法最可贵之处,并非从此就能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而是在于面对顺、逆境界时,能以智慧心了达因果及无常之理,并且积极地从因上努力。所以顺境时,须知是众缘和合成就,不骄矜自满;逆境时,亦知是过去恶因今日果熟,须惭愧忏悔。所以,只要我们学会以佛法转念,生活中处处皆是光明。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若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无论繁华与落寂,都是过眼烟云,留下的是看风景的心情。少一些偏执,多一份禅心。拈朵微笑的花,风轻云淡。不纠缠岁月,叶落从容。一路行走,一路感动,一路怀念,一路拥有。且行且珍惜
评论古今:心中有佛,见的都是光明,说的都是善良;心中有魔,见的都是黑暗,说的都是邪恶。心中有阳光,看世界美丽动人,看人间平和喜乐,看家庭知足美满,看朋友真情对待。遇机会,知把握,勇敢向前;遇困境,不怨怼,小心因应;受人恩惠,常怀感恩,知回报;为人所害,反求诸己,宽宏原谅,不求报复。
聪明和智慧是两回事。聪明是一种能力;智慧一种境界。现实生活中,不吃亏的是聪明人;能吃亏的却有可能是智者。聪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做事不求最好,但求问心无愧;做人踏实认真,胜过投机取巧。
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天如禅师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教微博经典:人无所舍,必无所成。心无所依,必无所获。自己的路只有自己去走,自己的心还须自己去度。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弃自己的也只有自己。能怨恨嫉妒的是自己,能智慧温暖的还是自己。心中有岸,才会有渡口,心有所持,才能行之安然。
每个人都在这起伏悲欢的人生里寻找自己内心的安宁,更需要内心的豁达与乐观,深沉与善意,每个渺小的生命,又承载着伟大的生命灯火,在经历的故事中活成生命的生动活泼,注定历尽艰难,应该为生命点赞,因为每个人都在努力,面对和开启生活的将来。#延参法师西安讲座#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生活里总想遇到顺心的事和对眼的人,生活里却放不下自己的那些片面繁琐的纠缠,阻碍了对生活的领悟,也障碍了对生活包容的情怀,在不经意间,扩张了生活的负面情绪,当然也伤害了品味生活的度量。#延参法师西安讲座#
有句古诗这么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岁月向前,哪有什么老路可走,不管什么态度,总要面对生活的崭新,这生活的行住坐卧以及一举一动,都在表达自己生活的态度和如何用心,生活里带几分禅心去面对,永远不要停止鼓励自己,反省自己,创新自己,这才是真正的了解生活。
禅是禅非:人,生养于天地之间,虽集天地之精华,但也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不要很傲慢,对天地要象对待父母一般有恭敬孝顺之心,千万不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不要太主观,唯我是从!------人,要以理智和虔诚,以恭敬和谦卑把我们的生命调整到好的状态。
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春华和秋月,也不可能同时拥有硕果和繁花。你想拥有权势,就可能牺牲自由;你想获得财富,就可能牺牲健康;你想追求事业,就可能牺牲家庭佛陀不会让谁把所有的好处都占全。人生必须学会权衡,学会取舍,然后心平气和地接受现实。
经典佛心禅语
经典佛心禅语
1、 【让人心静的佛语禅心】小事善解,大事包容。心之本性空,安定。
2、 寸寸感恩心,步步觉有情;觉有情,就是无私的爱。
3、 幸与不幸一念间,能付出是幸福,希望被帮助是辛苦。
4、 六度给人们带来的世间美德:布施不但得到荣华富贵,还能养成知足常乐。持戒不但得到人天安乐,还能养成道德完美。忍辱不但得到相貌庄严,还能养成心地善良。精进不但得到圆满成功,还能养成持之以恒。禅定不但得到心的平静,还能养成行为稳重。智慧不但得到身心F{在,还能养成保持觉知。
5、 当我们遇到外境时,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愉快还是烦恼,都取决于自己内在的心态。分别念少,执著轻的人,即使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很从容、善巧地化解,并从中体现出他的宽容和智慧;分别念大,执著强的人,哪怕是遇到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使他烦闷忧郁,并导致发生害人害己的事。
6、 当面临死亡的时候,灵魂是否能找到美好的归宿,取决于具德善知识的正确引导,而不是肓修瞎练;灵魂是否能选择光明的前途,取决于自己一生的修行功夫,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7、 富而不贪是一种布施,尘而不染是一种持戒,痛而不恨是一种忍辱,累而不懈是一种精进,思而不乱是一种禅定,显而不着是一种智慧。
8、 当你认识一个人时,将来他会成为你的亲人还是仇人,取决于你怎么对待;当你遇到一件事时,将来它会给你带来利益还是造成麻烦,取决于你怎么处理;当你得到一件物品时,将来它会给你带来幸福还是痛苦,取决于你怎么使用。
9、 学佛很久却仍未认识烦恼,表明我们的学佛仅限于学术;修行多年却仍未解决烦恼,表明我们的修行只注重形式;即使自称是上师、活佛、堪布、法师、成就者,若仍未战胜烦恼,心中不具备爱心和智慧,那么这些成就者等的名号就是徒有虚名。
10、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当中说过,佛教的真理具备八种功德:一、不可思议;二、无二;三、无念;四、清净;五、光明;六、对治;七、灭谛;八、道谛。
11、 不伤害众生,就是断恶;能利益众生,就是行善。小乘行者注重断恶,大乘行者重视行善。出离心,是断恶的起点;菩提心,是行善的动力。证悟空性,是大小乘的共同趋向。为个人的解脱而修证无我,是小乘佛法的解脱之道;为普度众生而证得佛果,是大乘佛法的菩提大道。
12、 人心平淡,才有平安的福。
13、 计较少一点,付出多一些,就是可爱的人生。
14、 【禅语悟道】遍于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世俗菩提心;超越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是佛教的唯一真理。世俗菩提心,是利他的角度而说,犹如美丽的花朵,给众生带来快乐;胜义菩提心,是自利的角度而言,仿佛丰满的果实,自己成就圆满。
15、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心正、路正,走下去就不会偏差。
16、 人心和,气就和,大地也会平安。
17、 发大心、立大愿,身体力行亲身体悟,德才能显现。
18、 比如,金翅鸟在虚空中高高飞翔时,它的影子虽然没有现出,但并非没有身影,最终无论它降落在哪里,黑糊糊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那里。同样,所造的善恶果报,虽然暂时不一定会现前,但最终不可能不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如《功德藏》云: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
19、 反观自己,就是要做得让人相信。
20、 凡事因贪而贫,去贪就简,克己勤俭即能兴家。
21、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一嗔能摧毁,f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意思是说,即使是千劫中通过布施和供奉诸佛等获得的善业福报,只要你生气发怒一次,就会将全部福善功德抵消干净。
22、 【禅语悟道】佛教的真理,是最殊胜、最高尚、最稀罕的珍宝。弥勒菩萨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说:因稀有,因无垢,因具胜能,因世间最美,因最高尚,因始终如一,故称稀世珍宝。所以不一定任何人都能遇到、任何地方都会出现、任何时代都会出现的事情,而是众生共同的善业福报和诸佛的慈悲愿行双方机缘相合的结果。
23、 若有人问:佛教的真理如此的殊胜、有价值,且珍贵,那为何多数人却追逐感官享受和眼前利益,而不追求真理呢?南于我们欲望之故,抵挡不住世间的诱惑;由于无明之故,体认不到佛法的真理。所以只追逐世间的快乐,而不追求真理。我们的思想迷惑颠倒,行为舍本逐末啊!这与买椟还珠的故事没有什么两样。
24、 【生活禅语】智慧与烦恼如天平烦恼多一点,智慧就少一点;烦恼少一点,就增一分智慧。
25、 慈悲要从内心启发,造福要用身体行动。
26、 与人结好缘,句句话都是法;与人结恶缘,句句话成是非。
27、 有人说皈依佛,清规多,不自由,这是逃避学佛的借口,很不合理。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守规矩。为了好的前程,从小我们要遵守学校的规定;为了事业成功,上班要遵守单位的制度;为了健康保障,治病要遵守医嘱同样,即使佛教清规再多,生活再不自由,我们仍然要皈依上师三宝,否则要从轮回中解脱怎么会有保障呢?
28、 业力不可转,但是缘可造;应广结善缘。
29、 人生要恒持当下这一刻,不要空谈、妄想。
30、 管理不是开口指挥他人,而是身体力行做好榜样。
31、 教而学,学而做,做才说。
32、 将心照顾好,社会祥和;把心安住好,人间有福。
33、 对每件事、每个人都感恩,就能化贪心为慈悲心。
34、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无著贤菩萨生病,示现圆寂的征兆。弟子询问上师会投生到什么净土?大师开示:过去也有噶当派的大师发愿投生地狱。因此若是能够利益他人,投生地狱我也高兴。若是不能利益他人,我也不想投生到净土。无论如何,我虽然没有自主的能力,但我发愿投生为一个能够利益他人的生命。
35、 善要有自信,才能发挥不畏惧的坚定力量。
36、 有多少时间,就要走多少路、做多少事。
37、 有些学佛人重视打坐,却忽略行善积德、播撒福报。这就像在缺乏燃料的情况下追求取火,非常愚蠢。若修行的资粮福报不够,无论如何打坐,也产生不了任何定力,成就不了任何境界。我们应该从做人做起,由真诚待人、关爱生命开始,在实际生活中渐渐让福报增长,使功德圆满,定力才会自然提高,智慧才能自然圆满。008
38、 财富无常,终会用尽,应当舍弃吝悭,广结善缘;地位无常,终会衰败,应当舍弃自私,无私奉献;名气无常,终会失去,应当舍弃我慢,传递爱心;亲人无常,终会离散,应当舍弃报怨,和睦相处;身体无常,终会衰老,应当舍弃贪执,勇猛精进。无常的观念里诞生永恒的真理,生活的点滴中发现觉醒之道。
39、 心合、齐力,力量就大。
40、 没有苦,就无法体悟乐的真谛,重要的是如何转苦为乐。
41、 觉者,把握刹那为永恒;迷者,虚度光阴后悔迟。
42、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有福,应知福、知足。
43、 快乐和幸福来自真理。真理并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内心。然而,内在的真理,并非人人都能靠自己得到体认,而是要依止有缘的善知识,才能体认到内在心的本来面目。我们具备追求真理的条件,若不追求真理的话,失去了生为人类的高级思维的价值,岂不是非常可惜的事?这跟其他的动物有什么两样呢?
44、 做环保,除了净山、净海、净大地之外,也要净心田。
45、 能升华人格的,不是威权,而是爱心的关怀。
46、 勇气:无论前方是悬崖还是坎坷,水都毫无犹疑地勇往向前,形成瀑布、江河与大海。人也应该具备勇气,在人生的路途上无论遇到挫折还是逆缘,都应该毅然决然地面对、挑战、接受以及转化,最终就像流水融人大海一般,一切的逆缘和障碍转化为顺缘,并战胜一切。
47、 肯立志,就会向上精进;不肯立志,就是向下堕落。
48、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用心就是专业。
49、 历史是时间的累积,把握时间就能创造历史。
50、 利生:水的存在就是利益。没有水,人和动物无法生存;没有水,花草树木无法生长、发芽、结果。人、动物、一切生命,大自然的一切万物都离不开水的滋养。
51、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与时竞争、接受考验,才会成功。
52、 成佛的因缘全在自身上具足,诸佛的功德皆于白心中圆满,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往外寻求快乐呢?
53、 街头巷尾是道场,好修行。
54、 甘愿做,欢喜受。
55、 微笑是最祥和的语言。
56、 是你的迟早会是你的,没有必要为它而烦恼;不是你的永远都不属于你,为它烦恼又有何用呢?
57、 虽然我们皈依很早,却仍未生起虔诚心,说明我们业障很重;虽然我们学佛很久,却仍未生起出离心,说明我们贪欲很大;虽然我们修行认真,却仍未生起菩提心,说明我们私心很强;虽然我们打坐很久,却仍未树立空性见,说明我们无明很深。
58、 知足则有福,不知足则招祸。
59、 智慧让爱不变质、不染著。
60、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心灵的欲念,是引发人生最痛苦的因。
61、 懂得生活礼仪,就懂得爱自己;自爱的人,才会爱人。
62、 慈悲不只用口说,而是要身体力行,走入人群付出。
63、 当有人批评你的时候,若是你自己没有错误,何必为它而生气烦恼?若是你真的有错误,为它生气烦恼又有何意义?他说的是真话呀!正如《萨迦格言》中所说:聪明人能勇敢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傻瓜连缺点都不敢承认;雄鹰能啄死有毒的大蛇,乌鸦连小蛇都不敢得罪。
64、 我们能不能拥有一丝笑容,口中能不能要做心的训练,在心中建态来培养自己的清静之心
65、 执著与把握不同执著是为己而争,把握则是当下付出。
66、 【让人心静的佛语禅心】无悔无怨,见证慈悲;无忧无求,体证喜舍。
67、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在大地震的灾难中,蚂蚁因它们的小而幸存,蝴蝶因它们的轻而没有受伤。如果人类的自我也没有那么大,私心没有那么重的话,当遭遇坎坷和挫折的时候,就不会受到那么大的影响,像蚂蚁一样能够幸存,也像蝴蝶一样不会受伤。
“经典佛心禅语悟道”中的语句,常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也希望您能挑选自己喜欢的短句,发发朋友圈,保持好心情。更多好内容请阅读正能量悟道短句,希望的人生美满而幸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