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观后感500字

廉政建设,似乎听起来很高大上,离我们很遥远,只有和那些高官才能联系起来。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廉政建设和我们息息相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胞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清廉更成为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道德的体现。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由于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作为教职人员,我谈谈为教之中的廉。在古代就有学生拜师时给老师送“束脩”。皇太子、国子监生、律学、算学、书学学生拜师所送的礼物,都是帛五匹、酒二斗、脩(肉干)五脡;州县学生仅须奉帛一匹,酒与脩则相同。这些礼物包含着家长与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然而现在这种感情味道却变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成为了“糖衣炮弹”。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教育者就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尽一份力。不然为师不正则不尊,师风不正,学风也就不正,那么又怎么能培养出清正廉洁的人才呢?值得深思。

篇二:鉴史问廉观后感500字

观看了央视九套推出的八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全片围绕一个以廉政为核心的为官之道。《三国志·魏志·李通传》:“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从此,清,慎,勤,便成为官箴,也是对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清,慎,勤,就是为政做事要清廉,谨慎,勤勉。

片中提到清朝的于成龙,这位有着卓越的政绩和廉洁刻苦一生的大臣,是如何用清,慎,勤来诠释着“天下廉吏第一”的美名。从边荒之地的知县到两江总督,他的政绩自然是名留青史,而作为当权者,他得民心的程度也处处在彰显着他崇高的官德。早期,他总是拿着自己的俸禄广施民众,常常自己都不能吃饱,而后作为当时的两江总督,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百姓皆叫他于青菜。最后他死在任上,死后只有一套官服,“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立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康熙破例亲为其撰写碑文。这是怎样的德,才让上至君王,下至市井百姓无不对其离去痛彻心扉。

同为百姓的父母官,有的选择了清正廉洁,有的选择了富贵享受,有的选择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的选择了庸碌无为甚至鱼肉百姓,有的流芳百世,有的却是遗臭万年。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为官者拥有怎样的德,是对自己的考验,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百年大计步伐进度的考验。“执政为民,廉洁自律”是官员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在众多利益诱惑面前,要学会拒绝,以清廉的作风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府,净化社会不良风气,还一个风清气正的世界。

篇三:鉴史问廉观后感500字

20XX年X月XX号车间组织管理人员观看了央视9套制作的大型历史文化专题片《鉴史问廉》,观毕,感触颇深。

抛开我是长城员工的身份,此片仿佛是弥补了这么多年以来廉洁教育在自己身上的缺失。是啊,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唐太宗李世民痛失宰相魏征后说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此话不仅表达了太宗对人才的爱惜,也道出了历史的治乱循环对当政者的警示作用。第一集讲“兴衰之思”,坐在大屏幕之前,重温那一段段湮灭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从秦朝的大修长城、二世的骄奢淫逸,西晋的“官场斗富”与唐朝的“贞观之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不体现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同样,我们长城公司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25年间,我们经历了很多,有艰苦卓绝的“井冈山”精神,也有“地沟油”似的腐败案例。廉洁文化已经成为长城的一个标志性代名词,甚至是外界认识长城的第一讲,由此可见魏总为何答记者问的时候要说长城是靠廉洁致胜的了。企业想做到廉政治理,同样需要借助制度的力量。人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讲,时时刻刻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当贪欲战胜理性的时候,就是出问题的时候。所以日常的廉洁教育和廉洁制度对于有效预防腐败问题发生是不可或缺的。进一步讲,我们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氛围我们才能收获相应的结果,犹如短暂的西晋王朝把“斗富”作为官场的流行活动,那后果可想而知了…所以说我们有幸在这样一个把廉洁作为信条的企业里,那么我们应该深知:欲廉,则达;欲腐,则弃。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希望大家都能感悟到一点东西。

篇四:鉴史问廉观后感500字

发生在一千年前的,关于包公掷砚的传说至今还在百姓之中口耳相传。那是在包拯期满离任端州之时,下属感念包拯的清廉,偷偷在其行李中塞了块端砚作为纪念,谁料包拯在船行江中时发现此砚,就径直将砚投进了江里。包公掷砚处后来隆起了一块陆州,就是现在的砚州岛。尽管传说不免有夸张放大的部分,但是包公的清正廉洁却依然因为这一传说的映证而更显高大而形象。当年手起砚落的情景也被匠人刻画成图画,凝固为具象,为后人瞻仰称颂。

包拯作为千百年来为百姓所纪念的清官代表,他的人生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是包拯流传下来的唯一诗作,也可以看做是包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为官当清正,为人当道直。无论是东汉的强项令还是清朝的张伯行,都像包拯一样,奉行着做人刚正不阿,做官刚正廉明的道德准则。他们为求公正而不畏权贵,为救百姓而据理力争,宁可一人“公罪”,不愿百姓遭殃。人们把这些青天廉吏的故事编成歌谣、写入诗篇,代代相传,借此表达对政治清明、廉洁公正的渴望。而另一方面,贪腐横行之臣则是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古往今来,国人心中一直有着深厚的“青天情结”,在清官廉吏的祈盼中寄托着对社会正义的渴望,在为民伸冤的坚持中孕育着对政治清明的向往。人们对公正清明深刻祈盼,这也是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强力反腐的思想和社会基础。然而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空前爆炸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新鲜与进步太多,诱惑与挑战也太多,如何打好私欲与清廉这场好仗,不让心中的清泉被欲望吞噬,这个问题拷问着每个为官者的道德良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宁静的时刻翻开历史的书卷,于前人的脚步中思考未来的道路,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历史的窠臼中自由舞蹈,而非被成规束缚。但是不管怎么样,都要将廉吏包拯的那句话记在心头: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篇五:鉴史问廉观后感500字

千百年来,百姓心中始终蕴含着一种清官情结,这也是人们对清廉、正义的不懈追求。

走进七朝古都开封的包公祠,我们见到了中国公平正义的化身——大宋丞相包拯,他是自宋至今一直被民间崇拜的精神偶像,他那代表正义、坚定的黑色脸谱,代表清正的月牙儿的形象已经深深根植在百姓心中。但最根本的是他自身始终坚持的“为公正直才能一心为公,明察秋毫才能断案公正”的为官理念和出任大理寺拯一年内清理历年积案、处理一万七千多人无一人申诉的敬业精神和才干,这样才能使他成为一个名垂青史为百姓带来福祉的清官。张伯行(1650-1725),宇孝先。号恕斋,晚年更号敬庵,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人。康熙年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济宁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他勘于为政造福于百姓;他疾恶如仇,耻于与贪官污吏为伍,他居官清正廉明,“止饮江南一杯水”,深受百姓爱戴。康熙皇帝称赞他为“天下清官第一”老百姓称誉他为“天下第一清宫”。张伯行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至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一字诗包容了古往今来砥砺道德、提高修养的廉政警言,而他在上任伊始所书《却赠檄文》更是从根本上堵塞了一切有可能发生的贪赃枉法、行贿受贿的路径。

一条明星微博可能瞬间有上万条的回复,一个影星的生活照点击量可达上万条,但这些曾经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清官却渐渐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中,甚至今晚在《鉴史问廉》中缅怀他们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已经忘了这些历史上清正廉洁的标志性人物。

而事实上,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官二代、富二代在公众场合从事有悖社会公义道德甚至法律的举动而能毫发无损,缺少的正是董宣这样的敢于严格执法、不畏上、只为法的强项令!包公祠里的仿北宋时期的题名碑上包拯的名字已经被万千景仰者摩挲的几近不见,希望一代能吏廉臣的清官形象不会陨灭在当代从政者心中。忠于职守、清正廉明、惩恶扬善,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从政者毕生的追求!

篇六:鉴史问廉观后感500字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虽然只有八集,却让观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历史的终极审判功能警醒我们鉴史励志,慎思笃行。

步入历史深处,扑面而来的是千百年来人们对青天和盛世的强烈渴望。在这渴望中,我们看到了强项令董宣、悬鱼太守羊续、四知太守杨震、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旋马家声的李沆、训俭示康的司马光、不持一砚归的包拯、造就六尺巷的张英、在任只饮江南一杯水的张伯行、为母过生日买肉成新闻的海瑞……他们生活在不同时代,却在历史的传承中有同样的名字:清官。他们正直廉明、不畏强权、嫉恶如仇,他们不贪物欲、勤俭训家、天下为公,他们爱民如子、执法如山、匡扶正义,代表了人们心目中官者的最高形象,更打造了流芳千古的克己修身崇德尚礼的道德典范。

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清官们,被后人崇敬被历史铭记,也给如今的为官从政者以当头棒喝:百姓之追崇官清,乃世间有不清之官;百姓之爱戴青天,乃世间有遮云蔽日之地。你之为官,是否拷问己心:我是谁,我又为了谁?

愚以为所谓清官之标准,实是为官之基准。清勤慎,理应为做官者的三字经。无清,则不公正;无勤,则易懈怠;无慎,则难律己。为国为民,才是为官从政的本分。官出于民而高于民,高在学识,高在才能,高在修养,高在道德,更高在自觉自愿地承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民之为官者,如无忠国爱民之真心,只求一己荣华富贵之享乐,必被人民唾弃被律令严惩被历史审判。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缅怀往圣先贤时,当今官者能正心自问“我是谁,为了谁”的有多少?敢言自己“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又有几何?

鉴史既是问廉,又是兴廉,更是养廉。廉是明,是清,是正。廉,不仅应是从政为官的操守,还要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气节。以历史为镜鉴,今人追思古人,学廉问廉;他日现实成为历史,后人思慕今人,亦应为今人之崇廉敬廉,做千秋之定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