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

“物理物理,云里雾里。物理雾里,勿理物理。”便是我对于物理这门学科的真实感受。

随着物理学习的继续深入,到物态变化那章我竟然开始有些吃不消了。汽化、液化分不清楚,白雾到底是水蒸气还是小液珠?这些虽然一开始让我束手无策,但联系生活尝试最终还是一一攻破。可光学的学习刚一开始便成了我的噩梦。小孔成像的特征?反射的特点?一个都不会。

周六下午,我开始期中考试复习,第一门复习的科目自然便是我最弱的物理。我埋首于背书本知识点,并在试卷上一页一页搜索相应题目练习,半小时过去了,结果收获甚微,一个小时过去了,该错的题接着错。我根本就记不住……

怎么办才好呢?我苦恼地看着物理书。不经意间,看见书上的那些实验,看着也不难,材料也好找,回想着老师说的可以私下自己试试这几个实验,忽然蹦出了一个主意:要不我把这些实验都做一遍吧!毕竟,我一直对做这些实验心痒难耐了。说干就干,我盯上了光学第一个实验:小孔成像。

首先找到几个餐巾纸纸盒,在上面裁出不同形状的小孔……“妈,剪刀放在哪?还有把小刀和尺子送过来……”剪纸、测量、粘贴,一阵手忙脚乱后,我完美地裁出了所要的形状。我心里忍不住一段窃喜,动手做道具、做实验器材的感觉真不错,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到底小孔成像与什么有关呢?接下来,便是见证真相的时刻!我拉上窗帘,遮挡光线,然后来到家里最大的餐桌旁,将三个纸盒并排放于桌上同一水平线,然后点燃三根蜡烛,三个纸盒上全都出现了蜡烛的倒立的像。但我很快发现,蜡烛灯芯所燃烧出得火焰大小不一,投出的形态也各不相同。于是熄灭蜡烛,等待灯芯冷却,用手指将灯芯捻揉成一样的形态,反复对照灯芯,确认相差无几后,又分别点燃了这三根蜡烛,结果发现,点燃的先后不一,蜡烛燃烧快慢不一,形态还是各不相同,蜡烛形态是影响因素吗?一根蜡烛燃烧的三个时间点不就是三种形态么!为了数据准确,我果断把其中两根蜡烛熄灭,然后把纸盒与蜡烛之间Www.0279.NeT的距离分别调成远、中、近三个对照组,对照练习书本知识进行观察和记录。前后移动纸盒,瞧瞧烛焰的像有什么变化。结果发现,当白纸离蜡烛比较近的时候,像小而明亮;当纸盒慢慢远离蜡烛的时候,像慢慢变大,亮度变暗。

但所成之像会不会与孔的大小有关系呢?于是我又开始在孔上做文章。我又剪出一张硬纸片,在上面扎了几个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孔,孔和孔之间相距几厘米。点燃蜡烛再次对照实验,发现这时候在纸盒上,出现了好几个和小孔相对应的倒像。它们的大小都一样,但是清晰程度不同,孔越大,像越不清楚。孔只要够小,它的形状不论是方的、圆的、扁圆的,对像的清晰程度和像的形状都没有影响。

这时物理书上那句“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大小随着像距、物距的变化而变化。”早已烙进了我的心里,简直能够倒背如流了。

第二个实验,拿一个手电筒,对着镜子和白纸垂直照过去,在正面观察,镜子更亮。在侧面观察,白纸更暗。就这样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规律也被我记了下来。一个下午,我都沉迷于将书本上的几个物理实验一一实践。

当我完成这些实验后,再翻开物理书,猛地发现物理书上那些原本难以费解的文字,全都变成了亲眼所见的一幅幅图画和一组组实验数据。

此时,陆游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名句蹦出脑海,是啊,没有实践又怎能收获那些知识呢?物理学科的知识、规律和真理,无一不是千千万万物理探究者从无数次的实验、实践中总结、推衍出来的。我们若不去实践,只会死背的话,又怎么能将它们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呢?又何止是物理,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是“实践出真知”啊!实践才能验证,实践才能发现,实践才能勘误,实践方能有收获。

感谢这次实践,让我知道实践才是掌握知识最灵巧的法门;也庆幸自己给了自己尝试和行动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一份特别的感悟:怀一份崇敬与严谨,真正地知行合一,才会收获来之不易的成长顿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