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00字
老家的中秋节
作者:钟芷妍
说到中秋,大家一定读过《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吧!“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通过写景来抒发了思乡之情。中秋月圆,象征着团圆,然而,圆圆的月饼里充满了打工在外的亲人们思念家乡的情感。在中秋节那一天,妈妈带着我,坐上了公交车,回到了热闹的老家。
“到了,到了,妈妈你走快点,外婆他们等着我们呢!”那时年幼无知的我开心地喊着,“来了,来了,你走慢点,刚下了雨的,地是滑的呀!”妈妈显露出严肃的神情,妈妈刚说完,没想到老天爷还真应了她的话,那我出其不意的摔上了一个大跟头,我一个脚没站稳,一不小心就滚到了幺姨婆的菜地里了。但还没等我站起身,地里的黄泥就都已经悄悄咪咪的爬到了我的身上,不一会儿,我就变成了一个“泥人”了,妈妈看见我这般模样哭笑不得,我看见妈妈笑的四仰八叉,急忙叫妈妈用手机照给我看,我看见后,一屁股坐在石头上,哇哇大哭起来,我的哭声吸引了前来迎接我们的外婆。外婆看到我后,更是笑的前胸贴后背,我哭得更大声了,后来他们安慰我道“没事儿,等会儿回到老家,洗个澡就好了,啊,不哭了。”我这才停止下来。
到老家我洗完澡了后,看见厨房这个做什么东西,于是我蹦蹦跳跳的跑了过去,“哦,原来你们在做月饼啊!哼,你们还没有我做的好呢!”我得意洋洋地喊道。表哥在我的背后说了一句:“有本事你来做啊!这可是很难的哦!”“这有什么难的,我分分钟做十个给你看!”我不假思索的说了出来。“要是你能一下子做二十个出来,我就把我的那份都给你吃。”表哥很不服气的样子,我心想:“不会吧,他应该是知道我会做月饼的呀,会不会有诈啊?哎,也许是他忘了吧!”于是我就开始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做起月饼了。
对了你们一定不知道月饼该怎么做吧,那你们今天是读对了我的这篇作文,接下来我就要开始展示真正的技术了,看好了哦!
我最开始吧做月饼的模具准备好了。我先把面粉和水和在一起,盖上保鲜膜发酵三四分钟就差不多了,因为月饼的皮不需要太柔软,然后在发酵期间做馅儿吧,今天我要做的馅儿有豆沙、火腿、蛋黄,面团发好了后,就把面团拿出来,用手把面团一小坨一小坨的分散来分别装上馅儿,最后用模具压一下就可以放进烤箱里烤了,可以根据月饼的大小来调整时间。
一眨眼晚上到了,我一下子做了30个呢。月饼烤好后,我马上去找表哥拿他那一份了,没想到他真的给我了。看着这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围在一起吃月饼,看电视,我心满意足的笑了。
篇二: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00字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不同的民俗反映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而我的老家甘肃平凉的民风民俗也是异彩纷呈,令人难以忘怀。
最热闹的要数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堪称陇东黄土高原民俗艺术的狂欢盛宴,它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
听爸爸妈妈说:每年春节陇东一带的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由几十人,有的甚至达到上百人,有舞彩旗、斗锣鼓、耍狮子、舞金龙、踩高跷、扭秧歌等等。小时候从正月初六开始农村庄户人家就挨家挨户接社火,腿脚灵活的大人孩子们就跟在社火表演队后面围观。
一个村庄五六百户人家有三分之二的人都会出动,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当社火队来到自己家门前时,要先放鞭炮迎接,家里顿时热闹起来。
只见一头雄伟的身披金毛的大狮子首先出现在众人面前,扑、翻、滚、跳、蹿,闪、展、腾、挪、跃,生龙活虎、精神抖擞。在庄院耍一会儿后,接着进入庄户人家的每个屋子闹腾一翻。接着红脸关公开始耍大刀,这时年老体弱,经常生病的大人、小孩会从人群中站出来,关公老爷从自己额头上把红色一蹭,再抹到他们的前额上。耍狮子和关公耍刀都寓意着祛病消灾,保佑他们一生平安健康。舞金龙,踩高跷,扭秧歌,这些参演者都要顺着庄户人家的院落轮番表演,时间大约持续三四十分钟,有些小孩因个子矮看不见或人多挤不进去,于是手脚灵巧的他们就爬到树上、院落围墙上或者骑在大人肩膀上非要看个清清楚楚。刹那间,呐喊声,鼓掌声,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特别热闹。
社火表演完后,豪爽的庄户人家的男主人会用一个红色的大木盘端着烟、酒、红包感谢社火队员。然后热情的女主人又端上四个凉菜,四个热菜,还有热气腾腾的大馒头,请表演社火的人们吃饭,最后再来一碗正宗地道的手擀长面,这可是我们平凉农村的特色面食,那面又细又长,十分筋道,入口细腻爽滑,再配上秘制的肉臊子,翠绿鲜嫩的韭菜配色,浇上鲜红油亮的辣椒油,面黄豆白,韭绿椒红,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馋涎欲滴。在这个朔风劲吹、寒意凛冽的冬天,干体力活的表演社火的人吃上这么一碗手工长面,心里舒坦极了。当然,看热闹的大人、小孩们也会蹭上吃一碗。吃饱喝足,又接着到下一户人家表演,直到凌晨一点后,社火队才收场,打道回府。看了一天热闹的大人、孩子们也一个个心满意足,有说有笑的回到自己家中进入甜密的梦乡。
老家农村的社火,从正月初五开始,过了正月十六才结束,长达十多天,让平时寂静的农村一下子热闹了好多。
而每年正月十五这天是社火表演的最高潮,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平凉市城区会组织开展“一元游”崆峒冬春季旅游线上狂欢节,趣味灯谜竞猜等活动,把社火表演推向了高潮。
随着社火表演的结束,预示着今年的春节也将完美收官。孩子们要准备上学,大人们也开始农忙。就这样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不管日子过的怎样,老家的社火,一直会伴随着春节的脚步,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
篇三: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00字
琅琊山庙会
实验小学周啸
除夕结束,初一过后,琅琊山庙会就迎面走来了。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滁州人,琅琊山庙会必然是不容错过的。据说,东岳大帝的女儿碧霞仙姑因觉得天宫冷清寂寥,想去人间游山玩水。但令人失望的是,目光所及之处去皆是荒山野岭。大失所望的仙姑决定自己创造一处美景。经过精心选址,她选中了琅琊山。她每天往返于天上与人间,取来甘霖,洒在琅琊山上。一天接着一天,原本荒芜的琅琊山变得风光秀丽起来了。仙姑造出仙境的消息传到了天宫,天宫的仙子们纷纷决定正月初九下来观赏。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碧霞仙姑就在琅琊山顶建造了一座宫殿——碧霞宫,每逢正月初九这一天人们纷纷前来烧香祭祀。慢慢地,就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琅琊山庙会。更有史志载曰:“每逢此日,众多香客信士来寺院烧香拜佛,无论阴晴雨雪,不计路遥,奔赴寺院进香结缘,祈祷平安。”
春节的前八天一晃眼就过去了。初八下午,公安局、交通局等各部门纷纷忙了起来,尤其是琅琊山所在的琅琊区的各单位,为了这次庙会好不忙碌。路封了,除了琅琊山的特约班次外,所有的车辆在这一天都要绕道而行。
一眨眼,初九到了。我和家人起了个大早,忙着赶去庙会逛逛。小区外就是庙会的第一道“关卡”。望着眼前的人海,我心里一阵犯怵:去么,人太多,挤来挤去太不方便;不去么,都到门口了,开弓哪有回头箭。一阵心理唇枪舌战,我们一行下定决心:去!
原本尽是上班、上学的行人的大路上此时挤满了从全市各地来的游人,听口音,还有不少南京等地赶来的外地人,据说最多时这一天的人流量就可达到10万余人。
我和妹妹紧紧拉着彼此的手,生怕一个不注意就“咫尺天涯”。路两边都是卖东西的小摊贩,各色小吃、各种小玩意、各样多肉撞近我的眼帘。我早已忘记了来前的承诺(我什么都不买,就看看。)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一遍逛着,一遍感叹为了读书,这么多年竟错过了如此活动,亏了,亏了!
突然,我的眼睛捕捉到了一抹黄色,是糖画!摊前早已里三层外三层,我找准一个空隙,脑袋往里一钻,进了。哇!绝了!各种作品插满小摊,有植物形的、动物样的、祝福语的……植物的栩栩如生,动物的形神兼备,文字的遒劲有力,我的手好似着了魔,不知觉就多了一个糖人。
2小时过去了,我们一行人半走着,半被后面的人推着,来到了琅琊山门口。各种展演、政府部门的宣传摊,拿着香的,举着小吃的,大人,小孩都在朝着同一个目的地——琅琊寺进发。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到了中午,人渐渐散去了。一切喧闹又回归平静。
篇四: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00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独特气氛。在我的家乡,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我们会做一种名叫艾糍的食物,因为艾糍美味可口,所以它是我们家清明节不可缺的食物,今年也不例外。
艾糍要趁早做,因为不能聚太多了。所以一大清早我和家人就到街上采购花生芝麻艾草等食材买完了,回家开始准备。
首先我们要把花生壳给拨开,把里面的花生拿出来放到一个盆子里。要尽量剥多一点,因为到时候要把花生给捣碎,会有数量不够做艾糍的现象。之后我们要把艾叶给洗干净,把它给煮熟,煮熟以后要把艾叶给捣碎,要切成丁状,切得越小越好。接着我们要把香米粉准备好再加点水把它揉成面团状。再把艾草放到面粉里继续揉直到揉成青绿色才行,还要把黄糖放进水锅里煮开变成蜜糖,之后再倒一些到面团里,因为艾草是有点苦的,得放蜜糖进去才好吃。
接着,到了最难的一步就是炒花生和挑花生,炒花生可不容易,要煮得久一点,因为花生有一层红色的外壳,要把花生的那层皮和里面嫩黄的果肉分离,还要把握火候,不停地翻炒还得仔细观察锅里的情况。一不留神花生就炒焦了,炒焦的花生不能做馅的,不然馅会变得很苦。
到了挑花生环节了,虽然已经把一部分的花生皮给炒开了,但是难免有一小部分的花生皮还在果肉上,舍不得分离,所以我们要把他们一个个拨开,放进一个盘子里,刚出炉的花生滚烫滚烫的,所以剥的时候要小心。尽管已经努力避免炒焦,但是还会有那么几颗炒焦的,要把它挑出来扔掉,刚开始我还挑得挺轻松的,但是挑到后面手就有点酸了,站得有点久了,脚也开始不舒服了,但是为了吃到美味的艾滋,我都会抖抖脚,放松后接着挑花生。
挑好后把花生和芝麻混在一起,倒入捣碎机,仔细一闻,有一股浓浓的花生味,再伴一股浓浓的黑芝麻味,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看到成品了。
到了最后一步就是包艾糍。包艾糍时得注意,不得放太多馅,不然艾糍会爆陷,艾糍的皮,弄薄一点,不然很难蒸熟。包艾滋的时候你可以弄出很多种形状,有的可以弄成圆形的,有的可以弄成树叶形的,甚至还可以自己捏成一个胖熊猫的形状,但是我们家比较喜欢吃饺子转,因为那样比较方便。
终于可以吃上艾糍,我急忙跑到厨房打开锅盖,一阵白烟升了起来,遮住了艾糍的身影,就像清晨的白雾笼罩着青山那般隐约。过了一阵白雾消散了,艾糍终于露出了他的真面目,青绿色的外皮皮里还带着一些绿色的小点,空气中林漂着艾草加黄糖淡淡的甜香,还有花生和芝麻夹在一起特有的一股酥酥的味道,拿出锅,我用饺子夹了一个。粘糊糊的咬一小口绿色的外套。皮软软的,里面的花生,甜而不腻。里面的花生黑芝麻,酥酥脆脆的,吃了一口不禁喊道,好吃,就连我弟弟这样的挑食的人都吃的津津有味,我不得不说,此食物,只因天上有。
艾糍被我吃完了,清明节也过去了,可是我的嘴还留着艾糍外皮的清甜味儿和陷的酥脆。
清明节可真是让我“回味无穷”。
篇五: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00字
老家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行炮会,以庆去年丰收,祈望来年兴旺。
在7岁那年,我兴志来潮,跑去跟爸妈说去看炮会,结果迎来的却是一个坚决有力的“不”字。理由很简单,我还小,一个人去自然不行,而父母日里工作也是幸苦,要父母陪着去自然不合情理。我也就只能呆在家里,自取自乐。
那天中午,午饭我吃得很少,也很快,早早地放下了碗筷,跑上自己的房间,闷在里面。回想每年十五过后,班里同学围在一起,谈论炮会的事情,想想自己也只能在一旁听他人说。每当同学们问到我,我也只能扭过头去,嘴里道着说了几年的同一句话“我爸妈不让我去……”
少顷,门外有人喊起了我的绰号“老山羊”,我一听,哦!是“冬菇头”——他来干什么呢?我迈出门口,径直朝门口走去。“什么事?”我一脸疑惑地问。“今晚一起去看炮会吧!你都没去过呢!”我往屋里瞟了一眼。他似乎明白了,他走进屋里,很有礼貌地向我父母问了个好,然后说:“叔叔阿姨,我今晚想和你儿子一起去看炮会,行吗?他好多年没有去过,错过了好多精彩啊!如果你担心安全问题,我可以写包票,晚上我们整个班一起去,出不了问题的!我今晚一定一根毛都不少地送他回来。”爸妈见“冬菇头”写了包票也就放心了。就将信将疑地同意了。我当即高兴地跳了起来。
我和“冬菇头”约定晚上7点半在家里等他,他会带着全班来,集中后再一起去。到了晚上7点20,我的心情更加激动了,时不时跑到门口看看“冬菇头”来了没有。终于,7点28分,他到了。我跑了出去,与同学们会合后,我向父母道别后,大家向着寨子进发。伴随着一路上的月光、花草,我们一路上熙熙攘攘,边走边笑来到了寨子的祠堂,炮会就是在这里开始的。
一般来说,炮会是在晚上8点开始的,现在已经7点50分了,很快就要开始了。尽管还有10分钟才开始,然而祠堂门前早已挤满了人,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炮会的开始。
8点到了,村长组织大家离中间的台子远些,避免开炮时火花会伤到人。第一项节目是“开炮迎新”,意思是说点燃烟花来迎接新的一年,祝愿在新的一年里,看到这烟花的人万事如意,财源滚滚。村长点燃了烟花的引信,大家一起盯着引信燃尽,然后“嗖”的一声,烟花开始燃放,“轰、轰、轰——”近百响后,第一项结束。第二项叫做“二炮对接,连响定天”。内容是说将鞭炮和烟花的引信连起来,点燃鞭炮,如果能连着响,那来年就是一个吉年,人人走好运。第二项开始,对接完成后,村长点燃了鞭炮,“啪啪啪——”千响的鞭炮响尽了,焦点就集中倒了引信上,一阵烟雾散去后,我看到了一点火光——引信点燃了!紧跟着64响的烟花也叫嚣了起来。
最令人激动的还是第三项“得炮者兴”。因为等村长放完冲天炮以后,炮壳会落下,这时只要谁捡到了炮壳,谁就会福星高照,万事如意。村长开始放炮了,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福运”的到来。“嗖”一炮冲天,“轰”炮鸣夜空”,”咚“炮壳落地。正好在我的脚边,我马上捡了起来,只是不知道关于它的祝福是不是真的。接着是唱戏,粤戏。这个我们都不感兴趣,便要回去。
临走前,“冬菇头”又数了一下人数,齐了才回去。
我回眼望去,原来寨子是这么美丽——,我怎么以前就没有来看看呢?
篇六: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00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有663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俗,并且都不相同,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没有一模一样的人。
我的家乡位于美丽的鱼米之乡——湖北天门。那里的风俗文化各种各样,各有特色。
都说过年要有新气象,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一样。在过年的前一天,我们都要把家大扫除一次,虽然平常在家也常打扫卫生,但这次不一样,大家都会下意识的比平常要认真许多,不放过每一个角落,甚至平常不喜欢打扫卫生的人都积极主动地打扫卫生了!就是为了过年显出新气象,他们讲究“除旧岁,迎新年”,在大年三十之前一定会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的,给新的一年一个好寓意,也是为了亲朋好友拜年更好得展示家里的环境。到了晚上,你们猜猜我们会干什么?我猜你们怎么也想不到,我们会洗澡!除了家里要收拾干净,个人也得在新年到来之前,好好洗干净,洗去旧年的霉运和不顺利,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年。
到了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人吃团圆饭,你们想知道我们春节第一餐一定会吃的是什么吗?你们一定会认为我们会吃鱼或米吧?错,我们既不是吃鱼,也不是吃米,我们是喝鸡汤!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记得,每次大年三十爷爷总会给我做鸡汤喝,平常爷爷都不怎么做的,所以我总是盼着过年,一过年,我就像等着喝腊八粥的八儿一样。进进出出厨房,但每次进去,炖鸡汤的锅都不声不响的看着我,就像在对我说:还早着呢!还早着呢!
接着就到了元宵节了,这是一年里除了过年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日了!在这一天,我们湖北有一个重头戏,“龙灯会”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元宵节的原因。
在初八的时候,大家就开始准备了: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在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夜时,孝感有些地方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因为传说七仙女被不愿回天庭,在人间化作飞梭石,正月十五晚上,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唱乞巧歌,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
这便是我们湖北天门的风俗,怎么样,有趣吗?
篇七: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00字
元宵节
作者:柯文婕
元宵节是春节的一个高潮。这一天皓月当空,街上一片喜气洋洋,元宵节,有着吃汤圆的传统习俗,喻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我们一家人都十分喜爱吃汤圆,因此,元宵节是我们家最为喜欢、重视的节日。这一天,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做汤圆吃。
“爷爷,爷爷!”我敲了敲门。“我来做汤圆了!”爷爷拉开厨房门,让我进去先把手洗干净,说一会儿就开始做汤圆。我认真伃佃地把手洗干净后,爷爷把糯米粉拿了出来,准备揉糯米团。只见爷爷把糯米粉倒入一个大玻璃碗里,倒入温水一起揉搓,揉至绵软如泥,象一团雪白的云朵。糯米团揉好了,爷爷叫我说可以做汤圆了。这时,奶奶把事先准备好的芝麻馅料端了上来,我也迫不及待地走过来一起包汤圆。我跟着奶奶一丝不苟地学起包汤圆来。奶奶揪下一小坨糯米团放在手心,用力压成扁平状,再用勺子挖上一勺芝麻馅儿放在糯米团正中央,然后把压扁的糯米团一点一点包住馅料,接着便用手搓成一个圆球,小巧玲珑,精致可爱。我学着奶奶的样子,也有模有样地慢慢包了起来。不过包出的汤圆总是歪歪扭扭,不太好看,真让我哭笑不得。爷爷鼓励我不要放弃,连续包了几个后,我也成功包出了圆滚滚的汤圆来。我们爷孙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喜乐的笑容。经过我们一起努力,汤圆终于包完了,我和奶奶把手洗干净到一边坐下来,等着爷爷煮汤圆,煎汤圆。
爷爷开始煮汤圆了,爷爷先把水烧开,然后再把包好的汤圆倒进水里,不一会,就看到一个一个的小圆球向上冒,还不时地翻滚着雪白的身体,就像一个个玩皮的小孩。等到汤圆表皮有一种透亮的时候,爷爷说,汤圆煮好了。爷爷又把一部分煮好的汤圆用平底锅煎起来,小火煎制,直到两面金黄,就用筷子夹起来装盘,撒上白芝麻,味道可香了。
两种做法的汤圆都做好了,我赶紧帮着拿碗筷,准备吃汤圆了。奶奶叫来爸爸妈妈,姑姑姑父和妹妹们。爷爷把两种汤圆端上桌,上面冒着一层白气,妹妹叫它为仙气。煮好的汤圆外表晶莹,让人不忍心去吃下它。我勺子舀起一个汤圆,吹了吹,然后用牙齿轻轻咬开,香甜的芝麻馅便流进了我的口腔,那味道令人难忘,一直流向我的心里。煎汤圆的滋味又是不同,表面金黄酥脆,可里面软糯香甜,吃起来可真是美味啊!
吃完汤圆,一家人口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爷爷还对我们说,以前吃汤圆的时候,正在上学的小孩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外出工作的大人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四季发财。
元宵节真是一个热闹又喜庆的节日,家家灯火通明,热火朝天地做着汤圆,吃汤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论地,充满幸福祥和的氛围。
篇八: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00字
鞭炮,这两个简单的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过年欢乐的气氛。
一看到那花花绿绿的,点燃就会窜上天去,噼里啪啦的爆炸,却又在天空中飞出优美的弧形,炸出优美的弧度,百玩不厌的鞭炮时,新年的钟声将伴随着人们无尽的欢呼声传来了。大街上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有的,领着小孩走马观花;有的,带着中国汉字在大街上吆喝,还有的,则在自己家里噼里啪啦地放鞭炮。咦!一说到放鞭炮啊,我可来劲了!我伴随着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手舞足蹈,东奔西跑,多带劲啊!此时将把所有的烦恼都抛于脑后,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这有着独特的风俗,春节更为热闹!如此百玩不厌,抛所有烦恼而去的东西究竟是谁做的?是什么来历?
我们那一带,有一个传说:鞭炮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没有火药和纸张时,古代人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民俗传说,但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和编炮一直到鞭炮。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特别是在春节期间,鞭炮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我们那一带调皮的小孩儿就会缠着你问,你不想开口,那他就会跟个跟屁虫似的一个劲在你后面跟着,你奈何不了他,只能缓缓开口:“据说是这样的,民间有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讲着讲着,我仿佛身临其境,即使只是普普通通的鞭炮,又怎么能说不好玩呢?
想起第一次放鞭炮的我是多么的怯弱!
夕阳落下,丛林里一片寂静,苍天大树上一簇簇白色的花,一种凄凉的美感,六片花瓣,粉里透白,又几乎透明,淡淡的香味萦绕鼻尖,耳畔想起那打水人打水时水发出“咕噜咕噜”的“乐曲”,真是好听又清脆的声音啊!“咕噜咕噜”那青蛙在那不浅也不深的水洼里跳跃,它低着脖子时,发出高昂的声音,它直起脖子时,发出深沉的声音,如同在谱曲一样。那苍天大树上有许多鸟窝,那里面的小鸟和母鸟等待雄鸟觅食归来,伸长脖子,将那肉块咽下去,便发出心满意足的叫声,那时那声音便成了交响曲一样美妙!
可是有谁能知道这里即将满地红色的碎片?天空即将爆炸出一阵震耳欲聋的声音呢?远处,褐色的纸箱一层叠着一层,哪怕是在千里之外也能看到红色的条子天上溅到地下,听到寂静丛林发出一阵噼里啪啦白的响声,没错,只想装着的正是鞭炮各式各样,五颜六色,不见人手痒,可谁知,只能看着眼馋,自己却没那个胆拿,我心里想着:我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也一定都不会去碰那个危险的爆炸物体的!点火柴火烧着了手多危险啊!扔的时候慢了半拍,炸到自己多危险呐!声音那么大,把耳朵震聋了怎么办?万一它飞到天上,又飞回你身边,突然爆炸不得把你吓个半死!各种忧虑,从我的心间冒了出来,想着想着,冷汗就湿透了我的衣背,发誓宁可遭雷劈也坚决不去碰那危险的爆炸物体!
人群逐渐多了起来,那些褐色的纸箱子也隐没在了人群里,有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孩子朝我跑来,手里还拿着窜天猴,我立刻躲得远远的,生怕那窜天猴冷不丁朝我窜来,那小孩子却没有丝毫的害怕,反而自由自在地举着,看他马上要点燃了,我躲到那棵苍天大树下,使劲的抱住脑袋,生怕把我给震聋了,炸坏了,那小孩子却悠哉游哉,真不知道他是吃了豹子胆,还是生来就是一头熊,他嘲讽般的朝我笑笑,似乎是在嘲笑我是个无能的家伙,我火冒三丈,七窍生烟,可我可不像他一样出生的牛犊不怕虎!为了生命安全,我才不会因为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的讽刺而被人点火,就烧起来,改变自己的立场呢!
可是不断有人来激励我,是那般讽刺的笑容多了,不知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我居然有些大胆,心想不就是放鞭炮嘛,谁不会似的!我镇定的到那褐色的纸箱旁边,居高临下的望着那些花花绿绿的鞭炮,毫不犹豫拿起了震耳欲聋的“雷鸣”才用手一滑那火柴,火光便四处乱溅,这点上那雷鸣的头子,我慌不择路的捂住耳朵,使出吃奶的力气猛地一甩,优美的弧形,优雅的弧度,在此时便展现出来,竟然忘记了捂耳朵,不过那声音可真够大的,几个放鞭炮的人都被吓傻了,呆呆地定在那里,不知道手该放在哪里,眼神惊慌失措,可这只有一秒,下一秒钟便抱头鼠窜,我居高临下的笑了笑,现在该我讽刺你们了!那一刻的我自以为是,认为放鞭炮真是一件趣事啊!能抛弃所有的烦恼,至九霄云外,能体会到那种习俗的美,还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
真是一次鞭炮乐啊!
篇九: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00字
端午缝香囊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包粽子,赛龙舟、插艾草、挂香囊等。据说,这是在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呢!而在这一天,我印象最深的习俗,就是和老师同学一起缝香囊了。
在四年级时,正赶上端午节,我们班曾经举行过一个缝香囊的活动。记得当老师宣布这个消息时,我还有满头的问号:为什么过端午节要缝香囊呢?我从没有动过针线,能行吗?
回到家,查过资料才知道,我们之所以要在端午节缝香囊、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的朱砂、雄黄、艾草等中草药物,还有开窍醒神的功效。但是,我又犯了难,我从没动过针线,虽然手头有材料,但是自己不会缝缝补补,这可怎么办呢?突然,我眼前一亮,想出一个好办法。
这一天终于到了,在缝香囊之前,老师一如既往地讲了注意安全的相关事项,可是同学们都没有认真听,一个个拿着工具,恨不得马上开始。看,邢江帅和尹斌互相瞪着对方,恨不得马上做一个香囊来分出高下;陈永鸣和刘宇针也把早已摆整齐的工具摆来摆去,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制作。我也信心满满,毕竟昨天晚上经过妈妈的“特训班后”,我已经基本能做一些基础的缝补了。
“开始!”老师一声令下,我们赶紧拿起针线,准备穿针眼。穿针眼是我最没有把握的一项。果然,我“大眼瞪小眼”,穿了半天,眼酸了,手麻了,脖子也僵了,也没有将线头穿到针眼里去。当我看到其他同学已经开始缝制时,我心里十分着急。无奈之下,我只好求救于我的朋友——邢江帅。邢江帅很仗义,三下五除二帮我穿了针眼。我心里有些惭愧,第一步就要别人帮我来做,看来功夫不到家呀!
接下来,我将艾叶放到两块布料中间,开始将布料缝合。看我上一针,下一针,上一针,下一针……很快我已经缝好一半了!可就在这时,麻烦出现了,由于我缝的时候疏密不均匀,加上有一两针的失误,两块布对的不是很整齐。我可傻眼了,这种情况“培训班”里没教过啊!我只好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这些地方补了一两针,才让我的香囊质量算是没有“露馅”,可是缝出来一看,我的香囊又小又丑,一点都不好看,再看看同学们的,有的小巧精致,有的落落大方,还有的做了装饰呢。无论是哪个香囊,针脚都整整齐齐。我有点沮丧,不过我也不气馁,香囊好不好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自己的第一件手工制品。
我把我的“小丑香囊”仔细收好,同时也把经验、耐心与快乐收了起来。这个香囊不仅让我感受到自己动手制作的滋味,更传承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感受到了浓浓的端午民俗氛围。
篇十: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00字
地菜煮鸡蛋
才刚会走路的小朋友,早已成家立业的大朋友,走路颤巍巍的老朋友,提到三月三地菜煮鸡蛋,谁不是心里就立时升起一阵甜滋滋喜洋洋的感觉呢。把地菜洗净入锅,再加上水、红枣、桂圆,再放上几个鸡蛋,“咕噜咕噜”煮成一锅,让鸡蛋在水里上下翻腾的同时飘出一股股淡淡的香味,那种春天到了的独特的气息!只是闻闻,就足以把魂儿勾了去,更何况是煮熟了的蛋在嘴边冒着热气呢?
又是一个三月三,我在客厅来回踱步,激动地搓着手,期待不已。虽然鸡蛋天天吃,但一年一度的“地菜煮鸡蛋”完全不一样!这道菜听着草率做法也草率,然而流传至今,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个风俗大有来头!
传说,早在约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来到沔城采药。突遇大雨,被一位好心老者请进家中避雨。
但华佗发现,这位老者患有病症,常年头痛头晕,痛苦不堪。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更何况他本就是一名医生,当即为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菜,叮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半信半疑地照办,神奇的事发生了——在连续吃了三枚鸡蛋后,他的病真的痊愈了!
此事传开后,瞬间引起了一大波热潮,传遍城乡。
而这天刚好是三月三。
于是,便有了“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
然而所有美好的东西在得到之前都要经历等待。即便只有十几分钟,在我看来仿佛经历了十几个小时。我按捺不住,每隔几分钟就要去厨房看一看。无论是妈妈清洗地菜,还是将材料放进锅中去,又或是小火炖煮,我都看得痴痴傻傻,惹得妈妈不时批评我:“傻孩子,这有什么好看的,听网课去!”可是,在电脑前待三分钟,我又急跑进了厨房!
终于,在第N次去“前线”查看情况时,热气冒出来了,香味飘出来了,鸡蛋熟了!
“妈,妈!鸡蛋熟了!”我激动得像三天没喝水突然发现一眼清泉的人一样。
妈妈淡淡的一句话,让我的心又饱受煎熬:“还没呢!你把鸡蛋剥了壳,再煮十分钟就入味了!”
“再等十分钟!”我一边默念一边不情不愿地捞起锅中的鸡蛋剥落蛋壳,脑子里满都是“要不我别管了直接偷喝一小口吧”的想法像被刻进DNA一般挥之不去。
我强行忍住自己拿汤勺的手,完成任务后默默盖上了盖子。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
不知过了多久,躺在沙发上等得灵魂快出窍的我突然瞥见妈妈去厨房的身影——
我瞬间感觉体内充斥着满满的鸡血,一个鲤鱼打挺坐起冲向厨房。
望着一碗碗冒着白气的地菜煮鸡蛋,我毫不犹豫左手端起碗,右手抄起勺与筷,开动!
带着丝丝甜味的蛋白,松软的蛋黄,还有风味独特的甜汤,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我细细地吃着蛋,慢慢地品着汤,一种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此时,我内心只有一句话:近半小时的等待,值了!
早餐后,靠着沙发斜坐的我,已经开始不断打嗝了。原本放在碗上的筷子被细心地撤下来放在桌上,那红花小碟中的半碟子小虾米,平日是我的最爱,今天,肚子里的空间都交给了地菜煮鸡蛋,没它的地儿了。
篇十一: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00字
高羽希
正所谓“百里不同冈,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节日习俗。
今年我在我外婆家——钟祥过的年,这次过年让我印象深刻。腊月二十九,我和爸爸妈妈乘车来到了外婆家,我飞奔进了四合院,外婆和一些大妈们忙里忙外,外婆正在贴对联。我就问她:“每逢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呢?”外婆回答道:“因为处处贴红可以驱赶年兽呀!”听到外婆这话,我恍然大悟,大妈们正在准备着零食和干果,为大年初一迎接客人做准备,等到大人们都忙完了,就要开始守岁了,每年人们都要守很晚,有些大人经常守一夜,只有很小的孩子不用守岁,其余都要守岁,日落时分,太阳已慢慢褪去颜色,月亮透出了脑袋,就这样第二天来临啦!
腊月三十一大早,天空上方没有一丝阳光,雾气在空气种飘荡,这时,外婆把我叫了起来,大妈们早都起来了,她们都在为团圆饭准备着,我的外婆在一旁煎萝卜圆子,这是我在餐桌上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它的做法看似简单其实也不简单:首先要将白萝卜切成细丝状,然后用力挤出里面的水分,放在一旁备用,接着再把肥廋相间的猪肉搅成肉泥,然后将它俩和一些米粉搅和在一起,待搅拌均匀后,再用手搓出一一个如乒乓球般大小的圆球,最后将这一个个小圆球分批放进蒸锅里,像蒸馒头一样蒸十五分钟左右就可以了,趁着热气腾腾时,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吃了好几个,萝卜的清香加上肉的香味,那叫一个满足!
一转眼,就到了吃年夜饭的时间,一些亲戚好友们就围坐在一个大圆桌前,你挨我,我挤你,非常有过年的气氛,桌子上摆满了菜:有腊肉、甜豌豆、鱼、香肠、老母鸡汤等等。听到门外的鞭炮一放完,我们就开动了,大人们一边吃,一边谈论着去年的开心事或是不那么顺心的事。在饭桌上,小孩们还要向长辈们敬酒,说上一句祝福语,然后给对方敬
个酒,对饭桌上的每个人都要说,大家伙们开开心心地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有的去打麻将,有的去收拾碗筷,有的坐到电视机前,悠闲地欣赏起春节联欢晚会。孩子们就更自由了。
年夜饭过后我最喜欢做的事那就要数放烟火啦!每到这个时候,哥哥姐姐都会给我买许许多多的烟花:有像仙女棒一样,可以举在手上的烟花;有像蛇蝎一样,可以在地上旋转的烟花;有像火箭一样,可以一冲天际的烟花;各式各样。每到放烟花的时候,看着这五彩的烟火冲出的那一刻,我都开心的像只猴子。
虽然我们各人玩各人的,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守岁,等到十二点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我们都停下手上的活,一起默默祈祷新的一年会更好!此时外面更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年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
在中国,数不胜数的特色习俗,各有千秋,让我们好好的传承它吧!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
篇十二: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00字
一说起花,大家肯定都会说:“花?司空见惯!谁都见过!”但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今天我要说的花是一种特殊的“花”,也是一种具有京味儿的“花”——绢花。
绢花,据考证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最初绢花作为头饰在宫廷里使用,相传杨贵妃为了遮掩住额头上的一块伤疤,每天都让宫女采一朵鲜花戴在头上。但是到了冬天,采不到鲜花了,一个宫女就用丝绸做了一朵假花献给杨贵妃,深得贵妃的喜爱。于是在宫廷中人人争相效仿。到了宋代,头饰花广为普及,连男子也有佩戴的习俗。延续至清,皇城内外、全国上下,都以戴花为美,盛极一时。
从宫廷传到民间,有了大量的需求,制作这种头饰花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手工艺。现在北京东城区崇文门附近有一条“花市大街”,就是当时头饰花作坊的聚集地,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可见,制作、交易“头饰花”在当时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市”!百户千家花如锦,不似春时也醉人!“花市大街”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由于头饰花的制作材料多为丝绢织物,人们就把这种花称为“绢花”。后来,在花市大街成立了北京市绢花厂,更有“全国绢花出京师,京师绢花出花市”之说,因此绢花也被称为“京花儿”。
现在,绢花已经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在角楼参加过一次“绢花非遗”的民俗讲座,了解到绢花制作的主要工序是凿、染、窝、粘、攒。就是经过凿形、染色、窝瓣、粘接、攒叶,一朵朵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绢花就诞生了。
如今绢花在现代家庭中已经式微了。或许只有到民俗博物馆或者在戏曲舞台上等一些特定的场合才能看到这项老北京的技艺。再或者一些老北京人家有摆放绢花的习惯。
比如我的姨姥姥是住在崇文门的老北京,每次去姨姥姥家时,一进门总能看见大花瓶里插着五颜六色的月季绢花,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应俱全,非常鲜艳,非常扎眼。姨姥姥告诉我,以前老北京人一到逢年过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装饰着绢花。因为北方的鲜花花期短暂,几乎一到秋冬就都谢了。而不会谢的绢花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和乐趣!渐渐地,逢年过节时插绢花,就成为了北京当地独特的风俗。
而且,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样的鲜花,工匠们就能做出什么样的“京花儿”:春有牡丹、夏有茉莉、秋有桂菊、冬有腊梅,可谓“京城无处不飞花”!日常生活中的红白喜事、聚会往来,老妇人的发髻、姑娘家的小辫,绢花处处可见!姨姥姥尤其喜爱月季绢花,因为那是代表着老北京的“京味儿花”!
绢花,虽然只是一朵小小的仿真花,但是对北京人来说,它是一朵带着家乡味儿的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