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读后感800字
篇一:行者无疆读后感800字
兰州,是起点,也是终点。
坐在摇晃的大巴车上,撩开帘子,看到和六日前别无二致的蓝天高山,草地牛羊,这才惊觉时间流逝之快。
席慕蓉曾说:“一段路终要走到尽头,故事总会有一个结尾。”
此刻的机场,人声鼎沸,乘客们吵吵嚷嚷地挪动行李箱、泡好方便面、在广播响起时又是一阵喧哗。但平时最容易被旁事左右的自己,此刻内心却无比平静。
也许是因为大西北,它的开阔使人即使身处幽室也不觉得郁结。我在脑海中梳理这些日子:沙头坡及其细软的沙子中开出能托起天堂的花;沙湖与贺兰山,细腻温柔与刚强坚毅的相拥;草地上状如白点的羊群和黝黑的牦牛;那卜楞寺的神秘肃穆让人流连佛教信仰的奥义。
夜晚冒寒冷看星星的意趣至今仍然鲜活,哪怕厚重的云层遮挡住明辉闪烁的星星,也依然能感受到遥远的明亮通透。虽然不及喀纳斯的光彩辉煌,却平添几分静谧安详。
“卓玛——草原上的格桑花。”吟唱声回荡在空旷的草原上,星星点点的花儿在风中摇摆。藏族人将草原上所有的花称为“格桑花”,意为浪漫的姑娘。在风中、在阳光下,诗意荡漾。
西北,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地方。
无论是当年红军过草地、闯腊子口的绝处逢生,还是高原上依然活跃的蜻蜓鼠羊,都让我们再次选择向往。
“无需讶异和多言,生命本身即是奇迹。”
曾经是个对信仰不屑一顾的人。但只有背上行囊,远离烟雨朦胧的江南,跋涉至辽辽大西北才知道,自己大错特错。
喇嘛对佛教有信仰。当看见他们燃着檀香,跪于堂前诵经,以温良的语气介绍手边已过数百年历史的物什时,我突然对宗教生出敬畏,相信人的六道轮回。
藏族对土地有信仰。在为我们歌唱时,往往都是颂扬土地母亲的赞歌。行跪拜礼之时,身段则定要贴近大地。我便为自己对土地的轻视而无地自容。
“行者去向远方,从不过问脚下的路向何方。”
我离开了这片炽热的土地。这片我将在梦中或再相遇的地方。我比从前更加懂得旅行的意义,因为脚比路长。
兰州,是终点,又是下一个起点。
行者,无疆。
篇二:行者无疆读后感800字
行走在昨天,昨天在我脚下凝成吟的诗;
行走在今天,今天在我脚下化作玫的日;
行走在明日,明日在我脚下延伸成万里无疆。
——题记
生命于漫漫远方中行走,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我行走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路上渐悟人生的真谛。
行走在昨天,昨天在我脚下凝成吟的诗。
愿清风化作一缕长相思,随着流水送去容若的寂寞。他是学士之子、御前侍卫,然而荣华富贵、锦绣山河也无法使他开颜,苦短的一生伴随着他的唯心史观有忠耿与寂寞,他是寂寞的纳兰容若。有人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确,纳兰的寂寞如行云流水般,剪不断,理还乱。行走于军旅的路上,他叹;“山一程,水一程”;行走于人生的路上,他怨“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行走于纳兰的世界里,我看到的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寂寞,倾听的是“风一更,雪一更,聒梦乡心梦不成”的无声叹息,他的相思,他的寂寞在我脚下凝成一首首诗,在行走中渐渐消逝于无声的叹息之中。
行走于今天,今天在我脚下化作玫的日。
看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于今天行走的路上,我看到了那个用双脚弹琴的男孩,刘伟。命运让他失支双臂,让他的人生跌宕起伏,然而他凭着自己的双脚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他精彩地活着——行走于梦想的路上,他有青云之志;行走于人生路上,他有坚韧之心。行走于刘伟的世界里,我看到的是不屈的精神,倾听的是生命的呐喊。他的不屈,他的坚韧在天边化作玫红的日,于行走中渐明渐了,照亮了整个人生。
行走在明日,明日在我脚下延伸成万里无疆。
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千年之后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也许人类可以发现新的家园;也许宇宙的黑洞奥秘会解开;也许可以发现火星上的生命脉……然而无论未来会变成怎样,只要今天我们务实地行走着,那么我们可以无愧地直面未来,勇敢地迎接挑战,明日必将在我们脚下延伸成万里无疆。行走于明日的世界里,我看到的是延绵万里的未来,倾听的是未来的呼唤。
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我相信行者无疆,我相信大道无痕,生命于行走中消逝,于消逝中行走,在我梦里渐渐延伸成万里无疆。
篇三:行者无疆读后感800字
谢明成
余秋雨先生,本书作者,他冒着生命危险去考察数万公里外的文明故地,何不为行者?他走四方,访人家,在文化大地上开荒植树,何不为行者?既是行者,脚步所踏之处,岂受边疆限制?《行者无疆》,虽只写欧洲疆土,但心之所触,怎会只有欧洲疆土?
展望南欧。罗马的人把休假视为第一;大师的身边,少不了一群小人;在中国,人们都赞扬牛的吃苦耐劳,可这里,牛,只因它特别忠厚,被斗牛手挑衅后被杀,人们怪的却是牛。余秋雨先生,不仅去欧洲观察了那么多的文明,他一直在思考,思考文明,思考着他所能思考的一切。譬如,佛罗伦萨,一行美第奇家族的字母,串起佛罗伦萨的巨大文化复兴运动。然而,光天化日之下的巨大身躯,必然会带来同样巨大的阴影,很快便被他人推翻。可从城市四处都刻着这一行字母,可见他们提笔谱写了一段重要历史。
阔步中欧。啤酒节里,谁能辨认哪人没醉;荒芜的墓地、黑白的照片,这究竟是文化的下线,还是涅槃重生?我们无从得知,可余秋雨先生带着我们领略,一部书《希隆的囚徒》,是位关在狱里的文人墨客写的,他只能透过窗户望向外面的世界——平静的湖面,光秃秃的小岛,远处的青山,白皑皑的雪顶。他被四方的监狱囚禁了,可他的思想,透过窗户,送给了很多人。
移步西欧。余秋雨先生向我们讲述了胜利却又失败的一个人——威灵顿。他在滑铁卢与拿破仑对战,他赢了。可人们只记得拿破仑惨遭滑铁卢,又有谁知道他呢?又有谁不支持拿破仑呢?
驻足北欧。余秋雨先生来到一个特别的地方——丹麦。他的精神陪伴者——安徒生是丹麦人,勃兰兑斯是丹麦人,克尔恺郭尔也是丹麦人。但这些滋养他心灵的精神食粮,竟然是从寂寞的漫长黑夜中产生的。上天给了他们寂静而漫长的黑夜,可他们却散发出照耀世界的文化光芒。
回望欧洲。余秋雨先生穿越了26个国家,96个城市,写下了《行者无疆》。他不仅是地理上的行者,更是文化上的行者。倘若我们不问脚下,只问前方,那文化之花,便会开得心花怒放!
篇四:行者无疆读后感800字
周子杭
《行者无疆》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只因为有一个执着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在这里面,余秋雨历时6个月,走过了26个国家和96座城市,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
这部书以欧洲各国的历史文化为线索,穿插进去许多古建筑、古城堡、古文化遗址、杰出人物、艺术、饮食等文化载体,有令人震撼的庞贝古城,文化复兴时期以弗洛伦萨为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为中心的米开朗齐罗、达·芬奇、拉斐尔、伽利略等杰出人物。
作者在赞叹惋惜,羡慕哀伤过后,与我国的历史文化暗暗地进行冷静的比较,在比较中进行反思,反思我国现有的文化为什么与西方存在那么大的差距,我国文化为什么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纳,所理解。
这部书的结语中,作者写道:“结语不是结论,任何真正的旅途都不会有结论。”他讲完路上的种种见闻后,只是一声轻轻苦笑。他说:“一连讲了那么多地方,一定夹杂着太多的错,但即便把所有的错加起来,也抵不过一个事实:我们对欧洲的了解,远远超过欧洲对于中国。”
其中有一段我很喜欢的段落:我们说那天出事的时候没有演出,是因为十九世纪的考古学家们在清理火山灰的凝结物时没有在这里见到可认定为观众的大批“人形模壳”。什么叫“人形模壳”呢?当时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群,留下了他们死亡前的挣扎形体,火山灰冷却凝固时也就成了这些形体的铸模硬壳。人体很快腐烂了,但铸模硬壳还在,十九世纪的考古学家一旦发现这种人形模壳,就用一根管子把石膏浆缓缓注入,结果剥去模壳,人们就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连最细微的皮肤皱纹、血管脉络都显得清清楚楚。这一段在读时,看着这样的描写,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图像,人的皮肤皱纹、血管脉络,可想当时人们看到时的震撼。
我被余秋雨那种对中国文化前景的焦虑之情深深感染了。所以我推荐大家去看一看,体会文化上的升华与接触。
篇五:行者无疆读后感800字
“一个人,天地间,于茫茫无垠中摸索前行;一个人,山水间,于海枯石烂中抛去悲喜;天地寂静,山水悄然,他一人上下求索。”余秋雨先生的《行者无疆》,看完,像是在历史长河中畅游了一遍,做了一回历史的旁观者、感悟者。
佛罗伦萨的辉煌里,伴随着美第奇家族的兴衰;罗马古城的岁月静好,是历史沉淀下来的魅力;威尼斯水道的浮沉,是名利与生态的难以平衡……
余秋雨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装饰,有的只是直白强烈的表达,缓缓讲述着那段历史。他说他想做历史的旁观者去感受、感悟,我读着他的文字,像是在历史里走了一遭,跟着他看了回欧洲历史的跌宕起伏。从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笑容与昂扬、冷清与孤寂,听到了历史的悲泣与孤鸣、细语与欢笑。
常云: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在书中,能看见的不仅是余秋雨先生看待历史的视角,更有他个人对历史的想法,也激发我们对历史的探究欲与思考。美第奇家族的故事我尤为印象深刻。从罗伦佐·美第奇的“灼灼岁序,恰似晨露,今日欢愉,明日何处”中,我看到了一个家族的思想、他们的盛衰。作为一个对文艺复兴有着强有力支持的家族,他们的衰败令人惋惜,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亦是人民思想崛起的结果。美第奇用他们最辉煌的时刻铸就了佛罗伦萨乃至整个罗马的辉煌,正如诗中一般用最好的青春铸就美好。这也激励我们要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而余先生在书中展示的并不仅仅是对欧洲辉煌历史的记录。他对欧洲历史的考察,那字里行间里,透露出了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忧虑、对探索中华文化发展道路的急切。他在寻找中华文化的出路、世界文学的走向,乃至世界现代发展的方向。这也警醒我们:若不想我们的文化像庞贝古城那般消失,就应该采取行动,保护、发展我们的文化。
阅读时,历史的一幕幕如电影画面般一帧帧闪过。阅读完后,内心更是被那优美而不失质朴的语言轰动,让我也想去做一名“行者”:有孙行者的灵动、有余行者的思想。
这思想,于我而言正是: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必须立根于本国文明而着眼于世界,在探讨交流中共同进步。我们要学习他国文化中存在的优秀的精华,也要警惕其存在的弊病,正如古人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