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个人资料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著有《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等。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
心系祖国,救亡图存
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时的梁启超正在等待会试结果,当得知这一消息,梁启超跟随康有为集结1300余名举人联合上书,陈言时局利弊。在此之后,又参与维新变法,成为领导人之一。尽管变法失败,梁启超先生却从未停止救国的步伐,并且经常与子女们讨论国家大事。在他的影响下,梁氏子女们尽管大多数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但最终都回国将满腔热血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抗战期间,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在四川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但他们仍然顽强地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时有人高薪聘请他们到美国工作,他们并未答应。梁思成夫妇说:“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哪怕仅仅是暂时的……”。
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勤俭是梁启超的家风之一。梁启超出身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他谨守祖父开创的家风,生活十分俭朴,他认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勤俭朴素的家风,并将此家风传承给子女。他曾经在给子女的信中,告诫思顺夫妇人生贵在吃苦。“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生命也就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梁启超借用曾国藩名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来教育子女:“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他认为做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土地,自然就会有好的结果,正所谓:“尽自己的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二、梁启超的九个子女简介
梁思顺(1893-1966):长女,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
梁思成(1901-1972):长子,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梁思永(1904-1954):次子,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梁思忠(1907-1932):三子,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
梁思庄(1908-1986):次女,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1912-2001):四子,经济学家,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梁思懿(1914-1988):三女,著名社会活动家;
梁思宁(1916-2006):四女,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奔赴新四军参加革命;
梁思礼(1924-):五子,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