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论文(精选10篇)
管理会计论文(精选10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管理会计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管理会计论文 篇1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资本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形式下,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营利水平是企业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所在。成本会计是通过对企业产品的成本进行分析、控制,从而有效实现成本管理的措施,这种方式能够显著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利润。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成本会计;发展趋势;对策
1、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出现了比较系统的发展,具有了比较完善的发展方向,经济制度也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路上,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自从我国加入了国际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显著提高,这也在无形之中加大市场竞争的压力,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抓住发展的机遇,现阶段在我国各大企业中,控制成本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重要措施,在有效保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如何精打细算降低生产成本,就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一直致力实现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比如说航空公司、计算机生产厂商这种传统上对成本没有注入过多精力的企业在这一阶段必须要对成本控制投入过多的精力。
2、成本会计受到的冲击
新时代下企业具有新的工作环境,新环境下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企业的自动化发展和电脑化发展是当今企业发展的两大形式,这对成本会计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地冲击。企业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力也获得了提升,为了企业的发展,员工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成本会计体系和技术,否则将会导致,产品成本计算错误,由于计算机技术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人工成本,但是前期投入资本也大大增加并呈现多样化趋势,如果还是把成本的分摊标准用人工小时进行计算则不能够准确地反映产品成本,极大地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成本会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新的制造环境当中,传统的成本会计控制系统会产进生反功能,导致企业生产量增加,提高了自己的存货量,影响自己的发展。
3、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3.1国际化
自从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后,成本计算要求也被动的情况下迎接世界的转变,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转变,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律和发展趋势不断影响着我国的成本会计的发展进展,通过接触国际上的先进管理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本土的管理局面和管理经验,通过已经成熟的国际化的管理经验,不仅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与国际进行接轨,还能够显著提高成本管理的管理成效,改善企业的管理局面。
3.2统一化
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正朝着多元化、多地区的方向不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在形成集团化管理模式,采用统一化的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能够有效减少环节之间的损耗,形成统一化的成本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成本,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调动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3.3作业成本法
现阶段,一些发达国家将作业成本法融入企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更加行之有效地实现企业成本管理。
4、对策研究
4.1信息管理系统
与财务会计相比较而言,成本会计的发展历史尚浅,信息化水平尚且处于一个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为了提升成本会计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和计算精准度,必须要学习财务会计的先进经验,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成本会计管理体系,提高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
4.2建立健全成本会计体系
为了加快成本会计的标准化进程,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着手建立健全成本会计准则体系,按照该体系进行成本会计的相关工作。我国目前的成本会计制度仅仅是针对会计编制、会计包边编制、会计科目设置以及会计记录等工作的,当今企业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传统的会计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时代的要求,因此,相关人员必须根据新的形势和制定有针对性的成本会计准则体系,首先该体系应该明确会计成本的相关工作原则,制定会计成本的计算方法,重新构造成本会计的职能,近几年我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生活的各方各面都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因此为了提高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需要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到成本会计体系的构建工作当中。
4.3建立健全成本会计组织体系
根据调查,我国很多企业为力提高成本会计的相关工作,他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成本会计部门,并且有专门的成本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工作,为了提高工作质量,他们形成了自己的培训体系,定期对成本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仅需要对他们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还需要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个人认为不仅需要设置自己的成本会计部门和人员,还应该在内部建立健全奖罚机制,为高素质、高能力的成本会计工作人员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最好的待遇,让他们能够长期在企业工作。
5、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本会计的发展状况、运行状态直接关系着企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近几年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与机遇,我国企业要想在当今形势下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提高自己成本会计的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形势与节奏,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能力,在当今形势下取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怡.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23(13).
[2]邱丽红.试论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市场,2023(40).
[3]熊之潔,庞敏.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与对策探讨[J].商业会计,2023(4).
管理会计论文 篇2
摘要: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在高校中优化应用管理会计,应该按照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为合适的切入点,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体系作为依靠,制定出高校不同管理阶段的具体目标,之后基于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及合理调整高校会计,才能够有效推动高校管理会计的发展,为高校未来长远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管理会计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要想更好的应用管理会计,应当在健全高校自身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合理应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实现管理会计在高校中的应用,这样才可以确保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的快速的发展。以下本篇对此做具体分析。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管理会计不足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能够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来促进生产要素选择的优化以及促进供给需求的高度匹配,防止资源的浪费,促进整个高校财务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在实际高校管理会计中,管理会计的发展不够完善,无法适应当前新“互联网+”时代经济形势。并且,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由于“互联网+”会产生庞大的数据,数据的庞大则会对高校的管理造成较大的困难,甚至使高校管理产生财务风险,影响高校发展。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深入剖析目前高校管理会计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加强对高校的管理,确保能够全面运用高校的财务信息,促进高校在经济新时代稳定快速发展。故此,通过对高校当前管理会计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能提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高校管理会计理念,发挥积极影响。
二、“互联网+”环境如何改善管理会计
(一)提升高校管理会计的现代化水平
对于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高校中应用管理会计,提升其现代化水平,可以将云计算以及大数据这种全新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其中,能促进高校财务类型的转变,进一步明确认识高校管理会计内涵,提高管理会计在高校管理中的有效性。基于“互联网+”时代下,以全新的互联网工具可以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可以直接在高校活动及相关决策制定中参与,以此对高校内部管理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有助于显著实现高校全价值链活动的有效调控。比如说,在高校管理中应用财务云系统,则能够对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及改革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实现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的快速分离,基于理论方向促进高校财务职能改革及创新;高校云财务系统对于之前分散财务管理模式具有一定整合作用,管理会计岗位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设置,财务人员在高校管理中则具有直接参与作用,如参与到日常采购中则可以有效实现采购价格控制,提高高校的账期管理质量。在高校管理会计中,可以应用的用友软件云采购、费用管理云服务等,提升管理会计的现代化水平。
(二)建设完善的高校内部管理体系
首先,需要对高校部门设施进一步精简,从而有效实现扁平化管理,在部门体系设置过程中要注重权责分明,以能够显著提升高校工作效率,以能够和当前经济环境变化速度相适应;其次,在高校管理中应用现代高校管理制度,实现高校管理决策的权利分散化,在高校管理中如果权利过于集中,则容易出现财务数据失真问题,因此权利分散化有助于显著提升高校财务数据准确性,显著提升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最后,实现高校财务指标体系的有效完善,将在高校管理及决策制定中相关的财务指标均完善的录入财务指标体系,并对其定期进行计算和分析,为高校管理发展及决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管理会计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有助于显著提升学校成本数据信息以及容量数据信息等的有效利用率,基于高校之前招生信息以及分数等相关信息,也就能够有效实现今年招生计划的综合考量,在此基础上也就可以制定校园资源优化策略,为高校招生计划制定及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并且,还可以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协会,对于各个高校的管理会计应用效果进行定期的评估,并结合“互联网+”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不断的改进,以促使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更加适应经济环境的多样化。
(三)优化构建人才队伍
高校财务人员就像是高校的一颗螺丝,影响着高校日常的运转,所以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互联网时代的财务信息处理技能有利于高校管理会计的应用。在高校中有效实施管理会计过程中,管理层会计专业人才也必须要具有较高专业性,一方面要有效掌握管理会计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还必须能全面掌握和管理会计相关的科目,其中包括有逻辑思维学、统计学以及IT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做好高校管理会计工作。首先,督促财务人员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并定期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员工直接开除或者派向其他部门,因为低效的工作方式不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其次,树立财务人员大数据的理念,使其认识到当前新经济环境下数据的重要性,并把高校财务数据当作大数据进行处理,提高财务数据的使用效率和针对性,促进高校的管理和决策,以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三、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应该改革管理会计工作,能以大数据、云计算创新改革高校管理会计,促进高校会计管理、决策的不断完善,发挥积极影响。以上本篇简要分析当前“互联网+”时代高校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并找出相关影响因素,从而制定出优化的应用决策,以确保在“互联网+”时代在高校中合理应用管理会计,促使高校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管理会计论文 篇3
摘要: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核算方法从最初的成本核算、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繁衍到站在企业的战略高度,力图探索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全成本的理论方法,深度参与企业管理,期间衍生出了一代一代的核算方法。各种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教科书中都有所介绍,但大都自立门户、独成体系。本文从管理会计演进的角度,在深度研究各个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究理论方法之间相互结合的可行性。
关键词:成本核算;核算方法;相互结合
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有: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会计成本理论更迭新生。这些理论彼此之间看似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却彼此相融,相互补充,一脉相承。新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前期的理论退出历史舞台,新旧理论之间彼此互补,相互取长补短。同时,这些理论的此消彼涨体现了成本会计从单纯的成本核算、信息提供到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的过程。从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到作业成本法融入到企业流程价值链管理中,到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站在企业的战略管理的角度核算成本,再到生命周期成本法与企业管理的鱼水相融,每一个阶段的繁衍都是切合实际需求,理论与实际结合。本文从成本核算到管理会计的身份转化过程的角度,探究会计成本核算理论的相互融。
一、成本核算为主,信息提供为辅
20世纪早期,以美国纺织、铁路和钢铁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规模发展客观上要求一种能够科学反映制造成本的核算方法。该阶段的会计主要通过成本核算和财务预算等方法,实施企业成本控制,进而实施财务控制,但重点在于成本核算。制造成本法主要由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及与企业生产产品或服务有关的间接费用(制造费用)构成。由于当时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制造费用以车间或部门为归口,以产量为对象的分配标准(如工时)分配到车间或部门的产品上。该种分配方法适合机械化程度低、产品品种稀少、制造费用占总成本比例不高的市场经济环境,但缺点是分配标准单一,且制造费用的划分简单,对具体的损耗认定和分解没有统一详尽的说明。
作为管理会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变动成本法的理论方法是将制造成本按其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固定成本被视为期间费用而计入当期损益;而变动成本则与业务量成正比,在一定时期按照变动制造费用计价、与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一起核算产品成本。除了将间接费用划分成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之外,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依据业务量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法的缺点是准确划分固定成本的变动成本的界限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完全成本法(又称吸纳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根据产品的经济用途,把包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全部核算于产品成本中。该方法与产品产量直接联系,产量越高,成本越低,反之亦然,但缺点在于有时夸大业绩,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分析、决策。
二、以价值链思维为导向,服务于企业战略,全成本、全过程参与企业管理功能体系
成本会计在由起初的成本核算、为企业提供信息的角色地位到今日的从价值链的角度审视思考企业的成本,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参与企业管理的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核算方法的引入(如Dean预算方法)、调整变化。这一系列理论方法的提出依据客观市场环境变化而相应发展变化。市场国际化、竞争外延化,以及新的技术方法不断更新换代,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加之企业内部规模缩小、业务外包、管理扁平化等等现象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成本由核算信息提供转移到能够有助于创造价值的方法上,管理会计的着眼点立足于企业价值的创造。
(一)作业成本法(ABC)传统的制造成本法由于在制造费用核算方面笼统而缺乏精致的推算,因而核算出的产品成本不准确,进而导致利润核算、产品定价等不准确,不能为管理者及外部投资者提供准确信息。作业成本法依据企业作业流程,根据作业消耗动因设定作业中心,根据作业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设定合适的分配标准,进而计算产品成本。理论上讲,作业成本法站在企业价值链的角度,扩大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和广度,核算企业的制造成本、作业成本、甚至企业全成本。挑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不但利于成本的核算更加准确,而且使企业的流程再造成为可能。
(二)标准成本法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标准成本法,预先制定标准成本,通过实践中操作的成本和预制的标准成本做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找出原因,进行整改。该方法将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事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公式标准成本法等于实际产量乘以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中可以得知,计算出标准成本,需要企业各部门在生产经营条件及市场环境下经过分析研究制定出单位产品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法更适用于产品周期长、市场稳定的外围环境。
(三)定额成本法于20世纪50年代引进我国的定额成本法,是基于标准成本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运用即在事前进行分析、核算,在事中进行控制,最后在事后进行差异分析,从这一角度讲标准成本法也起到了这一功效。但区别在于,定额成本法则建立成本差异明细账户,在生产费用发生的当月将符合定额的费用和发生的差异分别核算,加强对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
(四)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根据客户的期望和竞争者的可能反应,估计未来某一时间点上市场售价,减去利润即得出目标成本。该方法的基本思想:计算、设定成本目标;计算分解目标成本;估计对比目标成本,是建立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上,以企业战略为视野出发点的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方法。
(五)生命周期成本法(LCC)起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命周期成本法是学术界乃至企业都很重视的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和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是指在企业内部由生产产品而引发的成本,包括产品之初的策划、设计、生产、销售甚至物流等全过程与产品相关的成本。广义上不仅包括由生产产品过程中由企业负担的成本,还包括销售后的顾客产品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放弃处置成本、甚至包括相应的环境成本等。该理论的思想是:细分基本的成本分类;归纳基本成本分类;定义和量化成本组成要素;估计生产体系的经济寿命;加总成本。在现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的投入,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应用具有深远意义。
三、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融合
上述的成本计算方法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环境应求。但看似自成体系的各种成本法却相互取长补短、甚至一脉相承。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经过核算实际成本后发挥作用;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及变动成本法在核算企业实际消耗成本,预估成本和实际成本双口径的有效对接实现企业控制成本。每种成本核算理论都有适用的经济领域。完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自身生产的产品及材料,以及对外财务报表的编制。变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自身产品、材料,以及对期间费用的分类整理分析。作业成本法不仅跳出了企业内部产品范畴,而且还将企业价值链、作业及客户等视角的成本囊括进了核算范围。标准成本法和定额成本法则专注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的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法则在产品的设计研究发展阶段设定好产品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将成本的核算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等价值链进行核算。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
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视作产品的组成部分,和其他与生产有关的费用一起核算成本;而变动成本法根据成本形态分析,将非生产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因此,两种理论方法的关键平衡点在于固定制造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则通过成本对象与固定制造费用的消耗关系,较准确核算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消耗情况。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结合。作业成本法长于间接成本核算;目标成本法长于依据市场环境在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做好产品成本定位;标准成本法长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可以说目标成本法位于成本核算的顶端,标准成本法位于中间段,而作业成本法则位于末端。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上中游三位一体的核算控制方式,更利于企业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是制造成本法的良好补充,是与变动成本法相得益彰的核算方法。
因为变动成本法设计的初衷是设定成本与业务量的关系函数,站在企业利润的角度控制成本,而作业成本法因其长于制造费用的核算而补充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核算的成本。变动成本的工作原理可以应用到目标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中。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核算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产品成本。
四、结束
这些一系列成本法的变更也是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发生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成本核算、信息提供、定性分析到流程价值链创造,这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不仅是管理会计量的变化,更是质的飞越。管理会计已经走出了单纯的加工财务信息,能够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定量和定性分析,站在顾客、供应链、售后等角度,将企业内外部因素结合分析控制成本.
管理会计论文 篇4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资源纳入会计研究的领域,逐步出现和形成了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是近年来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新领域,他将环境因素纳入到传统管理会计实务中,通过开发和实施恰当的与环境有关的会计系统和实务,来达到对环境和经济绩效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必要性;作用
一、环境管理会计概念的理解
环境会计主要运用会计学的理论与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反映和考核各会计主体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相关性信息,为合理配置资源,改善环境状况寻找出路。同时环境会计又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效益和损失进行计量、报告与控制,以期达到改善社会资源环境,提高社会总体效益的双赢效果。因此,环境会计无论对于企业、社会还是对会计本身都有积极的巨大的影响,是原有会计理论的有益补充。
二、我国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1.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要求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也在不断加大,污染物的排放量越来越多。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有限的环保投资,动摇了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提高生活质量不仅需要发展生产,而且需要保护环境,现今的环境保护工作不再是“事后治理”,而是从最初开始就要进行全程控制。因此,作为社会的一员,企业应当意识到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应当努力将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管理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客观上也要求尽快建立环境会计体系。
2.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经济发展会导致环境问题,但也有助于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解决可以为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经济与环境是双向互相影响的。即发展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而环境保护则需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及环境会计的不断发展,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注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企业应以效益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将环境信息纳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建立起反映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环境管理会计。
3.完善我国会计体系的需要
目前我国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对环境信息重视不够。并且治理行为缺少长期规划。随着我国政府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以及社会各界对企业保持生态平衡的监督,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活动的核算资料及重要指标将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在我国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体系,大力发展环境会计已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在与国外同行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地尝试与创新,共同探索发展环境会计,完善我国会计体系。
4.对外开放的经济环境的要求
在环保意识日益加强的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环境问题纳入会计核算范围。我国企业进行国外投资将面临更多环境方面的问题和要求。向投资所在国提供环境会计核算资料已在所难免,企业对于外商企业披露的相关信息,一方面,可以利用环境管理会计的方法分析外资企业的环保优势,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利用环境管理会计的方法,分析他们的原料、产品及制造过程是否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以及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只有这样,我国的环境才能得到保护,我国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对外开放的经济环境。
三、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投资决策要考虑环境因素
如今,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因此,企业的发展也不单单只考虑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环境保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投资决策活动必须注重环境效益,环境管理会计通过对环境信息的采集、加工,为多种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它要求企业管理层要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从企业与社会的双重利益出发,合理规划,做出最优决策。在投资决策分析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决策分析不能再以单纯的经济参数为标准,应考虑社会、环境等多种目标。环境因素应纳入决策分析指标,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家的环境政策以及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估计各项潜在环境支出发生的可能性,减少投资风险。
2.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考核与评价
社会衡量、评价一个企业,不再单单看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其环境效益和整体效益。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预防和治理自身所产生环境污染的资源投入与绩效信息,通过对企业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行为进行监控,发现不足,找出与标准之间的差异,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保证企业不受或者少受环境风险的威胁,企业在不同的实施阶段,通过环境管理会计收集的信息,可对企业的环境业绩及财务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以促进企业环境管理的自我调整,保证环境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共同实现,
四、结论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在这种形势下,环境因素已成为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活动的主要因素,环境管理在企业会计中应用的重要性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和重视,因此,有关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也就越发显得必要与迫切。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环境管理的制度,已对企业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企业开始实施了环境管理标准,并加强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管理中应兼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以实现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管理会计论文 篇5
在高校财务管理领域,管理会计运用科学的会计方法对高校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控制、预测、分析、评价,为高校管理层规划、决策、管理、考核提供可靠依据,已经成为高校强化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方法与手段。本文对高校财务管理应用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具体应用以及应用保障措施进行论述。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
对于高校财务管理而言,将管理会计这一科学的管理手段应用到高校经济业务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识别与防范财务风险。近年来,高校为满足学生扩招的需求,积极投资基础建设以扩大办学规模,为教育教学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由于投资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面临着潜在的财务风险,若未能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则会导致高校难以实现投资效益目标,甚至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而管理会计中的风险价值和货币时间价值理论与方法,能够从加工利用学校的财务信息入手,为高校提供多元化的投资策略,用以分散财务风险,实现资金增值。此外,管理会计还可以对学校的经济业务进行预测,构建起财务预警机制,在第一时间快速识别风险,进而采用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提高财务管理科学化水平。长期以来,高校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教学科研方面,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偏低。而管理会计能够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职能,丰富财务管理手段,提高财务管理科学化水平。管理会计可针对高校经济活动产生的信息数据准确核算固定资产收益率、平均产出周转率等经济指标,在权衡学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设备更新、固定资产建设等方面的建议,强化对学校经济业务活动的事前控制。管理会计的应用使财务管理工作扩大了覆盖面,前移管理端口,从而促进办学资金良性循环,提高财务工作水平。
(三)保证管理决策的正确性。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依靠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校持续发展的需求,无法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而管理会计拥有预测、评价等手段,不仅能够为高校投资优选出最佳方案,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对教学实验设备购置作出客观经济评价,而且还能够监督预测各项经济活动,为高校作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四)监督控制经济活动。高校在财务监督方面较为弱化,而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对高校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监控,进一步强化财务监督职能,堵塞财务管理漏洞。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管理会计可考核和评价财务收支、成本、利润等指标,将实际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找寻产生预算执行偏差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执行偏差,强化对资金活动的监管,杜绝出现违规违纪行为。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的应用
(一)应用于预算管理。对于管理会计而言,全面预算是其规划控制职能得以实现的关键,而财务预算在该职能的实现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很多高校在预算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且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包括: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科学性不足、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够、预算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等等。高校的财务预算由收支两条线构成,由于业务活动较多,从而使得资金的涉及面较广。鉴于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大资金管控力度,通过对资金的合理分配,提高其使用效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高校可对管理会计进行应用,按年度或预算期的各项规划,并在考虑资金支出必要性的基础上,以定额和标准作为主要依据,对预算进行合理编制。同时,要确保编制的预算详尽、清晰,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对资金的支出起到有效控制,并考虑预算执行中可能发生的变化,给预算留出余地,保证资金的周转。
(二)应用于投资决策。在我国,企业是最早开始进行管理会计应用的,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管理者的正确决策提供帮助。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除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之外,还应当在提高办学效率的基础上节约经费,鉴于此,高校可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将管理会计合理应用于投资决策,借助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方法,对各项投资决策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此来确保投资的合理性。对于资金而言,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使用可以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因此,高校在进行投资时,可以利用货币时间价值进行决策分析,并充分考虑投资的风险和回报,运用概率分析法进行比较,将现金净流量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据此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此外,为最大限度地规避财务风险,可采取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并对投资组合进行优化,由此可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三)应用于成本管理。高校可将管理会计应用于成本管理当中,通过对学生数量与办学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以此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具体可在如下几个方面对管理会计进行应用:一是在固定成本中的应用。高校的固定成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约束性,另一种是酌量性,前者主要与高校运转有关,如教学设施的购置、教职员工的薪酬等,由于在一定的时期内,此类成本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具有约束力,为对其进行有效控制,高校可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借此来降低单位成本;后者具体包括相关课程的开发费用、培训费等,这部分成本具有可变性,通过勤俭办学可以降低其支出额。二是在变动成本中的应用。高校的变动成本包括学生奖学金、物价补贴以及实训费用等,这部分成本会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而增加,对此可通过降低单位变动成本来达到控制的目的。三是在混合成本中的应用。此类成本的性质比较特殊,既包含固定成本,又包括变动成本,如教科研费用、维修维护费用等等,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对此类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四)应用于绩效评价。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可运用管理会计的评价考核方法,构建起完善的指标体系,实现定量与定性的双重评价,保证考核评价的全面性。针对高校绩效考核的实际情况,可引入平衡计分卡进行评价,从以下四个层面入手设定评价指标:一是设定反映学校资金使用情况、资产安全情况的财务指标,如预算执行率、资产负债率等;二是设定反映学生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满意度的顾客指标,如就业率、职业发展前景、用人单位满意率等;三是设定反映学校教学科研环境的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如图书藏量、重点实验室数量、科研成果获奖数量等指标;四是设定反映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学习与成长指标,如教师进修人次、国内外知名学者数、省级以上精品课程数等。通过引入平衡计分卡法,可全面提升高校的绩效评价水平,为改善财务管理提供依据。
三、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管理会计重视程度。高校财务管理要将管理会计作为重要手段,构建起管理会计体系,合理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提高学校财务工作水平。高校要明确财务部门的责任,要求财务部门树立管理会计理念,结合实际的财务管理情况创新管理会计的应用。高校应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运用管理会计规划、组织、控制、评价等方法,转变以往财务会计工作只关注事后算账的做法,将财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前、事中管理拓展,构建起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优化财务资源配置与利用。
(二)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为使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应当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借此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岗位工作。在我国各大高校中,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较为匮乏,影响了管理会计在财务管理中的推广,鉴于此,高校应当着重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可在会计教学中加入管理会计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学习阶段,向会计专业的学生传播与管理会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以此来为本校及其他用人单位储备管理会计人才。同时,高校应当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观念新、灵活性强的财务管理队伍,并使财务人员逐步向管理型会计转变,由此能够进一步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此外,对于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而言,其除了应当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敏锐的职业判断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
(三)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高校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管理会计进行具体应用时,为提高工作效率,应使用信息化手段完成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等工作。鉴于此,高校应结合实际,构建一套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并与学校的其它业务系统进行互通,如教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以及学生管理系统等等,在此基础上,将全面预算及成本管理等理论嵌入其中,由此除可以反映出高校的业务过程,确保信息的相关性之外,还可以为各个部门的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使其需求得到满足。通过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要大胆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借助于管理会计的预测、分析、控制、评价等方法,将其应用到预算管理、投资决策、成本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以达到强化高校财务风险防控,保证高校管理决策正确性,强化高校经济活动管控的目的,从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李红梅.高校财务管理中对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J].财会学习,2023,3:43~44
[2]姜月茹.高校财务管理中运用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23,6:76~77
[3]郑海鹰.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J].商业会计,2023,7:87~88
[4]张小军.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财会研究,2023,10:132~133
[5]那娜.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学习,2023,2:32~33
[6]田云玲.管理会计在高校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思路与对策初探[J].会计师,2023,5:65~66
[7]戴月娥,张鼎祖.管理会计改革对高校管理会计教学的影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21~22
管理会计论文 篇6
摘 要: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化,使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文章阐述了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背景,分析了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较所具有的新特征,并对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管理会计已难以满足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战略管理会计以其长期性、整体性、外向性、灵活性和宏观性的特点,从战略的高度,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对传统管理会计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
笔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促成。
(一)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
1、传统管理会计已无法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风险也进一步扩大。企业破产、兼并、重整、集团企业、跨国企业、战略管理等许多新问题出现,亟待新的管理会计理论的指导。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不仅有财务指标,还要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等都是与企业战略密切相关的财务指标。然而传统管理会计系统所考虑的是以成本指标为重点的财务指标,却没有提供上述非财务指标,由此导致市场、战略等方面的众多因素被忽视,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2、观念落后,缺少对高新技术发展的适应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制造技术、电脑辅助设计与制造、弹性制造系统等的普及与发展改进了企业的生产工艺,引发了制造技术革命,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如:大量自动设备和电脑的出现必然会加大固定制造费用,从而改变了成本性态的类型,而现有的成本系统不仅没能帮助管理者适应这种变化,还限制了对这种变化的适应。所以,管理会计还不能适应新技术环境的挑战,必须进行一场变革。
3、对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重视不足。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既为企业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又可能对企业的经营造成某种威胁。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优胜劣汰是客观规律。因而,管理会计作为信息的输出者,应明确企业所处的相对竞争地位,提供便于企业竞争战略的会计资料,达到预警的目的。而传统的管理会计不能真正做到了解竞争对手分析企业所处的竞争地位。
(二)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要求催生了战略管理会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企业管理的特征逐渐发生改变,企业界特别是跨国公司对企业的管理不再局限于内部管理,而是在重视内部管理的同时,又重视企业外部环境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即是企业战略管理。企业为了达到战略目标,获取核心能力和超额回报,必须研究自身所处的内部环境——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还要研究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竞争者、客户、政府、国际市场等,并及时传递环境变化的信息。由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无法满足企业的这种需要,故这种重视外部性因素和长期性信息的任务便落在战略管理会计身上。由此,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hg,简称SMA)这一概念由英国学者西蒙斯(Simmonds)于1981年在其论文《战略管理会计》中最先提出,他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用于构建与监督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从此以后,人们沿用了这一名称,但对其定义却未达成统一的共识。总体说来,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动态性为特征以“权变”思想为基础、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旨在为企业提供外部市场和竞争者的信息,是帮助企业制定、实施战略计划的手段。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以下特点。
(一)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提出了超越传统管理会计主体范围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站在战略高度,着眼全球,面对竞争对手。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营造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又是建立在相对成本对比的基础之上。相同条件下,谁拥有了成本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全面的会计资料
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包括非财务信息在内的更为全面的会计资料。传统的管理会计只强调服务于企业的内部职能,对企业的外部环境有所忽略。因而提供的信息同企业的战略决策失去相关性。战略管理会计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在这方面的缺陷,大量提供了包括宏观与微观的、经济的与非经济的、财务与非财务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数量与非数量的、乃至天时、地利、人和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在掌握全局、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做出制胜的决策。
(三)战略管理会计改进了企业绩效考评的尺度
传统管理会计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获得投资报酬方面的作用。实际上,企业相对竞争地位是企业持续稳定盈利的主要来源。这就要求把战略思想贯穿于整个业绩评价中,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投资指标。
(四)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营运资本的控制
重视产品开发、市场开发、产品定位等。特别是传统成本管理的局限性,已为战略管理会计的优势——整体优势目标、企业范围、长期性、持续性、超前性等的特征所取代。
(五)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的长久发展
它主要服务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计划,结合运用长期经营计划与年度经营计划,追求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立足长远目标,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从长远利益来分析、评价企业的资本投资。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一)制定战略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协助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公司战略目标主要是确定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方面的目标;竞争战略目标主要研究的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上的目标问题;职能战略目标所要确定的是在实施竞争战略目标过程中,公司各个职能部门应发挥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二)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传统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共同关注的焦点,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与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传统管理会计主要考虑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控制,而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
(三)开发人力资本,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年度的员工绩效评价。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分析。
(四)关注人类社会、自然环境
社会责任会计和绿色会计将成为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分支。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企业经营管理应与人类社会、自然逐步紧密相连,企业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与追求环境效益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企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将是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
四、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
由于战略管理会计是对各种战略相关信息的综合收集和全面分析,且其信息来源和信息种类多种多样,因此对其研究方法也非常丰富。
(一)作业成本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制造环境的变化,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它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原因即成本动因,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这就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变成可控。同时,作业成本法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摊方法,及时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
(二)竞争对手分析
对原有管理会计理论的思考得出一个重要观点:即通过管理会计体系反映处于现实竞争状态和竞争关系中的对方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制定出战略决策和策略。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提出利润不仅来自企业内部的效率,而且也来自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首先应明确谁是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实际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包括:向目标市场提供相似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经营具有相互替代性的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在市场上试图改变或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倾向的企业。在第一类竞争对手之间,由于产品的性能相同,它们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和服务质量上,竞争的核心是营销手段和成本。第二类和第三类竞争涉及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价格的差异会使消费者在不同的消费市场之间转移。在明确所要分析的竞争对手之后,还要识别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判断竞争对手是怎样进行价值活动的。
(三)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是美国学者波特首先提出的。价值链其实就是作业链的价值表现,作业的推移,同时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与转移,形成一个企业内部的价值传递系统,最后通过产品转移给企业外部顾客形成顾客价值。只有顾客价值才能形成企业的经济效益。价值链分析的目的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可“不增加价值的作业”要尽可能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最大限度地优化价值链来促进顾客价值的提高,通过顾客价值的提高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战略性绩效评价
战略性绩效评价是将绩效评价指标与企业所实施的战略相结合。例如企业要采取低成本战略,则评价指标侧重于内部制造效率、品质改进、市场占有率及交货的效率;采取产品差别战略,则应侧重新产品成本、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战略性绩效评价不仅改变了原有管理会计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而且将业绩评价由财务指标系统扩展到了非财务指标系统。非财务性绩效评价内容一般包括:质量评价、交货效率评价、企业应变与创新能力评价、雇员评价、产品市场占有份额评价、机器运转情况的评价等等。由此可见,战略性绩效评价渗透到了企业的方方面面,能更好地为生产经营和战略管理提供有效决策信息。
在采用战略管理会计中,除上述方法外,还有战略成本分析、预警分析法、目标成本法、平衡财务与非财务业绩表法等。
战略管理会计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迅速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的要求日益迫切。会计学界和理论界应抓紧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以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获取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劲彪战略管理会计及其挑战[J]财务与会计,2000,(1)
[2]温艳萍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J]财务与会计,2001,(2)
[3]郑玲战略管理会计初探[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5)
[4]张霞浅谈战略管理会计及在我国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4)
[5]郭葆春,胡树红战略管理会计浅析[J]暨南学报,2001,(4)
管理会计论文 篇7
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会计学理论相互借鉴融合,帮助企业合理预测人力资源投资效益,从而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本文从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着手,剖析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现状,并提出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会计;建议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
人力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指能够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的劳动人民的总称。而人力资源会计正是由人力资源引申出来,是人力资源管理在会计核算上衍生出的新学科,指运用会计程序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和分析,将抽象的人力资源转换为可以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直观数字,帮助企业了解并分析内部生产经营情况,从而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二、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现状
我国人力资源理论已发展到较成熟的阶段,但由于我国引入人力资源会计理念的时间较短,导致其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不足,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落后。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门新兴会计学科分支,越来越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同时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会计学理论的影响,导致它还未真正将两者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机构建设不健全,对相关理念研究不全面、不深入,很多时候都是将国外理论生硬地应用到我国的具体实践中,没有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创新,导致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思维根深蒂固,企业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会计的认识并不准确,很多研究理论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却没有真正执行,缺乏可利用性。
(二)人力资源会计工作计量不精确。关于人力资源会计工作的计量方法有很多,我国企业内部常用的是历史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及重置成本法。但由于人力资源特有的难以量化性,导致迄今为止每一种方法在实际运用时都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计量体系。人力资源计量的不精确,使其无法正确估量员工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利于管理者作出科学的决策。(三)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不合理。一方面,由于我国并未对人力资源的披露作明确规定,因此企业为保护重要信息,所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中着重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等资金信息,对于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很少。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的不稳定性,加之企业内部会计计量的落后性,企业往往不能准确地用数字来对所有的信息进行核算,导致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缺乏完整性与准确性。
三、推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建议
(一)设立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机构。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是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前提,同时搜集大量人力资源会计应用数据是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形成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另一方面,要及时地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传播出去,利用专家实地指导与网络平台传播等方式,帮助企业更新原有的传统管理方法,推动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更加科学化和技术化。
(二)改进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由于人力资源难以定量化,导致人力资源会计在计量与核算时十分困难,因此在确认时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人力资源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方式等,积极与其他学科互相借鉴融合,不断拓宽广度与深度。具体来说,就是对部分人力资源信息运用货币计量方式,即用数字来对其准确定量,而对部分无法准确定量的人力资源信息则用非货币计量方式,即用文字来对其合理定性,对货币计量方式进行补充说明,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三)适当公开人力资源会计信息。除保守企业核心秘密之外,企业可以适当公开人力资源会计的部分信息,对外披露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一方面,这样有利于企业之间相互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找到对方的优势以及自身的不足,扬长避短,共同进步。另一方面,这样有利于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透明的信息,从而有效地吸引投资,促进企业资金的积累。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源会计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但由于我国引入和正式推广人力资源会计的时间较短,发展程度较低,导致其面临的各方面问题也比较多。本文在剖析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鼓励企业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王海平.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与应用[J].中国总会计师,2023(06):79-81.
[2]黄诚.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3(18):147-148.
管理会计论文 篇8
摘要:文章通过对当前高校“管理会计学”课程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探讨了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管理会计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即加强“管理会计学”课程理论体系建设,完善“管理会计学”课程内容,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管理会计学;课程改革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会计也已从传统会计中逐步独立出来,成为了会计领域中的一门新学科,其作用已从纯粹的报账、记账、核算延伸到借助相关信息来制定战略规划、预测经济发展前景、评价经济活动、参与管理决策等方面。在欧美发达国家有一定规模的公司都设置了管理会计职位,管理会计人员主要负责管理会计事务,其主要任务是为公司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党的十八大后,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回落,现代服务行业的地位不断提升,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与经营方式的转变,都需要管理会计的支持。推进管理会计改革,提高企业效益,为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作贡献,才能确保经济在新常态下稳定发展。为此,政府高度重视管理会计工作,《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显示,政府对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与应用、管理工作效能等方面都作了进一步的规划要求。这对加快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推动财政制度现代化、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防范企业内部风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经济新常态下重新审视“管理会计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研究和改进“管理会计学”课程体系建设,探讨如何提高“管理会计学”的教学效果,向企业输送适应市场需求的管理会计人员,也是经济发展转型的迫切要求。
一、当前“管理会计学”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研究相对落后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满足公司内部管理需要。它通过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的相关信息,实现财务与业务管理的有机结合,在企业战略规划、管理决策、质量监控和绩效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相对财务会计,其主要任务是为公司内部管理人员提供最优化决策与有效运营的各种财务管理信息,为加强公司内部管理、提升运营效益服务,属于“对内报告会计”。在工作重心方面,管理会计的工作重心主要为面向未来,积极利用有关信息,制定战略规划、预测经济发展前景、评价经济活动、参与管理决策,属于“经营管理型会计”。在过程与方式方面,管理会计对公司自我服务的方式可选择性较大。我国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注重记账类会计和鉴证类会计,主要是为外部相关企业和人员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但利用相关信息参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的作用还远远不够。由于管理会计自身在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上的问题等,我国对会计管理理论研究不够,理论体系缺乏。
(二)“管理会计学”教学内容陈旧
“管理会计学”的教学内容是20世纪70年代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由于“管理会计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再加上我国并未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职业化的相关制度,“管理会计学”的理论并不能在初期具体工作中得到应用与体现,导致高校忽视了“管理会计学”的重要性,对“管理会计学”课程不够重视,没有建立相应的、系统的“管理会计学”教学体系,忽视了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虽掌握了有关“管理会计学”的知识原理、方法,但参加工作后发现,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要求无法衔接,难以较快适应管理会计的实务工作。另外,“管理会计学”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许多都是直接引用国外的,没有考虑本国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虽然也有一些是国内的案例,但是由于保密性等原因,资料零星、不连贯、不完整,缺乏行之有效的案例资源。在管理会计方法介绍上,教材内容主要偏重量化分析。教学中采用这些定量分析方法有很多假定的前提条件,在满足很多的假定前提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经营决策、生产投资决策等模型分析,缺乏实际的运用价值,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经营状况及支出效益进行分析,也无法制定出对应的战略规划、经营管理决策、管理过程控制和绩效评价等,极大地约束了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与创造精神的培育。
(三)忽视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由于“管理会计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想要上好这门课程,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当前由于很多教师缺乏一线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中面对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原理,很难结合企业的实际案例来进行辅助教学,因此,学生难以理解,学习积极性也难以提升。此外,由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多,课堂教学仍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再加上许多高校在开学时就要求教师制定和提交授课进度计划,教学过程要严格按照授课进度计划进行教学,这样教师就无法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来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调整,这样的“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无法为社会培养适应企业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
二、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管理会计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管理会计学”课程理论体系建设
“管理会计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我们在进行理论体系改革时应把改善“管理会计学”理论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作为重点,构建一套适应市场实际需求的“管理会计学”课程理论体系。高校必须在认真学习世界先进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管理会计的实际情况,克服“就管理会计论管理会计”的局限,结合不同主题、不同背景,进行跨学科研究,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此同时,高校还需不断创新理论、完善机制,设立“管理会计学”研究基地,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产教研相融合的产业联盟,推动“管理会计学”课程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创新[2]。此外,还可借鉴在有效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方面提供指导的“CGMA能力框架”,实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丰富“管理会计学”课程理论体系。
(二)完善“管理会计学”课程内容
根据财政颁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等相关文件,高校在进行“管理会计学”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时,应结合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实务,形成概念框架、基本理论和工具方法研究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增强“管理会计学”理论知识的实用性。此外,借助国家管理会计改革,高校应积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收集、整理来自一线的管理会计实践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管理会计案例库,完善“管理会计学”课程内容体系。
(三)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校的许多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岗位的实践经验,而“管理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高校可定期举办各种管理会计学术论坛,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进课堂,让师生及时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及先进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在企业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通过对企业获取的实践材料进行理论研究,以“管理会计学”基本指引为方针、以“管理会计学”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开展与管理会计相关的课题研究,推动“管理会计学”理论研究的应用转化,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管理会计学”将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其必将形成一个超越传统财务会计的全新学科体系。高校应把握机遇,学习国内外先进理念,结合实际,完善教学体系,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戴月娥,张鼎祖.管理会计改革对高校管理会计教学的影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30-133.
[2]卢梁彦.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与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3(31):209-210.
[3]张清玉.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3):111-114.
管理会计论文 篇9
[提要]
企业财会工作发展现状,要求企业财会工作进行转型。主要措施是转变企业财会工作观念,转移企业财会工作重点,实现企业财会工作信息化,加强财会队伍素质建设。
关键词:
企业;财会工作;转型
企业财会工作转型主要是指由财务核算型转向财务管理型。这就要求企业财会工作领域由事后核算转向生产经营整个过程的动态控制。财会管理目标是拓宽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度与广度,挖掘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潜在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要求企业转变内部管理方式。
1、这是企业财会工作地位发展变化的要求。企业的财会工作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企业的生产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市场经济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财会工作的地位也随之不断提高。经过多年改革开放,企业已经从单纯生产型转变成生产经营型,而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统一已成为现代企业的目标。企业管理的重心也从经济指标转变为提高经济效益上,企业对能够反映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的指标更加重视,这是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所在,企业财会工作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变得更加突出,客观上也要求企业的财会工作在思维、方法、形式、措施上必须做出重大转变,使之更有效率。
2、这是企业财会工作发展现状的要求。事后核算型的财会工作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不适应,是目前财会工作陷入被动局面的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记账、报账仍然是现阶段财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任务也是为上级部门提供相应的财务报表,统计资金的流动情况,为政府管理部门服务的较多,而为企业管理需要考虑的较少;二是财会的工作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当前财会工作还停留在核算职能上,重视核算、轻视管理,从而形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工作的地位反而削弱的反常现象;三是财会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有待提高。财会工作人员受原有的计划经济的影响,惯于执行国家的财务相关法律制度,致使企业的管理制度与实际相脱离,这就造成了财会工作陷入了比较尴尬的境地。
二、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基本要求
1、转移企业财会工作重点。要从单纯的核算向全面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转移。多年的实践证明,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企业财会部门作为企业的经济信息中心和重要综合部门,必须积极全面参与企业的各项决策。一是参与企业的投资决策,从效益角度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二是参与企业的生产决策,分析各产品的边际贡献,为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服务;三是参与企业的营销决策,在扩大和提高市场份额和资金回笼率的基础上,制定激励销售的政策措施;四是参与企业的分配决策,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利益关系。
要从事后算账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时分析方面转移。事前预测,重点是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搞好市场预测包括市场信息的收集、筛选、反馈等;同时,根据市场测情况,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做好财务预算编制工作。事中控制,就是根据财务预算分解下达的目标,对各责任单位的执行情况和影响目标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测、控制;同时,开展财务分析,对各责任单位和责任点做出全面分析,提出增销、节支、降耗的建议和对策,从而更好地发挥财会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
要从单纯的会计管理向全面的财务管理转移。传统的理财观念,把财会的职能简单地定位在会计核算上,认为只要搞好报表的报送就算完成任务了。这在市场条件下是完全不够的,要利用财会工作渗透力强这个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财务管理为手段,全面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把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和管理水平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2、转变企业财会管理方法。目前,企业财会管理方法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当前建立和推行财务预算管理方法,强化财务须算的规划和约束功能,既适应了转型后企业财会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通过财务预算的编制、分解、执行、分析、反馈、控制、奖惩等系统工作来规范和矫正企业的经济行为,把企业内部各部门、生产经营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以预算求平衡、以平衡求发展,向管理要效益,求得企业经济行为的科学化和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内部的其他各类管理活动都必须围绕财务预算有序地展开。财务预算改变了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以生产为中心的做法,更加突出资金管理,克服和避免了传统的财务计划执行难、考核难的弊端,具有内容全面、方法科学、操作性强的特点。
3、转变企业财会管理手段。在积极探索财会管理方法转变的同时,必须实现财会工作手段现代化。当前,应大力推行财会电算化,只有实现财会电算化,才可能把财会人员从繁重、重复、机械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加速会计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
当然,实现财会工作转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会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求财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管理方法和手段转型外,对企业财会工作的组织机构、核算体系、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进一步优化财会工作的外部环境等也是实现财会工作转型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主要措施
1、转变企业财会工作观念。实现企业财会管理观念的成功转型,财会工作人员要树立以下观念:一是树立效益观念。经济效益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失去了经济效益,企业的经营将陷入僵局。所以企业的财会工作必须紧密围绕着经济效益而展开,一切财务活动都要建立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二是树立市场观念。市场经济如果不考虑市场,那么产品就没有销路,经济效益也无从谈起,所以财会管理工作人员要树立市场观念,根据市场的走势来开展理财活动,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三是树立法制观念。市场经济必然是一个法制经济,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必须要掌握会计、财税等相关的法规制度,保证企业的合法经营,降低法律风险。 2、转移企业财会工作重点。要对财务指标进行控制、编制、分解、反馈等工作,来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首先,加强预算管理。细化预算指标,强调预算执行;其次,加强成本控制。健全财务控制体系,完善财务监管机制,做好财务控制工作,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再次,加强资金管理。资金是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没有资金流动,企业经营就会陷入僵局。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是以资金的活动为表现形式。所以,加强对资金的动态管理,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更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效益的最大化;最后,实行企业财务管理的透明化,保证企业经营的规范化,接受社会、企业内部员工的监督。
3、实现企业财会工作信息化。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要加强财务工作的信息化。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代替财会工作人员的手工记账、核算。一是实现财会信息的网络化,提高财会信息的同时,要加快财会信息的传递速度;二是对财会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提高财会预测职能的作用。
4、加强财会队伍素质建设。财会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企业财会工作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让财会部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就对财会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企业对财会人员的教育主要是靠每一年的集中培训来实现的。随着各种法律法规更新速度的加快,仅凭几天的学习,是不够的。首先,可以利用各大专院校多、水平高的优势,定期举行培训班,聘请一些专家授课,对新政策、新法规进行解读,提高财会人员对政策分析的能力;其次,为财会工作人员订阅相关的财务、会计杂志,鼓励他们自学,并在学习的时间上给予合理安排,给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鼓励财会人员参加行业工作观摩、经验交流活动,力求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同步提高。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财会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这要求企业财会工作进行转型。而企业如果想成功实现财会工作的转型,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念转变,并且对财会管理进行创新,同时要实现财会工作的信息化以及加强财会队伍的素质建设,这些都是实现财会工作成功转型而不能缺少的重要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争光,施鲁莎,李萍。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23。9。
[2]陈晓霞。企业财会转型问题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3。11。
[3]刘宏原。浅谈企业财会工作的“转型”要求[J]。财经界(学术版),2023。2。
管理会计论文 篇10
关键词:
基本建设;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轨
历年来,事业单位建设项目核算通常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各单位均单独设置基本建设财务账套,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明细会计科目的设置与核算。2023年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基本建设项目纳入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但依然保留基本建设账套的独立核算,以双轨制维持现有的两种会计制度的模式。随着近年来财政预算体系改革、零余额账户的推出、银行账户的清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强制结算等制度的实行,一个单位同时执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逐渐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且日益凸显两种会计制度双轨制的矛盾与冲突。
一、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双轨制下的问题
(一)关于银行账户
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事业单位下拨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纳入单位指定的银行开设的单一零余额账户中,因此,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基建项目必须要与单位大帐套合并使用,进行统一的收入与支出、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核算。目前,事业单位一般建设资金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专账核算,按规定程序批准使用。国库零余额额度下达后根据项目进行分解,归集到各自项目的预算额度中,按规定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与单位财务账分开独立核算。由于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账套没有独立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基本户的银行账户也因根据规定进行银行账户被清理销户。单位的基建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另一部分来源于事业单位自筹,但是,基本建设账套的银行基本户已经不存在,其自筹资金只在单位大账套进行会计科目的形式核算,资金并没有真正拨付,但是在基建账中,这部分资金又作为事业单位的自筹拨款计入资金来源中,导致一定程度的“账账不符”。此外,公务卡强制结算制度实行后,基本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用公务卡结算的费用结算,需要单位大账户进行挂账、还款冲销的结算,同时,也须在基本建设账套同步反映,造成财务工作的重复劳动。
(二)关于会计核算
基本建设账套与所财务账套各自独立,在基本建设账套内根据实际承担的建设项目分别单独核算,按规定将决算情况合并纳入单位账簿和相关财务报表。基本建设设置独立账套,会计核算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均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并根据项目特点及财务管理要求,自定义部分末级明细科目细化核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等式为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基本建设账套核算的同时,需将财务事项在单位的大账套里同步反映。事实上,建设单位基本建设账套的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这一会计等式核算的会计内容与行政事业单位账套内建设项目会计核算的科目并不匹配,需要手工调整合并后才能填报。另外,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经常有自筹资金,其资金的核算一般通过“结转自筹基建”这一科目进行列支,然后再转入基建账,但是这样的核算方法势必造成资金的重复性列支,具体的会计操作中,这样的会计核算方式也经常会使财务人员产生困惑,容易导致账务混淆。
(三)关于会计报表
由于《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等式与企业、事业单位不同,会计报表的格式也不一样,《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报表有:资金平衡表、基建投资表、待摊投资表、基建借款情况表、投资包干情况表。2023年起,财政部将基本建设会计报表调整为固定资产投资报表,保留资金平衡表,另外设置投资项目表、资产基本情况表、项目统计分析表。单位编制财务决算报表时,也必须将基本建设账套合并纳入一并反映。由于会计等式、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的对应性不够强,即便合并账也会给会计报表的填报造成很大困惑,无法真正将基建项目的会计信息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实时反映,不利于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分析。
(四)关于财务内控
良好的财务内控制度,能够有效约束单位的主要经济行为和关键岗位人员,确保项目执行和管理行为在良性轨道上良好的运行。根据《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基本建设财务规则》(2023年财政部第81号令)及单位内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各单位基本都实行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资金支付严格按照合同制、监理制管理,单位内部严格实行逐级审核审批制度。由于基本建设账套与单位本级财务账套的相对分离,其财务内控相应实施不同的内控制度和规程。这种情况下,单位的内控可能会出现思路不清晰、目标不集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不相容岗位的设置、关键控制点的具体目标、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财务决策等环节。基本建设项目财务内控的设计,在层次上一样涵盖单位领导班子、管理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甚至单位全体职工。在流程上应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而选准关键控制点是规范内控制度的核心,只有抓住关键控制点,才能有效避免内控真空。
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轨的必要性
(一)取消基本建设独立账套,合并至单位法人账套
目前,基建会计核算采用独立账套核算,会计科目也是单独设计,会计恒等式为资金占用=资金来源,相对于其他会计制度有较大的区别,对会计人员工作“兼容性”有更高要求。新修订的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均要求基建并账,避免基建账“游离大账”。但频繁的并账工作,造成重复的工作,多次并账也容易造成核算上的差错。此外,根据财政国库支付制度,支付额度统一按项目预算下达,但按照现行银行账户管理要求,涉及自筹资金的基建项目,其自筹资金是在单位基本结算账户,无法拨付转到基本建设银行账户(原基建银行账户已撤销),容易造成项目资金管理与财务核算交叉混淆,不易统一管理。因此,建议撤销基建项目独立账套核算制度,统一合并至单位账套内实行专项核算,专款专用。既满足基建项目独立核算的要求,又实现法人账套对单位财务收支和预决算执行情况的整体反映,还减少合并基建账带来的财务重复工作,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
(二)对相关会计报表进行优化合并
目前,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本建设财务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年末需要填报与基本建设项目相关的报表为《部门决算表》、《固定资产投资报表》,两套报表相互交叉,数据重复统计部分较多,差异在于统计口径。《固定资产投资报表》由以前的《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决算报表》修订调整而来,总共4张表,分别为资金平衡表(01表)、投资项目表(02表)、资产基本情况表(03表)、项目统计分析表(04表),其中资金平衡表与以前的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决算报表口径一致,但投资项目表与资产基本情况表为近年来调整报表统计口径后新增填报的。笔者认为,该套报表与《部门决算表》统计内容基本重叠,尤其投资项目表,将基本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和所财务账形成的固定资产混在一起,无实质意义。另外,资产基本情况表与部门决算的资产情况表统计内容基本一致,但统计口径不同,只需细化部门决算的资产情况表即可。因此,建议将《固定资产投资报表》合并到部门决算表中,并将《固定资产投资报表》除资产情况表外的单表各自单独反映。
主要参考文献
[1]《基本建设财务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1号令,2023.9
[2]《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农业部,2004.9
[3]做好建设单位基建财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李国荣、陈加丽、曹国强,中国农业会计,2023.1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