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观后感(通用7篇)

纪录片观后感(通用7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观后感(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纪录片观后感1

  海洋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就解开了这个谜团。6月19日,我们小记者团来到省图书馆一起来观看《海洋》这部纪录片。

  影片一开始,场面令人震撼:在几千万年前,在碧波荡漾、一望无垠的海洋中,成千上万的海豚像小潜艇一样在海面上朝着同一个方向忽上忽下地飞驰,它们把大群的沙丁鱼聚集起来,当鱼群被赶到海面的瞬间,一直在空中等待机会的海鸟像万箭齐发似的扎进海里,吓得鱼群四处逃窜,正当海鸟们在海面上尽情的边美食着边游弋着,最后出现了庞然大物——鲸鱼,吓得鸟儿振翅逃向空中。……它们就这样维持着海洋世界的平衡。通过影片我还认识到以前从没见过的各种海洋生物:章鱼、世界上最大的鳐鱼、竹荚鱼群、像狗一样叫唤的和海水嬉戏的海狗、会唱歌的座头鲸、吃海草的海龟等,它们好可爱!它们在广阔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生活着。这个时代还是属于它们的,它们无拘无束的繁衍着。它们的世界好让人羡慕!

  几千万年过去了,到了航海时代,人类开始探索海洋,发现了海洋资源的丰富。人们开始无节制地消耗资源,乱捕乱杀海洋生物。例如一艘渔船在鲸鱼多的地方撒下网,他们正好捞上来一条鲸鱼宝宝,然后赶紧用刀剁下它的脑袋,这下可激怒了10只鲸鱼,开始猛烈撞击渔船,渔夫们一看,赶忙把小鲸鱼扔进海里。可是鲸鱼们一看小鲸鱼死了,更加怒不可遏,把尾巴甩起来击在海里,卷起波涛汹涌的浪花。最后把渔船击沉了。鲸鱼们围着小鲸鱼哀鸣,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想:“它真可怜呀!”我要大声呼吁:让我们热爱海洋生物!拯救它们吧!

  地球有两个极:一是南极,二是北极。这两个地方没有遭受破坏,动物们依旧快乐的生活着。然而片中我们看到,由于环境污染,引起地球变暖,导致北极圈的冰面缩小,有一艘商船已经进入北极圈了,动物们开始遭殃了。直到卫星发射太空的时候,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咱们的地球是多么的肮脏,许多海洋物种消失了,人类已经打破了海洋生物的平衡!人类开始醒悟:地球是人类和海洋生物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不乱捕滥杀,生命才能得以繁衍生息!

  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拯救海洋世界吧!

  纪录片观后感2

  观看了《王大珩纪录片》后我深深的感到从事一项科学事业是多么的神圣。王大珩院士的事迹感人肺腑,用去自己毕生的心血,换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尊严,是何等的伟大。我看到了一位敢于向科学挑战,敢于向世界挑战,不畏惧艰难险阻,充满爱国热情,更对科学充满信心和决心的伟大科学家。

  我真正的了解到王大珩不仅仅是我们的老校长,一手创办了长春理工大学,更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一代宗师,是新中国光学事业的缔造者之一,为中国的光学发展,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对我国的光学能够发展壮大,一直能够达到先进的水平,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老校长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国家的光学事业,从国家战略层面指挥布局,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略科学家’。他对待科学态度严谨,持之以恒,敢于向科学挑战,向权威挑战。那种对祖国忠贞的热爱情怀,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人由衷的敬仰,面对这样一位舍身忘我、心怀祖国的科学家,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我们内心的感情。大漠的孤烟,试验的铁塔,黑色的蘑菇云,炫目的火光即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写照。这不仅折射出王老校长追求科学事业的执着精神,更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那颗赤诚深沉的爱国心。作为当今祖国的青年,我们更应担当起一份建设祖国的责任。

  王老校长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时刻胸怀祖国和人民,一生情系科技事业,为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从他的上,可以看到炽热的爱国情感、坚忍不拔的的奋斗精神、淡薄名利的高尚品质。作为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典范和楷模,虽然他经历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的精神深深的烙印在我们心中,永远不会过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论我们将来走多远,都时刻不能忘本,有自己的做事原则,不为金钱所动,不为淫威所屈。有幸能成为光学摇篮——长春理工大学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要发扬王老校长的精神,继承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财富,秉承爱国之心,做新时代的科学知识分子。脚踏实地,勤奋刻苦,向着自己的梦想迈出坚实的步伐。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纪录片观后感3

  星期四的下午,外面阴雨绵绵,又是一节体育室内课,老师推荐我们看湖南卫视的纪录片《变形记》。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片中讲了我们的主人公易虎臣与吴宗宏互换七天,体验他人的生活。易虎臣,一个深圳市的少年,家境富裕,讨厌学习,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公子哥,而吴宗宏来自于桂州的一个小山村,家徒四壁的他却是样样能干、孝敬父母。就是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要变形七天。先看看贫酸的吴宗宏,在编导的带领下,他乘坐飞机一路颠簸地来到了易虎臣家,并很快加入了这个大家庭。在这七天里,吴宗宏做的两件事让我们颇为感动:一、易妈妈偶感风寒,拉起了肚子,小吴亲手熬了一碗粥,送给了在医院的“母亲”,一口一口地喂给易母吃;二、易家母子俩即将过生日,小吴决心勤工俭学,为“娘”与“妹妹”献上了礼物,还把易父给他的1000元钱用在上面。在深圳这个大城市里,吴宗宏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

  而远在桂州的易虎臣的第一次也不少,那里的生活环境出乎他的意料,比他想象的还要差。半夜睡觉有老鼠上床、凌晨要上山采松脂,这些对当地同学司空见惯的事却是易虎臣前所未闻的第一次。其中有一段催人泪下的情节:公子哥小易帮助小黑找到了六年前误伤别人被关在西双版纳第一监狱的父亲,见到父子俩终于团聚,所有观众都喜极而泣。

  七天变形很快要结束了,深圳的同学们为山区孩子捐出了成千上万的钱,时光流逝,易虎臣与吴宗宏又回到了自己亲生父母的身边,继续了自己的家庭生活。说到这里,大家或许要问:易虎臣当初是出于什么动机要参加《变形记》的?答案是想一部苹果手提电脑,可回到家中却只字未提,或许他懂事了,明白了父母挣钱的艰辛与不易。

  一边观看纪录片,一边联系了我的生活实际:我家虽然不是富甲一方,但与山区的孩子相比却是一个天一个地,大家虽然无法真切地体验山里孩子的生活,但是我们更应从尊老爱幼、勤奋刻苦做起,早点与爸爸妈妈分担一些义务,愿山区的人们有一天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能更好地与经济发达地区携手共进、和谐共处。

  纪录片观后感4

  人之初,性本善,基于家风,起于家风。

  吾幼家贫,兄妹众多,父母虽辛劳,仍有捉襟见肘时,但不失诚实之本分。七十年代中期,家乡旱灾,粮食减产,肚子闹荒。生产队秋收分粮,父母回家复称,多出五六斤,连夜送回。吾不解,父母教导“不是自已的不能拿。恶念一生,恶贯一生!”八十年代初之寒假,随父母、大哥到几十公里外修公路,寒冬腊月,风削手裂,有人如厕实躲借宿民家烤火,吾亦学之,被父母擒出:劳之诚,民之本;耍奸滑,万人喷!

  踏实做事,本分做人,是父母打小时的教导,时刻拴挂在心。后参军、入警,一直当做座佑铭,也遇诱惑、惶恐,却未放弃。吾感才疏学浅,智力低下,唯负组织培养、领导希望、同事信任,唯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别让自己砸了锅。与人初识,让人高冷难处,久之,忠厚诚实之人。吾非圣人,也抱怨牢骚,也叹时事不济,但不偏执不轻狂,份里份外,只要领导交办、只要受领任务,便百分百应对,哪怕八分能耐,也要尽十二分努力,心方安。工作如饭碗,吾曾放言:能力再强,离开单位啥也不是!

  前年底受命参与某舆情处置,时感身体不适,低烧头晕,仍全力赴之。连续夜战,甚至夜赶两稿,通宿未眠,质虽不高,幸未遗漏。后为终审报告反复修改,几宿未安,唯恐能力不济,有负使命。日继复年,加班加点,习以为常,然家属不解,初有抱怨,后也习惯,进而理解支持,实仍大幸。

  工作三十年,最大的感悟是:幸运总会光临勤奋儿。无论是部队还是警队,从未送过一分钱、一份礼,也未认过一家领导门,更未为个人前途担忧过,但组织和领导却给予许多,有的甚至超出自身付出。譬如竞争正科职位,能力强吾者多不胜数,但幸运之神光临,是组织的培养、领导的关爱、同事的支持。尤为吾查出肿瘤治疗以来,市局党委和杨局、何局等领导,指挥中心支部和所有同事、战友,对吾关爱有加,不仅到医院看望,还时时电话问候鼓励,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在心灵上给予安慰,让吾勇气倍增,此时家属也欣慰“你人缘真好!”吾知自已不善言辞,更不善表达,歌功颂德、言不由衷的事做不来,有的只是一份真心。

  吾当保留真心,继续前进,战胜病魔,不负组织、领导和同事们的厚爱,早日归岗,本分工作。

  纪录片观后感5

  参加工作进入铁路建设队伍,接触了很多老一辈铁道兵。听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歌曲,观看《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感受着铁道兵35年的历史和中铁建近30年的辉煌。

  铁道兵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战斗序列中,一支承担着特殊使命,以忠诚敬业、奋勇向前、志在四方为精神的英雄部队。无论是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面对艰苦的环境工作条件,铁道兵指战员以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无限忠诚的高尚情操,以四海为家、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高昂斗志,建设打通了无数的钢铁通道,为建立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祖国的繁荣昌盛立下了赫赫战功。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已成为铁道兵和铁建人的真实写照。

  解放前,铁道兵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工具的战士,敌人来了拿枪打,敌人退了修铁路,把铁路修到敌人家门口,把战争补给及时运到前线,为革命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无论走到哪里,他们没有任何的怨言,只要国家需要,他们必先勇往直前。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天当被、地当床,用手抓,用肩扛,修筑了一条又一条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解放后,国家落后的工业基础和交通设施,严重制约着国家的发展。为了打通国家交通运输线,深山里、大河边到处都可以看到铁道兵的身影。工地的便道没有修通,铁道兵战士们就肩挑人扛,水运马驮,把大批机械、材料搬到隧道口、桥墩旁。大型机械搬不动,就把它“化整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件抬上人迹罕至的高山,打通了一条条隧道,修筑了一座座大桥,为新中国铸就起了一条条钢铁运输大动脉。

  铁道兵84年专业到中国铁建,成为筑路工人,“军魂不散,再展雄风”是这只队伍继承下来的光荣传统。虽然他们脱下了军装,摘下了军帽,但是他们没有丢下铁道兵的作风,没有忘记铁道兵的传统。我们这些新生代的中国铁建员工永远不会忘记铁道兵的辉煌历史,将继续传承铁道兵光荣传统,在中国的铁路建设中再创辉煌,续写着铁道兵的传奇历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