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宝库,也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学习我们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知识,继承“礼、智、孝、勇”的民族秉性逐步形成我园“快乐健康、富有活力、温馨和谐、自主创新”的园本文化,培养孩子们“知感恩会说话靠自己敢尝试”的孩子。
二、活动主题
1、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具有特色的活动课程,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尊敬父母,热爱集体,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让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知识。
2、重阳节—传统文化节
三、组织领导
组长:XXX、(统筹策划)
副组长:XXX、XXX、(负责督促各级的方案、具体措施,实施效果)
成员:XXX、XXX、XXX、XXX、(各年级负责各级的具体方案、实施计划)
五、活动原则
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在每一个幼儿身上得到落实,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要体现在幼儿园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体系。
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不急功近利。
六、具体实施
一日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活动的练习
1、晨练时间:(1)组织全体师生进行礼仪操、武术操;(2)自由活动,小班进行扔沙包、中班跳格子、大班学前班进行花样跳绳。
2、午餐和餐后散步,播放民间童谣让幼儿欣赏。
3、大课间进行传统体能游戏。小班《丢手绢》、中班《踩高跷》、大班学前班《竹竿舞》。
4、下午区域游戏,语言区进行朗诵民间童谣;建构区进行积木搭建竹楼、蒙古包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表演区可以进行《唐诗诵唱》、幼儿经典故事的角色表演;美工区进行印染、剪纸、手工、绘画《京剧脸谱》。
5、重阳节—传统文化节,进行传统文化活动的展示。
七,活动措施
1,加强领导,科学计划
传统文化活动,园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教研人员落实,。
2,立足园本制定方案
幼儿园将结合师幼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方案具体、明确、易行,有主要措施和具体做法,内容简要,由易到难,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形成我园自己的特色。
3、指导检阅规范提高
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成为我园的自觉行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常规性活动,力争每学期定期开展全校性的大型成果汇报展示活动,为幼儿的学习成果提供展示的舞台,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提供交流的平台。
篇二:2023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一、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是我们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相关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优秀传统美德为重点,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健康深入开展。
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主题
传承传统文化精粹,培育诚信厚德品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五、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作组织
1、领导小组
组长:赵生起
副组长:赵旭娄新强赵生春
成员:刘志取张家喜李新杰郑健赵家利陈艳标赵生红徐艳
2、实施小组:
组长:张家喜
副组长:徐艳刘凌云
成员:何婉露何鹏潘菲朱紫薇华妹各年组长各班主任
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安排
1、时间安排
2023年4月6日工作筹备,4月16日启动仪式,4月至11月推广普及,12月总结。
2、内容安排
经典诵读,戏剧,书法,传统体育(跳绳和武术)
3、活动安排
传统体育进校园:1-5年级安排跳绳操;6-9年级安排太极拳和八锦缎,融入课间操。
传统书法进校园:各年级普及钢笔和毛笔书法,融入乡村少年宫毛笔书法兴趣班。
传统戏剧进校园:各年级普及泗州戏等传统戏剧,融入乡村少年宫戏剧兴趣班。
经典诵读进校园:各年级普及中华经典诗词,融入乡村少年宫播音朗诵兴趣班。
4、实施安排
政教处负责制定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方案。
教务处负责监督、协调各部室认真完成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落实工作。
校团委负责全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宣传、展示和总结工作。
各年级组、各班主任负责全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推广和普及工作。
篇三:2023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县职业技术学校、全县中各小学、幼儿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增进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青少年成长之路,传承文化基因,守护好中华优秀民族的“根”和“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青少年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树立文化自信,增进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打牢思想基础根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生活细节入手,注重实践养成,不断丰富展示弘扬中华文化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学校教育始终。
二、活动主题
“传承文化基因,守护民族根魂”
三、基本原则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相结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德育常规教育相结合;与“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
四、活动内容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育人。设定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利用走廊、教室、办公室、橱窗等场所设立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片、警句、诗词歌赋等,创设传统文化环境,突出传统文化气息,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把传统教育寓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之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以说一口流畅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的中国字为目标,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扎实、有序开展。各学校结合师生实际,通过开展“读、说、抄、写、评”等活动形式,提高师生读、说、写的能力和水平,传承中华文化,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让学生在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语音中感受汉字的魅力,在横平竖直、方正规范的书写中得到艺术的浸染。
(三)抓好教学常规,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任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实现,讲好“中国故事”。语文、历史等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的课程,应特别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数学、物理等科学学习领域的课程,要重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艺体类课程中,应注意加强审美情趣的陶冶、毅力意志的磨练和完善人格的培养。
(四)和德育常规教育活动相结合。抓好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以及感恩教育等,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懂礼貌、讲礼仪、尊敬师长、自觉排队、诚实守信、遵守秩序等学习、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培养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师生的一言一行中充分展现。
(五)过好中国节日。中国节日包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增进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利用重大纪念日“7。1”“8。1”“9。3”“9。18”“10。1”“12。13”等纪念日开展爱国、爱党和革命传统教育,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各族师生心中牢牢扎根。
(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学校结合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孝经》、唐宋诗词等经典诵读,在朗朗上口、简明轻快的节奏和简短意长的深刻内涵中,让学生感受经典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课外实践活动,开辟剪纸、书法、国画、中国象棋、传统民乐、武术等传统文化艺术学习园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开展“向祖国报告”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成果展演活动。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各族青少年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成果,增进文化认同。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根据师生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设置有针对性活动内容,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二)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育人先达己”,各学校首先要注重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积极为教职工的学习、提升创设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提升知识修养和文化品味,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识涵养和人格魅力做好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楷模,做学生敬重的好教师。
(三)丰富形式,注重实效。各学校根据“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突出活动广泛化、体验化、兴趣化的特点,引导学生实现从简单诵读到深刻理解,从领悟内涵到实践行动逐步推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广泛宣传,善于总结。各学校注重活动宣传,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善于总结和梳理好的经验和做法,以小结、简报、信息等形式报送思政办。
联系人:XXX
联系电话:XXX
篇四:2023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XX大、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县教育局决定从20XX年6月起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弘扬优秀传统美德为重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健康深入开展,不断丰富我县学校德育内涵,不断提升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觉和道德素养,为乐东的科学发展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二、基本原则
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领、行为养成,努力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活动遵循以下原则:
——务求实效。结合县情、校情和青少年学生实际,通过抓阵地、抓载体、抓活动等各种措施,运用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其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并不断提升其实效。
——与时俱进。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赋予其时代精神,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相适应。
——分类引导。注重分层分类,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别的青少年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活动内容
(一)传统美德教育系列活动
1、“传承美德·我们的家训”。
家训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通过开展征集家训好格言、讲述家风好故事、拍摄家庭好风气等活动,借助征文、演讲、书法、摄影、绘画、博客、微信等载体,让每个学生在“寻家训、讲家训、守家训”的过程中感觉到中华传统美德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行动自觉。同时,通过学生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带到每个家庭和家族,带动家长和家庭培养起良好家风,进而改进家庭教育环境,实现“用家训育家风,用家风促校风”,推动家训校训两相长,家风校风两提升。
2、“传承美德·我们的节日”。挖掘传统节日内涵,组织策划相关活动,用青少年喜欢的方式过传统节日,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开展尊亲敬祖、敬老敬贤、讲仁守义、慎终追远等传统伦理观念的宣传教育。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感恩师长”等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以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为契机,组织开展庆祝、纪念活动,引导广大师生缅怀先烈,了解党和祖国的发展史,不断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传承美德·我们的礼仪”。综合运用课程教学、主题活动、道德实践,把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学习生活全过程,让学生感受礼仪之美,养成“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以宣传展示传统的开笔之礼、拜师之礼、相见之礼、成年之礼等为重点,开展收集礼仪名言、宣讲礼仪故事、模拟礼仪行为等活动,再现中华礼仪之邦的文明风范。同时,注重当代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创新,区分青少年学生不同成长阶段,重点开展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的学习、践行、展示、宣传等活动,在学生7岁、10岁、14岁、18岁时,为其举办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
(二)国学经典学习诵读系列活动
1、国学经典图书推荐诵读活动。在师生中组织开展“国学经典图书推荐诵读活动”。在教师推荐、同学推荐、班级推荐、家长推荐的基础上由学校评审产生候选图书,然后由全校师生投票产生年度“师生喜爱的国学经典图书”,在全校推广诵读。
2、“读千古美文,诵国学经典”活动。开展“读千古美文,诵国学经典”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采取“学”、“读”、“看”、“写”、“赛”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学,即每周安排一堂国学经典导读课。读,即每日开展“诵读经典一刻钟”活动。看,即每周一次组织学生观看国学百家讲坛。写,即每周一次开展“书写经典一刻钟”活动。赛,即每学期组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国学经典读后感征文比赛、国学经典名言名句书法比赛、“书香班级”评选等。
3、“演经典、展经典”活动。把国学经典故事改编成情景剧,利用班团会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排练,每年举行一次国学经典故事情景剧展演活动。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以诗文朗诵、快板、课本剧、美文说唱等新颖活泼的形式,把《弟子规》、《孝经》等经典美文表现出来。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争先创优活动
1、培育示范学校。教育局在全县遴选2至3所中小学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试点示范单位,带动引领全县中小学校争创“乐东黎族自治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
2、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教活动。县教育局将通过组织开展专家讲座、巡回宣讲、专题培训等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分期分批组织的校长、德育骨干教师参加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培训,引导推动各学校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中小学校务必高度重视,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结合本校实际,细化工作方案和落实措施。要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各中小学校要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对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大力宣传本校在活动中的典型特色经验,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新亮点,使活动赢得社会各界支持,为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篇五:2023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大力推进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层次、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在全市中小学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与实践,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提高自身文明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中小学“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精品”的目标。
三、重点工作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有机衔接,逐步推进。
(一)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二)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三)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四)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积极与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把此项工作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队伍建设。积极整合班主任、团队辅导员、艺术课教师等师资力量,组建切合本地本校实际的传统文化教学师资队伍。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学习、互相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师资水平。积极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指导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教育。
(三)融入课堂教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体系,在中小学德育、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等课程中,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各学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四)开展主题活动。建立不同门类的学生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加大宣传力度。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介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及时总结成功做法和经验,打造学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中的特色和亮点。
篇六:2023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XX]3号)文件精神,结合XX市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指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朗诵名家进校园,传统音乐、戏曲、美术进校园,书法名家进校园等活动,提升青少年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坚持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学习借鉴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层次、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在全市中小学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与实践,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提高自身文明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中小学“一校(园)一特色”、“一校(园)一精品”的目标。
三、重点工作
(一)开展“传统美德进校园”主题活动。各中小学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要求,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语文、历史、德育等课程紧密结合,通过学科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全面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渊源及相关故事,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期间组织开展朗诵、舞蹈、讲故事、写诗作词等教育活动,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等,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要深入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活动、节俭养德全民行动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激励中小学生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不断增强中华传统美德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推动传统美德教育向纵深发展。
(二)开展传统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各中小学将中华经典诵读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组织开展以孝敬、友善、节俭和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使阅读经典浸润学生的心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各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编写或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读本,利用晨读、班会或地方课程等多种形式,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通过主题演讲、征文等方式,引导中小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举办“中华文化经典”集中诵读活动,将诵读中华经典、红色经典与学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相结合;采取“小手拉大手,儿童带家长”等方式,带动广大学生家长积极参与经典诵读活动;通过社团活动的形式,吸引爱好诵读的学生组建经典诵读社团,定期排练节目;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优秀作品评选展示活动,在校园网、广播站、电视台、橱窗、报刊等宣传阵地开辟“中华经典诵读”专栏、专题节目,介绍名篇名作,刊发赏析文章,追踪报道诵读活动动态,调动全体师生支持和参与“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积极性;开展“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三)开展“民族精神进校园”主题活动。按照中宣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开展以爱国爱家、团结友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依托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团(队)日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载体,开展演讲、辩论、征文、歌咏、爱国主义影视片欣赏等活动。各学校班级至少组织召开一次“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刊出一期宣传专栏和班级黑板报。通过本活动,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四)开展地方优秀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充分挖掘、整理地域名人教育资源,开展名家进校园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结合教育部“小小百家讲坛”活动,整合学校、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讲堂活动,为提升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创造条件。结合教育部“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在中小学校和各类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红色旅游、冬夏令营等活动,组织中小学生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走访革命后代,到革命历史遗址、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先辈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参观,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革命精神的感悟。鼓励和支持各地各校结合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开设以传统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和组建学生社团,大力开展女书文化、祁剧等地方戏剧、舞蹈、书法、剪纸、刺绣、武术等传统文化的精髓教育,引导中小学生从小欣赏中华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
(五)开展汉字书写与书法教育主题活动。每年组织开展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落实教育部关于“3至6年级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的要求,引导中低年级学生认识常用汉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培养高年级学生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规范、端正、整洁、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并能用毛笔书写楷书,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培养初高中学生写规范字、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引导学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各中小学要将汉字书写和书法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综合性学习等形式,广泛开展汉字书写和书法教育。各地各校要将书法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管理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局直属各学校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抓手,加强与宣传、文体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强大合力。各地各校要安排专人负责,认真做好活动的协调、比赛组织以及台帐记录等各项工作,确保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二)加强队伍建设。积极整合班主任、团队辅导员、艺术科教师等师资力量,组建切合本校实际的适合传统文化教学的师资队伍。鼓励和支持县区、学校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室。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纳入教师培训总体规划,在中小学教师、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市级研修培训计划和校长素质提高计划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内容,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积极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聘请一批社会人士兼职教师,帮助与指导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
(三)完善评价和督导机制。根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目标管理和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按照教育部安排部署,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比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纳入督学责任区督学督查的重要内容,确保督导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四)营造良好氛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站、宣传栏、文化长廊以及校报校刊等媒介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市教育局将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栏目,宣传报道各地各校活动开展情况。各地各校还要做好“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信息报送工作,及时将好的做法和经验报送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联系人: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XXX,联系电话:XXX,邮箱:XXX。
篇七:2023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办发〔20XX〕5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XX〕3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全市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优秀传统美德为重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进广大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二、总体目标与主要内容
总体目标: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形成常态的工作思路,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格局,形成课程、课堂、课外、互联网等多元推进的长效工作机制,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与践行,整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主要内容: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侧重启蒙教育,认识常用汉字;诵读浅近的古诗;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
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
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
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三、工作形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行动
1、加强课程建设。中小学校要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表,配足师资、开足课时,全面落实地方必修课程内容。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中。全面执行并完成国家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教学内容等相关课程。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要结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班团队活动等课程实施,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加强这种话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各中小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书供师生使用。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不得使用未经教育部或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书。
2、开发校本课程。各校要注重加强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按照“校校有特色”的原则,充分挖掘和利用莆仙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学校特色优势教育资源,分年级、成序列开发和完善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开发,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精品校本课程展评活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整合班主任、团队辅导员、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音体美教师等师资力量,组建切合本校实际的适合传统文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师在岗继续培训等培训的课程体系,通过开展通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专题研修等活动,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师资水平。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和志愿者队伍,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聘请一批莆仙戏曲艺术家、民间艺术名家、当代文化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兼任指导教师。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体悟行动
1、开展“倡美德做表率”活动。认真落实教育部“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要求,通过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红色旅游、冬夏令营等活动,组织中小学生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走访革命后代,寻访红色足迹,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开展“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活动,通过组织网上学习留言、网下与美德少年座谈交流、学习心得展示,举办主题班(队)会,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思想道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儿童崇德向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开展“守家规扬家风”活动。借助征文、演讲、书法、摄影、绘画、微电影、博客、微信等载体,通过开展征集家规家训好格言、讲述家风好故事、拍摄家庭好风气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崇尚家庭美德,养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的道德风范,通过学生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带到每个家庭和家族,带动家长和家庭培养起良好家风,自觉做社会道德示范、向上向善正能量传播者。
3、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注重利用元旦、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传统节日,开展节日传统习俗教育,开展尊亲敬祖、敬老敬贤、讲仁守义、慎终追远等传统伦理观念的宣传教育。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感恩孝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4、开展“学守则、守规范,争做文明学生”活动。综合运用课程教学、主题活动、道德实践,把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学习生活全过程。利用新生入学、学生毕业、入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精心设计组织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开学典礼等各类节庆纪念活动,深化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专项教育。利用清明节、六一、七一、十一、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童心向党歌咏比赛、向国旗敬礼等专项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感恩教育。
5、开展“弘扬妈祖精神,做诚信小市民”活动。整合妈祖文化旅游资源,组织中小学生收集和阅读有关妈祖文化以及相关民俗文化的资料和读本,开展“推行‘八不’行为规范、争做妈祖故乡文明人”活动、“邻里守望互助·爱在妈祖故乡”志愿服务,引导学生了解感受妈祖精神“立德、行善、大爱”的真谛,不断增进青少年学生“两岸一家亲”的本源认同,共圆中国梦。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妈祖文化研究力度,开展妈祖文化研究及有关学术交流等活动。
(三)校园文化涵养育人行动
1、开展“品书香诵经典”活动。学校要为诵读活动置备相应的书籍,每学期制定诵读计划,在各年级开展不同的国学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历史、德育、书法等课程中融入并强化经典诵读、书写、讲解内容,分年级、分学段组织学生诵读、传唱经典。围绕“孝敬、友善、节俭、诚信”主题,创新活动方式,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全民阅读”“暑假读一本好书”等载体,采取“学”、“读”、“看”、“写”、“赛”的方式,以诗文朗诵、情景剧、歌舞、快板、经典说唱等快乐活泼的艺术形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诗会、诗文赏析讲座、诗词创作征集、故事会等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化的兴趣。
2、进一步推进“莆仙戏曲进校园”活动。以课程开设、社团活动、示范学校引导为方式,开设莆仙戏曲课程,开展戏曲文化普及教育,普及戏曲基本知识,开展戏曲艺术讲座、戏曲表演比赛、优秀戏曲影视作品欣赏等活动,莆仙戏进校园试点校学生还要学唱一首(段)莆仙戏曲。开展“名家、名品、剧团进校园”活动,组建莆仙戏表演、“十音八乐”兴趣小组,让学生在体验莆仙戏魅力的同时传承非遗文化。举办莆仙戏唱腔比赛、“十音八乐”演奏比赛、校园戏剧节、十音演奏、八乐表演唱、戏曲舞蹈等展演。
3、推进“一校一品”活动。大力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创建各类校园文化特色校、基地校,打造学校特色教育品牌,积极推进“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战略。加强地方区域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工作,深入挖掘蔡襄、郑樵、陈俊卿、林光朝、陈文龙、刘克庄、林兆恩、江春霖等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开设以传统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加强民俗文化在校园的推广,倡导每位学生掌握2项终身锻炼的基本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有条件的学校要组建体操队、球队、田径队、游泳队等运动队和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艺术节、运动会。开展优秀古典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校园社团等要积极骋请本地民间艺人担任辅导员开展各类艺术辅导。利用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重大纪念活动、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陈列馆、非遗传承基地(传承人)等载体,培育有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4、营造高雅的校园环境。各学校要通过宣传栏、手抄报、文化墙、微信平台等宣传阵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系列成果,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结合办学历史、办学定位等特点,在校内规划建设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和专业元素的人文景观和宣传展示平台。积极推进校史馆、校史景观建设,结合校史、人物史等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提高校园环境建设品位,加快推进校歌校训等校园文化基本载体建设,建设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良校风。
(四)多元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动
1、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和网络资源共享,利用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建设适合青少年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开发传统文化网络学习课程,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形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教育活动,创作青少年学生喜爱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网络视频等。
2、积极拓展校外传统文化实践课程。开发开设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有效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和体验。充分利用校内外场馆资源,依托博物馆、纪念馆、遗址、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劳动实践基地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参加综合社会实践感受体验乡土文化,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址遗迹、莆仙戏曲、民间故事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要结合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围绕“莆仙传统民俗文化、妈祖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遗迹、历史名胜、博物馆、美丽乡村、现代工厂和农业体验”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制定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研学旅行校本活动课程,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3、突出家庭教育。要重视发挥家长、家委会、家长学校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性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滋养、内化于心,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要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及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纳入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内容,制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规划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队伍等建设,并在经费、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要统筹各方资源,努力推出一批具有较大反响的重点工程和项目,形成合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二)加强宣传引导。各学校要运用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本地本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成绩。要利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时机,组织师生到社区、乡镇和农村传播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三)加强教学研究。鼓励教师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教学模式,定期组织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和经验交流活动。组织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案、教学课件、校本课程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设立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促进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
(四)强化督导评估。各学校要将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作为学校提升整体办学质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评估教师师德师风与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将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鼓励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探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