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立冬的三大习俗

古代立冬的三大习俗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也正式进入了农历十月。立冬一般是在每年的11月7、8日之间,此时太阳位于黄经225度。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古代立冬的三大习俗。

  古籍中对立冬的解释是: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立冬表示着冬季的开始,植物终止生长,农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意思是说:立冬节气后,水开始结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野外不怎么能看到野鸡一类的大鸟了,海边却可以看到与野鸡相似的大蛤。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一起,合称为“四立日”,是春夏秋冬四季开始的标志。所以,古人对立冬非常重视,并有一些很重要的习俗活动。

  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

  一、天子出郊迎冬

  古人对立冬的'重视上,首先表示在朝廷的态度上。立冬这天,天子要举行出郊迎冬之礼。

  据《吕氏春秋.盂冬》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意思是说,立冬之前三天,太史令就要觐见天子禀告立冬的具体日子等详细事宜,天子斋戒沐浴后,于立冬这天率领王公大臣到北郊迎冬。迎冬返回后,对为国捐躯的将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抚恤,兼有鼓励民众抵御外敌入侵之意。

  二、民间贺冬

  民间对冬至的重视更多表现为带有喜庆色彩。所以称之为“贺冬”、 “拜冬”。

  相传,在汉代就有贺冬的习俗。据古籍记载:“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意思是说: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准备酒席,并拜见长辈师友,和其他重要节日一样。

  宋代,每逢冬至日,人们就像过年过节一样,穿新衣,互相走亲访友,庆贺节日。

  清代,民间贺冬的习俗更隆重。不论普通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要身着节日盛装,相见互相作揖相拜。

  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逐渐简化。

  三、祭祖祭天,庆丰收

  旧时,立冬这天,人们还要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即便再忙的农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岁风调雨顺;而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一下自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