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传读后感200字作文
第1篇:爱因斯坦传读后感200字作文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一
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充满幻想,充满智慧,在科学上不断追求完美的科学家,26岁就发明了着名的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关系,加速了人们对物理学的认识,爱因斯坦传读后感200字。他虽然出自于一个犹太人家庭,受到过无数人的歧视于白眼,但仍不屈不挠的为科学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生命。他就是爱因斯坦,一位学术上不拘一格的人。
在生活中,爱因斯坦是一个爱思索的人,有一次朋友请爱因斯坦喝茶,他用小勺搅了搅杯里的茶水,水慢慢转起来,茶叶随着水的转动转到了水杯的中心并开始聚拢在一起。爱因斯坦看到了这个现象,开始思考起来,忘记了朋友,忘记了喝茶。还有,爱因斯坦初到普林斯顿市,不熟悉那里的街道,在散步的时候又往往专心考虑问题,因此经常迷路,找不到自己的家。一次,校长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问爱因斯坦博士的家在哪里。办公室的秘书相当紧张,这个打电话的男人的声音陌生,还有浓重的德国口音,会不会是纳粹派来的坏人?为了保护爱因斯坦的安全,秘书彬彬有礼的答复:“很抱歉”。电话里的声音变低了,带着更为抱歉的声音说:“我就是爱因斯坦博士我把回家的路给忘记了”。这就是爱因斯坦,一个时时刻刻都在思考问题的人。
可惜的是,由于过度的劳累,这样一位跨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于1955年4月18日凌晨1时25分,在他定居了22年普林斯顿与世长辞。遵照他的遗言,没有举行任何仪式,火化后也没有保存他的骨灰。原因是他不想让后人膜拜。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二
在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天德皇*队通过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们都涌向窗前喝*助兴,小孩子们则为士兵发亮的头盔和整齐的脚步而向往,但爱因斯坦却恐惧得躲了起来,他既瞧不起又害怕这些“打仗的妖怪”,并要求他的母亲把他带到自己永远也不会变成这种妖怪的国土去。
中学时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可他并不申请加入意大利国籍,他要做一个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大战过后,爱因斯坦试图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梦想,并且在“敌国”里作了一连串“和平”演说。他的思想和行动,使他险遭杀身之祸:一个抱有帝国主义野心的俄国贵族女刺客把*口偷偷对准了他;德国右翼刺客们的黑名单上也出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希特勒悬赏两万马克要他的人头。为了使自己与这个世界保持“*”,爱因斯坦不得不从意大利迁到荷兰,又从荷兰迁居美国,而且加入了美国国籍。他认为,在美国这个国度里,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在勉强过得去的友谊中生存下去。
我们应该像爱因斯坦学习,在困难的面前也能有所成就。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三
一天下午,我读了爱因斯坦的故事,深受感触,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着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
有一句熟悉的格言是:“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但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是这一哲学式陈词滥调的重复,而更是一种精确的用数学表述的方法,此方法中,科学的度量是相对的。显而易见,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依赖于观测者本身。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四
寒假期间,我买了一本名叫《二十世纪的科学巨星爱因斯坦》的书,这本书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使我不由自主地翻开,于是,便一口气读完了它。
这本书虽只有短短的127面,但却是爱因斯坦一生的传奇经历。它主要讲了爱因斯坦从小到大的故事,如:建立《狭义相对论》、提出《光量子论》等,他克服了人生道路上一个个大大小小、艰苦卓绝的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被评为二十世纪的科学巨星,真叫人敬仰和佩服啊!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个风貌独特、幽默滑稽、带了点孩子气的人。有一次,爱因斯坦在黑板前每隔几秒钟就要提一提臃肿下滑的裤子。目睹这喜剧场面的学生们,只是出于对他由衷的敬意才没有笑出声来。还有一次在爱因斯坦七十二岁的生日那天,当被摄影记者要求在镜头前笑一下时,他却出人意料的吐了吐舌头,后来竟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无人不知。
可他又是一个孤独、喜欢沉默与宁静的人,他说:我总是生活在寂寞之中,这种寂寞在青年时使我感到痛苦,但在成年时却觉得其味无穷。这是因为当他功成名就的时候,过分的赞颂,频繁的信件交往,庞杂的社会兼职,使他感到负担沉重、心情厌倦;而清静与孤独则变成了优美的享受。他生前不喜欢歌颂功德,他死后更需要宁静与孤寂—对他来说,这是无穷的美的享受。别人一心想着如何使自己大红大紫,但爱因斯坦不同,他需要的是宁静,有这样一位不求名利的伟大科学家,怎么能不令人敬佩呢?
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俗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虹?”何况,爱因斯坦也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看来,我们在生活中还是缺少经验,而他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要与它周旋到底。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五
前几天,我读了《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这本书,读完后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这本书写的是爱因斯坦从小到大和他为什么能在他的一生中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和创造,为什么会在他的事业上有所成就,而有些人看上去好整天很忙,但却不如爱因斯坦呢?
那些看上去好像整天很忙的人却不如爱因斯坦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实际地去忙,没有像爱因斯坦那样充分的利用时间,而是在瞎忙。成功,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可成功的秘诀到底在哪里呢?爱因斯坦对成功的秘诀做了概括:w=x+y+z,成功等于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及少说空话的和。这就是爱因斯坦的成功之道。我认为艰苦的劳动是重要的,艰苦的劳动就是勤奋,勤能补拙。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并不聪明,可他为什么能成为“天才”呢?促使爱因斯坦成为天才的就是“勤奋”这两个词。有时爱因斯坦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他会花比别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去弄懂那些问题。他成功的另一个秘诀就是会“挤时间”,别人喝咖啡的时间他会去搞发明、创造。有一次他在等人时解出了一道非常难得题。有人写过这样一个等式:天才=90%的勤奋+10%的智力。
我读完后又想到了我自己,我妈妈单位上有一个小女孩儿,她不如我聪明,但他每次考试的成绩总比我好,为什么呢?这就是“勤奋”的问题。她虽然没有我聪明,但考试成绩却比我好,是因为她努力了。我虽然比她聪明,但没有努力,所以我的成绩不如她。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想到:“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经过努力和勤奋而成的。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六
爱因斯坦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因为他的爸爸要到瑞士开工厂,所以他就去了瑞士。他找到了一个工作也结婚了,他在闲暇的时间看书、研究。他还特喜欢音乐,爱拉小提琴。他十几岁就背大学微方程,去世前还在做实验……
我觉得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认真刻苦、他爱动脑筋。
第2篇:爱因斯坦传读后感作文
听完《爱因斯坦传》这本书,我也想发表些自己的感悟:
听完这本书,让我对爱因斯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以前没有听《爱因斯坦传》这本书之前只停留在对他只是一个科学家的理解的基础层面上。
听完这本书,对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觉得许多人的人生都是充满着挣扎和机遇的。就像爱因斯坦这么伟大的一个科学家同样要经历生活的颠沛流离,在多国之间轮番转换。还有找工作和生活的烦恼,打一毕业就失业,还要承受经济的压力。后来连他获得诺贝尔奖也都是经过许多曲折和漫长的时间,爱因斯坦是在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的,他第一次被提名应该获得诺贝尔奖是在1910年,距离1905年已经过去5年了。而从他第一次被提名得诺贝尔奖开始,又过了差不多12年,最终他才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让我觉得我们不应总是抱怨我们生活的苦,应该多去关注我们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并且多努力去寻求方式方法来完成我们梦想和目标。同时我们不单止要有梦想有目标,还应该要有格局,这样我们才能成就别人也成就自己。不然像爱因斯坦,虽然事业上是成功了,它也造福了世人,但他自己的人生却是不幸福的。
说到格局,我觉得人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善念。有了善念之后呢,我们就会聚集到许多正能量的人和事物。我们的磁场也就会越来越大,反过来,这强大的能量也会让我们有更大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而且有善念的人,他的心中一定是非常富足的。
真心希望我们许多人都能够从痛苦中摆脱出来,怀着善念去追求我们的目标和梦想。这样,我们这个世界在获得进步的同时,也能充满爱!
第3篇:爱因斯坦传读后感550字
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充满幻想,充满智慧,在科学上不断追求完美的科学家,26岁就发明了着名的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关系,加速了人们对物理学的认识。他虽然出自于一个犹太人家庭,受到过无数人的歧视于白眼,但仍不屈不挠的为科学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生命。他就是爱因斯坦,一位学术上不拘一格的人。
在生活中,爱因斯坦是一个爱思索的人,有一次朋友请爱因斯坦喝茶,他用小勺搅了搅杯里的茶水,水慢慢转起来,茶叶随着水的转动转到了水杯的中心并开始聚拢在一起。爱因斯坦看到了这个现象,开始思考起来,忘记了朋友,忘记了喝茶。还有,爱因斯坦初到普林斯顿市,不熟悉那里的街道,在散步的时候又往往专心考虑问题,因此经常迷路,找不到自己的家。一次,校长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问爱因斯坦博士的家在哪里。办公室的秘书相当紧张,这个打电话的男人的声音陌生,还有浓重的德国口音,会不会是纳粹派来的坏人?为了保护爱因斯坦的安全,秘书彬彬有礼的答复:“很抱歉”。电话里的声音变低了,带着更为抱歉的声音说:“我就是爱因斯坦博士我把回家的路给忘记了”。这就是爱因斯坦,一个时时刻刻都在思考问题的人。
可惜的是,由于过度的劳累,这样一位跨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于1955年4月18日凌晨1时25分,在他定居了22年普林斯顿与世长辞。遵照他的遗言,没有举行任何仪式,火化后也没有保存他的骨灰。原因是他不想让后人膜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