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
第1篇:《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
你们是不是在找关于《百喻经》里面的故事呢?下面小编整理了几篇《百喻经》故事,还有含白话文的,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妇封锁直贞信,后于中间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旁夫,舍离已婿。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一死妇女尸,安著屋中。语我夫言,云我巳死。”
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时,以一死尸置其家中。及其夫还,老母语言:“汝妇巳死。”
夫即往视,信是已妇。哀哭懊恼。大积薪油,烧取其骨,以囊盛之,昼夜怀挟。
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我妇已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如彼外道,闻他邪说,心生惑著,谓是真实,永不可改。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白话译文:妇人诈死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十分愚蠢的人,而他娶得的妻子却是有张很是漂亮的相貌,虽是如此,两个人也是很相亲相爱,感情极为融洽。
后来便开始因为他的妻子不满足于这种俩个人的婚姻生活,悄悄在与其他的男人交往,产生了极厉害的淫邪之心;沉迷在这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之中,于是便开始迷失心智,打算舍掉自己的丈夫与情夫私奔。于是她秘密的托付一个老太婆,吩咐她秘密离家后,替她去弄一具女死尸,安放在她家里,等其丈夫回来,就告诉气丈夫她已经死了。
老太婆听后便趁着她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弄来一具女死尸停放在他的家里。并在他丈夫回来后告知他其妻已死。
计划很成功,她丈夫立即跑回屋去看那具尸体,相信自己的妻子真的死了。于是他极伤心地痛哭,心里很是难过。他堆积了很多的木柴和油料,把尸体烧成骨灰,并捡取了骨灰,用一个口袋盛着,白天黑夜都带在身边。
过了一段时间,这跑掉的女人,对情夫厌烦起来,就又回到家里,对她的丈夫说:“我是你的老婆。”
丈夫回答说:“我的老婆已经死了很久了,你是什么人?竟胡说是我的老婆!”这女人两次三番的解说,他还是不相信。
这正像那些听不到佛正确教义的外教徒一样,听到他人一些邪说,就动摇起来,反认为是真理,坚信不疑,且永远都不能放弃这种成见。虽然后来真理显现,听到合乎真理的*教导,但还是不能相信和坚持。
昔有二估客,共行商贾:一卖真金,其第二者卖兜罗棉。有他买真金者,烧而试之。第二估客即便偷他被烧之金,用兜罗棉裹。时金热故,烧棉都尽。情事既露,二事俱失。
白话译文:商人偷金
有两个商人,在一处作生意,一个贩卖金,一个贩卖棉花。一天,有人向那个卖金子的买金子,要当面试验是不是真金,便把金子放到火里去熔解。那个贩卖棉花的商人,私自偷了一块,恐怕别人见到,连忙把这块金子塞入棉花中,不料滚热的金子,立刻把棉花燃烧起来了。这样,偷窃的行为马上被戳穿,他不但没偷到金子,反而把自己的棉花都烧掉了。
这故事比喻∶外道偷取佛法,妄称是他自己的法,但因为他们不明原理,不善运用,不但得不到好处,曲解了佛法,而且也混乱了自法,终究是要马脚毕露的。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嗔恚,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白话译文:欲食半饼
有个人肚子饿了,去买煎饼吃。他一连吃了六个,觉得还是不饱,就再买第七个吃,刚吃了半个,就觉得很饱了。这时,他心中很懊悔,用手打着自己的嘴巴说道∶“我怎么如此愚痴而不知节约!如果早知道后头的半个煎饼能吃饱,那么我只要买这半个煎饼就是了,前头的六个煎饼不是多吃了吗?”
这故事比喻∶修行的人,劝苦修学经历多时,才有贯通言*的一旦,不经多时的劝修,但羡一旦的悟*,正同那人吃饼的痴想,是不可能。
有一所老屋,大家都传说屋里有鬼,没人敢到里面去睡觉。有一个人,自己说自己胆量很大,对人说:“我不怕,今晚我进去住一宿。”说罢,他就进去住宿了。另一个人说自己的胆子比前一个人还要大,也想进去住宿,于是就去推门。先进去的那位,以为是鬼来了,就拼命堵住门不让他进来,而推门的也以为里面的是鬼,同样推着门,就要进去和鬼搏斗。后来终于推进去了。两人都以为对方是鬼,互相争斗不止,一直到天亮,方知都不是鬼,恶斗才告结束。
【寓意】
世间常有双方各执己见,各自以为自己正确的情形。他们哪里知道,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暂时和合而生,因缘别离分散而归于消灭,其中哪里有固定不变、能够自作主宰的“我”呢?然而世间多不了解这个道理,在虚妄法中聚讼纷纭,犹如这两个人一样。
第2篇:《百喻经》故事四则
你们看过《百喻经》里面的那些故事呢?下面小编给你们带来《百喻经》故事中的入海取沈水、灌甘蔗喻、治鞭疮喻、人说王纵暴喻这四则,希望采纳。
从前有一位长者的儿子,出海去采沉香,经过几年才采够一车,并把它们运回家里。他拿着沉香去市场上出售,但是因为价格昂贵,并没有人来买。过了很长时间也没卖出去。于是心生厌烦,而且非常苦恼。他看到市场上有人在卖炭,而且很快就卖光了。于是他心想:“不如把沉香烧成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他就把沉香烧成了炭,拿到市场上去卖,可是所得的钱还不到半车炭的价钱。
省思
世间的愚人也是这样,通过各种方法,努力精勤地修行,希望得到佛果。但是因为*得佛果很难。于是退失菩提心,转而去阿罗汉果,希望能够快速断除烦恼,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
┃经典原文┃
昔有?者子,入海取沈水,?有年?方得一?。持??w家,?市?之,以其?故,卒?o?者,??v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以?榭?馈R?人?炭?r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魈浚?傻盟偈邸?rdquo;即??樘浚??市?之,不得半?炭之?r直。
世?愚人亦?腿缡牵?o量方便,勤行精?,仰求佛果,以其?得,便生退心,不如?心求??果,速?嗌?溃?靼⒘_?h。
原典
昔有二人共种甘蔗,而作誓言:「种好者,赏;其不好者,当重罚之。」时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极甜,若压取汁,还灌甘蔗树,甘美必甚,得胜于彼。即压甘蔗,取汁用溉,冀望滋味,反败种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
世人亦尔,欲求善福,恃己豪贵,专形挟势,迫胁下民,陵夺财物,以用作福。本期善果,不知将来反获其殃,如压甘蔗,彼此都失。
译文
从前有两个人一起种甘蔗,立下誓约:「种得好的,有赏:种得不好的,定当重罚他。」这时其中一个想道:甘蔗极甜,若是压取了甘蔗汁,还用来浇灌甘蔗树,必定异常地甘美,就能胜过他。即刻压甘蔗,拿汁来灌溉,冀望滋味更加甘美,结果反而败坏了种子,所有的甘蔗都统统死光了。
世人也是如此,想要求得善福,却是凭恃自身的豪贵,运用关系,挟持势力,来胁迫老百姓,陵夺他们的财物,拿来作布施用。本来是期望求得善果,却不知将来反而因此而遭殃,就如压甘蔗汁来灌溉一样,汁水与种子,彼此都失掉了。
解说
只求目的实现,不问手段好坏,自是不对的
//原典//
昔有一人,为王所鞭。既被鞭已,以马屎傅之,欲令速差。有愚人见之,心生欢喜,便作是言:“我快得是治疮方法。”即便归家,语其儿言:“汝鞭我背,我得好法,今欲试之。”儿为鞭背,以马屎傅之,以为善巧。
世人亦尔,闻有人言,修不净观即得除去五*身疮,便作是言:“我欲观于女*及以五欲。”未见不净,反为女*之所惑乱,流转生死,堕于地狱。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白话文//
从前有个人被国王鞭打了,鞭打之后,便用马屎敷在伤口上,想让它尽快愈合。有一个愚痴的人见了,心中大为欢喜,便说道:“我知道一种快速治疗鞭伤的方法了!于是立刻跑回家去,对儿子说:“你拿鞭子来打我的背,我得到一个医治鞭伤的好方法,现在要来试验一下。。”儿子就拿鞭子打父亲的背,然后用马粪敷上去,以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寓意//
世人就是这样,听说有人修不净观即可除去五*身疮,便说:“我要观女*和五欲。”没有看到不净,却受到了女*的惑乱,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堕于地狱。世间的愚痴人,也就像那特意打背而治疮的人一样。
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
王闻是语,即大嗔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信傍佞人,捉一贤臣,仰使剥脊,取百两肉。
有人*此无是语,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
夜中呻唤,甚大苦恼。王闻其声,问言:“何以苦恼?取汝百两,十倍与汝。意不足耶?何故苦恼?”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头,虽得千头,不免子死。虽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愚人亦尔,不畏后世,贪得现无法,苦切众生,调发百*,多得财物,望得灭罪,而得福报。譬如彼王,割人之脊,取人之肉,以馀肉补,望使不痛,无是有处。
白话译文:割肉百两补肉千两的故事
过去有一个人,议论国王的罪过,他说了这样的话:“国王是一位凶残暴虐治国无道的错君。”
国王听到这话,大为恼怒,顾不得仔细打听,也不问是谁说的坏话,只听信身边惯于阿谀奉承的奸臣,就把一个贤德的大臣抓起来,命令人施以酷刑把他脊背割开,取下一百两肉。
过后有人*这个贤臣并没有说过国王的这番话,国王心里非常后悔,就给这个贤臣一千两肉,用来补偿他的脊背。
这位贤臣在夜里呻吟不止,伤痛难忍。国王听见了,问道:“你为什么还这样痛苦?我从你背上只割了一百两肉,已经用十倍数量的肉还给了你,难道你还不满足吗?”
旁边的人回答说:“大王,如果砍掉一个人的头,就是还他一千颗头,也不能使这个人死而复生,您虽然以十倍的肉来补偿他,可是仍然免不去他身上的痛苦。”
蠢人就是这样,不顾后果,只贪图眼前快乐,不惜坑害他人。掠夺百姓,用搜刮的钱来作施舍,希望用这些消灭先前的罪业,得到好的报应。就像这位国王,割取了人家的脊肉,再拿十倍肉补偿人家,希望使他不再痛苦一样。
第3篇:《百喻经》故事五则
《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现存的譬喻故事只有九*篇。下面小编整理了《百喻经》中的五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往有商人,贷他半钱,久不得偿,即便往债。
前有大河,雇他两钱,然后得渡。到彼往债,竟不得见。来还渡河,复雇两钱。
为半钱债,而失四钱,兼有道路疲劳乏困。所债甚少,所失极多,果被众人之所怪笑。
世人亦尔,要少名利,致毁大行。苟容己身,不顾礼义,现受恶名,后得苦报。
从前有一个商人,借给人家半个钱,好久没有得到偿还,于是他就到借钱人那儿去要账。
走在半路上有一条大河,渡河要出两个钱才能过得去。到了借钱人那里,却没见到,只好回来,过河又花了两个钱。
为了半个钱的债,用掉四个钱,在加上路上往返的*苦。所要的帐很少,因要帐失去的却不少,果然被人家笑话。
世界上有的人也是这样,为了取得一点点小名小利,不惜丧失自己的品德。只顾有利于自己,就不考虑人格和信义,眼前得到不光*的声名,将来也还要受到痛苦的报应。
原文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
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
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
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若其债时,则称非兄。”
人闻此语,无不笑之。
犹彼外道,闻佛善语,盗窃而用,以为已有。乃至旁人教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为利养故,取彼佛语化导众生,而无实事,云何修行?”犹向愚人,为得财故,言是我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此亦如是。
今译
从前有一个人,容貌端正,非常聪明,并且很有钱财,社会上没有谁不称赞他的。
那时有一个蠢人,看到他如此出*,就对人说他是自己的哥哥。其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有钱,需要钱时可以找到他,所以管他叫哥哥。后来看到这人向他讨债,便又改口说他不是哥哥。
旁人跟他说:“你真是愚蠢,怎么需要用钱财的时候就说他是哥哥,等到他要逼债的时候,就说他不是自己的哥哥?”
蠢人回答道:“我就是因为想得到他的钱财,认他作哥哥,其实并不是哥哥。至于被讨债的时候,就说他不是哥哥了。”
人们听到这些话,没有不讥笑他的。
这正像有的外道,听到佛陀说法的高超,为人所重,就剽窃佛陀的语句来装饰自己,作为自己的发明。等到旁人要他去实践这些理论的时,外道不愿修行,不得不明白说出:“原来是为了得到供养,取用了一些佛陀说的话来向众生学说一遍,其实我并未真的信奉佛法,怎么会依照它来修持呢?”
这就如同以上说的那个蠢人一样,为了得些钱财,就说他是我哥哥,等到被人逼债时,就又说不是我哥哥。这些外道也和蠢人一样。
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
至空旷处,值箧,满中珍宝。有一明镜,着珍宝上,以盖覆之。
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也。”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无量烦恼之所穷困,而为生死、魔王、债主之所缠着。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诸功德,如值宝箧。为身见镜之所惑乱,妄见有我,即便封着,谓是真实。于是堕落,失诸功德,禅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弃于宝箧。着我见者,亦复如是。
【今译】从前有一个人,穷困潦倒,欠了别人许多债,没法偿还,便逃出去躲债。
走到一个空旷的地方,发现一口箱子,里面装满了珍宝。其中有一面明镜,摆在珍宝上面,盖着这些东西。
这个穷人看见以后,心中一阵高兴,马上把它打开,看到镜子里的人,非常害怕,赶紧拱手告诉说:“我以为只是一只空箱子,什么东西都没有,不知道你却在这箱子里,千万别生气呀!”
世上一些平凡的人,也大都是这样。他们无法摆脱种种困扰,被生死、魔难、债务所纠缠,摆脱不开。想要了脱生死之苦,于是进入佛门,修行善法,做各种积累功德的事,如同穷人发现装满珍宝的箱子一样。却因为被镜子照见的照见所迷惑,错以为“我”是真是存在的,便把箱子封存起来,不敢再去动它。于是他得到的宝物等全部失落。这好比那些进入佛门的人再次堕落,不再作诸功德,那些修习禅定等道品的成果,不漏落于生死的各种善法和小中大三乘的各种道果也都全部丧失了。这跟前面那个蠢人错认镜子中形象是真人而舍弃珍宝箱子一样。执着身见我见的人也同属此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