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起源的朝代介绍

中秋节起源的朝代介绍

  中秋节的起源是经过多年的积累,从最初的拜月祭月雏形,随后被越来越多人重视,再加上各种美好浪漫的传说故事丰富,直至今日才演变成非常受人喜欢的团圆节日。以下是中秋节起源的朝代介绍,欢迎阅读。

  中秋的起源

  谈起中秋,那可谓和唐朝的渊源不浅,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中秋节形成的直接源头是唐初的赏月风尚,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到中晚唐,中秋节已经成为我国的全民性节日。并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月饼的起源

  唐朝是历史上有名的繁荣的朝代,然而它的建立过程也是比较坎坷的,隋与唐的争斗很是激烈,李渊从太原发兵,一路向当时的长安,现在的西安前进,一路上虽说打了很多胜仗,可也饱受粮草短缺的困扰。某一天,李渊的一个谋士望着天上的圆月,突然想到了发明月饼这种食物,来解燃眉之急。

  这种食物做出来后,果然解决了**粮草的大问题,有了粮食,仗打得越来越顺利,不久就攻破长安,灭了隋朝,唐朝这才得以建立。

  月饼的发明使得唐军大胜,皇帝自然十分开心,于是每年都在月饼发明的那一天赏赐群臣月饼。由于发明月饼的那一天是八月十五,恰好在民间的'中秋节,八月的日子里,因此八月十五便逐渐成了正儿八经的中秋节。

  在此之前,民间虽然也有中秋节,但只是在八月份,并没有规定到具体的某一天,而且这个日子是用来庆贺丰收的。可自从月饼在这一天发明,并帮助了唐军打胜仗,发月饼,便成了这一天必做的事,上到皇帝,下到小老板,都会在这一天为大家发月饼,即便到了今天,每年的八月十五,老板都会给员工发月饼开心一下,朋友之间也会互送。

  所以月饼自唐朝开始,便成了八月十五的象征,成了大家十分喜爱的一种美食。

  中秋还有那些风俗?

  吃月饼:中秋品尝最早明代记载

  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西湖游览志会》

  月饼,是中秋节令食品,而历史上关于中秋吃月饼的描述,最早在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但是,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尝新,如尝石榴、枣、栗、橘、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明朝初年中秋已有食饼习俗,据《客座赘语》记载,明宫廷中秋太子向父皇进献月饼,民间更是以月饼为节礼互相馈送。

  月饼吃法也是有讲究的,一般切月饼都要均匀切成若干份,按人口数平分,每人一块,象征家庭成员是团圆的一部分。如家中有人外出,便特地留下一份,象征他也参加了家庭团聚,这块月饼留给他回来享用。当然,现在很多人已不再讲究。

  古人做月饼的模具。

  赏花灯:宋时江上放灯明清燃灯

  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

  ——《闲情试说时节事》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而且这些灯多被放置于水面之上。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各地街市的悬灯,也是为助月色而挂。南宋中秋节间的活动,则更为丰富:“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最典型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这些燃烧塔灯或闹宝塔的民俗行为,都有着借助佛家力量求取生活平安的意义。对于燃灯习俗之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玩兔儿爷:从祭月功能到绝妙玩具

  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花王阁剩稿》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代纪坤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后来,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吧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更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