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用垃圾敲开财富之门创业故事
第1篇:大学生用垃圾敲开财富之门创业故事
在汤姆·萨奇眼中,人们随手扔掉的果汁包装袋可不是垃圾,他看到的是一个铅笔袋;而一张被丢弃的唱片可以变身为挂钟;糖果纸呢?当然是漂亮的风筝。
萨奇,28岁,美国新泽西州地球循环公司总裁。对这位商业奇才而言,正是这些奇思妙想助他敲开了财富之门。
地球循环公司不像其他垃圾回收公司那样把垃圾打碎、分解或制成浆,再做成其他东西,而是收集各种废弃包装,想办法让它们"重生"。例如,优酪乳瓶可以改造成花盆;零食包装袋可以做成浴帘。公司85名员工制作的商品多达200种,目前通过petco、沃尔玛等零售企业销售。
萨奇的公司如今市值达740万美元,并已进*墨西哥、加拿大、英国和巴西,和2002年草创时的情况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当年,萨奇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和同窗好友乔恩·拜尔联手参加一次创业比赛,计划利用蚯蚓的排泄物制成有机肥料。尽管没能赢得比赛,他们还是决定放手一搏。两人倾其所有,向亲友借钱,透支了所有的*,还请来创投专家罗宾·塔特相助。
由于没钱做产品包装,萨奇和拜尔只好上街,在资源回收箱里搜集空瓶,还差点儿被抓进*察局。不过,他们倒有一个意外收获:发现大多数废弃空瓶的尺寸其实大同小异,盖子也大致通用。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利用生产线来快速装填产品。目标非常明确:化垃圾为产品!萨奇觉得他可以从普林斯顿大学退学了。
地球循环公司首推的产品是肥料。他们利用大型餐厅的剩饭剩菜养殖蚯蚓,将蚯蚓的排泄物装在回收瓶里贩卖。结果这种廉价又环保的绿*肥料,迅速在市场上赢得口碑。
2004年,家居建材连锁超市家得宝开始把这种肥料放在旗下的加拿大商店里销售,形势一片大好,就连园艺产品巨头施可得,都开始注意地球循环公司这个新兴的竞争对手。
2007年,施可得将萨奇的小公司告上法庭,声称地球循环公司的黄、绿两*包装图案,与施可得的品牌包装图案过于相似,误导了消费者。
地球循环公司立即更换了包装,萨奇却形容这次诉讼是"前所未有的好事",因为媒体大肆报道"小虾米对抗大鲸鱼",让地球循环公司有以小搏大的宣传效应,业绩一夜间飙升了一倍以上。地球循环公司自此迅速成长,并增加了新的生产线。
发动庞大的"资源回收队"收取原料
地球循环公司的另一件明星产品,是用果汁包装袋制成的铅笔袋。最初,该公司共同创办人罗宾·塔特听说,加拿大某处存放了2000万个回收的卡普里阳光果汁袋,被压成一堆堆又黏又臭的垃圾块等待处理。他赶到那儿,说服加拿大官员把这堆可怕的垃圾交给他。"他们认为我脑子坏掉了!"罗宾说。
随后,他找到了卡普里阳光所属的卡夫公司,向几位负责人说明来意。对方欣然认同了这个资源再生的好主意。
如今,地球循环公司的仓库,每周都会接收200万个来自"资源回收队"的包装袋。回收队成员来自学校与非营利组织,并由几家袋装食品公司赞助。回收人员每交出一件回收物品,可以得到两美分的报酬。
新泽西州罗宾斯维尔市沙隆小学的老师艾伦·玛丽萨,动员学生组织了一支回收队。仅仅一年时间,孩子们就收集了2万个果汁包装袋。"表面上看来,他们花了好大力气才赚到400美元,"玛丽萨说,"不过,这些活动能让他们更加了解垃圾回收的重要*。我们还给每个孩子买了一个用果汁袋做成的铅笔袋。"
"自然界没有垃圾"
赞助企业也从中获益。只要由他们的产品包装改制的商品成功售出,他们就可以得到销售额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七,但同时也得捐出部分收入给慈善团体,企业形象因此大大提升。卡夫公司的杰夫·沙赫利说:"由于我们公司的努力,大约500吨垃圾摆脱了进入垃圾场的命运,我们捐款超过25万美元。"
来到地球循环公司的办公室,一切物品都经历着自己的"第二春"。这些家具打哪儿来?萨奇说:"垃圾车。"他老爱强调,自然界没有垃圾。
地球循环公司进行垃圾回收再制作,必须与许多大公司合作,但这些大公司往往被传统环保分子视为"生态大敌",萨奇承认他一直受到批判。
"但百分之八十的美国人都在大卖场购物,"萨奇说,"因为比较划算,这点是不会改变的,问题出在那些有机、绿*产品总是比较贵。而我们公司的所有产品都由免费的垃圾制成,人们有权利不必花大钱,也能保护地球。"
第2篇:白领丽人开通垃圾收购网创业故事
一位漂亮的白领放弃了3000多元的月薪,加入收购垃圾一族,率先在西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家网上垃圾收购站。
今年34岁的田谊,从1999年开始做企业管理,2002年便做商业经理,主要负责商场、酒吧和超市的销售工作,随后负责企业在西安零售业的全部工作,包括企业对内人员的管理、对外人事的协调,企业给她的月薪在3000元以上。
一次她想卖掉堆在房间里的垃圾,可怎么找就是找不到收购垃圾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固定的联系方式,市民只有碰到了卖,碰不到就将垃圾堆在家里,这一经历激发了田谊创办垃圾网站的信心,有了垃圾网站后,她们就可以随时对市民家中的垃圾进行收购,只要市民拨打她们的电话或在垃圾网站给她们留言,工作人员就会很快去收购。
当初办网站时是田谊自己的想法,没有和家人及丈夫说,到了她辞去工作建立好垃圾网站后,家人和丈夫才知道了此事。没有一个人同意她冒险办网站,都建议把网站卖掉。田谊就这样顶着家人和丈夫的巨大压力来实现她的计划。
网络收购本身就是一个新鲜事物,田谊相信人们会很快接受的。她上门收购的方式是,客户在给了定单后,她们在上门收购前会先和客户进行电话联系,说明她们委派多少号环保收废员来客户家进行废品收购,她们的环保收废人员都是统一的服装,有统一佩戴的公司标志,这样的话客户就会很放心,足不出户就能够把垃圾卖掉。
田谊的垃圾网站的流程是:用户通过网络和电话将信息反馈到网站和办公室后,网站再根据信息派环保收购人员上门去收购。收回后将垃圾放到指定的收购门店,收购门店晚上将环保收购员收回的垃圾运到分拣场所进行分类,最后根据分类的垃圾类别给相应的部门送货。
网站是从7月18日正式开通的,到7月25日网络上平均的点击次数在300到500之间,西安收废网的点击率在全国同类网站中排名第一。她们将市民的网络信息叫网络定单,每天网络定单不下30条。也就是说,每天有30位市民希望她们去家里收购垃圾,而办公室的电话定单每天在50个左右。她们每天有专人对每个定单进行回复,指定时间段,然后安排环保收购人员上门去收购。
田谊认为自己所做的是一件公益事业,现在有*环保收废人员10名,但是远远还不够目前的需要,大量的定单是她完全没有想到的,她计划要在西安各大小区门口都建有一个定点收购门店。
第3篇:职场故事:安徽有神人!垃圾中淘宝创造亿元财富
别人当作垃圾,他却当作宝,没想到在他的努力下废料果真变成黄金,让他拥有了来自日本、德国、加拿大等数十个国家的客商,年销售额3亿多元。这个牛人是谁?
日本人的神秘一笑
唐道远1974年出生于安徽省广德县东亭乡高峰村,这里位于风光秀丽的皖南山区,到处层峦叠障,沟壑幽深,青竹遍布。
广德县拥有竹林面积100多万亩,毛竹蓄积量1.4亿株,居安徽第一、全国第六。唐道远的父亲从上世纪80年代起经营竹扇厂,韩国和日本订单多的时候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是当地有名的竹扇老板。对于家中惟一的儿子唐道远,父亲希望他考上大学,毕业后回乡接自己的班,把竹扇厂做大。
唐道远的父亲如愿以偿。
2006年,负责管理竹扇厂的唐道远发现一个问题:制作竹扇要经过60多道工序,由此产生的废屑非常多。过去,这些竹屑因为没什么用处,所以被当做垃圾堆放在一旁,不知不觉就堆成了小山。后来,由于“小山”太占地方,人们就开始用焚烧的办法处理竹屑,搞得浓*滚滚,不仅污染空气,有好几次还差点酿成火灾事故。
唐道远了解到,广德的竹制工艺品出口加工企业有600多家,很多老板都对如何妥善处理废弃的竹屑头疼不已。一根完整的竹子,从砍伐到最后做成产品,大概只有60%被有效利用,剩下的40%就成了毫无用处的垃圾。600多家企业,生产工艺和流程几乎相同,制作一件成品,都要经过造型、打磨等多道工序,都会产生大量竹屑,烧掉十分可惜。那么,能不能把这些废弃物利用起来,也制作成什么东西卖呢?
电脑是唐道远的贴身伙伴,上网是他每日的“必修功课”。唐道远通过网络发现,日本人是研究“废物利用”的高手。由于国土面积比较小,各种资源相对匮乏,日本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重视对现有资源的保护。比如,虽然本土的竹林面积并不小,但因为不能随意砍伐竹子,所以竹制品都从国外购买。在日本,进口竹床、竹篮、竹扇、竹筷等日常生活用品很正常,有趣的是,就连竹子的废料也要进口!看到这个消息,唐道远颇觉新鲜。他敏感地意识到,精明的日本人宁肯漂洋过海地从越南等国购买竹屑,说明这些一般人眼里的废弃物肯定能派上用场。那么,竹屑到底能不能重新利用、能不能创造出不菲的经济价值?唐道远决心解开这个谜。
天赐良机。不久,一个叫做林芳之的日本客商找到唐道远,委托他帮助收购一些竹屑。当唐道远好奇地询问对方收购竹屑作何用时,对方竟然笑而不答,这让唐道远更加相信竹屑蕴藏大用途:明明是没人要的东西,日本客商却当宝贝买回去,而且给出的价格也不低,这里面一定有玄机!
林芳之走了,但那个神秘的笑容让唐道远总也忘不掉。
一夜之间“魔怔”了
唐道远开始“网询”秘诀。上海同济大学一个教授对他点拨道:据说有的西方公司能把竹屑加工成环保新材料,这种产品在欧美市场很抢手,利润丰厚。唐道远茅塞顿开,惊喜异常:广德每年产生竹屑100多万吨,而且,邻县和浙*、*西等地的竹子也太多太多,竹屑同样不少,如果能利用它们开发出新产品,那是怎样的商机啊!
传统竹制品行业竞争激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这一点,唐道远从接手管理父亲的竹扇厂时就有了体会。他认为,要想拓展事业,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就得开阔视野,破除成规,转行做环保新材料,开辟一条利用废物赚大钱的新路。
唐道远决定到日本考察,看看对方到底用竹屑做出什么东西、采用了何种技术。
让竹屑变黄金?做了一辈子竹扇的父亲觉得儿子“简直是异想天开”。老人十分清楚一根竹子所能利用的经济价值,对儿子去日本“取经”,他认为是“荒唐”,是“瞎折腾”!但唐道远最终还是执拗地走了。
一个多月后,唐道远从日本归来,一句话把父亲惊得几乎晕倒。他对父亲说:“我不想继承竹扇厂了!”
不但父亲的脸**沉难看,几个妹妹和妹夫也都难以理解他。
接着,唐道远的行为变得十分怪异,成天不着家,到处寻找竹子废料,口口声声要做什么“塑木”。人们听不懂,纷纷议论他“魔怔”了。
在当地人眼中,尽管竹制品市场竞争激烈,但当时唐家的竹扇厂还是比较平稳的。因此,大家都认为唐道远没有必要“弃旧图新”,去冒什么风险。而且,“塑木”究竟是个啥时尚玩意儿,谁都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唐道远把“塑木”做起来,有谁能认,又有谁敢用呢?
尽管不被理解,尽管没人看好,可唐道远的决心已经无法改变,他说自己“决定了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
别人担心环保新材料没有市场,唐道远却认为“市场巨大,如果能把它做起来的话,利润会远远超过传统的竹扇产品”。父亲拗不过倔强的儿子,只好答应借厂房给他,同时提出亏损底线是100万元。
从此,只要发现竹制品加工厂扔弃的下脚料,唐道远就会想尽办法买回去。“慢点装,慢点装,不要把袋子撑破了!”一辈子靠竹子吃饭的山里人,只见过往外扔竹屑的,哪见过花钱买竹屑的呀?看到唐道远拿着麻袋就跟拾宝贝似的,人们直呼稀奇。而唐道远呢,也和那个日本客商林芳之一样,收购竹屑时神神秘秘,从来不多说什么,搞得大家一头雾水,莫名其妙,除了纳闷儿就是议论和猜测:“听说他(唐道远)买(竹屑)回去,是做什么板子之类的东西。”“废料嘛,既然他要买,那肯定是有用呗!”“一定是搞什么高科技产品……”
短短个把月,唐道远几乎把全广德的竹屑都收购完了,价格也由最初的每吨100元一路上涨到每吨300多元。
即使这样,唐道远还不罢手,又跑到浙*的安吉等地,甚至把*西那边的竹屑也一卡车一卡车地拉回来了,“扔”出去的资金有好几百万。全家人都吓坏了,连最好的朋友也怀疑他是不是患了精神病,小心谨慎地问他:“你这个公司怎么成了专门收破烂的?”唐道远乐呵呵地回答:“竹屑,宝贝啊,我搞出来的东西绝对会是俏货!”
原来,他去日本考察后才明白,人家进口竹子废料是用于做“塑木”,家里铺地板,一些工程和公共设施建设,都需要这种产品。“塑木”的原料除了竹屑,还有废旧塑料。至于如何把两样东西合理配比制成“塑木”,这属于“商业机密”,人家死活不肯透露。如果购买实用专利的话,那肯定是要掏一笔巨款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