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范文(精选9篇)

&ldquo教学&rdquo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教学,也就是教学生学习功课。以下是“我的建议”教书&rdquo是一个动词,意思是将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们,如教学、唱歌、教孩子阅读,而师傅则将技能传授给学徒。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的文章9篇 ,欢迎品鉴!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首先关于导入的设计。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我想了好几种导入。

  可以从陶渊明无法施展抱负采取了逃避的办法,隐居避世入手;也打算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入手。但最终我选择了从题目理解入手,开门见山地引出所要讲的课文。因为我觉得在45分钟里既要疏通文字,又要将课文分析透彻是很紧张的。于是我决定直接从解题开始。从效果来看,学生一开始愣住了,不知“说”是什么东西,后来在我的点拨之下,记起了《爱莲说》,也就明白了“说”就是说说、谈谈的意思。一开始沉寂的课堂也就活跃了。

  但可能因为是公开课,顾忌的比较多,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在接下来的关键字的解释上稍嫌潦草,特别是文末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两个“其”字,我只是简单地肯定了一下学生的答案,简单地说了一下是个反问句,没有问个“为什么”,没有让他们品味揣摩,更没有让他们通过大声朗读来感悟其中的不同。如果这里能再多花几分钟,并且能结合课后练习四来理解“其”的用法,那是最好不过了,如此也就不会有结尾的松懈了。

  关注的第三个细节是作者在文章中语气的变化,这种语气的变化浓缩在几个“也”字上,那怎么让学生通过读这个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这在当时确实是煞费苦心。最后我试着让几个朗读能力很好的同学来读这几段文字,并且要求读准这个“也”字,其他的同学仔细听,并对朗读的效果进行点评。几个点评得比较好的,我还当面叫学生示范性读出来。学生对作为评委这个角色很感兴趣,点评的水平也是出乎我的意料,原先我一直头痛的问题交到学生手里竟然变得很容易,这确实是我意想不到的,这块环节也成为了这节课的亮点。

  总之,公开课要公开的是什么?是自己的创意作秀还是我们平时真实的课堂风采?我曾经以为是前者,所以每每上公开课,常常绞尽脑汁,希望能够出奇制胜。但是后来我慢慢地明白了,不管我们的设计多么经典,能体现在课堂上才是硬道理,所谓“是马是驴,总要拉出来遛一遛”。在备好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这个“也”字,对它的语气的理解和把握是备课备不出来的,而最终的解决却是从学生的身上找到突破口,虽然看起来好像是“灵光乍现”,但这是建立在对学生的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能力的增强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业务水平。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妖、矩”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冲”,会写“介、绍”等13个字,会写“介绍、声明”等1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童话的神奇,体会王葆的形象。

  3.从奶奶讲的故事中选一个,展开想象,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每个孩子的童年都离不开奇妙童话的陪伴,请大家谈一谈你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童话人物。(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美人鱼、白雪公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童话是——宝葫芦的秘密。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吗?(看过动画片、看过书。)

  主人公是谁呢?(王葆)是的,这是著名作家张天翼写的童话故事,2007年被拍成彩色动画电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接触这个王葆,看看宝葫芦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吧!(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成果展示。

  1.检查生字词。识记生字词,互相指读,提醒同学注意哪个生字。

  说说自己预习中的疑惑,组内初步解惑,解答不出的标注问号,留作集体交流探讨。

  2.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生字词识记;课文朗读;解疑释难,提出未解答的问题。

  3.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规矩(jǔ)撵(niǎn)拽(zhuài)舔(tiǎn)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乖、溜、葵、瘦”,并且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乖”注意和“乘”区分,第三笔是悬针竖。“溜”是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留”的“丶”不要漏写。“葵”是上下结构,下面“癸”注意最后一笔是“丶”。“瘦”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叟”注意笔顺,“丨”要出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可以不费事、不操心地获得一切。)

  2.通读课文,说说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

  3.读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王葆,并且了解了他和宝葫芦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童话世界的奇妙。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王葆和宝葫芦结下“情缘”。

  1.读课文,想一想,王葆是怎样知道了关于宝葫芦的故事的?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说一说。

  王葆与奶奶的规矩:每逢奶奶要求王葆干什么,都得给他讲一个故事。就这样,王葆听到了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2.理解“规矩”:这里的“规矩”是什么意思?(约定、承诺……)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规矩吗?

  3.总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因为我和奶奶守住了彼此的“规矩”,我才听到了那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我们也要做守规矩的人。

  4.朗读课文,分角色读奶奶和王葆的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5.王葆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一直听到十来岁,而且奶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读课文,找出文中都列举了哪些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张三——

  李四——

  王五——

  赵六——

  6.通过读课文,我们发现奶奶故事中这些人得到宝葫芦的方法都不同。那得到宝葫芦的结果呢?(都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全都过上了好日子。)

  7.哇!原来宝葫芦这么神奇啊,那让我们来还原一下这几个宝葫芦的故事吧。

  小组合作:发挥想象,任选一个故事,进行交流合作,创编故事。(注意:根据已有内容进行创编。)

  交流、评价。(注意:是否根据已有内容;想象力是否丰富等。)

  8.总结、过渡:看来啊,同学们都掌握了王葆奶奶讲故事的独门秘籍,想象力都很丰富。整天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顺理成章地,王葆对宝葫芦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向往——他非常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二)王葆对宝葫芦的向往。

  1.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王葆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可以让生活中一切的不顺利都变顺利,没有烦恼,省心了。)

  的确,每当面对困难,这种想法就更加强烈。王葆都遇到过哪些困难?(不会做题、种向日葵比赛输了、与同学闹翻。)

  如果有了宝葫芦,这一切会是什么样子?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的渴望。

  2.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你有没有需要宝葫芦的时候?如果你有了它,你会让它做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过渡:看来,成长的烦恼我们每个人都有啊!想一想,当王葆真的拥有了一个宝葫芦,他的想法都能实现了,但他的问题就真的都能得到解决吗?

  不会做的数学题——仍不会做

  不会种的向日葵——还不会种

  不会和同学们友好相处——还是不会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没有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培育,用自己的真情去投入,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做。

  总结:没有付出的收获,就是不劳而获。不劳而获的幸福是真的幸福吗?不是。

  三、延伸拓展。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学生读。

  当王葆真的得到一个宝葫芦,他逐渐认识到靠宝葫芦不劳而获,带给他的不是幸福,而是烦恼。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

  板书设计:

  宝葫芦的秘密

  没有付出的收获,就是不劳而获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节选的是《宝葫芦的秘密》中的部分章节,但不能上成导读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是如何塑造的。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进角色,体会人物特点,学习阅读方法,展开想象,创编故事。课堂对朗读指导引导不够,对学生的创编时的引导铺垫不够,打算在推荐阅读之后的阅读交流会中继续交流创编故事。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受到革命传统思想的教育。

  2.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注意把诗的韵脚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提出问题

  (教师朗诵诗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从同学们的眼睛里,老师看到了大家对这首诗的喜爱。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两个问题(电脑显示):

  1.为什么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这样琅琅上口?

  2.这首诗讲了哪几个主要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首诗为什么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这样琅琅上口?

  生:因为它押韵。

  师: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呢?

  生:它押的是“ang”韵。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叫诗的韵脚?诗的什么地方需要用韵脚呢?

  生:诗句末尾押韵的字叫诗的韵脚。一般来说,诗的双句句末用韵脚。

  师:请你把这首诗的韵脚用“.”标记出来。

  师:我们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对诗的韵脚要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这首诗讲了哪几个主要问题?

  生:诗人在延安追寻什么?

  (师板书:追寻什么。)

  生: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

  (师板书:为什么追寻。)

  师:下面,老师重点指导大家理解第一个问题。同学们要注意老师指导的步骤,学完后将学习方法归纳出来,然后,根据这一学习方法自己解决第二个问题。

  二、学习第二节,理解“追寻什么”这一问题

  师:诗人在延安追寻什么呢?请找出诗中有关的词语。

  生: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师板书。)

  师:同学们对延安的这些地方一定比较陌生,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师放录像。)

  师:诗人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生:诗人在追寻那段艰苦而美好的岁月。

  生:诗人在追寻伟人的革命足迹。

  生:诗人在追寻延安精神。

  (师板书:延安精神。)

  师:请同学们联系刚才所看到的录像,以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说说延安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请自由发言。

  生:延安精神是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生: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生:延安精神是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精神。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但延安精神并不只包括这些,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让我们怀着对延安的一片深情,朗读第二节。

  (学生齐读。)

  三、归纳学习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深入学习,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是按照怎样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的呢?

  (电脑显示:1.自由朗读,找出主要问题;

  2.再读诗歌,找出关键词句;

  3.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4.有感情地朗读,进入情境。)

  四、学生自学第三至第六节,理解“为什么追寻”这一问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自学,弄懂“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这一问题。老师还会给各组分发不同的练习题,请你们认真讨论,共同解答。

  练习一

  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

  1.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2.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练习二

  讨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呢?

  练习三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1.改句练习:

  1)请把这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你能用“只有……才……”造句,表达出同样的意思吗?

  3)你能用“因为……所以……”造句,也表达出同样的意思吗?

  2.通过完成上述改句练习,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更好些?为什么?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理解了“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这个问题。下面,让我们有感情地来朗读课文第三至第六节,请注意把诗的韵脚读出来。

  (女同学读第三节,男同学读第四节,全班齐读第五、六节。)

  五、学习第一节

  师: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需要延安精神。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我们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因此,诗人把自己对延安的追寻比作什么呢?请女同学齐声告诉我。

  (女同学齐读第一节。)

  六、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二类教材中诗歌的学习方法。同学们通过自学,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做学习的小主人。

  附板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

  附图{图}

  评析

  这节课在“正本清源”教好诗歌上下了一番功夫,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过去,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不厌其烦,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一节课下来,收效微乎其微。

  这节课则做到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自己解决问题(敢于释疑解难)——自己归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什么?为什么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就是让学生自己找出,并在教师启发下自己解决的。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小组的讨论、交流;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教师画龙点睛的小结。学生得到了学习上的满足和乐趣,形成了“自学,*自己学”的思想。

  二、抓住重点,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片自学的金钥匙。

  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出发,做到“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追寻什么”作为“扶”的重点,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延安精神”有了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基本弄清第一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生获得了一片自学的金钥匙。因此,对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追寻”,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

  三、着眼于练习,一练到底,把课后的“思考·练习”融于教学之中。

  一些教师的教学,常常讲练脱节,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回家的事,效果不理想。

  这首诗写的是延安时期的事,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且语意含蓄深刻,小学生学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把“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将课后三个思考练习题恰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巧妙地把讲与练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导学重点、难点
  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总的设计思路)我认为,在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归结到一点就是一种人生的体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乃一种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课设计紧扣悲凉美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 导入新课 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将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让学生举例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并分类,哪些写出秋的欢快美,哪些写出秋的悲凉美,齐背《天净沙秋思》,体会其中的悲凉美。那么,在著名作家郁达夫的笔下,秋又具有什么样的美呢?这一设计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悲凉美。
  二、出示多媒体课件 共同读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清楚学习散文的思路
  三、 整体感知
  分开齐读:1、2段女生读,3段男生读,4---10段教师读,11段女生读,12段男生读,13段女生读,最后一段师生共读。这是根据文章气势的大小设计的。师范读时要注意第四段,语速一定要慢,要读出精致细腻的美,还要注意第八九段“了”、“啊”腔调一定拖长,读出北方人的慵懒味。这里可让学生反复的读。
  朗读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用一个字概括。
  四、 朗读品味、鉴赏评价
  1、生:味 找出原句划出。这秋味有具体指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生找出:清、静、悲凉。
  2、思考作者写了哪些秋景来表现清、静、悲凉的秋味?(让学生概括)
  生概括:秋院——秋蕊——秋蝉——秋雨——球果(板书在树叶上)
  3、小组讨论:师:你们小组认为哪个秋景写得最有味、最美?为什么?(讨论15分钟)
  第一小组:我们认为第三段最能体现秋清、静、悲凉的味。根据是:原文“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这给人清朗的感觉;听鸽声,这是以动衬静,还有静对着喇叭花,这都突出静;悲凉体现在破屋、破壁腰、破败。喜欢牵牛花还是蓝色的,花底下还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这也突出了悲凉。
  师进一步启发:作者面对着破屋、破壁腰、破败的衰草,直面生命的衰败,他悲伤吗?
  生:作者悲凉但不悲伤,原文有证据:“泡一杯浓茶,向院子一坐,看着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面对着破屋、破壁腰、破败的衰草,我们能够想象到作者欣赏并陶醉在这悲凉的美中。这是一种人生享受。这是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我们都很向往这种境界。
  师:一组同学感受得很深刻,郁达夫遇到你这样的知音,真是他的福气。(学生笑)
  4、第三组同学不服气,直接站起来驳斥第一组:
  我们组认为第三段远远不如第四段好。我们先给大家读一遍,让你们感受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魅力。(生读得非常缓慢,充满深情。全班鼓掌)。“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多么清静啊,作者不写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花朵,他偏偏喜欢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如果不仔细看是看不到铺得满地的落蕊,无可奈何花落去,悲凉味出来了。这是从视觉写,“声音也没有”这是从听觉写,“气味也没有”这是从嗅觉写的,“极微细极柔软”这是从触觉写的。别人写“秋风扫落叶”“无边落木萧萧下”,而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朵、鼻子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到落蕊的存在,如果不是感觉极其精致敏锐的作家,怎么能写出“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样精致的句子呢?
  这样的句子感受细腻,语言精美,所以我们认为这段比上一段更能体现郁达夫的秋味---清、静、悲凉。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段最能表现秋天那种落寞的美。(生热烈鼓掌)
  师:郁达夫又多了几位知音,你们能从抓景物特征入手,品味本文精致细腻的语言美,审美情趣颇高。不过,第四段还有一个精致细腻的景,你们能找出来吗?
  生:扫帚留下来的一条条的丝纹,作者观察相当得细腻。
  师启发:扫地有声音吗,为什么还要说静?你能想象那种情景吗?
  生:以动衬静。我们想像到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得挥动着扫帚,听着灰土与落蕊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是在清晨,行人很少,更显出那种空旷的静,让人透着肌骨的凉,悲凉气就不知不觉从心底冒了出来。
  师:这位同学想象力丰富,情感细腻,这么美的文章全让他吃透了,第四段确实太美了,好,五分钟背下。
  生背诵。
  5、齐读6—10段,体会第八九段“了”、“啊”的读法,腔调一定拖长,要读出北方人的慵懒味、悠闲味。
  6、师:艺术的美,很大程度在于精致的美。这篇文章通过精致细腻的语言,将秋味渲染得淋漓尽致。思考:这秋味是哪里的?故都(过渡到13段南国的秋)
  师启发:那么南国的秋有何特点?
  生:慢、润、淡、多雨少风。
  师:最后再次提到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起何作用?(讨论)
  生:比喻、对比。作用:呼应前文;比喻新鲜妥帖
  师明确:从饮食文化入手,用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北国秋像老白干味烈,南国米酒酿造黄酒味润,馍馍比稀饭味深,大螃蟹比鲈鱼味浓,骆驼比黄犬味长,这种比喻真是让我们垂涎三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令人“三月不知肉味”。
  师:如此美味的秋,作者对此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 ?
  生:颂秋,一曲悲凉的颂秋,虽然本文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但这才是作者心中最美的秋味,悲凉就是秋的正味,生机勃勃是美,悲凉也是美,欣赏秋的衰败,并不悲苦,反而是人生一大享受。
  7、小结:今天,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共同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香,清爽宜人,回味无穷;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韵味十足;还仿佛看到香山的红叶,缓缓得向我们飘来。就让我们捡起它作为岁月珍贵的书签,永留记忆深处。(边小结边板书,打开多媒体,一片飘的树叶)
  板书设计:一片香山树叶,叶中心是味—悲凉味,叶角上依次为秋院——秋蕊——秋蝉——秋雨——球果。
  五、 实践创新
  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根据课文秋景内容写一首《天净沙-秋思》,抓住景物的特征。
  例文:
  天净沙-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
  衰草、蓝朵、残垣,槐蕊满地,故都人在独叹。
  六、教后反思
  这篇美文之所以流传,很大程度上就是精致细腻的悲凉美,而在郁达夫的眼中悲凉的美才是秋天的正味,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美,成了本课重点鉴赏的内容。欣赏生命的欣欣向荣是美,欣赏生命的衰败、悲凉也是一种美。让学生明白郁达夫的悲凉并不是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积极享受,可以喝茶欣赏来感受秋的衰败和死亡,这是人生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为降低难度,我设计几个问题,从“味”入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引导他们去感受这种精致细腻的悲凉美,由疏疏落落的枯草到落蕊,由破屋到破墙。这种衰败,正是郁达夫的审美趣味。学生可能感受不是那么深刻,但感受一点点就是成功。学生的审美情感就开拓了,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鉴赏这样的美文如果匆匆而过,分分层次,未免太可惜了,枉费一篇美文,也枉费了编者连续选入教材作为经典篇目的一片苦心。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今年37岁了,对于我这样一个白天工作、晚上带娃的中年女人来说,你们现在的少年生活,是我最羡慕的。大家猜一猜,我最羡慕你们什么?
  生:那些快乐的时光,那些无穷无尽的乐趣。
  生:羡慕我们的童年。
  师:是啊,那是我回不去的纯真年代。
  生:羡慕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
  师:是啊,少年就是这样,时光漫漫,仿佛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浪费。
  生:嗯,我没有想好。
  师:那我替你说吧。我羡慕你们的一切。是啊,少年生活,如诗如画,就像这首诗所描述的那样:
  屏显:
  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我爱笑。
  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在叫。
  不知怎样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配乐朗读下。
  师:你爱谈天我爱笑,就像下课时候的你们,也像《少年闰土》里面的两个少年。《少年闰土》选自鲁迅先生的名作《故乡》,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我来检查一下生字,先读一读。
  屏显:
  厨房 明晃晃 套住
  猹 刺猬 畜生
  扭 窜 胯下
  师:记得我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每记住一个词语,就把和这个词语有关的情景也记住了。那么这些词语,能够使你想起课文中的什么情景呢?
  生:我从“猹”和“胯下”这两个词语,想到那个猹特别灵活,当闰土去刺它的时候,却从闰土的胯下逃走了。
  生:从“套住”和“明晃晃”两个词语,我想到闰土的父亲,担心他死去,便用明晃晃的项圈把他套住了。
  生:看到“猹”和“刺猬”,我想到闰土在西瓜地里抓他们的情景。
  生:看到“厨房”,我想到这是闰土和“我”分别的地方。
  师:也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你们看,词语,是有温度有张力的,就像看到明晃晃,我们就联想起闰土的银项圈一样。那么,对于课文中的“我”来说,听到“闰土”这个名字,首先想起的是这样一幅画面:
  屏显: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这是一幅辽阔的画面,有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生: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有金黄的月亮,天空中有繁星闪烁,非常诗意,非常美丽。
  师:星星也许有,但应该不会很多,因为月朗星稀哦。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生:是一个好玩的孩子,这么晚了还不回家。
  师:他是在玩吗?
  生:不是,他是在看守瓜地,在劳动,他是一个勤劳的少年。
  生:这是一个十分健壮而且做事专注的孩子,你看他的表情,全神贯注的。
  生:我知道这就是闰土,他是一个勇敢的少年。
  师:用课文中的“我”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幅“神异的图画”,我们来读一读这幅画面,在心里想象一下这片神奇的沙地。
  屏显: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从语速、节奏和情感的抒发上指导朗读。
  二、初读课文,概括内容
  屏显: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我”和少年闰土交往的经过。请默读课文,根据提示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在空格处填上一个动词,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闰土(2-4自然段)
  闰土(5-16自然段)
  闰土(17自然段)
  生默读课文。
  生:第一个部分,我觉得是“盼闰土”。
  生:我觉得不对,第四自然段段不是已经见到闰土了吗?
  师:用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要抓大放小,不能求全。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以盼望闰土为主,而见到闰土,是盼的结果。第二部分!
  生:识闰土,就是和闰土相识的过程。
  生:第三部分,送闰土。
  师:文雅一点怎么说?
  生:别闰土。
  生:离闰土。
  师:这两个词语都可以。(板书:盼闰土 识闰土别闰土)请在书上相应的地方做好笔记,做笔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盼闰土——千呼万唤始出来
  师: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你知道哪些形容强烈盼望的词语?
  根据学生回答补充。
  屏显:
  日积月累
  望眼欲穿 望穿秋水 迫不及待 度日如年
  提醒学生积累词语。
  屏显:
  默读课文2-4自然段,想一想,我为什么如此盼望闰土?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我的盼望的?
  生:闰土和“我”年龄相仿,所以“我”感觉他很亲切。
  生:闰土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师:这真是太有诱惑力了!你看,“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真是迫不及待啊!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我”的盼望?
  生:“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日日,体现了“我”的盼望。
  师:日日盼望,就是早上也盼,晚上也盼,就像刚才同学们说的,日思夜想,或者说朝思暮想。
  生:“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飞跑,就是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
  生:“好容易到了年末”,好容易,其实是好不容易的意思。
  师:这样的感觉,大概就是度日如年吧。请大家把这些词语,写在课文相应的地方。
  学生做笔记。
  师:千呼万唤,望眼欲穿,闰土终于来了!来,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农村美少年吧!用你们热情的朗读,欢迎他!
  屏显: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师: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第一印象?
  生:他很害羞,他没有进过城。
  生:他很健康,紫色的圆脸,说明他晒了很多太阳,不是苍白的脸色。
  生:他不善于跟别人交流,但是善于跟孩子交往,和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
  师:因为在海边风吹日晒,所以闰土有一张紫色的圆脸;因为从来没有进过城,所以闰土见人很怕羞。但是,少年交往的美好就在于——
  屏显: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师:你看,他们多亲密啊!
  屏显:
  师:你能否根据你对闰土第一印象,猜猜插图中两个少年的身份?
  生:我猜右边这个少年是闰土,因为他带着银项圈和小毡帽。
  生:右边的这个少年,有紫色的圆脸,是闰土。
  生:右边这个少年一直在讲话,课文中也是闰土讲话比较多。
  四、识闰土——自古英雄出少年
  师:这幅图画,定格的是闰土和“我”在一起主要活动——你爱谈天我爱笑。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形容此刻的闰土,你会想到那个词语?
  学生讲述,适时补充。
  屏显:
  日积月累:
  眉飞色舞 滔滔不绝 手舞足蹈 绘声绘色
  师:闰土真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啊!
  屏显:
  1.快速浏览课文5-16段,看看闰土一共跟我讲了几件事,用“名词+动词”的方式概括出来。
  示例:雪地捕鸟
  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生:第二件事,海边拾贝。
  师:你为什么不用“海边捡贝”?
  生:“拾”字显得贝壳珍贵一些。
  师:所以我们说,词语是有温度的。
  生:第三件:月下刺猹。
  生:第四件,沙地看鱼。
  师:请大家把这几个短语,写在书上相应的地方。打省略号表示什么?
  生: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师:孩子们想一想,这四件事,和“紫色的圆脸”有什么关系?
  生:因为一直在海边风吹日晒,所以脸被晒成了紫色。
  师:和“海边的沙地”有什么关系?
  生:这四件事都发生在海边的沙地上。
  师:这就难怪“我”一想到闰土,脑海中浮现的首先就是这一片沙地,这实在是一片神奇的沙地。
  屏显:
  如果有机会从这四件事里选一件和闰土一起去做,你会选择哪一件?大声朗读和这件事有关的段落,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少年闰土?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生:我会选雪地捕鸟。我在这件事中,认识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他还知道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来捕鸟,而且能够捕到这么多鸟,真是很神奇!
  师:大概男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有这样的本事吧!其实,我小时候读到这里,也蠢蠢欲动,也照着书上的方法去试过,可是总是捕不到。这一段,是关于捕鸟的教科书式的描写,以后有机会你们也可以试一试,今天,我们先美美地读一读。
  屏显: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指导朗读,注意表情和动作。
  师:除了捕鸟,在海边的沙地上,闰土还可能会扑蝶呢。闰土可能会怎么向“我”描述他扑蝶的故事呢?注意用上合适的动词。
  屏显: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齐声朗读。
  师:想一想,闰土可能以怎样的方式说话?
  屏显:
  第一种:春天来了,油菜花开了,海边的沙地上,都是蝴蝶。我……
  第二种:春暖花开时,油菜花开了,漫山遍野都是的,处处是明媚的春光,处处是飞舞的蝴蝶。我……
  生:我觉得是第一种,第二种里面还有“漫山遍野”这样的成语,闰土没有读过书,不会知道这些成语。
  生:我也觉得是第一种,第二种语言太书面化了,完全不像闰土的说的话。
  师:闰土说的是口语。孩子们,你们看,言为心声,每个人的语言都带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注意,闰土说话还有这样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屏显: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
  生:闰土时时刻刻把我放在心里。
  学生互相说给同桌听。
  生:春天来了,油菜花开了,海边的沙地上,都是蝴蝶。我去抓蝴蝶,你也去。看见了蝴蝶,你就弯下腰轻轻地跟上,看准了你便追,然后伸手一抓,你就能感到手心的一阵酥麻。
  生:春天来了,油菜花开了,海边的沙地上,都是蝴蝶。我拿着两个半边小西瓜的皮,走进油菜地。看到蝴蝶,手伸过去,看准时机,两个瓜皮迅速一扣,蝴蝶就被关在瓜皮里了。
  师:真是眼疾手快啊!
  生:你想捉蝴蝶吗?在我们那边,油菜花开的时候,人家地里到处都是蝴蝶,你用网子随便一网,就抓到蝴蝶了。
  师:大家觉得他说得怎么样?
  生:不够具体,不够生动。
  师:最关键的原因,可能是你不像闰土,真的捉过蝴蝶,没有闰土的见多识广啊!写作来自生活,做过,才能写好哦!你还想和闰土去经历什么事?
  生:我还想和闰土一起去月下刺猹,很惊险,很刺激。
  师:这时候,健康强壮、动作敏捷、伶牙俐齿、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在我眼里,已经不再是一个害羞的农村美少年,而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沙地小英雄。(板书:沙地小英雄)。在沙地小英雄面前,城里少年是这样一幅表情——
  师:你觉得,听闰土讲故事的时候,我的表情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补充。
  屏显:
  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如痴如醉 心驰神往
  提醒学生积累词语。
  五、别闰土——相见时难别亦难
  师:有故事可听,真是幸福。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要回去了,我们都哭了。
  屏显:
  闰土舍不得的是什么?
  “我”舍不得的又是什么?
  同桌讨论,交流。
  生:闰土舍不得的是跟我在一起的时光。可能在以前的生活里,闰土是不被别人重视的,从来也没有人像“我”一样崇拜他,认真听他讲话。
  师:特别是“我”还是一个少爷哦。
  生:“我”那么有文化,是个城里少爷,却愿意这么认真地听他讲故事,他觉得受到了尊重。他觉得我是他的知音。
  生:他们在一起,没有等级之分,亲密无间。
  师:闰土舍不得的,其实是来自同龄人的佩服和尊重啊。那“我”舍不得的是什么?
  生:“我”跟闰土的这段友情。这段友情,能够使“我”的心永远和闰土的心连在一起。
  生:“我”舍不得是闰土所讲的那些新鲜的故事,他每天被关在家里,没有机会去经历这些生活。
  师:闰土,就像一股清新的海风,吹开了我的心窗,让我看到了外面的广阔的世界,所以,我由衷地感慨——。
  屏显: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指导朗读。
  师:海边的沙地和高墙里的院子,分别代表什么样的生活?
  生:海边的沙地的生活,是新鲜的。
  师:新鲜,就意味着每天都有不一样的事情发生,意味着不重复。
  生:海边的沙地,生活是无拘无束的。
  生:自由浪漫的。
  生:随心所欲的。
  生:五彩缤纷的。
  生:是无忧无虑的。
  生:海边的沙地,是自由自在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在院子里高墙里,就好像把你拘束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就像……就像……
  生:井底之蛙!
  生:院子里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整天就是读书,也没有同龄人陪他讲话。
  生:这样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
  师:所以,“我”是如此羡慕闰土的生活。来,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六、说感悟——少年情怀总是诗
  师:孩子们,天空,不总是深蓝的;月亮,也不总是圆满的;生活,不会永远像海边拾贝一样浪漫;而闰土,也不会一直是那个无所不能的小英雄。三十年后,闰土和“我”又见面了。
  屏显:
  默读《故乡》中描写“我”和中年闰土相见的文字,划出描写中年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闰土为什么变成了这样一个人。
  师:三十年后,我见到了这样的闰土——
  屏显: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配乐,指名朗读。
  师:可是,我们还记得三十年前,闰土是这样的呀,齐读——
  屏显: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师:那个伶牙俐齿说话像放连珠炮一样的少年也不见了,变成这样了,齐读——
  屏显: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师:还记得当初,我们亲密无间,齐读——
  屏显: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师:可是三十年后,我们久别重逢,却是如此相对,我来读给大家听。
  屏显: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师: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生:我感觉,“我”和闰土已经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生:“我”和闰土,已经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了。
  师:已经形同陌路了。
  生:“我”还记得闰土,可是闰土已经不把我当朋友看待了。我们的情谊已经不再了!
  生:我心里感觉很不是滋味。他们之间的友谊已经不复存在,昔日的温暖变成了今天的冰冷,以前的亲密无间变成了现在的厚障壁了。
  生:中年闰土已经明白了人与人之间有等级之分,不再叫我“迅哥儿”了。
  师:孩子们,想一想,今天,我们坐在教室里,分吃一包零食,共享一个秘密,三十年后见面,我们却形同陌路,彼此叫着老板、主任等职务,仿佛今天的一切亲密无间,从来就不曾发生过,你会感觉怎么样?
  生:难过。
  生:伤心,觉得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生:会非常怀念少年的时光。
  师:快速浏览主题学习《故乡》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部分,说一说,是什么让闰土变成了这样?
  生: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生:这些都不是闰土自己的原因,闰土也无能为力。
  师:《少年闰土》塑造了一个农村美少年、沙地小英雄,可是,多子、饥荒等却把这一个美少年变成了一个木偶人。这是闰土一个人的悲剧,也是像闰土一样的农民的悲剧。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少年闰土》里面,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生:闰土和“我”之间最纯正的友谊。
  生:闰土这样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
  生:那样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那么,用你们最优美的语言,来赞美这种生活吧。
  屏显:
  少年生活就像早晨的露珠,晶莹剔透。
  少年生活就像, 。
  生:少年生活就像蓝天的白云,纯洁无瑕。
  生:少年生活如同一壶醇酒,回味无穷。
  生:少年生活就像三月的杨柳风,吹面而不寒。
  生:少年生活就像玉皇大帝的琼浆玉液,滋润心田。
  生:少年生活就像吹出来的泡泡,吹出来是美好的,但是一瞬间就破灭了。
  生:少年生活就像燃烧的火焰,非常热烈又非常短暂。
  生:少年生活就像风吹过了九万里,不问归期。
  师:是啊,少年生活真让人留恋。所以,当少年生活的美好被沉重的现实摧垮,我们都会觉得悲伤。如果说,《故乡》的悲剧是小说家鲁迅虚构出来的,那么,在战乱频繁的时代,诗人杜甫和卫八处士的二十年后的久别重逢,就因为真实而更让人沉重了。
  屏显: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配乐齐读。
  师:在离乱的年代里,见面不容易,因为——
  生: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师:等到见面,却都已经风烛残年,你看他们两人——
  生:鬓发各已苍。
  师:如果说,闰土和“我”三十年后,尚且还能够相见,而有些朋友,早已天人两隔,因为——
  生: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师:二十年前,杜甫和卫八处士都是翩翩少年,二十年后,儿女成行。诗人这样感慨——
  生: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师:好不容易的见面了,主人多么热情啊,你看,主人这样招待客人——
  生: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师:这样的会面,多么快乐,又多么短暂,明天就要分别了,诗人心里沉甸甸的,因为——
  生: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师:“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多么苍凉的会面,多么不舍的离别。孩子们,人生就是这样,相见时难别亦难。听了闰土和“我”、杜甫和卫八处士的故事,你又想说什么呢?
  生:我要珍惜这段生活。
  生:我要宽容地对待我的朋友,因为以后可能见不到了。
  生:我要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刻在心里。
  师:孩子们,抱抱你的同桌,或者,在心里默默原谅你之前不肯原谅的一个朋友,珍惜现在的最好的时光。
  屏显:
  珍惜少年时光
  珍爱少年朋友
  珍藏少年情怀
  师:少年时光虽然短暂,却能够长久温暖我们;少年朋友也许会各奔东西,却不会被遗忘;而少年情怀,也许会被成长代替,却会沉淀成记忆里的美好,就像天上的圆月一样皎洁,海边的沙地一样坦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4.引领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

  

  一、课前热身,感受乡村美景

  1.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上一两句?

  大家会背很多诗,可古人不像咱们这样背诗,古人是吟诗(强调“吟”)谁来吟一吟?

  2.声音放慢、摇头晃脑还不算是真正的吟,必须用心去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明晰词的形式特点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清平乐村居。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写字像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

  齐读课题。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师板书“村居”)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师板书“清平乐yue”,并齐读)

  “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适。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3.看来,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就活起来了。学语文就要这样。

  指读:清平乐村居

  4.师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这样的曲子给你怎样的感受?

  (凡是用它作词牌的词都给人一种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三、初读感知,疏通部分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

  2.学生自读课文。提醒: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

  3.检查初读。

  谁来都给大家听?

  (读得正确即可,教师相机正音。)

  教师相机正音,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指名学生朗读。

  齐读全词。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词的特点: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词有上下片;词是押韵的。)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没有哪个字、哪个词语、或是哪个句子不理解。

  有问题吗?有了问题,怎么办?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

  学生自主学习。

  7.交流释疑。

  我们先来说一说,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那就是说“翁”指老公公。

  “媪”字左边一个“女”字,就是指老婆婆,老奶奶。

  翁媪就是指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

  预设:谁知道“溪东”这个词的意思?

  预设:“锄豆”这个词可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得联系上下文。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锄豆就是锄豆子地里的杂草)

  我们可不能被文字的表面意思所迷惑。不过,我们总是在错误中长大的。

  四、再读课文,感受韵律之美

  1.我们理解了一部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生齐读。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非常想读。

  师努力用清新的语调读,力求读得入情入境。

  3.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吗?

  “词”也叫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

  “小”“草”“媪”(课件让这三个字闪烁),发现了什么?(第一二四句末尾三个字韵母都相同,都有“ao”)

  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大家把词的上片读读,感受一下。(生读)

  我们看词的下片哪些字押韵?(东笼蓬)

  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这首词有意思吗?我们再读一读。

  五、放飞想象,浸润静谧之美

  1.孩子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

  (生简介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2.品环境

  好茶需要慢慢饮,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我们就细细品来,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

  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

  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景物?词人为什么说是“青青草”,而不是“青草”?

  赏景不仅仅要用眼睛,还要学会用耳朵来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

  这样的美景属于你,美美地读一读吧。

  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茅檐”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给你们产生这样美的感觉呢?老师告诉你们: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齐读。

  3.品人物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面。

  这一家一共有几口人?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

  品小儿

  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我说:“你是个无赖,你高兴吗?”

  为什么?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是“无赖”呢?(活泼、可爱)

  是的,古代有许多词的意思到了现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差别,今后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词。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儿可爱呢?

  品“卧”。“卧”是什么样的姿态?

  “卧剥莲蓬的样子”能想象出来吗?

  (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一会儿还会仰着,高兴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生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

  师引说:他是多么——快活、愉快、自由自在、幸福、惬意……

  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世上最可爱的就是孩子”,就是你们,就是这个小儿。谁来读读这句?

  品大儿和中儿

  喜欢大儿,因为他很勤劳。

  喜欢中儿,因为他会编织鸡笼。会编织鸡笼,那就是说他——心灵手巧

  品翁媪

  师讲解:虽然他们年岁逐增,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老小,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前面有同学提出“相媚好”这个词不懂(课件突出“相媚好”)。你们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的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相媚好”指两个人很亲热地说着有感情的话。他们嘴里操着吴音会说些什么呢?

  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的说着话儿,拉着家常,这就是——相媚好。

  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样?(幸福、甜美、快乐、温馨、自由自在、与世无争……)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你们向往这样的生活吗?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让我们也醉一回吧!(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记住这首清平乐。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这首清平乐!

  六、拓展延伸,品悟作者心境

  1.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

  2.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读一读: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南宋的大部分江山被金人占领,因此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正当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时候,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一味地向金人求和。主和派排挤、打击辛弃疾,把他发配到江西上饶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在这个小乡村,辛弃疾一呆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报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悄然离世。)

  3.辛弃疾为什么会向往着一家五口静谧美好的生活呢?

  4.让我们再次记住这首清平乐。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一、交流导入,自然揭题:

  师:同学们,想要回答问题的同学请举手。(学生有些胆怯,但也有一部分人跃跃欲试。)你来,请你读一读课文的题目。生读。

  师:谁还要回答?这回可没有那么简单,请你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齐读课题:匆匆。

  师:“匆匆”是什么意思?

  生:匆匆指忙碌。

  生:匆匆指很快的意思。

  师:你说快,那刘翔跑步是世界冠军,那叫快了吧,他也叫匆匆?(全场发出一阵大笑。)

  生:匆匆指急急忙忙。

  师:匆匆是一篇散文,你们知道什么叫散文吗?

  生:散文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师:这可不大好理解。

  生:散文是富有韵味,发自内心,一种文体。

  师:你读了散文没有?它说了一个故事吗?(不是。)它写了什么?可真有些奇怪了,它在写什么呢?它是作者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内心的感受。

  (支老师在幽默风趣的问答中,既为学生在一千多名老师听课的大礼堂内消除了心中的紧张感,又让学生懂得了什么叫做散文,为下面老师和学生的精彩表现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初读课文,读通全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

  师:谁想站起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在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纷纷举手。)

  师:读得很好,很有自信心,认为自己在全班读得最好的请举手。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推荐一位读得比你好的同学。学生推荐读。

  师:请你推荐一位你们班最胆小的,平时读书最不好的同学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学生推荐。

  师:敢读吗?你怪他推荐你吗?学生摇头示意。生读。

  师:读得真好,可见大家都很会读书,我们大家一起读,你读到可能一句,可能半句。

  全班合作读,教师随意抽读,有的只读半句,有的只读一句,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

  师:(问一学生)你觉得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不好。

  师:(又问另一学生)

  生:我觉得读得好。

  师:说好是实事求是,说不好是太虚心。但是,你们读的时候还有一个缺点,想听吗?(众:想)不管是个别读,还是集体读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只用口读。散文是用心写的文章,也应该用心去读。用心去读好一篇散文要多走一些路,你在读的时候,一定边读边思考,在朗读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下面支老师请一位女老师读一读。闭上眼睛听,是一种享受。想想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播放录音,学生闭上眼睛享受。)

  师:醒来吧,说一说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文章表达了对生活的一种懊悔。

  生:作者表达了一种愧疚的心情。

  生: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年轻人的希望,希望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利用时间。

  生:文章表达了对生命有限的无奈。

  师:作者表达了对过去流失岁月的惋惜,对时间的珍惜。整个语调应该有怎样的语调?

  生:我认为整个语调应该有淡淡的忧伤。

  师:是啊,有些感慨。刚才这位老师读得很好,但是她在读的过程中丢了一段,咱们能不能补上?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这位同学很会读课文,但是老师告诉你并不是声音越响越好,你读得太实,太满,太亮,应该读得虚一点。

  生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你读得要让大家听见呀!我们大家一起读,可以看一看老师的手势。全班跟着老师的手势一起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教师引读,运用手势指导朗读。

  师:“我头涔涔,而泪潸潸”你看支老师的额头上有什么?(有汗)你知道支老师为什么流汗吗?(因为紧张)是啊!朱先生也紧张而流汗。你知道他为什么紧张吗?

  生:因为时间过得太快,自己没有什么作为。

  师:是啊,有一个表示流泪的词语就叫潸然泪下。

  师:你们课文读了几遍了?

  生:五遍。

  师:能背了。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引领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三、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读第一段?(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在读的时候为什么读得那么哀伤?

  生:因为我在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给人很多的惆怅。

  师:看到鸟语花开,想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心中也感到悲哀。如果前面这段用高兴的语气读,后面用悲伤的语气读,你会感受到什么?(教师用高兴的语气范读前面,用悲伤的语气范读后面,学生仔细聆听。)

  生:我觉得反差太大,不能突出作者悲伤的心情。

  师:课文中有燕子、杨柳、桃花,让我们一起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背。

  (让学生原滋原味的朗读,支老师善于从中敏锐的发现孩子在朗读中的闪光点并用肢体语言传递着,引导着,课堂中的每一处生成都充分体现了支老师的教育机智。)

  2、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生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一起读。

  师:这里写了整整一天,从早到晚。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时间溜得无影无踪。在平常的日子里不知不觉就不知去向。

  师:这段话与上面的那些句子有关联。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多少人在糟蹋时间,谁来读一读。已经读过的把手放下。

  个人读——集体读

  师:“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凝然指怎样的眼神?

  生:发呆,呆呆地望着。

  3、学习课文第四段。

  师:下面这一段是作者用笔最重的一段。

  学生个人读——教师指导朗读。

  师:读到这作者觉醒了没有?把作者的觉醒读出来。作者为什么要连续说两次痕迹?游丝是怎样的痕迹?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生:蜘蛛网一样的痕迹。

  师:读一读作者觉醒的话。(请一学生读)

  师:非常沉痛地责问自己,读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责问责问自己。(再读)

  师:我赤裸裸地来到世界,我懂,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都是光秃秃的。那我赤裸裸地离开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没有给世界留下痕迹就走了。

  师:22岁就写了这样的文章,如果朱先生就写了一篇文章,到现在,算不算赤裸裸?

  师:过十一、二年后,你们能写这样的文章吗?是啊,我们每个人应该时时关注自己,做到努力勤奋。(再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读了半天,朱先生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朱先生想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生:我觉得朱先生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的同时,也要坚强。留给社会痕迹,利用时间,充分用时间来做一些事情。

  师:有更深的意思吗?

  生:朱先生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

  生:朱先生让我们懂得人生的哲理。

  师:人生,是啊,不但让我们要珍惜时间,更重要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带着这种感悟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支老师恰到好处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思,让学生的情感与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相融合,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学生在支老师的引导下,从书中读出了自己。

  四、升华情感,心灵倾诉

  师:学习了课文我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每个人都说时间不够,拿出笔来写一写。写得简简单单,最好写格言,我们背诵过很多名人的格言,我们自己也能创作我们的格言。

  学生自由书写格言。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生:人生要有痕迹,时间就像泼出去的水,一去不复返。

  生:生命一去不还,让生命焕发无限价值和意义。

  生:生命如杯水,你是喝它呢,还是将它倒掉。

  生:生命有限,你要珍惜、努力,才不会懊悔

  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生:我站在浪费时间人的身边,乞求他们不要浪费时间。

  生:时间随地球的旋转而流逝。

  生:有的人,死得如鸿毛;有的人,死重于泰山。

  生:时间如笔,你想写上辉煌,还是放下笔,让它搁置。……

  师:为生命画上一笔,不管是辉煌,还是渺小,那也没有虚度光阴。你们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下课——

  (在支老师的引导下,那一句句格言,都是学生的朗读感悟,这也正是体现了学生学习本文的价值。达到语言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一)激趣设疑入课

  课前二分钟交流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师:(出示中朝边境图,简介抗美援朝)

  同学们,课前我们交流了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大家请看,这是中国与朝鲜的边境图,朝鲜与我国东北地区接壤相邻。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对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经过两年零十个月的激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战争结束了,但我们又怎能忘记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血洒疆场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深爱的长子——毛岸英。和众多普通战士一样,他的英魂永远留在了朝鲜战场,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让我们满怀着心中的哀悼和崇敬,齐读课题。

  生:(初步进入情境,满怀深情的读课题)

  (二)展学评导定教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主席共收到了几封电报,每封电报的内容是什么?

  生:第一封电报主席得知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

  生:第二封电报的内容是彭老总请求把岸英遗体运回国安葬。

  生:第三封电报的内容是朝鲜首相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师:收到第一封电报后,主席心情怎么样?

  生:(不自禁地同声回答)悲伤

  师:收到第二、三封电报后,主席的心情怎样?

  生:主席的内心很矛盾,最后做出了把儿子葬在朝鲜的决定。

  师:(师手指课件)同学们,我们抓住三封电报引起的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这条线索,把我们所说的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一说。

  生:(看课件总结主要内容)

  师:像这样,抓住中心线索串联各部分内容,是总结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去感受主席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

  (三)读解感悟明意。

  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并把自己的感受简略地批注在旁边。

  生:(自读自悟,很多学生在埋头写批注)

  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细读析路品语

  师:在主席收到第一封电报后,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毛主席失去儿子是那么伤心,白发人送黑发人啊,同时也知道了主席是多么的爱他的儿子。

  师:是啊,父亲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失去孩子的毛泽东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此时,他也只是一个疼爱孩子的老父亲啊,他也有着普通父亲的感情。

  师:谁再来读这段话,读出老人内心的悲痛。(指名读)

  师:你让老师看到了一位心碎的父亲。这一段是对主席的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

  师:作者正是通过对主席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了主席内心的无比悲痛。

  生:我最受感动的句子是“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从这里我知道了主席不愿意相信自己心爱的儿子真的牺牲了,体会到主席失去儿子后悲痛欲绝。

  生:我也被这句话感动了,从这里我知道毛主席和他的儿子分多聚少,但以往的分离他们都能再团聚,现在儿子却永远离开了他,毛主席感到震惊,不相信这是真的,说明了毛主席失去爱子万分悲痛。

  师:“那一次次的分离”指的是哪些分离,请联系上文读一读。

  师:毛岸英从小与父亲聚少离多。他1922年生于湖南长沙。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后来,由于地下党组织被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受尽了苦难。1936年,毛岸英到苏联学习,曾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

  师:岸英怎么会回不来了啊,这位老父亲不愿相信、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啊。他的心在颤抖,让我们再读这段话。(指名读,学生读得真情投入)

  师:这段话是对主席的什么描写?

  生:心理描写

  师:作者正是通过对主席的心理描写,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主席内心的无比悲痛。

  生:还有一句话让我感动。那就是:“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的喃喃着。“情不自禁”就是抑制不了自己的感情,我体会到主席万分思念自己的儿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就呼喊爱子的名字。

  生:我觉得“喃喃”这个词也表现出了主席特别悲痛。

  师:你能解释一下“喃喃”这个词的意思吗?

  生:“喃喃”就是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说明主席思念太深,伤心过度,才不由自主的低声呼唤儿子。

  师:是的,这位失去孩子的老人,也许因为正是因为思念太深,他的眼前出现了幻影,爱子出现在眼前,他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低声呼唤儿子的名字。每一声呼唤,都是老人内心的痛啊!谁再来读这段话,读出老人内心的悲痛,(指名读)

  师:你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在流泪的父亲。“岸英!岸英!”这是对主席的什么描写?

  生:语言描写

  师:这短短的语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主席深深的悲痛。

  师:(课件出示刚才学生交流的句子,回顾每一句的描写方法,师边板书边小结。)作者正是通过对主席“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毛泽东,一位有情的父亲。

  师:孩子们,在人的生命中,痛心,莫过于生离死别。在主席的一生中,却品尝了太多失去亲人的痛苦。请大家看一组资料。

  (在凄婉的音乐声中,师读主席失去五位亲人的资料)

  师:如今,年近花甲的毛泽东又失去了挚爱的儿子,老年丧子,那是怎样一种剜心的痛啊!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象,用心走进这位心在流泪的老人。

  (音乐凄惨而优美,老师投入真情地范读学生交流的让人感动的语句。)

  (很多学生被感染,课堂气氛凝重,有些孩子落下了泪水。)

  师:这是一位心在滴血的父亲啊,这位年近六十的老人承受的是撕心裂肺的痛啊。谁再来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学生全情投入,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师:谁能用一个词概括主席的心情?

  生:伤心

  生:痛苦

  生:悲痛

  生:悲痛欲绝

  生:撕心裂肺

  生:痛不欲生

  ……

  师:失去儿子,主席和所有的父亲一样痛不欲生,他也有着常人情怀。(师边说边板书“痛不欲生”、“常人情怀”)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

  10月20日下午第一节三年级《花钟》钟蕙广西省南宁市滨湖路小学

  课前互动

  师:孩子们,钟老师想和大家聊一聊,大家有自己喜欢的花吗?我喜欢凌寒独自开的梅花,我喜欢它这样不畏严寒的品格。

  生:我喜欢荷花。

  师:什么样的,能像老师那样说吗?

  生:我喜欢桂花。

  师:能不能用一个词

  生:黄黄的桂花

  生:我喜欢牡丹花

  师:怎样样的牡丹花?

  生:很漂亮

  生:我喜欢蒲公英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一吹它就能散发种子

  师:女孩子呢

  生:我喜欢菊花,尤其是秋天的菊花

  师: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秋风一吹,它就在秋风里翩翩起舞,非常美丽

  师:我觉得你也是个很美的女孩。

  上课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很多花,看看大屏幕,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师:鲜花朵朵向日葵向着太阳绽开笑脸,蝴蝶花张开翅膀翩翩起舞,梅花却在寒风中送来缕缕清香孩子们喜欢吗?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花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一起读课题

  生:花钟。

  师: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生:花钟是什么?

  生:为什么起名字叫花钟?

  生:花为什么能是花钟呢?

  师:花和钟怎么联系在一起,花怎么成为花钟呢?同学们读书有疑问很好,在心里记下你的问题,能不能在书里找到答案。自己读课文,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文中生字认识了吗?

  

  欣然怒放暮色干燥

  淡雅昆虫传播

  吻合一致

  师: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词语。

  生:自己读词语。

  师:都会读了,去掉拼音,谁做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他做小老师,读对了我们也跟着读。

  生:欣然怒放暮色干燥

  生:淡雅昆虫传播

  生:吻合一致

  师:一起读读单个的生字,比一比,谁最准确

  

  师:生字也读准了,很好,老师自己读时,发现有几个句子不容易读好,不知道你们读得怎么样?

  

  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师:有几个多音字,还有长句子,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读句子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师:停顿很不错,句子也读通顺了。还有谁读

  生:我想读第二句: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师:孩子你的声音很动听,句子也流利,但是这里有个多音字,结出种子,当它表示结出种子时念结(一声)。还有一句谁读。

  生: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师:这个句子的确有点难读,不急,听老师读一读。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你还能再读读吗?

  生: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师:再多读几遍相信你能读得更好,有进步了,孩子,全班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师:孩子们,以后我们再读长句子时,像这样注意停顿,一定能把句子读好读通。你们再读课文,有信心把句子读得更好吗?

  生:有。

  师:遇到长句子像刚才那样注意停顿,开始读。

  生:自由读书。

  师:孩子们,感觉这回读书比刚才更好了。课文读到这儿,想一想你刚才想问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刚才你想问什么,现在明白了什么。

  生:我刚才想问花为什么和钟有关系,我明白了花开放的时间和钟上的时间一样。

  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能表示不同的时间,这是你读懂的。

  生:我问的是为什么课题叫花钟,读了知道了,你看到什么花开了是几点钟。

  师:花可以表示时间,所以课题叫花钟。

  师:是的孩子们,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书我们找到了自己问题的答案,也读懂了课文内容。那么不同的花分别在什么时间开放呢

  师:默读课文第一段哪个句子写了这个内容,用波浪线画下来。

  师:有些孩子已经画完了你们画了哪个句子?谁来读一读。

  生: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师;你们画的也是这个句子吗?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注意课文介绍了哪些花开的时间?

  生(齐读)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师:孩子们读了这个句子,我们不难发现课文介绍了9种花开的时间,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写时间的词,你们有什么发现?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生:读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个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作者写时间的词语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早到晚把这9种花开的时间写出来了。你还发现什么?

  生:这些都是写时间的词语;

  生:我发现了写时间的词语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

  师:这样我们读起来更富于变化,更有节奏了。你的发现真了不起。有的词加了左右表示什么?

  生:表示大概的时间。

  师: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啊,通过观察作者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的。再看看这个句子,你发现还有写什么的不同?

  生:写花开的样子不同。

  师:你们发现了吗?

  生:发现了。

  师:真了不起啊,真会读书啊,一眼就看到了。看老师把写花开的句子变成了一首小诗,看作者怎么写花开的。

  男女生轮着读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薇绽开了笑脸

  睡莲从梦中醒来

  午时花开放

  万寿菊欣然怒放

  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夜来香

  八点开花;昙花

  含笑一现……

  师:课文写9种花开,用了9钟不同的写法,你喜欢哪一种,选择一种和你的同桌交流。

  生:我喜欢牵牛花,因为作者写牵牛花像紫色的小喇叭,写得很生动所以我喜欢。

  师:你觉得这样写花的方法很生动。还有谁喜欢这个说法的,想补充吗?

  生:牵牛花像喇叭,所以我喜欢它。

  师:孩子们,见过牵牛花吗?

  生:见过。

  师:我们一起看看,这就是牵牛花。它像什么?

  生:喇叭。

  师:真像紫色的小喇叭,作者用吹起紫色的小喇叭写出了它开花颜色和形状的特点,多有趣呀,想读吗?你能不能作出小喇叭的动作。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师:谁的小喇叭还吹得更漂亮一些呢?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师:你这朵牵牛花开得可真漂亮。还有其他喜欢的吗?

  生:我还喜欢睡莲,因为作者用了拟人手法,写得很美

  师:作者怎么写的?

  生:因为作者写了跟人一样从梦中起来,人也会做梦。

  师:睡莲做了什么梦

  生:美梦。

  师:从美梦中醒来的睡莲一定很舒服,你能读一读吗

  生:睡莲从梦中醒来。

  师:真是一朵美丽的睡莲。

  生:我喜欢蔷薇花,因为说它绽开笑脸,把句子表达更加生动。绽开笑脸就是把它样子写出来了

  (板书绽开笑脸)

  师:孩子们,我们也来展开自己的笑脸,比一比,谁最美,都很美,带着这个表情读。

  生:我喜欢昙花,他把昙花比作了人。

  (板书含笑一现)

  师:同学们,谁知道昙花开放的特点?

  生:昙花开放的特点是时间开放很短暂。

  师:“一现”说明什么,是写时间很短,哪怕很短,也要含笑开放。

  师:我们生活中有个成语也是写的昙花这个特点。是什么?

  生:昙花一现。

  师:人们用这个成语形容一些事物出现时间。记住这个成语了吗?

  生:我喜欢烟草花,因为作者把它比喻了人,说它从暮色中苏醒。

  师:这样写法很生动。还有吗?

  生:我喜欢夜来香,它在八点开花,因为八点正是人们散步的时间。让人们来看它开花。

  师:夜来香八点开花,短短四个字也告诉我们花开了。你能像其他花一样,用一些词语把它开花的样子写出来。说一说它怎么开放的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