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读后感
“主观是思想的表现,时有狭隘;而客观是度量一切的标尺。从主观超脱至客观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题记
《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小说界的先驱之作;作为刘慈欣的代表作,它也极富表现力地阐释了这位泰斗的宇宙观。这篇小说属中长篇幅,以末日时代为背景,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刻画了在灭绝威胁下科学家、民众与政府的不同形象,同时细致描摹了人心的暗流涌动。
初读此作,但觉亮点在于故事宏大的背景结构与人物细致的心理描写。此二者确为刘慈欣的拿手好戏:气势磅礴的情节确实给予读者放开格局、耳目一新的感觉,细致的心理描写有效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刻画了人物形象,予人以更具象的真实感,引人入胜,摄人心魄,予人沉浸式的体验。刘善于把高潮叠起推向顶峰再骤然落下,随即幡然落幕。此文恰为点力:在地球即将脱离太阳系星云时,人心的脆弱使许多人动摇了逃逸的决心,天真地相信了留在太阳系没有危险的说辞,发动暴乱屠杀尽良知的人们。就在人类失去最后一位理智者时,太阳系的毁灭爆发了,随即故事落下帷幕。
虽然刘的技艺已经营造出了“山回路转不见君”的渺远意境,予人以无限遐思——极致的主观震撼;但再读之下,我却品味出了更深层次的思想,那才是这篇小说真正的亮点与魅力所在。作为一篇软科幻作品,它做到了许多硬科幻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奠定整个庞大、深刻、丰富的思想基调。,刘慈欣继承、发展了阿瑟。克拉克的风格,运用易懂、平实的语言讲述深刻、波澜壮阔的故事。曾有美国的科幻巨匠为刘慈欣做过一句精辟的总结:,他总是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冷静而客观地描述整个过程,精确地可怕。的确如此。作品的引子部分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怀望过去,用前人的经历反映了地球所经历的巨变;这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场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行文时,作品看似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环境变迁,实则暗用第三视角客观地描绘了一位普通人在面对重压环境逐渐迷失的心路历程。第三视角就是所谓“观察者”的角度。刘慈欣挣破主观思想的束缚,进入了客观的更高层次,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他对人与社会的深刻思考。作品中,人们在初陷困境时团结一致,但随时间推移,却逐渐有人走向了疯狂的极端;这里作者就用一个人的行为来反映人性的表现,阐释了他的伦理学观点:“个体在接受环境压力时,会放大性格中的不同点,最终走向不同极端”。这样的思想用主观很难完整深刻地表现出来,但刘慈欣把客观融入了主观,或换言之把主观升华为客观,从而用主观想法表达出了客观的深刻道理。这就是这部作品所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站在主观的角度确实能获得感官上的享受,但视线终究受阻,只能看见事物的一小部分;而立于客观的角度方能纵览全局,透析事物本质,从而能在主观上随心所欲,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许,这就是刘慈欣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