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读后感

散步读后感(精选22篇)

  导语: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散步读后感(精选2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散步读后感 篇1

  今天我们学到散步这一课了,老师叫我们先读课文。看完后我深受感动。本来散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我们一家几乎每天都散步,但看到这篇文章,我的心酸酸的。

  《散步》一文主要写了作者、老母亲、妻子和儿子一同出去散步的事。在散步的过程中,体现了他们一家的其乐融融、互相帮助、互相关怀,更说明了亲情无价。

  在散步时,作者的母亲和儿子发生了分歧,因为作者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对老人来说是比较方便的。而作者儿子却要走小路,因为走小路有意思,在路上也可以玩一玩。但是,作者毕竟是一家之主,所有的人都得听他的。作者考虑到母亲体弱多病,应当顺她的意。所以作者决定委屈儿子,因为作者陪伴他的时日还长。作者便说:“走大路”。然而,出于对孙儿的爱,就决定走小路了。

  从这件开始由意见分歧到因为作者对母亲的孝心和母亲对孙儿的爱而意见一致的事,充分说明了他们一家人是多么和睦。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作者对母亲是多么孝顺,而我呢?当母亲累了时连端上一杯茶都做不到,我实在是太惭愧了!

  通过这篇课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看到了家庭中不能没有亲情,生活中不能缺少融洽、和谐的气氛,这样,当我们在竞争的压力包围中回到家里,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和解脱。和谐的家庭是我们最好的避风港!

  散步读后感 篇2

  《美学的散步》,收录了宗白华先生关于美学和艺术学的论述及另外33篇小品文。关于美学和艺术学的论述,是作者在大学期间给学生授课的讲稿,内容十分抽象,属于纯理性的范畴,其与物质可感的现实世界相隔甚远,是高度的概括,需结合具体的实体或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去理解,非仔细研读而不能得其精要。33篇小品文,有关于美与艺术的散论,有关于诗歌的通信,也有为书籍所写的序言和演讲辞。涉及到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建筑、音乐、绘画、书法、诗歌等等。宗白华先生精通美学和哲学,其对于艺术的探究,有自己独到的理论和建树,将美学和艺术的观点与社会生活和人性思想相结合,以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文字剖析了艺术与美和现世生活的关系,给人的精神世界吹去了一股清凉的风,带来了温和的美的享受。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美的追求。远古时代人类就知道以树叶蔽体,知道在器物上雕刻花纹,说明人在天性中本能的就有美的意识和向往。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人类对美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将美上升到了理论的层面专门来研究,可见,美不单是一种艺术上的实践,更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建构。从表现美,到以美的理论来指导美的实践,在这个相互作用交替往复的过种中,人们提升了对美的认识,领悟了美的本质。个体意识的觉醒必将影响到群体,既而推动整个人类意识的进程。美就是这样生发而来的,它不断的以新的形式出现,不断的得以校正和发展,成为一个又一个历史时期的印迹。可以这样说,美丰富了历史,也丰富了人类的心灵。

  谈到美,必然离不开艺术。艺术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以生存必需和本能为基础上的人类精神的高地。在这个高地上,人类能够体验和感觉到生命的快乐,进而醒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音乐、舞蹈、美术、文学,这些无疑普遍地给人以精神和灵魂上的洗礼。艺术是最能直接表现美的,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我们欣赏一幅画,说画得漂亮,这就是美的最直接地流露,我们感受到了它,画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反之,我们说某部电影演得一团糟,就是对其艺术价值的否定,认为其“不美”,也是对美的评判。

  但是,人毕竟不是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艺术当中,更多的时候,人是生活在现实的工作和劳动当中的,与柴米油盐为伴,和喜怒哀乐为伍。因为个人受教育程度以及际遇和心境的不同,对美的感受和认知程度自然迥异。但是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一直在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好是本质,条件要富足优越;美是形式,外在要高尚优雅。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要走。但是不论条件是好是坏,美的内核取决于人的认识和内心的操守——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这个古训早已被世人所接受。心灵的美,才是本质的美。也只有心灵的美,才有可能谈及对美的发掘和升华。

  在生活中,人们不断地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最终是为了传播美。对美的感悟和投入越多,个体的生命也就越觉得幸福和有意义;当点点滴滴地美汇成了江河,当善意和良知成为人们行为的首要,人类社会才能融洽和谐,世界才能实现和平与大同。

  散步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认真阅读了莫怀戚的散步,感受颇深。其实莫怀戚的散步,说的是一件家庭中非常小的小事,就是一家三代人散步——儿子背母亲,母亲背儿子等细节,但是通过他的描述,我们能感受到一家三口的浓浓亲情,非常温馨和美好,让人回味无穷。

  读了莫怀戚的散步,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的教育成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尤其是很多富二代,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缺失,家庭教育没有到位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个,父母是有很大的责任的。那为人父母的,该怎样在日常生活中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言行教育引导孩子?莫怀戚的散步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其中莫怀戚的描述的陪母亲、携妻子散步,从犹豫该走大路还是小路到决定背起母亲走大路等,无不表现出对年长母亲的关爱呵护,以及对幼小儿子的教育和引导。

  另一个,我们还可以看出做子女的很重要,肩负着家庭和谐的重任。现在物质条件虽然好了,但是人情却更为淡漠了。有的子女和同事朋友跑的比父母要勤。人间亲情还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莫怀戚的散步告诉我们,尊老爱幼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一直延续下去。父母其实不需要你为他们做很多,哪怕是春天里的一次散步,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孝顺。

  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导师。莫怀戚的散步中主人公给孩子言传身教,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相信,主人公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如他孝顺父母一样来孝顺他。而我们每个人只有都做到了家庭的和谐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世界也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散步读后感 篇4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五千年中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孝顺父母的故事数不胜数。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那二十四孝的故事。读后,心里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形容。现代也有。

  前不久,我读的一篇文章——《散步》就展现一个大家庭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的故事。它大概讲述的是三代四个人一起去散步,他们散步的时候,发生了一点小争执,老 母亲想走大路,大路平坦,走着稳。儿子想走小路,小路风景好,有意思。“我”夹在中间。想了一会,决定走大路。老母亲心疼孙子,也要走大路。小路上,小男孩说了一句—“前面也是妈妈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儿子”。啊。一家人显得那么和谐,温馨,令人羡慕不已。

  《散步》是的主题就希望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会继续发扬光大。柯尔特认为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我也认为这样,可是现在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少,因为要钱,总腾不出时间去和自己的父母去相处。更别说像《散步》那样在路上悠闲的散步了,一家人在一起开心的谈笑。可怜天下父母心,总想和自己的孩子有多一点的时间聊聊家常话。想一想,我们真的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小时候妈妈为自己孩子无私奉献,长大还是,永远都是。母亲永远都为自己的下一代奉献。有时候,家里难勉会发生一些分歧,要多体谅体谅自己的父母。做事要多想一想。

  《散步》这篇作者借散步时出现的“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和几处传神有趣的细节描写,逐渐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两对母子之间互敬互爱,和睦融洽的关系,浅显而又深刻地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前面也是妈妈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儿子”,这句稚嫩的语言,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让人感到这个孩子的天真,可爱。

  在现在的社会影响下,小小的孩子都精明得不得了。刷个碗都要钱,干什么都要钱,没有钱免谈。没有以前那么天真了。难道社会越进步,孩子的天真就要被剥夺吗?应该好好检讨一下了,给孩子一个榜样。

  散步读后感 篇5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散步》这篇文章,使我感受到了一种对生命、对亲人朴素而真挚的爱。

  这篇文章用优美而抒情的语言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做着、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里散步。起初母亲不愿意出来,但出于对儿子的信服,年迈的母亲也走出了家门。一路上欢声笑语,活泼可爱的孩子带给了大家欢乐。迎着春风,踏着青草地,一家人其乐融融。可分歧偏偏在这个时候发生:母亲要走平顺的大路,而儿子要走小路。作者经过考虑,准备听从母亲的意见,但母亲又改变了意见,陪孩子走小路。特别是最后作者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小心翼翼的过小桥的那个情景,更是让我体会到了亲人之间那种浓浓的爱意。是呀,有时候,这爱,这背上的重量,就相当于是整个世界!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一年前的一件事: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去野生动物园游玩。一路上,我这里跑跑,那里瞅瞅的,爷爷奶奶嘴上说我调皮,但是还是笑的合不拢口。动物园中,一座很高的悬桥,我一见立马高兴起来,拉着爸爸的手就要上桥,奶奶却犯了难,不敢上去,因为她有恐高症,年龄又大了。爸爸正要拉住我,却被奶奶制止住了,“好,我们过桥吧。”奶奶奶笑着说。“看,奶奶,这里多美啊。”“对,对,很美。”其实她一点也没看到景色,只顾着看着脚下极为小心的走桥了,并且额头上也冒出了豆大的汗珠。妈妈也急忙上去扶着她。从这件平常的小事中,看出奶奶对我的爱以及爸爸妈妈对奶奶的爱是多么的无私啊。

  《散步》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亲人之间的爱是无私的,更使我感受到那种情感平凡中见伟大。

  散步读后感 篇6

  《美学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书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作者是宗白华先生,因为作者是个诗人,所以整本书的.主要风格是诗意浓厚,闲适舒缓,令人读起来非常有趣味,不会失于泛泛而谈,但又不至于过于深奥难懂。

  当你翻开这书时,便会想全心全意一气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间会有任何间断,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令人拍案叫绝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读有助于对这本书里的所有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其中东西方文化碰撞有更为深入的把握。当我真的如饥似渴地将这本书狼吞虎咽般读完之后,还是手不释卷。于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细细地将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采用了通读和精读两种方法。通读只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全书风格上讲,文笔优美,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闲适。从其内容来说,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学蕴于其中,不会艰涩难通,但是你也不能马上获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处好景致时,便要驻足细赏。《美学散步》这部书就是这样的,行到思想灵光闪现处,要静下心来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这一功夫是后来在细读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出来的。

  今还记得里面有引用李丽对宗白华《美学散步》的评论,她是这样说的:“‘散步’当中有古老周易演绎我们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直观、感知和体验;有禅宗以净的心去体悟观照万物的境界;有老庄、玄学追求的灵气飞扬的思辨智慧;有亚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逻辑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经验主义哲学中对感官体验的重视;有康德把时空作为人类感知方式,把心灵作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见;有黑格尔否定的思考的辩证思维;还有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中为人们普遍运用的比较中见同异,同异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丽精警的评价,而且她表达的是那样的紧凑。

  散步读后感 篇7

  散步从本意来说就是走路,而读完《散步》这篇文章,我有了更深的了解。

  作者笔下的散步,写出了他和家人的一次散步,因为一次不同的意见,让作者明白了家人在一起的温馨场景。在一个路口有了分歧,妈妈要走大道,孩子要走小道,我为了再陪伴妈妈,忍着走了大路,而妈妈却为了自己的孙子走小道,我背着妈妈,妻子背着儿子,一步步的向前走……

  我身上也发生过这种事,在一个安静平和的周末,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吃火锅,有肉有菜,可能是没来得及买,我最爱的金针菇只有一点点,我只能大海捞针似的在锅里找,而我和奶奶同时夹到了金针菇,那时我还小,在我眼中没有我让人,只有人让我。这时爸爸让我把金针菇给奶奶,可我还是不听,心想:为什么,这是我先夹到的,就要我自己吃。爸爸见不管用,狠狠地训斥我,一把把我的金针菇抢下来,给了奶奶,我表示不满和气愤!因为我们都是人,谁吃还不是吃,为什么从我这拿,到了嘴的鸭子飞了,谁不生气呢?这时奶奶把金针菇给了我,对我说:“岐岐,金针菇你吃吧。”爸爸见此景对我说:“看你奶奶对你多好,那你吃吧,下回别跟奶奶抢了,要懂得分享。”

  虽然这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通过《散步》这篇文章联想到此,忽然在我小小的内心感受到一股暖流,这就是家人,这就是亲情,这就是幸福!如今我再也不跟奶奶抢了,因为我知道奶奶爱我,我们家人都很爱我,现在“谦让”成为了我们家的家风。

  散步读后感 篇8

  身为厨师能够写出如此的文字是让我敬佩的,因为跨界真的很不容易,可能让一位厨师拿起厨刀是很容易的,但是让厨师拿起笔杆是有挑战的。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到他对食物、食材、文字的情感,对生活的情感,这些都能够感受到,是稳稳的,暖暖的感觉。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匠人精神,对一件事情的执着与用心,在作者身上真的都能够体会的到。而且我很喜欢这样的精神,虽然说这样的精神有的时候会被我们以为是不懂得变通,但这种执念是我们现在缺少的,如果说我们多了一份这样的坚持与坚韧,应该生活的更加幸福。

  里面提到了很多日本的食物文化,而且作者也同意,日本的很多食物其实都是舶来品,但这些舶来品却能够成为日本的代表特色菜,这是为何,是日本的包容性,也是日本对文化的接受程度,改良程度,还有就是对一件事的追逐与执着。其他民族的食物进入本民族之后可能会被排斥,或者进行改良,到了一定的阶段可能就直接融合进入本民族,这是非常正常的。

  日本很有趣的就是能够将舶来品融入本民族之后又能够精益求精成为本民族的骄傲,这一点真的非常的佩服,这也是日本独有的特色。

  我自己比较喜欢日本的饮食文化第一是感觉比较的健康,我们也都知道日本是全世界比较长寿的国家,而这种长寿和生活习惯肯定是分不开的,那么饮食是生活习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有一点就是对食材的最大利用,同样还有的是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当然每个民族都是有的,但可能我比较喜欢日本式的礼仪与文化。

  食物属于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这一小部分也能够看出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散步读后感 篇9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家人散步的事,内容好比较浅,但仔细品味,会感觉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

  文中多次提到我背起我的母亲,然后我的妻子背起我的儿子,这两种情况都是母子俩,写小时候妈妈背我、照顾我,等我长大后该我背妈妈、照顾妈妈了。也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

  从今天的春天来得太迟了和以后,我能体会到在这个冬天,很多老人都没有挺住,就去世了。然后,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就是我的母亲在度过冬天时,忍受到了痛苦,受尽了折磨。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作者的母亲有可能在这个寒冬挺不住了,也有可能在下下个寒冬挺不住了。母亲很有可能随时离开我们身边,所以我们要去多陪她。

  当母亲老了,没有力气了,早已习惯听从她的儿子。她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的父亲,妻子也总是听她的。写出了父亲就是一家之主,相当于家人围着他转。他背上他母亲加上妻子背上儿子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也被文中那个温馨的家庭所打动!我希望在生活中能拥有更多更多这样的例子!

  散步读后感 篇10

  作者莫怀戚选取一件平凡的小事,通过一家三代人散步——儿子背母亲,母亲背儿子等细节,以小见大,不经意间,写出了一家三代人之间的浓浓亲情,道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让人回味无穷。

  课文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言行教育引导孩子。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师,英国教育家巴特勒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长期的根深蒂固的,其成人后的种种习性,80%来自父母早期的影响和教育。课文从初春陪母亲、携妻子散步,到决定“走大路”,“背起母亲”等,无不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关爱呵护,以及对儿子无言的教育和引导。与时下一些不承担赡养老人义务的人相对照,其对下一代的影响引导是不言而喻的。

  课文还揭示了另一个问题:社会和谐的动因。人是组成家庭、社会及人类世界具体的表现形式,人间的亲情,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完美和谐,都离不开人的责任——对生命,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是要老的,而老人是需要赡养的,是需要情感与安慰的,但更需要对生命的珍重和人格的尊重。但这一任务需有谁来承担?他的儿女们。孩子是家庭的成员,是未来和希望,他们需要呵护,需要教育引导和健康成长,而父母就是镜子,就是导师。因此可以说,尊敬长者,爱护子女,同时有责任心地完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如果每个家庭都若此,社会就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融洽,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切向钱看,为了金钱利益父子成仇,夫妻离异,兄弟反目成仇等等违反亲情、人伦、道德的现象司空见惯的情况下,家庭美德,人间亲情还有无存在的必要?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文明的向心力。中华民族要发展,要实现伟大的复兴,没有人间亲情,缺少家庭和睦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是万万不能的。

  因此,每个家庭必须从现在,从自身做起,摒弃功利思想,从尊老爱幼、教育好下一代入手,发扬传统美德,以责任心、爱心为建立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出一份力。我呼吁每个家庭,到了春天,都和家人一起散散步吧。

  散步读后感 篇11

  今天晚修的时候看了龙应台的散步。不得不说,写的真是好,凡是能够引发多方面思考的都是好文章。这篇散步很有趣的地方在于题目是散步,但却用很少的篇幅描写了和母亲一同散步的情景,但却用了散步这个题目。不得不说,是因为她自己本身说过抒情的文章不单单是把感情发之于外,其深刻性表现在思想和感情上。我认为,这篇散步的命名是因为感情足够的深。像出题人犯二,说之所以要这样命名,是为了做铺垫。受不了这种鉴赏能力比死海还低的水平。

  这文章我看完后一直在想,现在普遍的421家庭,未来万一父母得了病,独生子女来不及转换角色,一边要工作,一边要照顾老人直到病好。如果时间短还好,时间长就会出问题了。这个问题我愣是想了好久都想不出个计策。呀,实在是棘手啊。

  散步读后感 篇12

  《散步》通过一家祖孙三代,在一次日常散步活动中,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包容、相互支持扶携的故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生动地描述了一幅扶老携幼、幸福温馨的动人画面。

  每个人都有年幼的时候,每个人也都有年老的那一天,幼年人和老年人都是在身体和心理上最需要关心和爱护的特殊年龄阶段的弱者。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们,深知尊老是我们的义务,爱幼是我们的责任,老人和小孩就是我们要背负的“世界”。唯有义不容辞地扛起扶老携幼的重大责任,我们才能拥有温馨的家庭、和谐的世界。

  散步读后感 篇13

  散步这个名字起的很平常,但它内容却是不一样的。

  当读完这篇课文后。我也在想如果奶奶还在世,那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我的奶奶是个慈祥善良,心思细密的人。记得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想吃鸡蛋,每天早上都要吃一个鸡蛋。奶奶每次都给我煮两个鸡蛋,旁边笑眯眯地看着我吃。经常会说:“沛涵,多吃点,多吃一个鸡蛋,就长高一厘米。”那时我每次都听奶奶的话,多吃一个鸡蛋…慢慢的长大了,鸡蛋吃腻了,就再也不吃鸡蛋了,想一想都不舒服。

  过了几年,爸爸考到了北京来实习,把我和妈妈也带了过来。没过多久,奶奶也跟来了,我问奶奶:“奶奶怎么来了呀?”“现在我的小妞妞在这儿呀。”她笑眯眯地说。在我的印象里,奶奶总是笑盈盈的。直到…奶奶因为干活太多了,累倒了。医生说病的很严重,要住院。经过我们的百般劝说,她终于抛开了经济问题,答应住院。可没过多久,放学时间她又出现在幼儿园门口,“您怎么来了?是奶奶的病好了吗?”奶奶又是笑盈盈地说:“我的病好了,你爸爸妈妈还要上班,太累了,奶奶总想在放学的时候看到你笑眯眯的,蹦蹦跳跳的出来。”被爸妈发现后,又送回到医院去。走前还不忘对他们说:“早上记得煮粥喝,别因为时间太急了,忘了做老带孩子出去吃,对身体没好处。”……

  三年前,奶奶实在经不住病魔的袭击,安详的走了。那一天,全村的人都来给她送行……

  如果在梦中,我会梦到奶奶牵着我的手,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她曾经生活过的村子里散步。

  散步读后感 篇14

  《散步》是一篇散文,人物有我(作者)、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祖孙三代、母子四人,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一家人在一起散散步。母亲年老多病,但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妻子默默无闻,儿子活泼可爱。我和母亲在前面走,妻子和儿子在后面走。儿子突然说:“瞧,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真逗。”在拐弯处我为难了: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他们都看我的选择,我思考再三,决定走大路。因为我陪儿子的时间还长,陪母亲的时间较短,我说:走大路。

  但母亲却改变了注意,要走小路。我说小路不好走,有水沟。母亲说:小路花草多,过不去时你背我,就像小时候我背你过河一样。果然过水沟时,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一路欢歌笑语,开心极了。真是:

  祖孙三代去散步,敬老爱幼惜亲情。

  相互关爱促和谐,血浓于水融坚冰。

  散步读后感 篇15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美学,文字清新淡雅。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自己从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学论文中精选出来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个部分:其一,主要是总论的谈美的问题和文艺中的空灵与充实;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学思想的营养,体味中国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庄子的散文、魏晋的人格美以及中国诗、书、画、音乐的艺术意境;其三,主要是对外国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评论以及诗歌方面的专论。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一个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关,也可以说景色的美否是由心来决定的。心也会限制视野,但同时,洗涤、净化过的心灵也会因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广阔的世界。我们从外界的事物上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对美的感悟,从而在再次面对着世界时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彻。生命就是美。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个主观判别,不是属于事物的属性。美永远是主观世界里特有的产物。因此,我们也不能说美是什么,只能说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说,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给人的感受。生命带来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美。

  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感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是生命的节奏和对人生的关怀。就像刘小枫总结的:“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美学散步》中每篇文章皆是珍奇的宝石,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辉,或论诗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乃至代表着整个宇宙之美的事物,“愿每个心灵丰沛的人都能读一读他”。

  散步读后感 篇16

  《散文》这一课描述的是发生在子女三代之间的故事:一家四口人,爸爸、妈妈、儿子以及爸爸的妈妈在野外散步,却因选择道路而产生分岐,但奶奶为了孙子,走了孙子的道路,那条路十分趣味,而奶奶无法步行的地方就让她的儿子背她……

  应对这篇文章,爸爸、妈妈以及我各有不一样的感受。我就根据这篇文章看出一则很简单的道理:尊老爱幼。文中的爸爸“尊老”,依着自我的母亲,而委屈了自我的儿子;而文中的奶奶则“爱幼”,虽然自我身体已年迈,但为了孙子,选择了小路,这明显地体现出人世间的一种爱。

  而爸爸根据这篇文章联想到了自我:爸爸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奶奶,从老家来到南京,而爸爸感到十分惭愧,并没有做到文中父亲那样总想到母亲。爸爸说:“当我和你的奶奶在繁华的都市散步时,我只是快快地走着,而她却只紧紧跟在我身后,顾不着观赏在霓虹灯四射的街市,生怕与我走丢。”

  最终是我的妈妈,她站在了母亲的角度:每个母亲都拥有一种伟大的爱,胜过了朋友之间的爱,胜过了丈夫与妻子的爱,胜过了上帝对世间万物的爱,那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世上每一位母亲都会对孩子无私付出,不管身体是否已年迈,思想是否已迟钝。

  我想,这篇文章正是阐述了这种道理,这种人世的亲情。

  散步读后感 篇17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文章在选材上颇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在这个三代人的家庭里,我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每当家庭出现分歧的时刻,我总是主动地站出来,消除分歧,维护团结,增进亲情。我家要到田野上散步,可是母亲不想去。原因是母亲老了,身体不好,好不容易才熬过了一个严冬,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母亲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极的表示顺从,而是积极地提出建议。我劝说母亲,正因为年老体弱,才应该多走走。我的话渗透着辩证思想,饱含着对母亲的深切的爱,有利于母亲身体素质的增强,有利于家庭温馨氛围的营造。母亲听了我的话,不是固执己见,而是从善如流。儿子敬爱母亲,母亲尊重儿子,家庭出现了融洽、祥和的气氛。

  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的时刻,母亲忽然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疼爱孙儿,了解孙儿的心思,知道孙儿喜欢小路旁边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儿的心愿。母亲改走小路的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小路不好走,母亲对我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到了一处难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他们怕摔伤了自己所背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仔细。他们的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散步读后感 篇18

  散步于我是为数不多的可称之为运动的项目之一了,上班日每一天早出晚归,周末又是难得的休息日,竟渐渐连散步也许久不进行了。

  至近段时间生病入院,医生细细端详我半晌,“是不是每一天没有什么运动?”心内暗叫惭愧,这都能够被人看出?医生看出了我的疑惑,笑,“不用奇怪,一看你的工作性质,再看你的坐立姿态,就知不是爱运动的人了。”言毕,叮嘱我每一天除饮食有度外,必须要坚持早、中、晚的三个半小时左右运动。

  于是,散步又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医院的长廊上,我见到了相濡为沫的老人相伴着前行,无语但温馨;看到了白发苍苍的母亲颤巍巍的牵着孩子行走,边走嘴里还反复叮嘱着说了无数次的句子;当然也有孩子陪着父母散步的,孩子走的雄赳赳气昂昂,父母们拖着病体,用喜悦、欣赏、疼爱的目光投向自我的孩子,似乎感觉不到病痛的折磨。

  当我每一天混杂于这支大军中,日复一日的看着各色人等,各类家庭演绎着故事,一种沉甸甸的心境愈来愈浓,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前辈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传承着浓浓的爱,浓浓的亲情,浓浓的关爱就是这样的“润物细无声”。

  散步,乃至其他运动方式,细细体味,就是善待自我,关爱他人的一种方式了,自身好了,才有本事去关爱他人,造福社会呢。

  散步读后感 篇19

  我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它主要讲了作者、妻子、儿子和作者的母亲在田野散步。一开始,母亲因为身体不好所以不愿意出来的,母亲此刻老了,并且十分信服儿子的话,就和儿子一齐出来了。没想到,之后却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平顺的大路,而作者的儿子却要走趣味的小路,但当作者说要走大路时,母亲却说,还是走小路吧,她走可是去的地方让儿子背着她。于是作者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自我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着,好像作者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虽然这是一篇看似平淡的短文,却让我从中读出了爱,是作者对母亲的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代替的”“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由此我还想到了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像作者一样孝敬父母的人。我们学过《许世友四跪慈母》这篇课文。许世友1905年2月28日出生,当他十三岁那年,因为家境贫穷当看到母亲卖妹妹时,他为了亲人的命运,给母亲下跪,请求母亲把幺妹留下来。第二跪是:1926年,许世友参加了革命,成了敌人搜捕的主要对象,他们捉不到许世友,就毒打他的母亲。他让母亲受到连累,遭到毒打,心中十分难受。第三跪是:许世友看着家里东西被烧光,仅有两座草棚,许世友百感交集便跪在了地上。第四跪是:临别之际,许世友跪在了地下。为了革命事业,他不能留下来照顾受苦受难的母亲,心中满是愧疚和心痛。从中我们能够看出许世友对母亲深厚的感情。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我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

  散步读后感 篇20

  《散步》确实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佳作,尤其是这一段“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达了母子之间亲人之间浓浓的亲情和爱意。

  读完这篇散文,感慨沉思之余,不由得回想起家中2年前发生的类似的情景。

  那是春节过后开学的第一天,我们搬了新家,孩子也是转学后上学的第一天,前一天的晚上孩子以肯定的语气表示她认识回家的路并能独自乘车回家。但到了放学时间已过很久的傍晚,孩子还没回家,在家等待中的外公外婆焦虑万分并电话通知了我和妻子说孩子还没回来。

  我仍记得那是个昏黑寒冷的初春傍晚,华灯初上,满街的车辆和人流,我丢下手头的工作压抑心中的焦虑和慌乱顺着孩子放学回家的道路搜寻着孩子的身影,感到就要失去自己至亲至爱的孩子的巨大恐慌让我窒息,这一幕都是发生在电视中发生在别人的家庭中,为何会降临在我的家中,我鼓起勇气继续寻找,目光穿过川流不息的大街,穿过一群群背着书包欢快地从后身边涌过归家的孩子们,但我没有找寻到我的孩子,伴随着我的是种种不详的预感。

  走到路的一半我跳上一辆出租车赶到了学校,向站在学校门口的门卫和下班的校长打听,都说学校已经关门了,校园里的孩子早就已经回家了。我只能再顺着孩子放学回家的道路继续寻找,天越发的黑了,迎面而来的是刺眼的车灯和喧嚣的人流,路旁人家的窗口不时传来央视《新闻联播》熟悉的声音,可我的孩子在哪里?她是遇到什么不幸还是仅仅是迷路了?

  我茫然地在路上继续搜寻着,在转弯的路口我遇到了同样焦虑同样找寻中的妻子,我们商量着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形并不时和家里用电话联系,商讨着是否要向派出所报警并询问孩子的老师,一切仿佛是停滞了,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过去的是那么匆忙又那么缓慢,那一段过程至今在我的脑海里仍是定格着的,昏黑的夜空,刺眼的车灯和呼啸而过的车辆,匆匆而过的行人……我的心仿佛沉到了心底,内心的压抑和焦虑让我呼吸困难。

  走到我们家楼下不远的路口,我们仍只能站在路边仔细地张望着内心祈祷着孩子能平安归来,或许是一种预感或许是一种召唤,一瞬间,我的目光穿过无数飞驰而过的车辆和匆匆闪过的人流,在马路对面远远的人行道上,我看到一个熟悉的孩子的身影,背着沉重的书包,忽隐忽现在人流中,我脱口而出“在对面!”话音未落,妻子已经冲到了疾驰的车流中向对面的人流跑去,我紧跟着她无视一辆辆从身边冲过的车辆闪烁的车灯和鸣叫的喇叭,当我来到她们身边时,妻子已经紧紧抱着孩子,孩子睁大天真的眼睛只是简单地说:“妈妈我迷路了,我自己能回家”。

  那一刻,我感到万分紧张过后的虚脱,无言地体会着巨大危机过后生活的美好,感谢上苍给了我将会陪伴我走完一生的妻子和孩子的平安与幸福,满眼的万家灯火又变得是那样的温馨和明亮。

  散步读后感 篇21

  我和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散步。

  天气很好。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浓有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咕咕地吐着泡泡。

  在这充满活力的春光中,两对母子边走边聊,脸上满是笑意。

  看着书上的文字,看着书上的插图,我觉得天空仿佛为他们而蓝;花朵仿佛为他们而开;小路仿佛为他们而延伸……一切富有生机的东西仿佛都在为他们歌唱——哦!春光中两对幸福的母子。

  后来母亲说要走大路,大路平顺。但我的儿子说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因为他们一向都习惯听从于我。我认为自己陪伴在儿子身边的机会还有很多,所以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但母亲摸了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说要走小路。她说那儿风景好,如果有走不过去的地方,让我背她。她说得很自然,但我看得出……我还是依了她。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慢慢地往前走。到了难走的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们走得很仔细,似乎我俩背上加起来的,就是整个世界。

  我爱母亲,爱儿子,也爱妻子;母亲爱儿子,爱孙子,也爱媳妇;妻子爱我,爱母亲,也爱儿子。我们一家人相互关爱。

  我拿定主意走大路是爱;母亲摸着孙儿的脑瓜变了主意是爱;我背着母亲走是爱;妻子背着儿子走是爱……

  每一个小动作,每一句话,甚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隐藏着爱。

  爱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用心体会,就知道爱在哪里。爱是伟大的,爱又是最平凡的。爱是轰轰烈烈的,但也是最最平淡的。

  一家人一块儿散步,一块儿谈天说笑,谁能说这不是爱?

  奇奇是个六年级学生,他觉得妈妈特会唠叨。虽然奇奇对妈妈的唠叨已经习惯了,不过在他看来,这唠叨声还是够烦的,所以当得知妈妈要出远门去工作,奇奇暗自高兴。可过了没几天,奇奇觉得更烦了。屋子里没了妈妈的唠叨声,奇奇是那么地不自在。他感到寂寞、无助……

  奇奇这才明白,妈妈的唠叨就像生活的鼓点,催促他振作,激励他奋进。

  妈妈对我们的唠叨,是爱。

  兔妈妈和小兔子互相比画有多爱对方,是爱。

  我们帮助同学,尊老爱幼,是爱……

  世界上没有上帝,如果有——那么我们便是上帝,因为我们有爱。

  散步,因为有爱,所以温馨。生活,因为有爱,所以精彩。

  散步读后感 篇22

  今晚和儿子一起认真拜读了莫怀戚的《散步》,文中描写的情景仿佛身临其境,脑海里不断的出现自己生活中同样的场景。两位妈妈各自拉着自己的儿子,手牵手、心连心,漫步在临街的马路上,公园的小路上、河水边、过桥上,母亲的步履蹒跚和儿子的欢声笑语再次浮现在眼前、回响在耳边。

  全家人一起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对于生活在如此快节奏的今天,这样的时间也不是每天都可以拥有的。作为儿女或父母双重身份的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感受到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深深地体会到人到中年的责任重大。面对社会,要爱岗敬业、不断学习、自我提升、与时俱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面对家庭,我们上有老,下有小,为儿女要赡养和关爱父母,陪伴他们慢慢变老;为父母要培养和教育我们的孩子真善美,健康快乐的成长,陪伴他慢慢长大。

  人到中年多不易,生活琐事常相伴;回首往事细品味,真情流露亲情在。送给奋战在敬老爱幼、努力工作的中年朋友们。与君共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