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祖国(或以梦为马)》看海子的诗歌理想

从《祖国(或以梦为马)》看海子的诗歌理想

  摘 要:在当代人面临信仰沦丧理想失落之际,海子在《祖国(或以梦为马)》中宣告了自己的诗歌理想,即抛却世俗社会的物质拖累,以灌注着责任感使命感的诗歌担负人的精神救赎。

  关键词:《祖国(或以梦为马)》;诗歌理想;海子

  诗经的创世之声,唐诗的沉雄之音,宋词的空灵之质,都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最鲜明的内质。纵观今日诗坛,那些曾让我们有所期待的诗坛主将的隐退或改行,却让我们看到一个没落的诗国:这是一个不读诗的时代。然而有这样一位当代诗人始终以他善良真诚的歌唱、忧郁敏感的诗行感动着我们,他就是海子。海子以其独具个性的诗歌精神与诗歌理想成为当代诗坛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而《祖国(或以梦为马)》正是了解其诗歌理想的一把钥匙。

  《祖国(或以梦为马)》写于1987年,正是第三代诗人在诗坛上最为活跃的时期,怀疑主义成为时代语境,理想主义则被消解。在这种现状中,海子仍难能可贵地坚守着理想信仰,这种思考使之成为诗坛异声的同时,更成为诗歌的亮色所在。本诗的题目“祖国”是海子宏大诗歌愿望的起始,他要在自己的祖国创造出优秀的大诗。诗中“以梦为马”四个字共出现十次,因此这四个字便成为解读此诗的关键。从字面上看,“以梦为马”即把梦当做马。这里梦对马的替代正说明了古今诗人思维自由度的不同,古代诗人多策马扬鞭,出没于山川之间,游历于河海之滨,骋自由之思,养浩然之气。而工业化后,现代诗人更多的居于斗室,穿行于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思想的驰骋只能在梦中完成。梦对马的替代表现的正是现代人的一种无奈,当然更是一种无奈后淡定的超越。

  王一川曾指出“远方是海子诗中反复出现的重要形象” [1],本诗第一节诗人要去远方做什么,这里对现实生活中海子真实的处境加以考察则成为一种必要。北京的大都市始终是他走不近的城堡,而故乡的山水亦不是他的心灵归宿,先后四次的恋爱带来甘美感受的同时更是苦涩的回忆。80年代的低工资以及农村家庭的贫困使他只能做“物质的短暂情人”。因此,海子的精神家园只能伸向更远的“远方”。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物质的匮乏中坚守,诗坛中当然有追名逐利、哗众取宠的小丑,于是诗人写道:“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条道路上”。正是由于这些伪装者的存在,诗歌的纯洁性、真诚性以及理性之光遭到破坏,即:“万人都要将火熄灭”,但海子初衷不改,坚定的誓言掷地有声:“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火”因其光明热烈而成为诗歌希望的象征,“落英”将未来诗坛美好繁盛之景描绘出来。现实中,支持他在精神中畅游的只有诗歌,于是诗人说:“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诗中第三节“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展现了诗坛语言的浮躁及各自为营的混乱状况。海子在《诗学:一份提纲》中写道:“当然,还有更高一级的创造性诗歌――这是一种诗歌总集性的东西――与其称之为伟大的诗歌,不如称之为伟大的诗歌精神――这是人类形象中迄今为止的最高成就。” [2]可见,海子的诗歌理想是伟大的代表人类精神的严肃诗歌。本节中“敦煌”一词便是这种精神的代表,由于这一宏大追求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它被放在“众神之山”。“寒冷的骨骼”、“如雪白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构成一幅刺目的图画,冰冷而坚硬,传神地表达了到达“众神之山”的艰难。诗歌语言、诗坛现状和完成诗歌理想的困难三者一起成为“囚禁我的灯盏”。但海子依然“投入此火”。

  诗中前四节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情绪,下面的五六节则变得舒缓。海子这个“吃麦子长大的'”,歌咏着黑土块的农家子在面临着“不可抗拒的死亡时”,仍然不忘:“只有粮食是我真爱/我将她紧紧抱住/……守望平静家园”。诗中第六节“大河”象征着时间之河,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感叹“年华虚度”,在现实中,远大的追求难以于短时间实现,于是挫败感代替了成就感,诗人“空有一身疲倦”。“一滴不剩”与“大河”形成对照,在时间的流逝中,生命走到尽头,即“一匹马儿一命归天”。燃烧的青春中,老去的诗人对流逝的时间,未成的事业深感遗憾,生命注定不能永恒,人生注定要有许多击打。

  在短暂的退让情绪后,诗中再次扬起了激昂的情思。尽管“空有一身疲倦”,但我信仰不改,理想仍在。诗歌不仅使我“得度今生的茫茫黑夜”,即使千年后的再生,我仍选择这“永恒的事业”。诗中第八节,诗人再次申明自己的事业是要成就诗歌事业的一生。太阳因其永恒、泽被万物的光芒而成为诗歌事业的象征。本节中海子做出了有力的一越,转而相信自己的事业必将成功――“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太阳的山顶埋葬”、“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这里奏响了本诗的最强音,全诗在扫尽阴霾的光明中结束。

  在当代人面临信仰沦丧理想失落之际,海子依然以灌注着责任感使命感的诗歌担负着人的精神的救赎。他本人在今天也已成为一种诗学精神的化身,被放在高高的诗学祭坛上。本诗一改以往中国诗歌难解的政治情结,而倾心于诗歌本身的建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为现代诗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这是一种新的精神的开始。

  参考文献:

  [1]王一川.海子:诗人中的歌者[A].崔卫平编.不死的海子[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2]西川(编).海子诗全编[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9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