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第1篇: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文/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第2篇:月是故乡明

我的故乡——安吉。一座座连绵不断的山峰就像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那里风景奇特,环境优美,民风纯朴。那里有我心爱的外公外婆和儿时的伙伴。

为了能学到更多地知识,我和爸妈来到了杭州,不离乡不知思乡何滋味,每到周末看到爸爸高高兴兴的回家,我好羡慕,心里总是想,为什么我不能回家呢?

我想念外婆的面条,那热腾腾的,看着就让人流口水的面条,每当我肚子饿的时候,外婆总是大展好的厨艺。

有一次,我生病了,躺在床上无精打采的什么都不想吃,外婆为了让我填饱肚子,特意炒了一碗面条,那细细长长诱人金黄的面条,让人垂涎欲滴,可是我好像没有什么胃口,外婆把面条端到我面前,故意大声说:“啊,好香的面条!又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还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我不经被吸引过去了,叫到:“我要吃,我要吃。”好像把生病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慈祥的外婆看见我来了胃口特别高兴说:“好,好,给你吃。”就一口一口的喂我吃。

等我吃完了,病好像好了一大半,又回到了以前活蹦乱跳的我。

外公抱着我坐在摇摇椅上,悠悠的摇啊摇,还给我讲许多小故事……

八月中秋,借皎皎圆月遥寄思念,看见圆月,就像看见了一家人团圆,看见圆月,我又想起了我的外公,想起了我的外婆,想起了我的故乡。

第3篇:月是故乡明

月光漫过纱窗,轻摇珠帘隔相望。烛光晕开一方书桌,攒动着不息的花火。

是的,记忆里的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与诗词相遇。小时候,母亲常常督促我背些古诗,说古诗可以教会我许多道理。当时的我只能怀揣着不解被迫翻开了那些穿越了百年而流传至今的诗篇。最开始接触的,大多是李白和杜甫的一些家喻户晓的诗句。

对李白的记忆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始。当时哪里会知道什么思乡之情,只会觉得“诶?为什么是霜呢?”至于为什么,我并没有多问,后来也就渐渐的淡忘了这个问题。但月亮在我心中已经蒙上了情感的薄纱。

而对于杜甫来说,我一开始并不喜欢他的诗,因为那些诗让我感到很压抑。直到后来,我无意间读到了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莫名的好感顿时油然而生,于是我开始寻找这句诗的源头。出乎意料的是,这首诗的作者,是我摒弃了好久的杜甫。我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是在初二。那时我已经可以初步感受到诗中蕴含的感情了。这是典型的思亲怀友的诗。可诗中的意境却远比之前读过的许多同类型的诗要唯美得多。前半句是个渐变的过程——从今夜开始就进入了白露节气,而后半句是杜甫从夜景萌生出的“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这一感触。要有怎样的思绪才会有如此的感慨!战乱将亲人与自己无情地分离,而更可悲的是家书常常不能被送到。杜甫的心头饱含与亲人相见的渴望,所以他由眼前的月想到了故乡的月。故乡的月哪是眼前这般的昏暗与冷漠?他的记忆里,故乡的月应该是澄澈明亮的,应该是温暖柔和的,绝对不是现在这样的。如此残忍的落差伴随着思念深深触动了杜甫,于是这句千古名句便一气呵成了。

思绪如云气般消散,视线变得清晰起来。我已置身于月光的沐浴之下。四围静得出奇,但隐隐约约能听得见虫鸣。这是最美的乐章,奏响在记忆里一个又一个夏末初秋的夜晚。眼前是外婆的矮屋。外婆的屋子位于山脚,但位置却是恰到好处。溪流从山腰绵延至山下,恰好经过外婆家门前。外婆家门前专门有一个装山泉的池子,里面的水清澈见底,甘甜清凉。依旧是夜晚,夜空里徒留一轮澄澈的明月,照亮着世间。在这样静好的时光里,我和外婆,还有附近的邻居都会搬个小板凳,到外面坐着聊聊天。时不时喝一碗用山泉烧制的茶水,是热腾和清爽的口感。外婆总会给我讲这样那样的故事,大多是些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而正是这些凄婉、离奇的故事触动着我幼时的心灵,并成为了我的思想启蒙之一。后来,当我再次回首这些故事的时候,依然还会觉得很新奇,很美好。

回忆是捉不到的月光,握紧了就变成黑暗。有些事,关于故乡的事,逝去了便不再回来。那些伫立在苍茫月下的人们,终将被时光的涛声淹没至记忆的底端,然后匆匆消失不见。当年的那些依恋,那些静好的时光,已经成为了清淡的追忆。

多年以后,当我面对着巨大的推土机运作的时候,我已潸然泪下。眼前是房屋瓦片淋漓的模样,我搀着外婆站在一边,却仿佛离这老屋万丈光年般遥远。这栋老屋历经了多少年的沧桑,却毁于*官员笔下的一道红杠。哎,多么可惜啊!

推土机一直工作到晚上便匆匆收工了,准备明天把剩下的房屋一并除去。我和外婆拿了板凳坐在一旁,就像当年那样。可心里已完全不是一个滋味。望着前方的一片狼藉,我和外婆都沉默不语。我的眼泪早已风干,可心头的淤血依旧残存下来。我抬起头,满眼尽是皎洁的月光,依旧澄澈,依旧明亮。缓缓地照在我和外婆的身上,暖暖的,柔柔的。

一会儿,肩膀重了起来。回过神来一看,外婆已经枕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她真的太累了,太累了……

很多时候,繁忙的生活熏昏了人们的大脑,人们总是向往外面新奇的世界,向往奢华的生活。但无论行走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夜晚的时候,游子都会驻足停留,仰望月空。因为他们相信,遥远地平线那端的家人,此时也正仰望着皎洁的月*,牵挂着他们。同一片月空下,他们和家人彼此深情相望。

故乡,并不是具体的房屋建筑群落,而是一种情结,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它是人们心中的乐土,也是人们最原始的精神家园。

任何地方都不及故乡。因为人们远离故乡的那一刻,思念的种子便在人们的心底扎下了根,这颗种子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根发芽,思念也愈加强烈。终有一天,当离家的人们看到皓月当空的时候,会扼腕长叹道——“唉,月是故乡明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