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朝花夕拾,它更像是是一种探索,寻找的过程,有如希望的花凋谢,而他却再次将其拾起,似乎又使其重燃生命,即使这路途艰难,但仍能在那昏沉的夜下,离奇而芜杂的记忆里,找到那好的故事…
在其中,不论质朴而有不拘小节的长妈妈,古板封建的父亲,尽职尽责,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而又或是倔强不屈,正直爱国的范爱农,都在鲁迅的笔下重获了生命,焕发了光彩。
在这十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那“朝花夕拾”,寻找光明的过程,就比如里面的“范爱农”。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是在渺视”。在他的笔下,几笔轻描淡写,以一个鲜活,真实,立体的人物便呈现在了读者眼前。范爱农的那种傲慢与轻蔑便在其相貌之中隐约表现了出来。
细节亦是神来之笔,就比如其中三句范爱农喝酒的句子,第一次是在革命前,范爱农总是叫鲁迅陪他一起喝酒聊天,这也是发泄,倾诉,借酒消愁,充斥着他对革命前社会的不满与对革命的渴望;而第二次则是在革命后初期,范爱农说自己不喝酒了,要与鲁迅一同去看光复的绍兴,干活儿也是分外起劲;第三次是革命后期,范爱农又回归了革命前,曾经的事业被抹掉了,而此时鲁迅又不在身旁,只好与一些青年喝酒聊天,可青年们却认为不如听笑话有趣。这一个个的小细节既凸显了范爱农的人物形象,也同时隐约中表达了鲁迅对革命的见解。在读的过程中,总能使人沉下心来思考,回味,激发读者兴趣的同时,引人入胜,细致入微。而这样巧妙的表达也只是这十篇文章中的冰山一角罢了。
其实,鲁迅的文章是离不开时代背景的,在鲁迅写下的《朝花夕拾》这本书的过程中,是遥经颠簸的。在文中小引也有提到,“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片却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在鲁迅于北京担任讲师期间,也就是在1925年左右,他因为支持学生运动而遭到了当时所谓“正人君子”,“教导青年的前辈”一流的排挤与攻击。在1926年,北洋军阀更是枪杀学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先生因支持学生的热血运动,而去控诉北洋军阀的残暴,而遭到了通缉,不得不远走厦门逃难。而《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则正是鲁迅在逃难中所作。《朝花夕拾》虽说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但在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对当时社会现状的讽刺与思考,以自身的童年,去反映那黑暗的根源。尤其是其中的描写,细节中都皆有体现。再来去颠簸中,鲁迅先生就有如有如一个探索者,在一片朦胧中,一片昏沉的夜中驱散黑暗,寻找光明。
“地上本没有路,人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正是这样,仿佛置身于一片虚无,伸手时,暗淡无光,乎迷茫,乎彷徨,却只是想在这黑暗中留下脚步,欲找到那渺茫的微光,可却够之不及,那也只便开辟道路,勇往直前罢了。
何为“朝花夕拾”,何又为“呐喊,彷徨”,便是像鲁迅先生一样的开创者们,在那昏沉的夜中,时而呐喊,时而彷徨。望着朝花夕落,探寻着那迷茫的光明,在那夕阳晚霞迟来的余晖下,重拾朝花,描绘出那好的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