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手抄报内容

第1篇:过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一:春节习俗手抄报内容

春节习俗手抄报内容

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

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贴"福"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可以把*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刻,一般由*的民间艺人*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四、春节民俗--动态民俗

1。除夕守岁:

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

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

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

1)什么叫鞭*:鞭*,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齐鸣,迎接新年到来。

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

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点燃火*,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了。

3)鞭*的种类:鞭*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稍加改进,又发明了*花。*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

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

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古代神话有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闺妇持*坐,自怜裁剪新。叶*缀*,花寄手成春。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

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节民俗--饮食民俗

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

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个包着一枚硬*。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六、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

团圆圆。

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篇二:春节手抄报素材内容

春节黑板报手抄素材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

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亥*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由于春节过后不久,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载歌载舞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联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篇三:春节习俗手抄报内容

春节习俗手抄报内容

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

"。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贴"福"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

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

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本文来自:hnboxu博旭范文网:过春节手抄报内容)"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可以把*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刻,一般由*的民间艺人*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四、春节民俗--动态民俗

1。除夕守岁:

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

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

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

1)什么叫鞭*:鞭*,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齐鸣,迎接新年到来。

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点燃火*,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了。

3)鞭*的种类:鞭*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稍加改进,又发明了*花。*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

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

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古代神话有

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闺妇持*坐,自怜裁剪新。叶*缀*,花寄手成春。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节民俗--饮食民俗

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

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

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

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个包着一枚硬*。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六、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见*活动通宵达量,热闹非凡。

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

圆满的句号。

第2篇:春节手抄报素材内容

春节是一个全国欢庆的节日,每年的春节都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春节的大红春联、漂亮的福字、还有响亮的鞭*,都是人们对于这个节日重视的表现。下面是关于春节手抄报素材的内容,欢迎阅读!

春节手抄报素材

描写春节热闹的诗句

1、旧年钟声入新年,爆竹阵阵岁经添。奈得华夏将抖擞,仓有余粮库有钱。——塞宾的左手《非绝体·新年》

2、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

3、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柳共风*。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刘长卿《新年作》

4、午夜忽闻爆竹响,三声过后静如初。心宽燃者迎新举,意会惊人旧岁除。——老鹰满天飞《新年夜》

5、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6、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午元旦》

7、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文征明《拜年》

8、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9、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高适《除夜》

10、大雪南飞雁,一字冲天,龙年好景福禄传。万水千山难相见,祝愿无边!秦宋过千年,汉武执鞭,神州处处留遗篇。辞岁迎新更万象,春满人间。——《浪淘沙·贺新年》

11、欢乐过新年,*花灿九天。金龙腾玉宇,六出好耘田。——*南流萤《新年》

12、巧裁幡胜试新罗,画*描金作闹蛾;从此剪*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黄景仁《凤城新年词》

13、新年到,老幼尽开颜。倒数声声天地响,腾星点点世人欢。守夜不思眠。——春堤晓星《忆*南·新年》

14、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林伯渠《春节看花市》

15、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白居易《除夜》

16、万*齐鸣震九天,金龙*凤舞翩然。神州共庆无眠夜,举盏吟诗踢踏旋!——巴松灵风《贺新年》

17、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叶燮《迎春》

1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醢*?对?铡?/p>

19、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钱来苏《新年有感》

20、冬去春来又尽年,风花雪月谈笑间。夕阳洒绘云霞美,寒风劲秀雪漫天。花开花落情未老,年复一年志亦坚。我欲立志与天衡,豪情冲破不周山。——仇志璞《新年自勉》

21、玉兔将临门,祝福处处存。爆竹天天笑,喜事朝朝闻。——卢利斯《新年好》

22、数寒天,新年到。又见梅花俏。银装素裹,广袤山川竞妖娆。叹时光电逝,岁月催人老。感沧桑幻化,万象梦春早。庆良辰,看热闹,街巷霓虹曜。幽思如海,把盏柴扉咏诗稿。凡庸知冷暖,辗转情难了。愿平生,朗畅身体好。——沈仙墨人《早梅芳·新年好》

23、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24、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罗隐《岁除夜》

25、绕梁年稔白芦葭,爆竹声中兑酒茶。新拭门窗明更暖,香融几案气犹华。醍醐夫子争饕餮,稼穑苍生搁耜耙。儿女归来添盛馔,潇潇雾笼富农家。——闫旭辉《新年贺岁》

春节的传说--争花治天下

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理论,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烈的过了一天。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有人说,因为当初如来佛因偷换花盆留下了瞎瞎现象,直到现在,人间还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春节传说--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第3篇:欢乐春节手抄报内容

一到年,大人小孩都忙开了,备年货、扫屋子。忙得不亦乐乎!晚上,看春节联欢晚会,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听着窗外阵阵的爆竹声,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下面是关于欢乐春节手抄报的内容,欢迎阅读!

欢乐春节手抄报

我的春节

不同人喜欢不同的节日,比如,大人们喜欢中秋节、劳动节、情人节……而我们小朋友们却喜欢儿童节、春节……,而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了,问我为什么?哈哈!那是因为春节快到了,就意味着寒假已经来了,这是多么令人快乐的一件事啊!

春节可热闹啦!虽然爸爸妈妈说他们老底子比我们现在还期盼着春节的到来,比现在还热闹、还有趣。早早的就准备吃食、准备一年才能有新衣服、准备放鞭*!而我们现在也不在乎那点吃的穿的,因为感觉吃也就这些、穿也不会刻意准备新衣服,而自从我敢放鞭*后,鞭*也成了禁止燃放品。但我还是喜欢春节,因为在只有在那几天,我们全家人可以经常的聚在一起。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亲戚朋友间一波接着一波的聚着,一起吃着团圆饭,相互拜着年,大人们聊着大人们的事,孩子们就愉快的聚成一堆玩着现在时新的游戏。没有学习的压力,其乐融融!春节还可以收到无数个红包,虽然最后这些红包,最后都以统一保管的名义存进了银行,但这些都是让人高兴的事儿。

“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恭喜你……”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不见了,偶尔能看见一些拎着大包小包礼品的人,估计也是赶着去拜年的吧。

春节,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虽然它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悄悄的改变,但它那团圆美满的主题永远不变。

欢乐春节古诗

《迎春》

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巳除夕偶成》

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词》

黄景仁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新年有感》

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已酉新正》

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除夜》

高适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