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的作文600字

第1篇:巍巍中山陵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语文4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巍巍中山陵》,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堂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巍巍中山陵》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建筑艺术”为主题展开。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心中的崇高地位,“由远及近按方位顺序描写和说明;叙述特征突出,角度多变;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文笔优美,描写生动””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指出中山陵的建筑名称,理出空间顺序,能说出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心中的崇高地位。

2。、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3。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及其表达出的庄严的气氛和永垂不朽的精神,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由于本课是一篇陵园建筑的说明文,文章写作很有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细细品味“巍巍”两字。

2、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自主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电教手段,使教学形象化。利用多媒体,直接呈现中山陵园的景象,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可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去体悟文章的语言特*及其所蕴含的感情。

2、提问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在问题中逐步引导学生,能使其逐渐深入理解文章。通过点拨,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师生间的互动,思想的碰撞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避免老师的满堂灌。

3、情景设置法,说明文的讲解,处理不当的话,会使课堂枯燥乏味。而创设一定的情景,可以激发感情,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勾画圈点法,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学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老师要适时加以引导,并做好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大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在我们*,有这样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开国领袖,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他甚至不是一位*员,可是他被每一个*人深情缅怀,被尊为“国父”,在*近代历史上,是他带领国人*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他就是伟大的**先驱孙中山!

前一段*来了几位政界要员——连战和宋楚瑜等,到大陆后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南京的——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为文章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根据学生划分概括情况,板书文章脉络。重点研习介绍中山陵的第5—11段。完成课后练习2的示意图。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和积极*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问题

1、本文把中山陵的特征落在“巍巍”两字上,请谈谈从那几个方面来说明的呢?

2、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文章第九段描写生动,文笔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请谈谈你的看法。

问题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课后作业

请你给我们学校设计一个大门,画出平面图,配以250字以上的解说词。要求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2篇:巍巍中山陵教案设计

马上就要学习《巍巍中山陵》这篇课文了,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我们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巍巍中山陵教案教学设计,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巍巍中山陵教案教学设计由我们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了解常见的说明文知识,体会说明文抓住说明对象特征进行说明的特点。

了解建筑说明文常用的空间顺序

欣赏建筑艺术之美,了解建筑物的文化内涵,体会建筑设计师通过建筑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空间说明顺序。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空间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行为要素

学生活动

思考:

中山陵美在何处?

明确:美在环境的优美

美在设计的精巧

美在中西合璧的建筑

提问

学生通读文章作答

二、激发疑问:*人历来有落叶归根之说?希望死后能安葬在故土。孙中山先生是广东人,中山陵为何会选址在南京钟山呢?我们从课文中来找一找*。

教师可展示傅抱石先生绘制的

钟山图,帮助学生体会中山陵环境的特点。

明确:钟山山脉的雄壮更能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投影

提问

学生可初步探讨选址原因

结合背景图进行讲解。(明确地理环境,提问选址原因)

三、朗诵第二自然段,体会中山陵设计特点

换位思考:

假设你是中山陵的设计师吕彦直先生,请你谈谈你的设计为什么会入选?

你认为中山陵的建筑如何体现了你的设计理念?

提问

学生可进行讨论,在课文中找适当的语句回答

入选原因:

(1)钟形图案:有象征意义,又与所在地中山吻合

(2)注重谐调,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结合。

弘扬民族精华,采用中轴对称总平面布局和民族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

形神兼备,既表现了陵园庄严气氛,又突出孙中山先生不朽的精神。

明确总体特征和总平面布局

四、具体感受中山陵恢弘气势,明确空间顺序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绘制路线图,

完成课后二题

具体介绍中山陵

采用导游的形式。

要求:

1.选好立足点,按照课文中介绍的顺序进行

2.可以从文中选取适当的语句,学习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3.在介绍时注意明确介绍各部分的特征。(可自行概括,注意体现建筑的民族特*)

学生总结本文的说明顺序,教师明确.

瞻仰了中山陵之后,你对孙中山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

投影中山陵相应部分的图片

学生简单介绍中山陵各个部分名称

学生分为三个小组,以抽签方式决定介绍内容。每组确定一名发言人,一名记录员。记录员将本组介绍的中山陵组成部分的特点列成表。

一组:南区(石牌坊、墓道)

二组:北区1(陵门、碑亭、石阶、平台)

三组:北区2(祭堂、墓室)

按空间顺序由外而内,自下而上,由总体到局部进行说明。

体会墓葬人的伟大人格。

明确中山陵巍巍的特征体现在陵园位置、建筑、墓葬人三方面。

五、结语

先生已逝,精神长存。愿我们铭记先生“*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嘱托,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

六、作业

完成练习册内容

查找其它古代陵墓资料,体会中山陵独特的人文内涵

教案点评:

本课开门见山“中山陵美在何处?”直接诠释此建筑的审美要素,把握住了本课的精髓,“美在环境的优美,美在设计的精巧,美在中西合璧的建筑”全面阐释了中山陵从外至内的魅力之所在。师生着力从这三个环节分别展示中山的秀美,吕彦直设计的巧妙,中山陵建筑的平面布局。在这个过程中,采取朗诵,换位思考,模拟导游等初一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构筑课堂主体,达到灵活生动,激发学生兴趣广泛参与的目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模拟导游活动,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学生不仅深入研究了课文,把握了观察点的变化,说明顺序,而且在*作过程中,在情感上体会到了导游工作的不易,产生对这一职业的尊重和敬意。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巍巍中山陵教案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我们,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第3篇:《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600字

在上《巍巍中山陵》这一课的时候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是,按照传统的方法,通过几个问题连结,虽然也是用的模式,有小组合作,有交流评价。但是由于我对于学生的控制痕迹太重,整个课堂有点枯燥,学生虽是一贯地积极,但是在听的学生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心不在焉。学生的回答被我限定在了一定的范围。比如:在讲“文中有哪些地方从中山陵建筑本身直接表现它“巍巍”的特征的?”学生的*好多都不是建筑本身直接表现的,而是通过一些侧面的说明孙中山的精神。我上课的时候总要强调是“建筑的本身直接”这几个字。但是上完之后我发现,那些间接表现的内容对文本的解读也有很大的作用,如果在讲解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在无形中让学生忽视这些文本中的信息。

于是,在上另一个班的时候,我调整了策略。我想“巍巍中山陵”中的巍巍是本文最重要的要写出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我就问学生巍巍是谁的特征?学生第一反应是中山陵,在我等待过后,我的学生开始认为是孙中山了。我就让他们分别找哪里体现中山陵的巍巍,哪里体现孙中山的巍巍。在交流中,帮他们区分直接和间接。我觉得这节课才上出了味道。《巍巍中山陵》也可以不那么枯燥了。

在上这课的时候,还有一得,就是让我感觉到了提问方式的重要*。我在讲孙中山为什么选择钟山作为墓地的问题时,没有说明要从文中找*。然后有一个学生就说南京对孙中山而言十分重要,我认为他的回答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脱离了文本。但是我当时太急了,说他的回答是错误的,后来课后我想想他说的也有道理,于是课后找到了他,和他又进行了交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