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水浒传》中的每个人物都被塑造的极具特点,施耐庵将“忠”“义”这两个字体现的淋漓尽致,我初读这本书,唯一的感觉就是痛快、酣畅淋漓!当我合上书,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些个洒脱的英雄举杯痛饮、仰天长啸的画面。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为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35岁时中进士,在杭州做过两年官,因为和当时当道权贵人士不合,弃官隐居,从事创作。曾经参加《三国演义》、《隋唐志传》的创作。在乡村,他亲眼目睹官府的黑暗,当道的昏庸无能,下层老百姓的苦难,激起了胸中的愤慨。《水浒传》成书之前,宋江等的故事早已在民间流传,施耐庵把有关这方面人物更加具体化,更艺术化,创造了这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优秀作品。

作品中描写了皇帝的昏庸,破落户市井泼皮高俅的发迹,蔡京、童贯的狼狈为奸,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无恶不作。对广大人民的压迫的欺凌,只会激起人民普遍的反抗。而这本书最让我敬佩的是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书中一百零八个英雄,有三十多个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些人有血有肉,各有各的面目,通过语言把这些人物描写的惟妙惟肖如:宋江的假仁假义、懦弱无能,武松的勇敢利落、胆大心细等,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这本书中的其中一个形象令我印象深刻,他就是宋江,一个让我又爱又恨的人,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珠,明皎皎双清点漆唇方口正,昆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

“自古忠义两难全”,可宋江却能将忠义完美结合,他的孝难得,因为宋江见北宋徽宗朝君昏臣奸,天下终将会大乱,自己平时又素爱与江湖好汉结交,为了不连累父亲,让父亲告自己忤逆,在那时,如父亲告儿子忤逆便可断决父子关系,就算将来自己犯了法,也不会牵连父亲。

他的忠更为可贵,宋江和其他梁山好汉不同,那就是对待国家的态度,对国家有一股坚定不移的信念,他不同于李逵的反朝廷之心,鲁智深的怀疑国家之心,其他好汉对于国家没有感情,也没有像宋江那样的归属感,而宋江把国家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是他对国家的忠诚。

梁山英雄最后的凄惨结局,说是宋江一手造成的也不为过,这也是我对他的恨,宋江对于国家的忠甚至大于他自身的智,那一个个不拘小节、豪放洒脱的英雄接连丧命,尽在宋江的一念之差从宋江接受招安的那一刻,一切已成定局,一步错、步步错,满盘皆输,想想便不由得扼腕叹息。若宋江当时能仔细分辨其中的利弊,梁山好汉与朝廷作对已久,又怎会突然招安,朝廷咽得下这口气?朝廷的奸臣,宋徽宗的昏庸,真得容得下这群比朝廷更得民心的这些好汉?朝廷终不是他们归宿,江湖才是他们的去处。或许他们会闯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干出一份更为伟大的事业,会有一个更美好的结局,可是这一切都不会改变,更不会重来,这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就这样被扼杀了,每当想此,我总是对宋江抱有很深的仇恨及对英雄们的惋惜。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换个角度想,这可能也是最为合适的结局了吧。

《水浒传》的故事荡气回肠,让人回味无穷,既气愤于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又鄙视那些阴险凶残的贪官污吏及“借刀杀人”这个主意背后的人,更可惜一百零将的悲惨命运;既感叹于这一百零八个好汉的英勇豪迈又崇拜这一百零八位英雄的义气,我们谁都无法判断其中到底谁对谁错,因为他们都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整个梁山尽显忠义,真是一本绝世奇作。(向阳中学九(23)班指导老师:陈海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