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臭的典故
第1篇:铜臭的典故
“铜臭”一词怎么由来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
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在位时,上至公、卿,下至郎、吏,都订有明价。当时有个叫崔烈的人,特别透过上层的关系,以一半的价钱(5百万钱)买到一个订价千万的司徒官职,消息传开,议论纷至,崔烈的官誉也大受影响。
根据《后汉书·崔烈传》记载:东汉时,一名叫崔烈的人,用五百万钱买了个相当于丞相的司徒官职。由于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掌握*政大权、辅助皇帝的最高长官,所以,人们虽对崔烈的丑行议论纷纷,但当着他的面谁也不敢谈及此事。
一天崔烈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意思是说,人们对我当上三公有何议论。崔钧据实相告:“论者嫌其铜臭。”这就是“铜臭”一词的来历。
古时有个做官的人,整天花天酒地在妓院里无所事事。一次他拿起一枚铜钱放在鼻边,说道“铜钱的味道好香啊!”旁边的徐娘看不惯便说“铜乳之臭,不屑一顾。”那个人听见便让人将徐娘打死。这就是铜臭的来由。
的人,特别透过上层的关系,以一半的价钱(5百万钱)买到一个订价千万的司徒官职,消息传开,议论纷至,崔烈的官誉也大受影响。
有一天,他问他的儿子崔钧:我现在位居三公之首,社会上有什么看法?崔钧回答:父亲年轻时名声很好,况且当过太守、九卿等要职,议论的人说你当上三公很合理;但现在你真的当上了,反而让人觉得非议和失望。崔烈急忙问为什么?崔钧则说:大家都说你身上有股『铜臭』味。崔烈一听大怒,拿起手杖就向儿子打去。而铜臭一词即源于此。
其方式不外有二种,一种是利用各种名义,如婚丧喜庆、诞辰乔迁,以及藉送往迎来等方式,在平常就打好关系;当然,平日有注意打点者,升官自然会有他的份。
另一种方式,则是公开卖官鬻爵,毫不掩饰,当然买官的帐,最后还是算到老百姓的头上。时至今日,公开卖官鬻爵已不复见,但靠平常之捐输以做好人际关系者,仍有所闻,基本上铜臭味可能没那么重,但酒肉臭味,则到处弥漫。而讲到铜臭和酒肉臭,二者大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第2篇:铜臭现代诗歌
晨,
第一缕阳光,
人们,
走在了前面,
追随的脚步,
突然,
铃声一阵,
匆匆的追赶,
努力的走在了后面,
开始了……
昏,
最后一片晚霞,
太阳,
走在了前面,
追随的脚步,
悄然,
灯火弥漫,
悠闲地脚步,
苍白的走在了后面,
结束了……
夜,
那栋高高的楼边,
月儿,
躲在我前面,
嬉笑红了脸,
恍然,
惊奇发现,
刺骨的寒风,
周围的缤纷世界,
只因……铜臭熏眼。
第3篇:臭豆腐的故事历史典故
“无心*柳柳成荫”,不知算不算句俗话,但这世界上的许多事儿,确是在不经意间成就的。想必清朝的周希陶也没想到,他老人家重订的《增广贤文》里的“有意栽花花不放,无意*柳柳成荫”这句,成就了多少趣闻佳话和“该着的”话题。
常听些成就了事业的朋友讲,是如何如何的“无心*柳”的。比如,陪同学考戏剧学院,本主儿成了“舍哥儿”,陪着的这位却被人收入囊中了。今儿说起“无心*柳”的事儿。
记得老*,家家户户别的不敢说都有,但酱豆腐、臭豆腐可都是必备看家的东西。用这两样夹窝头、夹烙饼、夹馒头或就米饭。在老年间,还有用臭豆腐当酱拌面的,那就叫“臭豆腐面”。但那时日子过的都紧,买臭豆腐很少成瓶儿、论罐儿的买,都是拿着碗或小碟儿,到副食店里论块儿买。买回家有稍微讲究点儿的,到吃的时候淋上几滴答香油,吃着不仅香味足,而且还能“保湿”。
到后来,家里的生活都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就都闻不得这股子味儿了,于是,酱豆腐还常常为人想起,而臭豆腐确有点被人搁脑后了。所以,昨天女儿一提,我也就赶紧顺坡下驴了,正好2比1,爱吃这口儿的胜出。
话还得说回来,开头咱们不是说了吗,“无心*柳柳成*”这档子事儿。其实王致和的“臭豆腐”就是这么码子事儿。您听我往下说:
1669年,也是康熙八年,王致和今京“高考”而名落孙山,身上的盘缠也没了,便落难在京城的安徽会馆。王致和的父亲为维持生计在家里开了间豆腐房,打小王致和就跟他爹,便学手艺,便刻苦读书。有一年夏天,豆腐做多了没卖完,自己个又吃不完,仍了又可惜了的,弄不好夏天还会发霉。正在没折的当口,他想起家乡作腐乳的法儿。王致和灵机一动,找了个坛子,将剩豆腐切块,一层层码好,用盐腌起来。这事儿也就过去了。
天常日久,王致和还是边读书,边做豆腐生意。有一天,他忽然想起腌的那罐儿剩豆腐,边连忙把罐子找出了,开盖一闻,哇噻!一股臭气喷薄而出。定睛一瞧,当时白花花的豆腐片成了青灰*。用筷子夹出尝一口,味道还挺鲜美。于是便送给邻居品尝,街坊四邻的也是称赞不已。就这么着“王致和”的臭豆腐就流传开了。
说这么热闹,您大概听出“有意栽花花不放,无意*柳柳成荫”的意思了。您想啊,王致和当年刻苦攻读,但考场失意,而且是屡考屡,可谓“有意栽花花不放”了,但几块没卖出去的豆腐,却让他名传四方,而且流芳百世,这不是“无意*柳柳成荫”吗!
话说到这儿还不算完。王致合的臭豆腐在街坊四邻的口中传扬了名声,于是便前门外延寿寺街开了“王致和南酱园”。根据史料记载,至清朝末年,许多太监也竞相食用,甚至将臭豆腐列为“御膳”小菜之一。因臭豆腐的名称听起来不雅,于是皇上赐一名叫“青方”。
传说清末的时候,吃惯了海味山珍的慈禧太后好上了这口。御膳房每天要为慈禧准备一碟用炸好的花椒油烧过的臭豆腐,而且还必须是“王致和南酱园”的当天新货。慈禧怕下面人糊弄她,在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把一粒儿花椒藏在臭豆腐里。次日吃饭时,老太太拔开臭豆腐一瞅,头天藏的那粒儿花椒还在。甭说啊,这可能不是新货。慈禧太后向来眼里不揉沙子该打的打、该揍的揍、该罚的罚。从此,太监们便不敢再动歪心思,乖乖地到王致和的南酱园子买新货。预备着老太太随时示下。
臭豆腐闻着臭也好,吃着香也罢,毕竟这东西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吃的,您要真想吃,那就买上一瓶儿,回到家,关上门闷得蜜吧。等吃完了,您在开窗、刷牙漱口的散味儿,剩的冷不盯家里来个人,好象怎么着似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