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开会技巧
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开会技巧
掌握正确的开会技巧,是做好领导管理工作的基本功。那开会有哪些技巧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会议的功能
会议有以下六项功能:
1、信息沟通:通过会议,可以传达上级的意图,公布企业整体状况,了解下属工作情况,明了下属思想情绪状态,及沟通其它信息。
2、生成方案:通过会议的研究讨论活动,可以产生解决问题或展开行动的方案。
3、统一思想:通过会议,可以融合各种不同的见解,达成一致的思想,以指导组织的各个部分,在核心思想指导下协调一致地行动,增强了组织的协调性。
4、产生权威:通过会议形成的决议,常常比单纯的行政命令更具权威性。因为,会议决议含有民主的成份、集体的智慧;反对会议决议,一定程度上就是和众人作对。比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对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就比一份单纯的红头文件或行政命令强烈。
5、地位象征: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许多人认为,参加会议越多,表示社会地位越高;因此,会议也成为一种地位象征、待遇象征。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之所以反对某项方案,小部分原因是他认为方案本身有漏洞,而绝大部分原因是没有请他参加会议,感到自己的地位与尊严受到了藐视。
6、调节情绪:有些会议并无太多的日常管理实质内容,而纯粹是通过会议来调节与会者的情绪与心态,为某种特定的管理需求服务。例如,誓师大会、保险公司对推销员开的早会(许多保险公司通过给推销员开早会,来安慰失败者,鼓励成功者,激励拼搏、振奋精神)、干部任命会议。
(二)主持布置任务会议的技巧
1、布置任务的会议,是最常见的会议之一。布置任务会议的技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下属的工作效率。未经专门训练的管理干部,在布置任务的会议上,常会犯一些原则性错误。
2、我们主持布置任务的会议,必须注意的“四原则”,即人,责任一定要指派到具体的人身上,并且,一件事一个人负责;时间,必须明确限定完成任务的时间,除非不言自明;标准,必须明确完成任务的达标要求,并且,极具可操作性;检查,要营造——上级会随机监督、检查的气氛。对于四原则,我们结合事例来进行一番分析。
3、责任一定要指派到具体的人身上,并且,一件事一个人负责。
4、一般限定完成任务的时间,除非不言自明。
作为领导者,是否养成布置任务的同时限定完成任务时间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下属的工作效率。研究统计表明,领导者养成给下属"限定完成任务时间"的习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30%~50%。如果,没有限定完成任务的时间,大多数下属“天然地”具有拖延任务的倾向;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可能把完成任务的时间,拖沓得遥遥无期。
给下属限定完成任务的时间,必须告知明确的、数值量化的时间概念;禁止出现以下这些模糊的时间概念:越快越好、尽快完成、尽最快的速度完成……等等。须知:所谓越快越好之类的范围是十分模糊的,比如三小时、一天、二周、三个月,都可以划入越快越好的范畴。
如果领导无法提供准确的时间限制,也必须预测出完成任务的时间范围。也许这个预测的时间范围存在数值上的误差。但是,比“越快越好”更能产生实际的指导意义。
5、明确完成任务的达标要求,并且极具可操作性;很多领导者异想天开地认为:只要自己明白任务的优劣标准,下属也自然会不言自明。但是,调查发现:大多数下属并不能准确地掌握上级的意图;这导致任务完成的绩效,与领导的期望值相距甚远,甚至南辕北辙、大相径庭。
告诉下属完成任务的优劣标准,必须是可操作性的标准;有的领导告诉下属:一定要做好、效果要好、只能干好不能干砸、一定要让我满意、要有用……等等,这些标准都属于不具备可操作性的标准;因为上述的每一个标准,都可以引发出多种角度、因而也是多种标准的理解。所以,领导者在布置任务时,必须要避免使用语言、词汇的广义性与不确定性。
6、要营造上级会随机监督、检查的气氛。
领导者完成任务布置以后,同时必须让部下感到:领导会随时亲临现场、检查任务的执行进度。如果部下认为:这位领导布置任务,是“前布置后忘记”,并且,肯定不会来检查进展情况,那么,部下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偷工减料的现象就难以避免了。
所谓”气氛”,就是部下感觉到上级亲临现场检查工作进度,仅仅是一种“可能”,是对员工的一种心态压力;同时,将这种检查定位为一种“可能”、一种压力气氛,还有利于领导者根据自身的日常工作安排,以及对执行任务的部下信任度,决定是否真的亲临检查。当然,形成并维持这种气氛,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是有选择地抽查下属的.工作,以对全体执行者起到警示作用。
(三)主持讨论会的技巧
所谓讨论会,就是通过开会讨论的形式,求得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
讨论会是管理工作当中相当重要的环节。善于主持讨论会的领导者,能够获得尽量多、尽量全面、尽量符合实际需求的建议和方法;不善于主持讨论会的领导者,往往不能从集体的智慧中吸取有益的成份,需要做出决策时,也往往是孤家寡人、闭门造车,结果,或异想天开、盲目冲动,或畏头缩脑、妄自菲薄。
主持讨论会的原则,有以下十个方面。
1、主题复杂的讨论会,要提前将议题通告参加会议者,以免讨论缺乏深刻。
只有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让与会者对复杂的议题,形成并发表比较深刻的见解。如果临到会议召开时,才将需要慎重考虑的复杂议题提交与会者讨论,通常导致讨论结果流于肤浅,云山雾海而没有结果。
2、营造或选择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严肃的会议气氛,会抑制与会者的创新思维。因此,召开讨论会的地点,应该选择比较宽松的环境。在开会之前,主持者也应该率先引发一些愉悦心情的话题,发布一些令人鼓舞的讯息,然后,自然而然地转入主题,并激励与会者畅所欲言、坦诚直言。
3、持不要首先发表自己的见解。
首先,讨论会的主持人一般即是领导者。领导者首先发表自己的见解,就会为会议议题定下基调,限制与会者的思维空间,压抑大家的创新欲望;因为,下属或员工提出与领导者不同的见解,无疑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对领导者能力的怀疑、甚至否定。如此心态和情绪的产生,将导致百家争鸣的讨论会,演变成领导者的独角戏;于是,原本可以博采众长的优秀方案,却在与会者的一致沉默当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其次,领导者也是一个普通人,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仙”;领导者以引发讨论为动议而首先发表的见解,往往布满漏洞;他的见解通常成为与会者内心批判的众矢之的。这种批判心态的深入与扩大,往往引发与会者窃窃私语:“瞧,我们这位领导真是个糊涂蛋,又出馊主意了”;其结果,必然导致领导者形象受到损伤。
如果,领导者处于讨论会尾段发言——将自己对他人观点的认同标准,隐含在总结、补充、修正正反两方面意见的过程中——则必然是最完整、最全面、漏洞最少的发言;这对提高领导的威信大有好处。
那么,作为主持人的领导者其“开场白”应该如何措辞呢?
领导者的“开场白”应该激励大家畅所欲言,阐述清楚会议的目的、背景,以及前期工作总结;在表述以上所有内容时,必须摒弃对讨论主题隐含态度倾向,坚决不能在一字半句当中,提供下属揣摩领导者态度倾向的依据。唯此,才可确保讨论结论的全面性、公正性、客观性。
4、对于好的建议应鼓励,质量不高的建议不能批评。
每位下属,在提出自己建议之前,都是认为自己的建议是有效的,并且,下属并不能确切地预知上级对自己的建议的反应。如果,对于质量不高的建议予以批评,就会堵塞言路,使人不敢发言。因为,下属会认为:“我的发言,说不定会招致批评,何必自讨没趣,还是不发言为妙”。因此,主持者对于质量欠佳的建议予以批评、指正、纠偏,绝对是一个坏习惯;有这样坏习惯的主持者,是开不好讨论会的。
正确的方法是:听到了好的建议,主持者应该通过口头表扬、点头致意、满面笑容、追问细则等行为,来鼓励发言者继续发言。对于所听到的、质量欠佳的主意,只须装作没听见就可以了。
当然,有的人提出坏建议,其动议不是由于思维方法不同或能力问题,而是故意捣乱,那么,就必须予以批评。
5、在讨论会中,常常出现小事情占据大时间的情况,主持者要尽力消除这种弊端。
6、参加讨论会的人数不能太多,控制在5~10人为宜
讨论会中有这样一个规律:发言的真实性与参加会议的人数成反比。参加会议的人数越多,发言者的顾忌就越多。只要会议的参加人数超过了十几人,发言者难免采用“官话”、“套话”来表述,其观点也就会变得冠冕堂皇、似是而非了。因此,参与讨论会的人不能太多;否则,根本不能得到切实有用的东西。
但是,如果认为“参加讨论会的人越少越好”,那么,人数太少也无法激发起活跃的气氛,阻碍了新思想的产生。讨论会人数以5~10人为宜。
7、开讨论会应有结论
主持者在会议即将结束时,应对讨论进行状况有明确的结论。这个结论,应尽可能综合了各方面合理成份;用张三的意见,加强李四的意见,用王二的意见,补充麻子的意见,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没有结论的会议,等于没有开会。如果,一次会议不能做出整体结论,也必须做个阶段性的小结,使得会议的成果有具体的体现。
8、有了结论以后,应把任务分摊给具体的人。按照布置任务的程序进行操作。
上述,就是主持讨论会时应注意的基本原则,我们把讨论会常见的错误编成四句顺口溜:
会而不议:开了会却走了题;
议而不决:开了会虽没有走题,但也没有结论;
决而不行:开了会虽然有结论,但没有把任务分摊到具体的人身上;
行而无果:任务虽然分摊到了具体的人身上,但是,却没有效果;原因是,没有去检查。
领导者必须掌握的口才技巧
1:制造悬念,激发听众的兴趣
好的悬念不仅能够使演讲者再度成为听众注目的中心,而且能够活跃现场气氛,激发听众聆听与参与的兴趣。因此,在演讲中制造悬念,可以有效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演讲内含的信息和情感得以准确传达。如果演讲者能在出现冷场的情况下,适时地制造一两个悬念,确实是重新吸引听众注意力的非常有效的办法。
2:变换话题,穿插趣闻轶事
当然,一个演讲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情况,就好比如说冷场,这个是不可能不出现的,在每一个演讲会场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做为演讲者,你要怎么去处理这样的情况呢,在这里,口才培训网就给大家支一个招,那就是变换话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你适时的去换一个话题讲讲,穿插一些有趣的事情,让会场上的与会人员一听到这事就非常的有兴趣,迅速的把注意力集中到你这里来,这样的话,你就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来演讲你的话题了。
3:简短式的发言
没有人愿意听一个人在台上讲的过久,我想你也不想看到这样的情况吧。我也是一样,记得那时候在学校的时候,学校领导都是一讲就半个小时,下面的同学们都要崩溃了,领导还没有要停的意思。讲的多,讲的好,并不是件好事,有时候听的过多了,也会让人生厌的。所以,做为领导,一定要把话讲明白,但是,要用最短的时间。而在我们的演讲艺术中,单向交流中那种应景式讲话,越短越好。而在双向交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绝地包场,要有意识地给对方留下发言的时间和机会。自己一轮讲不完,应待对方有所反应后再讲。不然的话,哪来的交流呢。
4:适时地赞美听众,求得共鸣和好感
人都喜欢被以赞美,一听到别人肯定自己,自己肯定会很高兴。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个特点,来调剂气氛。听众发现演讲内容与自己的关系不大,自然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出现冷场。此时,演讲者应当注意采用恰当的方式,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贴近听众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发自内心地赞美听众,用中情中理的话语拨动听众的心弦,激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重又对演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打破冷场的尴尬局面。演讲者为了打破冷场局面,常会以现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类人为话题,进行赞美,近而产生对方的共鸣,从而达到活跃现场的目的。
5:调动听众参与的热情
这种方法是基于演讲的特性使然。也就是说,演讲者在以自己的演讲辞和形象的语言来感染听众的同时,听众的积极回应也有利于推动演讲的顺利进行。因此,演讲者在需要的时候向听众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调动听众参与演讲活动的热情,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整个演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会有效地避免冷场和打破冷场。
如一位领导正在面向群众进行普法意义的演讲,由于话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听众的注意力出现了分散,进而不少人开始交头接耳起来。这时,这位领导者及时提出了这样的话题:“请开小差的同志们想想,如果我们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我们又将怎样来寻求法律的帮助呢?”这样一来,交头接耳的听众也就能重新将注意力转移过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