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供应链模式案例分析
苏宁供应链模式案例分析
在苏宁供应链平台融合机制中,新的供应链平台则以SCS系统为基础,采用B2B电子商务技术手段,实现苏宁与供应商的供应链从流程到信息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苏宁供应链模式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实战:构建新型零供关系
案例一:携手美的联合办公
在苏宁的眼里,零供之间不再是谈判对手的关系,而是要共同去了解和把握用户的需求,运营市场,服务用户。
例如,2023年1月底,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曾亲自飞赴南京密会张近东,商洽美的和苏宁云商在2023年的战略合作。随后,苏宁对美的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全面开放,以此驱动双方联合营销、精准引流、产品反向定制等合作。
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极效协同的办公模式,美的数十人的线上项目部入驻苏宁总部联合办公。
双方为何如此“亲密”地开怀相拥?
首先,苏宁颇具O2O价值的平台资源。美的不仅看准了苏宁线上线下的平台优势,更是看到苏宁易购随后会在三四线城市加快覆盖,优势将大大凸显。
其次,双方都看重互联网思维,并以其为运营导向。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说过,移动互联正在影响着企业自身的运营流程。数据化、本地化和社交化是互联网时代商品经营的三大特点。苏宁和美的首先做的便是经营数据的开放共享,以需求和趋势驱动商品运营;随后是制定本地化的地区攻略。
在推出云店、易购服务站等一系列互联网化的运营实体后,苏宁平台的价值正在一步步凸显,而美的也在寻求突破,不仅需要线上这把利剑,更需要线下这个已经被升级了的战场。
案例二:与奥马共赢“最后一公里”
供应商之所以愿意与苏宁结为紧密的合作伙伴,除了苏宁线上线下O2O全渠道资源外,还因为其拥有的增值服务能力——2023年12月,苏宁的物流云面向社会完全开放,商户们不仅可以共享苏宁的物流信息,还可以将不同渠道的商品纳入苏宁物流系统内共享,借助苏宁的大数据挖掘进行预测生产和库存管理。
以奥马冰箱为例。奥马和苏宁是老朋友,两家公司在销售板块及OEM板块都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苏宁物流开放后,物流成了第三块合作板块,而奥马冰箱很快尝到了新甜头。
具体来说,苏宁物流的大家电配送,在全国90%以上的地区可以实现次日达。奥马原定15天的时效要求,对苏宁来说简直就是小Case,可以100%完成。
除了配送时效,奥马冰箱还看上了苏宁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并借此实现大数据分析指导生产,库存共享、共同销售,从而使奥马有效减少了库存积压,降低了物流成本,并与苏宁实现了快速响应。
案例三:给小伙伴们“输血”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开放,拥有大量供应链的企业已经开始放弃与银行合作,而是自己成立金融部门,做供应链金融业务。着眼于未来布局,苏宁必须在供应链金融领域落下一棋。
2023年12月6日,苏宁开始涉足供应链金融,其目的`是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实现“超电器化”战略,促进供应链、物流、金融三个环节高效融合,从而降低风险,形成面向消费者、供应链的完整的金融服务板块,做到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金融的支撑。
2023年3月,苏宁将供应链金融业务面向中小微企业全面开放。
2023年2月,在苏宁物流升格为物流集团的同时,苏宁金融部门同时升级为苏宁金融集团,牢牢地在“三云”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同年9月,苏宁投入10亿元成立“供应商成长专项基金”,帮助供应链中的中小微企业实现融资。
自苏宁供应链金融平台上线以来,针对供应商与苏宁合作流程的各个环节,成功为苏宁上下游各类供应商提供票据贴现、单据融资、库存融资等融资服务,规模达数百亿元。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苏宁供应链融资期限短、放款快、利率优的特点,解决了供应商融资过程中出现的“短、频、急、快”等需求,保障了企业自身经营发展所需要的短期资金周转。
案例四:从“三流”走向“三云”
任何商业理论都必须有逻辑严密的架构模型来支撑,而根据中国零售业互联网化的阶梯式发展趋势,张近东建构起了一个“三阶段论”的商业模型:
一是传统电商阶段:主要是基于PC互联网,围绕产品展示和交易的电商平台占据主导地位。
二是O2O零售阶段: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出现了以个人为中心,随时随地虚实融合服务的趋势。
三是全价值链的互联网阶段:互联网开始深入零售业的内核,零售业最本质的资源,如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将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全方位提升,重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张近东认为,第三阶段正在走向深入,将会愈发触及零售业本质——多年积淀下来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优势,这是传统互联网企业的盲区。他因此笃定,苏宁的互联网零售商形象,一定会大力推动供应链互联网变革、互联网金融、物流社会化,从而实现传统零售企业的全面互联网化。
事实上,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开放、共享,原来闭门造车的模式已被业界摒弃,建立包括上游供应商、下游终端消费者在内的完整生态圈,才是互联网化的本质。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运用,不仅为“三流合一”提供了技术基础,更为其社会化提供了想象空间。
在打造互联网零售平台的过程中“+渠道”,在提升产业链价值的过程中“+商品”,以及在构建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服务”,物流云、数据云、金融云就是苏宁“+服务”模式的三大神兵利器。
首先,在物流的互联网化方面,苏宁从供应链物流的整体角度,运用大数据挖掘,启动“物流云”项目,向平台商户和供应商开放共享,从而将企业物流变成物流企业,“物流云”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
其次,在资金流的互联网化方面,通过将内部资金流社会化为“金融云”,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和供应商的各类融资需求。
再则,从信息流的互联网化看,信息流是零售业的核心资源,苏宁将自身的信息建设能力向社会开放,推进零售行业“公有云”服务。
从“三流”到“三云”的理论变迁,固然是互联网技术变革演进在苏宁身上的一个缩影,更是苏宁借助技术进步,在社会化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策略:以物流为核心竞争
一直以来,物流就是张近东为苏宁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早在“苏美争霸”时期,当对手忙于对外收购永乐电器和大中电器,却把配送业务对外发包给专业物流公司时,张近东主要做了两件事:实施信息化和夯实物流基础。现在看来,张近东的确算是棋高一招。
策略一:学习沃尔玛 自建物流体系
不必讳言,在物流建设上,张近东学习的目标是沃尔玛。
早在20世纪70年代,沃尔玛就建立了物流信息系统MIS,此后引入射频技术、便携式数据终端设备和物流条形码等技术,在全球第一个实现集团内部24小时计算机物流网络化监控,使采购库存、订货、配送和销售实现一体化、无纸化。顾客到沃尔玛店里购物,在POS机打印小票的同时,沃尔玛的采购和销售计划部门及上游供应商的电脑上,都会显示出相关信息,各个环节及时完成本职工作,减少时间浪费,加快物流循环。
到了2001年,沃尔玛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的领先企业,在全球仅布置了70个配送中心,说明它的物流组织结构设计得非常精致到位。而研究发现,沃尔玛的配送中心设立在100多家零售店的中央位置,每一个配送中心可以满足100多个附近周边城市的销售网点的需求,运输半径基本上为320千米左右。
沃尔玛的实战经验表明,物流体系的强弱直接影响到零售企业的销售与核心竞争力。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增加运送的覆盖能力,能够进一步填补和占领空白市场,自然成为及时配送的关键。
鉴于此,张近东暗下决心,必须解决物流痛点,不能让仓库成为苏宁不能承受之重。于是,张近东亲自开着没有空调的小车,在南京市郊东奔西走,在查找了十多天后,最后确定在江东门一带,自建第一代物流基地——把仓库里的物品挪到基地,用专门的配送车集中统一送货。此举不仅大大降低了店面成本,还极大地提升了配送速度。
不知不觉中,张近东的创新演变成了行业标准,并一直延续至今。
策略二:深化布局 打造第三代物流
为了进一步保持竞争优势并显著降低物流运输费用,2007年苏宁提出建设第三代物流基地的计划,引入了运输管理系统,针对订单的零售配送和长途配送,优化路线排程计划,减少配送里程和工作时间,彻底转变人工排程的传统作业方式。
经过实际测算,该模式可将每车货物的实际运输距离缩短20%-30%。同时,托盘化商品全部整齐堆放在仓库里,每一件货品的编号、入库、出库,全部带有条码,确保产品从厂商到消费者的全过程都有数据记录,确保服务全程可追溯。
当年7月,苏宁电器第三代物流基地的代表,当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南京雨花物流基地投入使用。
苏宁第三代物流仓储中心采用二级配送模式,首先通过一级配送负责将各类商品从区域大库运送到区域内的所有二级城市,再通过二级城市物流配送中心配送到户。与以往的第二代物流中心采用三级配送模式,即一级配送到市、二级配送到店、三级配送到户模式相比起来,第三代物流模式在苏宁信息系统的控制下,家电产品由库房搬运、装卸至车辆,全程机械化,大大提高了装运效率,一辆运输车装满货物只需要10分钟左右。
在强大的货源储备、高效的信息化调度控制下,苏宁有条不紊地实现了即买即送,3小时到位,在消费群体中树立起良好口碑。
继南京雨花物流基地之后,苏宁在北京、沈阳、成都、重庆和徐州等地相继建起了第三代物流中心。这些仓储面积动辄数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都将承担起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连锁店销售商品的长途调拨(300千米范围内)、门店配送、零售配送(150千米范围内)等。建成之后,每个物流中心可以满足约50-100亿元的年商品周转量的作业要求。
按照规划,苏宁最终要在全国建设大型现代化物流基地60个左右。张近东曾很明确地指出,加快建设物流中心是苏宁为百年老店目标奠定的物质基础。
拓展:
常见的供应链管理三种模式
1、信息时代的推动式供应链
竞争的加剧、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顾客期望的提高等因素促使各个节点企业要重点考虑柔性生产和交付的产品速度。高效、实时获取数据,并以数据驱动和数据共享为依托驱动供应链各节点的工作。
2、传统模式下的推动式供应链
在传统模式下,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对市场的预测是基于下游企业的“订单”,“订单”是供应链中传递的唯一信息。信息的反馈也同样体现在“订单”上,顾问的实际需求将以“订单”方式逐级反馈到供应链的各环节。显然,这种供应链模式的运作效率往往十分低下。
3、推拉式供应链
推动式供应链的反应能力一般较差,库存水平较高并且库存过时的风险也较大,其订货提前期较长,服务水平较低,但有较高的运输和制造的经济规模。拉动式供应链反应能力一般较好,库存水平较低并且库存过时的风险也较小,其订货提前期较短,服务水平较高,但相比较推动式供应链,拉动式供应链的运输和制造的经济规模难以实现。所以一般建议,在企业边界环境采用推动式供应链,在企业内部采用推送式供应链是不错的选择。
供应链管理模式引发的思考
1、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两个专业性
供应链管理行业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为专注专业而把非核心环节交给更专业的人去做。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企业必须在本专业上体现出足够的专业性,它是企业的盈利依据,因此也是企业的生命线。
要创造客户价值,就必须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需求,为客户提供完善的高质量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供应链企业必须熟悉客户所在的行业,包括供应商、原材料价格、产品知识、生产特点等一系列信息,总之,必须要在客户的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性。
2、盈利来源
(1)运营效率
供应链管理企业通过对供应链各环节、节点更专业、更高效的运作,为客户降低成本、创造价值,以此获得合理的收益。
(2)集中采购
供应链管理企业通过为多家相同或相近行业的企业服务,获得大批量采购的机会,集中式采购带来的成本降低成为企业的收益来源。
(3)财务收益
通过供应链融资和大规模业务所产生的现金流,借助时间差及衍生金融工具来获取财务收益,这是供应链企业一个变通的盈利来源。
以上三种模式是供应链企业最主要的盈利模式,其中第1、2种模式是最基本的模式,也是最可靠,最具有可持续性的模式,尤其是第一种,它代表了供应链企业的管理水平,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第3种模式在现实中最流行,获取收益快速而便捷,但他增加了风险,使企业变得脆弱,可作为企业盈利方式的补充而不宜当作主要盈利来源。
3、对未来行业发展的几个判断
(1)市场快速成长
(2)行业化、专业化
(3)专业化发展
(4)资源稀缺性
(5)系统代表运营水平
(6)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