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浅析奏鸣曲式的音乐表达形态论文

关于浅析奏鸣曲式的音乐表达形态论文

  奏鸣曲式是众多曲式结构中,被经常用于创作的大型曲式结构。从18世纪发展至今,对于奏鸣曲式的发展成熟当首推海顿。他把原有的古奏鸣曲式的连接部和展开部进行了扩充和发展,规模增大也就成为了必然。那么这种音乐以动机为核心的乐思发展,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一些结论:

  (1)奏鸣曲式在海顿的手里得到了内在的充实,在原来曼海姆乐派的注重结构创作的基础上赋予了血肉的丰满。

  (2)奏鸣曲式开始承载更多的音乐内容,表达更加戏剧化,情感化,冲突化,矛盾化。

  (3)展开部和连接部的拓展,说明了作曲家更加注重个人内心和情感的表达,创作上摆脱了束缚,并且在严谨稳定的结构下有着细腻多样的变化。音乐的内动力和动机的发展更加充分。连接部的拓展可以说明作曲家更追求结构内部的合理性,衔接过渡的自然美感加强,逻辑性更合理,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可以说现在的奏鸣曲式是不失严谨的结构,同时兼具灵活的思想变化和哲思。

  我们看到目前发展起来的典型的奏鸣曲式基本上由三个大的部分来构成,即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组成。这个典型的大结构框架,实际上代表了事物发展和人类情感或情绪发展的一般规律,例如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Op.2 No.1的第一乐章,在这部作品中呈示部的音乐材料,在展开部可以找到形式近似的或者说是与展开部在音高和节奏上有类似模进关系的开头,节奏型相同且音高向上相差一个小三度,其实就是运用了主部主题的材料在展开部做了一个引入,并且在调性关系上是平行关系的,呈示部的主调是f小调,而展开部的调性是降A大调,虽说是主音和调式结构不同,但同为关系大小调,属于进关系调,与呈示部的结束部的调性相同。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首钢琴奏鸣曲的再现部的材料与呈示部的基本相同,关键是再现部的副部主题的调性和主部主题的调性相同,也就是同呈示部的主部调性相同。

  通过这个典型的作品我们可看出在奏鸣曲的结构中承载的音乐表达的形态规律:音乐以一个或多个主题为基础,在呈示部做基本陈述,之后事物的发展部分由展开部进行承载,甚至有的奏鸣曲式只有两个部分,第二部分兼有展开与再现的作用如果用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实际上就能体现出人类普遍对事物的开端和结尾的注重,也就是开端与结尾的在大脑意识中印象最深刻的思维规律,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发展性,本身就有不稳定性,所以中间展开部的结构相对自由或是省略都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展开部与前面的呈示部的材料相似这也可以解释为是一种承接关系,这部作品中的展开部开头与呈示部的小三度差异,就是在音高高关系上做了一个发展,但又不离开音乐内容的主题。值得一提的是再现部,再现部再现的是呈示部的材料所以相似或是基本相同是一种必然,对呈示部的主题做了加强和强调同时又避免重复,这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体现,我们看到了很多赋予变化的再现,看似有不同,但事实上,是以变化的手段在丰富和加强呈示部所承载的音乐内涵。调性在再现部的主部和副部同时回归到呈示部的调性,也就意味着在调性上体现矛盾的解决。

  实际上再现部的变化也体现了不稳定性和斗争性,在矛盾解决之前往往是斗争最激烈的时候。与呈示部首尾相应但却和而不同,有着很强的哲学思想和意义,体现出事物的矛盾到解决的过程,也体现出奏鸣曲式在音乐表现方面的优越性。

  奏鸣曲式的关键是主题的对比和矛盾冲突,成为其自身音乐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增强了不确定性和斗争性,所以我们听到奏鸣曲式各个部分紧密相关却又多姿多彩,类型样式极为多样,音乐发展自由不受拘束,蕴含无穷的.可能,为作曲家提供了极大的发挥余地,而且主题是贯穿式的发展,对于音乐发展的推进层层叠加,蓄积能量推动高潮的出现。

  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和展开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有的作品对于展开部的处理,甚至是省略,或以插部的形式做呈现,或是第二部分兼有展开与再现的双重作用。

  在大的三部框架下,各个部分还有细致的划分,呈示部和再现部一般又分为: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这种四个小部分的划分,有着很强的逻辑性考虑,在音乐表达上体现出了完美的合理性,四个部分的主题都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由不同的材料构成,但是最主要的对比还是发生在主部和副部之间,某种程度上说很像一个二部的曲式,但是由于两个部分的主题陈述实在是非常的充分和充满戏剧性冲突,承载的音乐含量和内容太多,如果只用简单的几个小节或几个和弦的过渡,就会显得非常的不协调,两个主体部分的庞大规模,在结构逻辑上就会要求对于过渡部分的成分要有所增加。同时,音乐审美的需求和大众审美的完善,这种心里听觉感受所带来的对于奏鸣曲式结构的合理性完善逐步的体现出来。连接部和结束部的规模发展越来越具有独立性,连接部的过渡性和结束部的能量缓冲作用,成为奏鸣曲式重要的组成,发挥着协调与发展的审美逻辑作用。主题上的多主题对比冲突,体现的是矛盾的斗争与对立,但是其结构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就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性,这种“对立统一”的形式拥有极富哲理性的存在。

  那么在主部主题的材料中,既是可以单一材料或是单一动机也是可以同时多个对比材料的参与,比如贝多芬奏鸣曲《热情》的第一乐章,就可以体现出,对于作曲家们的复杂思想和充满冲突的大脑,无疑是一种表达上的释放,蕴藏着丰富的矛盾和动力。甚至我们在包罗丁的《第二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可以看出主部主题中的这些对比材料都可以发展为具有一定独立结构和规模的小的音乐片段,这种大结构下的“子结构”,使得奏鸣曲式的整体结构的严谨性和合理缜密性凸显无疑,层层的结构叠加与材料的对比交织,音乐表达形态的进一步细化,表明了事物发展的复杂性,那么也就意味着奏鸣曲式的音乐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和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产生的诸多事物有关,代表了社会生活的丰富,这其中也会体现出许多历史重大事件对与作曲家的影响,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思维意识形态的普遍状况,对于呈示部的调性一般也是由主调进入,然后不断的变换,呈现出不稳定性,但在再现部的主副部的调性回归,是对矛盾解决和激烈斗争的很好总结。

  奏鸣曲式中的展开部充满自由与不确定性。他的主要作用相比呈示部更偏重于表现矛盾的冲突性,写作手法多样,调性的变化频繁,不稳定。他可以体现呈示部未完成的内容,但会避免与呈示部重复,是呈示部的延续。这实际上,就可以展现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事物形态,这种不稳定性推动了音乐内部动力能量的蓄积和局部的量变到质变,看似很难找出机械规律的部分,确是最能够体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深刻的哲理性。奏鸣曲式的形态有它自身外在结构的稳定性和内部的丰富变化性,看似刻板有机械规律,实质为作曲家提供了太多的表达机会,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至今依然是创作领域重要的一种结构体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