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
第1篇:《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
当时整个银河系中,有将近二千五百万颗住人行星,这些世界全部效忠定都于川陀的银河帝国。不过这个事实只能再维持半个世纪。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角*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角*是如此的出*,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市长、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角*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角*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角*偏多,*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化。而最终出现的双*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别,甚至在思考超越*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首先是对超越语言沟通的极力赞同。在《安德的游戏》中虫族就是用思维沟通的生物,包括植物形态的猪仔也是一样,甚至三体人也是思维沟通。语言是思维的碎片,正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差异才导致了人类的分离与猜忌。日常中太多沟通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完成的,且不说故意和假装这两个极大的障碍,即使是想要好好说话,也会出于自身表达和理解的差异,造成沟通中的问题。家庭关系中糟糕的沟通莫不是如此,近年来各种提升家庭中沟通技巧的培训比比皆是,间接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其次是正确看待影响他人的利弊。因为有意识地影响一个人,最终导致了这个人的改变,在我看来是非常不正确的一件事,因为这妨碍了他人的自由选择。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极力避免对他人产生影响。然而阅读这部为大的未来史,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件事,就是没有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自我对他人的影响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过去自以为为他人自由着想的看法,更多的还是源于夸大了自我的重要*。
最后是摆脱对情感利用抵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理*的思考于我而言成为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感情的共鸣常常发生在阅读或者观影甚至听歌的时候,在遇到事,遇到人的时候,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忽略掉情感的因素。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获得更客观的视角,实际上却变得不那么客观。人类和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忠于自己情感的,为了忠诚、为了名誉、为了爱情、为了尽孝、为了很多虚无缥缈的感情,来调整目标,付诸行动。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坏人利用他人的情感牵绊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情节,因此默默地认为这是一件坏人才做的事情。但这次对情感控制思路的打开发现,曾经看到的这只是情感利用的一种而已。我们都是凡人,无法“调整”别人的情感,然而如果可以将自己的目的在其他人情感上找到适合的实现途径,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们都有为情感驱动而获得的充盈幸福感,这从不因为同时做了其他事情而减弱。
剧情的推进都建立在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对未来的预测之中,总觉得这种设定有些玄学的感觉,但根据辩*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理论上是也许可以做到的,但要考虑无限多的因素,它的计算量将是巨大的。
三次化解危机之法:势力均衡、科学化宗教的统治、自由贸易的“糖衣大*”。特别是最后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令我思考良久,结合看的上一本书——《无*时代的到来》,经济贸易的能力有时或许比权力更大,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强大的商贸公司,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在*领域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堪比一个国家。
书中人物的*角逐都让我影响深刻。基地立身于一个小小的行星,其力量与四大王国、银河边缘的其他势力以及其背后尚未灭亡的银河帝国相比,是微弱的,甚至是不值一提的。但基地的历代领袖凭借自己的*智慧,以非武力的方式解决了危机。这一系列的过程都足够吸引我再读一遍。
书中基地的敌人都是笃信*事力量强权人物,我觉得他们与基地领导人相比,都缺乏足够的*智慧,对手略弱,读下来感觉化解谢顿危机没有“力挽狂澜”之感。
但它仍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不该贬低它,也不该神话它。
躺在菲律宾的海边,仰望着故乡所没有的星空,我不禁又想到刚刚读完的基地七部曲,心中又充满了对群星的敬畏和无限的遐想。
诞生于1947年的基地系列,作为一部科幻作品,在其科技感方面必然对于当今的读者来说是有所欠缺的,但作者阿西莫夫给我们所描绘的“未来”却也不得不说是别具一格的。
不同于很多主流科幻小说,基地系列的背景虽然也在我们所居住的银河系,但其主要的故事线却不在地球展开——直到第七部,所有的线索才最终引向这个共同的起源——而是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以超级钢铁行星“川坨”为核心的银河大舞台上展开。另外一点不同,则是在千千万万行星上的生物没有什么奇形怪状的所谓外星生物,而都是我们熟悉的面孔(这一点在后面还会提到)。
作为一篇被人公认为非常优异的文学作品,基地系列显然也没有只描绘令人炫目的新颖设定和元素,而是以科幻为表,实际上则探讨的还是人*的真谛与社会的构成。基地1—2部曲描绘了在银河系中统一的*——银河帝国——崩溃后,保存了文明种子的第一基地利用其先进的科技,在心理史学(预测未来的数学学科)的指引下逐渐繁荣昌盛,突出了在一个政体中“科技”,“宗教”,“经济”等软实力的重要*,描绘了一个个传奇人物。第3部中,似乎绝对正确的未来预测却出现了偏差,一个在数学统计学上无法计算到的变数,有强大心灵控制能力的敌人,征服了第一基地,最终被第二基地的精神力量征服。
这部在情节上,让读者脱离了原有的“虽然形式很艰难,但这都是计划的一部分”的思维框架,让书中人物——也包括读者——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恰好*了没有什么是决对恒定的,同时又在隐隐之中传递出了精神意志的重要*,将科幻作品升华了一个层次。第四,第五部则主要描述了在银河帝国末期,心理史学创造出的“谢顿计划”的来龙去脉,把在理论上不可能实现的预言通过一个科幻的设定予以实现,同时又引出了背后的一切——神秘的机器人,被称为人类起源的地球等等。这两章则承上启下,又抛下无数个线索,让读者去自行思索。最后两部则描绘了整个宏大的银河系史诗的起源,同时又探究了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解释了为何银河系有某种单一*——我们都起源于地球。七部曲总体来说环环相扣,每两三部后又大有升华,这也有部分源于作者写作的时间有些断层,将科幻上升到了探究人类及人类社会本质的高度上,也对未来各种人类社会极端的情况作了可能的猜想,描绘了一幅简约却不简单的银河系史诗,的确值得一读。
不过本书在我看来也有一些缺憾,作者可能陷入了某种惯*思维,或者我们所谓的“套路”,每种极端下面必然影藏着另一种极端,热情招待背后总有冷*暗箭,单一纯朴背后必有复杂动机,虽然可能想传达出一种物极必反或者人类虚伪表象的意图,但是却导致了某些情节可以超前地揣测出结果,让本书的魅力有所下降。
总而言之,本书十分值得一读,可以给人以深思。
第2篇:《银河帝国》读书笔记
正如大刘的《三体》将卢卢蛊惑一样,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也轻而易举的将卢卢拽进那群星闪耀迷雾重重的银河之中,透过十万年银河兴衰在脑海中飞驰掠过的清晰与扭曲的映像,仿佛看到阿西莫夫那深邃的目光,长久的注视着沧海桑田荣辱变迁,直至永恒……
卢卢读完了十二本,历时两个多月,穿*着,在微信读书app上读了57个小时,在kindle上读了差不多同样长的时间,按照《银河帝国》这本书编排的顺序,依次读完《基地》系列及《机器人》系列。
这个万能的阿西莫夫,据说通晓人类社会一切学问,古往今来万事万物无所不知,如此才能融会贯通著书立说,他一生中神作不断,奠定了自己神一般的科幻小说之父的地位。如今,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六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地位尚无人能及,可见功力非凡,高处不胜寒……算起来,他出版第一本《基地》的1951年,是他的31岁。而在《基地》中,神一般的数学家哈里·谢顿开创“心理史学”这门伟大的学科时正是32岁。如此一定确定以及肯定的暗示就是在告诉世人,阿西莫夫本人,就是银河纪元12023年的哈里·谢顿的化身了……
当一口气啃完这十二本书之后,只觉得神情恍惚灵魂出窍,头脑中也一时间却无法将这数万年的故事顺利地读取出来,发生在那么多星球的那么多或平凡或伟大或奇异的大事小事简直耗尽了卢卢有限的脑容量……后来极为勉强的,卢卢总算大致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了一下这位天才编的故事梗概,嗯,我觉得也许是这样一个故事:
人类,一直生活在太阳系一个小小的行星上,自以为是万物的主宰,即便随着地球的老化,资源的匮乏,人类的生活已然衰退,但仍然没有人愿意承认现实和作出改变,后来人类蜗居在封闭的“大城”中,麻木度日。直到有一天,一位地球帅侦探以利亚·贝莱在*世界奥罗拉一位机器人学家和两位机器人吉卡思和丹尼尔的帮助下,带领大家走出了大城,奔向了银河……事实*,人类的生存能力果然远远甩掉早已在银河中立足的各位外星人士,他们迅速殖民,繁衍扩张,直至统一了银河,挥手间建立了伟大庞大的“银河帝国”。然而,帝国再辉煌也不能逃避衰落的周期,在她运转了一万两千多年之后,衰败之气如烈火般烧遍了疆域横跨数十万光年的“帝国”,英雄哈里谢顿就在这时候带着他幼稚的“心理史学”及时出现了,谢顿随后的人生中,在机·丹尼尔伴随下,为拯救帝国而颠沛流离忍辱负重,银河间各方势力制衡,战旗摇曳,在颓败中争权夺利死而后已……在纷纷扰扰中,谢顿建立了两个基地,延续了以心理史学计算出的“谢顿计划”,意图在帝国在覆灭之后,将蛮荒的时间从三万年缩短至一千年,直至建立起“第二帝国”。而丹尼尔,还在为了当年对地球人以利亚伙伴的承诺而做着天荒地老的努力……
在这个庞大的故事中,出现了众多引人遐想的神奇世界,比如索拉利星球,一个人管理一万个机器人,但一生只能见到配偶一人,连小孩子都是被集中圈养长大再让他们各个孤立生存的。比如奥罗拉世界,能活三四百岁的绅士和贵族们,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前途和银河扩张。比如川陀上的麦曲生区,人人遵循宗教的清规戒律,女*卑微到尘埃里,极度排外,一生不见外星人(而他们居然是奥罗拉星球的开拓者?),微生物培植技术银河系第一。比如盖亚星系,一个所有生物植物微生物共存的“生命共存体”世界,可怕的“骡”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普通人……
在这个庞大的故事中,也出现了众多非同一般的“人”。比如雌雄同体的索拉利人菲龙,具备强大精神力量的畸形者“骡”,爱上了谢顿并为他彪悍一生的机器人铎丝,阻碍了骡疯狂扩张的女人贝妲……
回顾十二本书,打破阅读过程中留在头脑中的既定逻辑和顺序,你会发现,机·丹尼尔毫无疑问的是整个故事的灵魂人物。他从他“诞生”时遇见的第一个好伙伴以利亚·贝莱那里学习了人类的思维和逻辑,从机器人伙伴吉斯卡那里得到了读取人类心灵的能力,从“机器人三大定律”中推演出了“机器人第0定律”……他为了履行他对人类伙伴的承诺,鞠躬尽瘁的为了人类的延续而努力,他借助哈里谢顿实现了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的创立,他创建了盖亚星系,他借助左右人心灵的能力保护了谢顿以及所有需要保护的人,他使得骡灭掉了第一基地,使得第二基地灭掉了骡,使得盖娅灭掉了第二基地……最后使得盖娅发展成为盖娅星系,使得银河系成为一整个生命共同体,傲立于整个宇宙……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这沧海桑田的两万年间每一个“个体”为了自己极目所见的“目标”竭尽全力的努力,单一的“个体”并不是“心理史学”研究的对象,而无数个“个体”却在推进着“心理史学”的发展。“心理史学”,用数学公式推演着整个人类的未来,公式中含有人类的宗教信仰、思维习惯、行为规律、群体活动……他认为未来是必然的,就像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必然的一样。如果是这样,丹尼尔也就是心理史学公式中的一个符号,是一个假定的“英雄”来造就“盖娅星系”的时势么?
所以说,一切都是循环往复的存在。地球在人类的手中发展、强大,却也因人类而停滞,直至衰败;索拉利星球的人类制造各类机器人为自己服务,却最终隔绝了自我的发展甚至泯灭了人类群居的本*直至走向灭亡;奥罗拉星球的人类能够制造全银河系唯一的人形机器人,却将他们用于毁灭地球,他们智慧非凡,能够延长寿命享受人生,却因过长的寿命而失去了人类宝贵的进取之心……不论宏观还是微观,在发展史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发展中的一份子,我们或许是某一时点命运的主宰者,但或许同时也是被主宰者。我们的思想,可能是自我的意识,也可能是“丹尼尔”赋予和强加的。我们的身体存在于我们本身的环境中,却不认同这个环境所加载在我们精神上的附庸……
银河系列比《三体》早诞生20—50年,从读感上来讲,基地与机器人系列所要赋予人们的,并非《三体》一样的那种出离于现实幻灭的震撼。它所赋予的,更多是“生活仍在继续,但却与以往不同”的一种奇妙感受,对卢卢自己来说,大刘笔下膨胀感极强的科幻理论渐渐会被琐碎如常的生活所侵蚀,而“心理史学”和“机器人三大定律”却能够成为读者头脑中显而易见的“存在”。
在红眼睛的吉卡思伙伴“停摆”之后,机·丹尼尔成为了银河的孤单守护者,丹尼尔自我成长过程中推演的“机器人第0法则”帮助他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无可取代的“人”。
他是如此的完美无瑕。我想,我是爱上了一个“机器人”……
第3篇:《银河帝国》读书笔记分享
《银河帝国》系列可以说是在我所读的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它不但论述了人类社会组织形成条件和形态,同时也运用历史、心理学、数学、文学、物理、化学、古生物学、生物学等学术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学科交融。这本书大约讲述了地球人创造出会思考的机器人后,在机器的帮助下掌握了恒星级移民技术,建立了“银河帝国”。之后是一万二千年的太平时光。突然,一个年轻数学家预言银河帝国将要灭亡,于是建立了两个基地以保存文化、科技和确认历史走向。
在《基地》系列里,作者阿西莫夫大约描述了三十个左右的星际文明。这些文明各有各的特*。但如果我们忽略那些稀奇或不稀奇的强大科技,就会发现这些表面千奇百怪的文明,其现实基础仍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世界各国(重点是欧美大国)。只是在星际文明这个大背景下,阿西莫夫从艺术的视角对文明的特点进行了浓缩、放大、提炼以及极端化。
在三十多个星际文明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盖娅生命体和索拉利文明。它们一个极度统一,一个极度自由,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两个极端。
盖娅生命体的进化,使得在盖娅星球上的所有有机物和无机物,都是一个整体。所有物体都有意识,所有的意识都可以实现共享。每个个体不但是个体,更是共体。以集体之意志为意志,从而实现极度的统一。
索拉利文明展现的则是极度的自由。在一个三倍于地球体积的星球上,只生活了几千索拉利人成熟体。他们有着极端先进的生物基因改造技术,从而进化出了“转化叶突”,一个个体利用“转化叶突”所转换的能量,足以支持成千上万的机器人用于管理土地、家务等事。他们相信“他人即是地狱”这样的信条,所以连同类也不相来往。为了达到这点,实现真正的自由,他们以基因改造进化技术进化出雌雄同体。为了自身之自由,他们不谋任何形式的扩张。
在《基地》系列的最后一本《基地与地球》中,阿西莫夫以各种场景和讨论,似乎在说服读者或他自己,盖娅文明虽和人类所向往的自由完全背道而驰,但也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在最后,他设计出一个“不需要完全信息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的崔维兹进行选择的场景。崔维兹要选择以盖娅生命体作为蓝本建立新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或选择索拉利文明建立人类新秩序。最后,他选择了盖娅。其原因就是,在即将到来的宇宙侵略中,他们需要统一意志!
也许,这就是阿西莫夫借《基地》系列、“心理学史”以及崔维兹、机器人丹尼尔、吉斯卡,来对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思考做出的结论。在二十世纪40年代二战一触即发的情况下,阿西莫夫对世界各国的呼吁。现在的科技已经在正是他所提出的“学科交融”了。如果阿西莫夫一直生活至今,不知他所做出的带有强烈寓言*质的结尾会如何修改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