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其二》古诗原文和赏析

第1篇:《塞下曲四首·其二》古诗原文和赏析

【诗句】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

【意思】想当年长城脚下鏖战急,无人不道意气高;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①平沙:形容广漠沙原的单调荒凉。黯黯:昏黑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而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②“昔日”句: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唐将薛讷等在临洮一带大破吐蕃,杀获数万,洮水为之不流。这句可能指此事,也可能是概指历史上在这里曾发生过的大小战斗。③蓬蒿:指篷草蒿荚之类的野生杂草。

【全诗鉴赏】

这首诗从边塞景物的描绘入手,揭露战争的残酷真相,从而激发人们对战争是非功过的深刻反思。“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战士们牵马饮水渡过了大河,水寒刺骨。凛冽的秋风吹到人脸上,如*似剑,疼痛难忍。此处写边塞环境之艰苦以及战争生活之艰*,为全诗笼罩一层衰飒萧条的氛围,为后面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接着三、四句写行旅生活的单调与枯燥。此时夕阳尚未落山,士兵们在广袤的沙场上奋勇*练,在昏暗的天*中,隐约可见遥远的*事要塞临洮古城。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秦长城的西起点。“黯黯见临洮”一句,既写边疆之近在咫尺,也暗示着战争一触即发。

第2篇:《塞下曲四首其一》古诗原文和赏析

【诗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

【意思】桑叶落尽,一片萧瑟,蝉儿鸣叫,那么凄凉。这就是八月通往边塞路上的景象。荒凉、冷落、肃杀。

注:萧关,关名。

【鉴赏】萧关,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知了在叫,桑树林因已落叶而显得空旷,正是秋季八月,走在通往萧关的道路上。语出唐·王昌龄《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用来描写北国仲秋时节的风光。◇我们结伴去山海关。一路上看不尽的风光景*,很像王昌龄写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自然另有幽燕的情调。(《杨朔散文选》)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①塞下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②萧关:古关塞名。为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③幽并:古幽州和并州的并称。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游侠:古称重义轻生仗义助人之人为游侠。紫骝:紫燕和骝马,皆古良马。这里泛指骏马。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幽燕豪士而告诫莫学游侠儿的边塞诗。此诗一、二句点出边塞季节和地点,描写边塞景*:八月深秋,空阔桑林,知了鸣噪;萧关道上,天高气爽。三、四句描写边塞气候、景*的变化:出塞之后再入塞,气候变得寒冷,关塞内外,处处黄沙,丛丛芦草。此二句极写边塞的萧疏、苍凉、寒冷。五、六句写征人守边报国的精神。自古以来,幽燕多豪杰之士,他们守卫边疆,骁勇善战,常年伴黄沙,一直到老。这是诗人对戍边者的赞扬,也表示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此二句与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意思切近,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最后二句说,不要学习游侠儿,自恃勇武,在众人面前,矜夸自己的“紫骝”宝马。此劝诫游侠少年之言,尤为实在而真诚。此诗前四句写景,突出边塞荒寒冷落;后四句通过“幽并客”与“游侠儿”的比较,表现了诗人的非战情绪。

第3篇:《塞下曲·其二》古诗赏析

《塞下曲·其二》作者: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解】:1、黯黯:同暗暗;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3、咸:都。

【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评析】: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