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阳《开先寺》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的全诗翻译赏析
第1篇:李梦阳《开先寺》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的全诗翻译赏析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
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
【注释】
①开先寺:在庐山南麓。寺旁有东西两条瀑布,东瀑布称为马尾泉。两条瀑布汇合后向下奔泻,形成一个深潭。
②匡庐山:庐山。
【说明】
李梦阳(公元1473年-公元1530年),字献吉,号空同,汉族,祖籍河南扶沟,1473年出生于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后又还归故里,故《登科录》直书李梦阳为河南扶沟人。他善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李梦阳所倡导的文坛“复古”运动盛行了一个世纪,后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派”所替代。
李梦阳擅长律诗和绝句,反对台*体,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前七子领袖,在明代中叶影响很大。
【赏析】
这首诗描写庐山南麓开先寺瀑布的景*,极有气势。首二句总写瀑布的雄浑景象,”半天上”是言其高,”飞响”是既状形,又状声——瀑布从天而降,带着隆隆巨响抵达人间。后二句道出诗人自己的感受:不要说这个潭面积小,那飞瀑直下所掀起的巨*浪,水珠四溅、水汽弥漫,尤其震耳欲聋的声响,仿佛把整个庐山都震荡得摇动起来!
第2篇:开先寺翻译赏析_作者李梦阳
<开先寺>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梦阳。其诗词全文如下: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
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
[译文]
瀑布从高高的半空中倾泻而下,发出巨大的响声落到人间。不要说瀑布形成的水潭很小,瀑布奔腾发出的声音却有撼动庐山的气势。
[鉴赏]
这首诗描写庐山南麓开先寺瀑布的景*,极有气势。前两句总写瀑布的雄浑景象,“半天上”是言其高,“飞响”是既状形,又状声——瀑布从天而降,带着隆隆巨响抵达人间。后两句道出诗人自己的感受:不要说这个潭面积小,那飞瀑直下所掀起的巨*浪,水珠四溅、水汽弥漫,尤其震耳欲聋的声响,仿佛把整个庐山都震荡得摇动起来。
第3篇:李忱《瀑布联句》的诗词翻译及赏析
瀑布联句
香严閒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解题: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富于*的千古名诗。联句: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依次出句,相联成篇,可以一人出一句、两句或多句。这种方式很难写出佳作。壑:沟,山沟。涧:两山之间的溪流。
赏析:
诗篇名。由唐代香严闲禅师(香严:今河南省淅川县香严寺)、李忱(唐宣宗)合作。是一首经典的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读来使人激奋,倍受鼓舞。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素娴诗文,曾书瀑布诗“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云云,以赋壮怀。他的诗就是由这一首唐诗改易数字而成。此诗中瀑布形象充分人格化,写得有气魄,为冯云山激赏不是偶然的。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砅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格至此得到完成。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閒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领袖冯云山所喜爱。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周啸天)
阅读参考*
(1)请简要分析“千岩万壑不辞劳”这句诗好在哪里?
(2)这首诗通过写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1.千、万体现岩石之多,也表现困难之多,比喻手法,体现出作者迎难而上的精神
2.胸怀大志,勇于进取,不为险阻,志向远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