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柴棒修辞法的探析及启示论文
第1篇:芦柴棒修辞法的探析及启示论文
摘要:一些特殊的修辞现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就《包身工》中的“‘芦柴棒’,去烧火!”这一修辞现象进行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修辞借喻借代
修辞对于语言的建构和美化起着重要作用,是作文和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修辞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老师和学生们都对修辞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然而,也有一些特殊的修辞现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下面,笔者就《包身工》中的一个修辞现象进行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教材的习题集里有这样一道题:……接着,又下命令似地高叫:“‘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包身工》)文中称呼“芦柴棒”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a、借代b、拟物c、夸张d、比喻
习题集中给出的*是d(比喻),而有的老师和很多学生却认为*是a(借代),究竟是“比喻”恰当还是“借代”正确呢?
二、“借喻”论
我们语文老师们就这个问题翻阅资料、引经据典地进行了考*辨析,大多还是倾向“借喻”。其理由如下:
大学教材《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是这样说的:借喻和借代有相近的地方;借喻侧重“相似*”,借代侧重“相关*”;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很多的语文资料都持这种观点。
依据以上理论,“芦柴棒”可以改为明喻:那个十四五岁的小女孩瘦得像芦柴棒——把瘦小女孩比喻成芦柴棒。所以,“芦柴棒”名正言顺是“借喻”而不是“借代”。
三、“借代”论
也有一部分语文老师认为,这里的“芦柴棒”运用的修辞格应是“借代”最为恰当。理由如下:
杨春霖、刘帆主编的《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对借代的解说中没有“借喻可以改为明喻,而借代则不能”这句话,却有“借喻着重在比方,借代则重在指称”这句话;而大学教材《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没有“借喻着重在比方,借代则重在指称”这句话,其它内容两者基本类似。
这部分老师认为,此题产生分歧的原因就在于“借喻可以改为明喻,而借代则不能”、“借喻着重在比方,借代则重在指称”这两句话。用“借喻可以改为明喻,而借代则不能”来区别二者是不够科学准确的,因为借喻中明确指出“喻中有代”,“喻中有代”中的这个“代”就应是“代替”之意,即借喻可理解为是“特殊形式的借代”。而大学教材《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中的借代侧重“相关*”中的“侧重”的内涵,并没有完全排除“借代也可相似*”的思想,只是“侧重”而已。所以,这部分老师认为,二者的差别不能用“能不能改为明喻”来考量,而应以“借喻着重在比方,借代则重在指称”作为一个重要标准。“‘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其中的“芦柴棒”明显是侧重于指称“某人”,是一种代替作用,而不是侧重于打比方说她瘦。
四、笔者的意见
综上论述,结合对语言实践中的理解,笔者认为,借喻都有借代的意思,少数的借代有借喻的意思。所以,关于借喻与借代的不同可表述为:借喻侧重“相似*”,借代侧重“相关*”;“借喻可以改为明喻,而绝大多数的借代则不能”,“借喻是喻中有代,但借喻着重在比方而不是代;借代则重在指称,少数借代也有喻之意”。
关于“芦柴棒”这个例子,笔者认为,《包身工》中的“芦柴棒”在文中的修辞法有两种:一种是比喻,象“他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他的名字”,这里的芦柴棒就是比喻。一种是借代,“‘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这个“芦柴棒”就是侧重借代的修辞。前一个例子中的“芦柴棒”重在类比,后一个例子中的“芦柴棒”重在代替,仔细比较就能看出比喻与借代的差异。不过,没前面的比喻为前提,后面的借代就难以成立,这也正是开头这个例题出现理解分歧的原因所在。
五、本题给我们的启示
1、*的语言现象是丰富多*、博大精深的,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对其理解就会出现千人千理解的局面。这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提出了一个方向:语文教育不能过分强调标准*——而现在的语文教育却恰恰在这一点很普遍——扼杀了一部分学生个*的发展,这种局面一定要扭转到语文教育的本质上来。
2、语文教育工作者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能迷信权威、照本宣科,既要善于继承传统,又要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否则,语文教育就会陷入困境,学生们也会在“死读书”、“读死书”中最后“读书死”。
3、中学语文教育要走向开放。语文本来就应该是一种大语文格局,而学校的语文教育却把其拘泥在一个小范围内,这与语文的内涵和外延都是不相匹配的。我们要使语文真正走向生活、深入生命,使语文生动起来、丰满起来、有意义起来,而不是只在课堂上搞一些文字猜谜游戏。
第2篇:芦荟的启示作文
芦荟是春夏秋冬全身都是郁郁葱葱的植物,下面小编就为你分享一下芦荟的启示作文范文吧,仅供参考!
我家有一盆芦荟。小芦荟是深绿*的,叶子两边有小刺,摸起来像被许多针扎一样。两片叶子是相对着长的,就像一条鳄鱼张开了大嘴巴,露出了满嘴的利牙。芦荟虽然不像别的花那样鲜艳,在花群中并不出众,但它有着神奇的功效。
一天晚上,我被一只讨厌的蚊子咬了一口,起了一个大包,非常痒。妈妈说芦荟有止痒的功效,于是,我拿起剪*剪下了芦荟叶子的一角。一种黄绿*液体流到了我手上,非常黏。我赶紧把汁液涂到大包上,一种凉丝丝的感觉让我的大包一会儿就不痒了。我再仔细观察叶子,里面有一种看着像果冻一样的固体,但是用剪*一扎却是脆的。这时,调皮的汁液又流到我手上了,在我想把它洗掉的时候,突然想起有人说芦荟可以吃,于是我*了一下汁液。“啊!好苦哇!”我大叫一声,连忙喝了好几口*果汁,嘴里才不那样苦了。我心想:芦荟就像中*一样苦,怪不得能止痒呢!太神奇了!但这时,我却很担心被我剪下叶子的那棵芦荟会不会枯死。妈妈说:“不会的,芦荟的生命力很顽强。”我心想:芦荟真像不死的战士,要换成别的植物,说不定早枯死了。
芦荟真神奇,不但可以做*物,而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顽强的精神激励着我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芦荟,一种神秘的植物,令我无限的神往,被蚊子叮了可以抹上一点,过一会,马上就好了。芦荟还有美容的功效,抹上了芦荟的汁,脸上滑滑的,过了一天,脸上就会带着一点芦荟的芳香。芦荟的果肉是可以吃的,苦苦的,俗话说得好:不经过苦难怎能见*虹?所以说:不尝到苦,怎能尝到甜?
芦荟的芳香是可以永久保留的。
我的爸爸是小区里的养花爱好者,也是养鱼爱好者。我家的芦荟也是爸爸亲自种的,到现在有很多年头了,从我一出生就有它,这四颗芦荟伴我一生,到至今已经十一年了。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芦荟还会开花,而且,开出的花不是一般的花,而是让人看见带着一点羞*的味道,这种味道让人能回忆到过去,能让人想起以前经历过的一些苦难。
芦荟一年才开一次花,每次开花的时节都是一年的春天,古人曾经这样说过: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到了一年中的春天,都是阳台上最热闹的时候这四颗芦荟长出了枝子,枝子上面有一个个花骨朵,上面的花骨朵最先开,最先开的那个仿佛在说:憋了我一年了,憋死我了,终于让我呼吸了一次新鲜空气!开了一周也就开败了,一轮一轮的轮,开败了的就叶落归根了。
我家阳台上不但有芦荟是春天开的,还有桂花、仙人球,桂花开的香气是弥漫在整个阳台上的,让人百闻不厌,桂花的花晒干了以后,可以泡酒,泡出来的酒的芳香是迷人的,让人闻到这酒香味就想蠢蠢欲动,想喝上一杯。
芦荟是草本植物,是靠绿叶维持花的生命,芦荟的叶子肥肥的,让人看见就想摸一摸,就像《草房子》这本书中说的每一个人见了*鹤都想摸一摸*鹤的光脑袋,*鹤也为此非常懊恼。芦荟的叶子让我和爸爸产生爱怜之心。
芦荟是可以生小芦荟的,小芦荟围成一个圈让大芦荟保护自己,我这才明白,人虽然很聪明,但是还有比人更聪明的植物、动物。
我爱芦荟,但是我更爱大芦荟生的小芦荟!
我家中的芦荟就是叶子两边带刺的那种。我很喜欢它。
在家里,我称它是草坚强为什么呢?因为它和仙人掌那样,长满了刺,谁也不敢碰它一下。而且这芦荟几星期不管,它也照样活的好好的。有一次,我们全家出去旅游。临走前,我们把家里所有植物都浇了很多水。半个月后,家里的植物几乎遭了殃——吊兰的黄叶多了很多,大葱小葱发臭,菊花的花都掉在了盆里只有芦荟活了下来,还新张了两片叶子。由此看来,芦荟的生命力有多么旺盛!
芦荟还有它的用处:你可以把一片叶子剪下来,把皮剥开,涂在手上,可以止痒.。芦荟汁还可以喝。每天坚持喝一杯,可以补充营养。但是,芦荟汁不宜多喝,因为芦荟里含糖很高。多喝容易蛀牙、长胖。
看,芦荟可以在缺少条件的情况下努力地生存。这是我们要学的。
我把一棵芦荟*在花盆里。当初,它很小,两片翠绿的小叶子,只有小拇指那么粗。
一天,我去看它,发现小苗旁有一块橡皮大小的石头挡住了他生长的路。我想:小苗一定长不了了。然而,几天后,再看它时,他却明显地长高了。两片叶子已经长到中指一样粗了,中间还抽出了一片嫩绿的小叶子。那块石头依然在那里,只不过好像换了个位置。我在仔细一看,不是石头换了位置,而小苗换了方向。原来石头在小苗的正前方,挡住了小苗的生长,小苗只好改变方向,掉了头向东边——太阳升起的地方生长。我故意刁难小苗,又把石头放在小苗的正前方。又过了几天,小苗又掉了个头,继续生长。我捡来几块石头,四面挡住小苗,大石头都向他挤压过去,我以为小苗一定活不了了。我天天去看它,发现芦荟本来是向四周生长的,可是,有石头挡住了它,那几片叶子就向里收缩一点儿。几天后,芦荟终于从石缝里钻了出来,那几片叶子,有长高了,长绿了。
我知道,无论怎样考验芦荟,它都会在我设置的环境下顽强地生长。
第3篇:汉字造形方法对产品造型设计的启示分析论文
1象形*造字法——设计中的“仿生学”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随着物体外形的轮廓,用屈曲的线条绘出物体的形状,是汉字造字中象形*造形方法的写照。汉字象形*特征以*骨文最为典型,如:“日”写成“”、“月”写成“”、“雨”写成“”等。观其形识其字,看其字懂其义,是汉字像形*造字方法最独特之处。日本著名设计家杉浦康平先生在《造型的诞生——图像宇宙论》一书中提到汉字是取材自然物象形态,造形的“象形*”是反映自然的造型,是与指事、会意、形声等统称六书汉字造字法的基本。汉字象形*造字方法从“人物之形,山川之形,草木虫鱼之形”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反映象形*造字方法的真实写照。汉字象形*造字法,处处都体现着现代仿生学的设计痕迹。研究物象的相似*是仿生学研究的基础,早期仿生学通俗定义为复制自然。人类较早就留下了各类模仿自然生态的痕迹,如新石器时代模仿鱼刺制作出骨针;以各种动物形态为原型设计制造的盛物器皿;借鉴植物叶片的齿形边缘中联想到“锯形”的原理等等。早期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制器尚象”相似*仿生造型多透着自然物象形态的特征,与汉字象形*造字方法如出一辙。仿生学科体现出对人类效法自然学科研究的认同。通过物象相似*研究,现代产品设计创新得到前所未有的跨越与创新。汉字象形造字是将三维物象转化为二维图形符号的设计,产品相似*仿生设计是从自然物象中三维或二维局部的仿生形态再设计,二者都积淀着相似共通的发展历史背景与设计实践历程。
2“以意构形”会意造字法——“形”“意”结合的设计
象形字依物象形态而来,能较好直观看出字的源生雏形,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复合表意*。会意造字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字形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用不同的符号或借用“象形字”加上一些符号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思,从而达到构字成分“字形”与“字意”的统一。例如,“明”意为“日”和“月”带来光明;“忐忑”二字,心上上下下,表示心神不定。“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多有描述。独体字是汉字中直观*的“形”和表意*的“意”象形文字组成,具有较好的*“字意”和“字形”构成汉字部件,会意造字法正是建立在这种独体字表形与表意的基础上达到会意字“形”式与功能“意”的统一。若将组成会意字的独体字部件比作产品构件中的部件,以意构形,这里的“意”代表字或形的含义功能,“形”可以理解为表达体现汉字含义的造型。从独体字的字形就能看懂会意字所要表达的意义,从设计角度可以看成是“形”与“意”的统一,这与现代产品造型设计中提出的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具有一致*。艺术起源于自然劳动,实用重于审美,产品设计亦有体现。通常而言,人们设计和生产产品有两个起码的要求:一是产品本身的功能,二是作为产品存在的形态。会意造字法中汉字具有的直观*和表意*,在汉字组合中对产品造型的设计也有启示。早期汉字形具有较直观的物象特征和表意*,从字意上理解就能找到和联想诸多产品形态及功能特征。如从会意字理解“轮椅”二字,可以很直观联想到“轮子”和“椅子”,二字组合成词“轮椅”,从会意造字的角度看,即组合形成有轮子的椅子。诸如此类从汉字包含形意的汉字较多,,南瓜与灯组成“南瓜灯”,弯曲的尺子组成“蛇尺”,电子书等都能从字意上联想到产品的形态和汉字语意的表达。这种从象形独体字到组成会意合体字再到汉字字词的组合关联,若从象形取象,会意取意的角度思考对探讨产品的新造型,新功能的衍生构想皆提供好的借鉴。
3“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形声造字法——设计
“以人为本”形声造字法“以事为名”,即依事物类别而定其名字造字的方法。是指在事物定名和造字时,先确定它在万物中的属类,再用表示这属类的文字来作新造字的组成部分,通过表示属类的形旁来了解字意或类别属*;“取譬相成”,依口语发音中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文或字来作新造字的标声部分,从而形成主“义”和标“声”的相辅相成的新字。同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相比较,形声字可以因形见义,据形知音,汉字对事物的概括有了类属分类的规律。如:篮、筐、簸箕等,从篮、筐、簸箕等字形上的竹字偏旁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上形下声组成,形旁与声旁较好体现诸字属类义和音的结合。从产品特*看字,这种区别属类的方法也能较好诠释产品材料及造型的关系。(竹)篮、(竹)筐、(竹)簸箕等产品的类属都是竹制编织品。通过表示字义的形旁和表示字音的声旁达到音与义的一致*,这种形与音的跨界组合,打破了之前重形或重意的造字方法。形声造字法是一种既考虑字的语音,也考虑字的语义来创造新字的构形方法。它在象形字、会意字的基础上由形旁和声旁部件组合而成。象形,表意字以“有形可象,有意可绘”为造字特征,其直观*要求对汉字新字的发展有一定局限。随着汉字发展由繁趋简成为趋势,象形、会意造字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从造形角度看,形声造字法属于“音义合成”的构形模式。形声字组字部件由两部份组成:即代表相同或相近发音字的声旁部件,代表字义或类属属*的形旁部件。其中一个形旁或声旁可以同多个汉字部件组合,充当多个汉字的偏旁。如用“胡”作声旁的字,读音都同“胡”相同,如“糊、瑚、湖、蝴、葫”等字。声旁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人们日常事物口语习惯的发音表达,它是人们长久生活积累对事物认知的表现;形旁借鉴象形字会意字基础而来。从某种角度来看,形声字的实质是中和了象形以形为主,会意以义为主的偏重,同时注重人们日常需要及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古人调和折中的中庸之道和以人为本的造物思想。这也是汉字发展到今天,形声字成为汉字主要造字方法的原因。从产品设计角度看,形声造字这种“调和折中”,“以人为本”的造型理念,在今天的造型设计中“形式与功能的折中统一”,设计“以人为本”的方法和理念多有应用和表现。
4“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事造字法——具象与抽象思维的统一
指事造字方法体现着具象化思维。具象思维强调对一切自然生成的事物形态进行可感知的具象化的思维创作活动。象形字的象形*体现出具象化思维造字特征,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减少笔画或表意的标识符号构成新字,在象形字基础上加提示*符号构成代表新的抽象事物的字。如“本”即树木的“根”,是在“木”字下边加上符号“-”表示“根”的意思;“刃”,在“*”字上加一个“、”,表示*“刃”之意,还有亦、甘等等。可以看出,它们都体现着兼用抽象的记号和具体的图画以示字义来进行造字。抽象思维是人类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指事字体现一种抽象思维的造字法方法。在造字过程中,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进行提示,用标记符号来表示抽象的概念,如“上”和“下”表示一种抽象方位概括。汉字“一、二、三”,“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二,地之数也,从偶一;三,天地人之道也!”可以看出,指示字“字义隐晦,察知方能知意”的形意特征。“视而可识,察而见意”,道出了指示造字方法中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存在。*道教中的太极*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物,诠释了指示造字方法具象到抽象形的设计方法的概括。在产品设计中,具象思维是产品造型活动最主要和基本的形式,抽象思维是造型设计创新的必要手段和重点,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者是辨*统一,相互渗透,缺一不可。无论是汉字造形还是产品造物的设计都应值得借鉴和思考。综上几种造形方法外,还有转注和假借。转注体现“用字法”,假借是“同音替代”口语中没有的字。它们在六书造字法中虽不属于造字方法,也不产生新字,但从其在汉字造字的作用发展来看,体现的是一种处时顺便,因势利导的思维。在*传统造物观中也多有体现,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楼台亭榭,小桥流水,讲求借景拟物,善于“巧借”“适变”,才能达到一步一景,人与景的*。结语汉字从*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至今天的方块图形符号,其形的发展经历了由繁入简、由形象到抽象、由图形到符号等的演变过程。汉字形的特征反映出汉字造形是“形与物的统一,意与物的统一,人与自然物的统一”,实质是对老子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汉字象形造字方法和产品造型设计思想中模仿自然,遵从自然法则的概括。鲁迅先生曾评汉字的造形之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是对汉字整体造形结构特征具有独特造型美的概括。汉字造形方法对产品造型设计的启示,源自其造形与造型理念的共*,借助汉字独有的审美造形理念应用到产品造型设计中,从而达到产品设计“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目的,是产品造型设计所追求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