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第1篇: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教学后记
第2篇:小学四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出合理假设,并能用实验来进行验*;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做好简单的记录;
(3)能解释“气垫”复原的原因,并能根据假设设计验**实验。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
(2)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能说出充满空气的*的原理;
(3)会制作充满空气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重*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2)会观察生活中相关的例子,知道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
1.空气占据空间:
演示——瓶子、气球(2~3套)。
分组——粉笔头、砖块、气球、塑料袋、玻璃杯、纸团、塑料瓶、水、水槽。
2.空气有质量:
细木棍、细绳、大气球两个、大头针、胶泥、胶带等。
3.压缩空气:
演示——充足气的大塑料袋。
分组——塑料注*器、橡皮擦。
4.制作充满空气的*:
废圆珠笔芯和小于笔芯内径的木棍;塑料注*器、湿纸团、橘子皮等。
5.自制压缩空气水“火箭”、充满空气的*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学生回答。
3.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学生交流。
5.谈话: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提问: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
2.学生假设。
3.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4.讨论: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探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谈话: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检验,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子不能倾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2.同组的同学展开讨论。
3.提出实验前的思考:根据刚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准备哪些材料来做这一实验呢?实验可以分成几步去做?
4.同组的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始设计实验。
5.学生做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底部的实验。
6.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7.提问:为什么在第一次实验中纸团没湿?而在第二次实验中纸团却湿了呢?
8.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学生通过分析纸团湿与不湿的原因,进一步认识空气要占据空间的*质。
9.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结论。
10.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又一个*质——空气占据空间。(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
第二课时
(一)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出示两个雪碧瓶(一个装水,一个空的),提问:这两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哪个重?
2.提问:这个瓶子里有空气,空气有重量吗?
3.学生讨论。
4.教师介绍器材,谈话: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空气有没有重量。
5.学生讨论。
6.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7.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①两只气球要吹得一样大;
②一只气球表面贴一小块胶带;
③把两只气球分别系在长棍的两端;
④在长棍中间系上绳子,调节其位置,并用适量的胶泥配重,使长棍保持平衡;
⑤用大头针从贴胶带处刺破气球,观察发生的现象。
8.学生分小组活动,并画下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情况。
9.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10.师生小结。
(二)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
1.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塑料口袋,提问: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注意用力不要太大,以防袋子破裂。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
4.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自己提出的假设。
5.学生分组实验。
6.学生讨论汇报。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空气的这种*质的地方很多,只要我们勤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发现空气的这种*质能在更多的地方发挥它的作用。
(三)探究压缩空气有**和*力
1.演示教师自制的充满空气的*,激趣:你想制作一个你自己的充满空气的*吗?
2.指导学生制作充满空气的*。
3.学生自选材料制作,玩充满空气的*。(强调:不要对着人)
4.游戏:比一比,谁*得远。
5.讨论:为什么有的充满空气的**得远?
(四)总结
谈话: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空气具有哪些*质?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3篇:教科版三上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上《水和空气》中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科学教育的整体目标得以落实。导入----由水、石子占据空间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通过自主实验-----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拓展应用----利用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来灌满瓶子,以及进行吹气球比赛。在整个过程中,教材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实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科学的实验方法是保*科学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这点,整个教学活动是失败的,后面的推测活动就无法展开,因此它们是进行推测的依据。这一过程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这为学生后面的推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意图1、创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物质条件基础。科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改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不能凭空产生,必须在学生解决感兴趣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本课在教学中为学生们提供适当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丰富材料的是十分重要。2、把真实的探究活动过程带入课堂。《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根据学生对《乌鸦喝水》的故事已经有所了解,用童话引出,可以让学生更意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对于学生来说,占据空间可以意味着排挤原来的物质,这事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提出这个问题以后,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实验验*,得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3、领略和把握课堂层次,保*课堂的结构*。具有强烈的结构*是本课的最大特点之一,课堂中的每一个活动和设计都是为满足"思维发展"这一主题而设置和存在的。正因如此,在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时要充分理解这些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随时精心观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个活动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活动环节的层次*,推进学生思维向前发展。
学情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存在,并具有流动*的特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空气的其他特点。在前面一课时,学生通过直接感受或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到现象来说明空气存在并且具有流动*,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感知。但是要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改变这一概念有一定难度,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的方法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可以改变;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