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知识_中药材基本知识(最新8篇)

中药是我们祖国的传统医药,又叫“国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十分丰富。药材知识有哪些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药材知识相关内容,小编精心整理了8篇药材知识_中药材基本知识,欢迎查阅与参考。

药材知识一、中药的来源 篇一

中药材的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部。

1、植物药

植物药来自于各种药用植物的根(如田七)、茎(如钩藤)、树皮(如肉桂)、叶(如枇杷叶)、花(如金银花)、果实及种子(如八角)、全草(如车前草)和分泌物(如乳香)等。也有部分植物药是经过人工对药用植物进行简单加工提炼而成,如神曲、青黛和樟脑等。植物类药材大部分来自野生,随着中药需要量日益增多和野生植物资源日益减少,许多常用植物药已逐步由野生变为家种,并取得了成功,成为商品药材的主要来源,如人参、田七、天麻、黄连和茯苓等。植物类药材是中药材中品种最多的一部分。在全国应用较普遍的五百种中药中,植物药就占了80%以上。所以古代相沿把中药学叫做“本草学”(以草本植物为本),把中药书称为“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

2、动物药

动物类药材来自于各种药用动物的个体(如水蛭、海马)、器官(如熊胆、鸡内金)、生理产物(如麝香、蚕砂)和病理产物(如牛黄、猴枣)等。也有部分动物药是经过人工进行简单加工制取而成,如蟾酥、阿胶和鹿胶等。随着形势的发展,许多药用动物也逐步由野生变为人工饲养,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如鹿、麝、珍珠和全蝎等。动物类药材在我国的应用与植物类药材一样,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历代本草记载的动物药总数达六百余种,目前动物药品种虽然只占常用中药的12%(六十余种),但因其疗效显著,作用范围广,故至今仍为广泛使用,成为中药材中重要的一部分。

3、矿物药

矿物类药材包括可供药用的天然矿物(如石膏、朱砂、磁石)、矿物加工品(如白矾、轻粉、红升丹)和动物的化石(如龙骨、龙齿、石燕)。本类药材品种虽较植、动物药材为少,约占常用中药的6%,但至今在医疗上仍很重要,是中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药材知识八、中药的贮藏 篇二

中药材贮藏保管工作的意义

中药材的贮藏保管,是中药材整个流通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贮藏保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国家、集体财产的安全。

中药材的贮藏保管,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保管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努力学习钻研的精神,尽快地熟练掌握有关的业务技术。

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特点为高温多湿。特别是在春夏两季,平均气温达20℃以上,空气湿度达80%以上。在这种环境条件下,许多动、植物类药材很容易受潮、发霉、生虫,这就使中药材保管工作更显得重要。

中药材贮藏保管方法

中药材的成分十分复杂,而且不同品种所含的成分不一样,贮藏保管的要求也不一样,

同时中药材贮藏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做好中药材的贮藏工作,要注意对药材的检查、整摆,加强春夏高温多雨季节期间的药材护理,保持仓库清洁卫生,坚持贯彻“合理贮存,先进先出”的原则,以及防火、防鼠等。除了这些工作外,还应根据所贮藏药材的不同特性、数量和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仓库的具体条件等,要因物因地制宜,努力创造最适环境,以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1、通风法

一般情况下,干燥是中药材贮藏的最基本条件。因为缺乏水分,许多化学变化就不易发生。贮藏环境干燥,药材不受潮,霉菌也就难以生长繁殖。通风法,就是利用自然气候的变化,通过加强仓库内外空气对流调节仓库内温、湿度的一种方法。它可起到降温和防潮的作用,使药材保持干燥,不易发霉和生虫。一般于晴天或仓内闷热时,把门窗及通气孔打开,必要时可用排风扇鼓风,使仓内空气流通,从而降低仓内温度和湿度。阴雨天,室外空气湿度大,则应将门窗及通气孔关闭,防止潮湿空气进入仓内。

2、吸潮法

吸潮法,就是采用吸潮剂或吸潮器,吸收仓内空气中或药材中过多的水分,从而保持药材干燥不受潮的一种方法。常用的吸潮剂有:生石灰、干木炭、无水氯化钙。

吸潮剂的放置有两种方法:一是敞开式吸潮,将吸潮剂放置于货架底下或走道边上,主要用于吸除仓内空气中的水分。二是密闭式吸潮,将吸潮剂与药材同放于密闭的容器内,主要用于吸除药材中过多的水分。但放置吸潮剂时,应注意它与药材的比例要适当,以免药材失水过多,造成枯裂。

3、分类贮藏法

这种贮藏法,就是根据各类药材的固有特性,予以分类贮藏的一种方法。

①毒性中药含有剧毒成分,如生马前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南星、藤黄、蟾酥、斑蝥、信石和轻粉等,必须与非毒性中药分开,专房或专柜存放,由专人负责管理。

②贵重药材,如人参、洋参、牛黄、麝香、熊胆、鹿茸和珍珠等,应专柜存放,加强护理。

③易然药材,如硫磺、火硝、干漆和樟脑等,应存放阴凉处,注意防火。

④芳香性药材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如肉桂、丁香、薄荷和阿魏等,应与没有香气的药材分别贮藏,以免串气串味,影响其他药材的质量和疗效。并且应置于阴凉处,以防挥发油因高温而大量散失,降低药材质量和疗效。芳香和易破碎的花,则应贮于密闭的箱或罐内,里面用纸衬起,放阴凉处,防压。

⑤吸湿性药材,如天冬、知母、锁阳、肉苁蓉、生地和黄精等,含有多量粘液质,特别容易吸潮发霉变质,应特别注意保持干燥。需要保持油润性的药材,不宜放入石灰缸或石灰箱中,否则药材干枯变性;可在干燥后,贮于密闭容器内,或埋入干燥的谷壳中。

⑥营养性药材,如党参、黄芪、贝母、花粉、山药、杏仁、蛤蚧和白花蛇等,富含淀粉、糖质、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成分,最易遭受虫蛀,应贮藏于麻袋或木箱中。动物类、种子类药材易遭鼠耗,应贮藏于瓦缸或木箱内。要注意干燥和通风,尤其是温暖潮湿天气,应经常检查,并进行必要的灭虫处理。

4、对抗贮藏法

这种贮藏法,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材,共同存放在一起,利用其相互间的作用,达到防止药材变异的一种方法。

①泽泻与丹皮共放,则泽泻不易生虫,丹皮不易变色。

②花椒或细辛与具有腥气的动物类药材同存,可防止动物类药材虫蛀变质。

③柏子仁、酸枣仁、郁李仁和火麻仁与白矾共存,可防止生虫和走油。

④田七与少量樟脑共存,则田七不易生虫。

⑤蜂蜜内放入少量捶过的生姜,可防止蜂蜜变酸。

⑥土鳖虫内放入少量大蒜头,则土鳖虫不易生虫。

5、冷藏法

冷藏法,就是将遇热易溶化流失的药材,如芦荟、乳香、没药和苏合香等,贮藏于阴凉处或人为的低温环境中的一种方法。

6、谷糠、麦麸贮藏法

胶质类药材,如阿胶、鹿角胶和龟板胶等,遇热、受潮易软化、熔化,放在干燥寒冷处则易变脆、破碎,比较难于保藏。可用油纸将胶类药材包好,埋入干燥的谷糠或麦麸内贮藏,以保持其原有性状。

7、喷酒贮藏法

这种贮藏法,就是采用高度数的酒喷于药材或密闭容器中,利用酒蒸气以防虫防霉。如五味子、山萸肉和田鸡油等药材的贮藏可用此法。也可将不完全密闭的小瓶酒,放在密闭容器中央,再装入药材,如大枣等的贮藏可用此法。

8、密闭贮藏法

这种贮藏法,就是将药材放入容器内,严密封闭,使其与外界的水分、温度、光线、霉菌和害虫等隔绝开,从而减少自然因素的不良影响,保持药材的质量。但密闭前要注意:第一药材本身要干燥,无发霉、虫蛀现象。第二密闭用的容器要干燥清洁,不带有虫、霉。此法适用于麝香、牛黄、冰片和樟脑等药材。

9、敞开贮藏法

这种贮藏法,适用于僵蚕、花椒等药材。如密闭贮藏,则霉坏较快或气味更易消失,故宜敞开贮藏,并保持通风良好。

中药材贮藏发生的变异及处理

中药材如果贮藏不当,或者放置时日过久,均会发生变异。对此,要加强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针对不同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小损失。

1、虫蛀

虫蛀即是害虫侵蚀药材内部引起的破坏现象,对药材危害最重。

一般富含脂肪油、淀粉、糖质及蛋白质的药材,比较容易发生虫蛀,因为这些成分都是害虫喜爱的营养食料。质软容易吸潮的药材,则在潮湿的情况下容易生虫。药材生虫后的处理:

药剂熏蒸法:利用药剂在燃烧或挥发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熏杀害虫。常用的药剂有硫黄、氯化苦和磷化铝等。其中硫黄是中药界传统上、也是应用广泛的一种杀虫剂。在应用药剂熏蒸杀虫时,应注意密闭,谨防人畜中毒。在使用硫黄熏蒸时,要注意防火。

高温杀虫法:利用各种热力杀灭害虫。常用的方法有:曝晒、烘烤和热蒸等。在使用烘烤法杀虫时,应注意烘烤温度不宜超过60℃;含芳香挥发油的药材,则不宜超过50℃,以免影响药材质量。在采用热蒸法杀虫时,应注意掌握好火候,以蒸至热气透顶为度。如蒸的时间过短,杀不死害虫;蒸得过久,又会使药材伤水或气味散失,并发生变色现象。

2、发霉

发霉是药材的表面或内部寄生了大量霉菌,霉菌分泌酵素,分解、吸收药材的营养成分并腐蚀药材,使其变色、变味,有效成分发生变化,严重者变质败坏。在药材的贮藏过程中,发霉也是一种普遍的严重问题。一般含粘液质、糖质及淀粉较多的吸湿性药材,容易发霉。如锁阳、肉苁蓉、天冬和黄芪等。

药材发霉后的处理:

撞刷法:适用于轻度发霉的药材。

淘洗法:适用于发霉较严重或不宜撞刷的药材。霉轻的用冷水,霉重的用热水。洗时要快,不能久泡,以免伤水而影响气味及不易晒干。某些表皮粉嫩的药材,如天麻、天冬和贝母等,还需在水中酌加白矾粉搅匀后再洗,以免搓烂表皮,增加损耗。

醋洗法:适用于不能沾水而本身味酸的药材,如五味子、山萸肉等。

洒擦法:适用于不能沾水而又要保持 色鲜艳的药材,如杞子、鹿茸。

油擦法:适用于不能见水见热的药材,如蟾酥、附片等。可用纱布沾少量无异味的食用物油,在药材上反复搓擦,即可除去霉斑。

3.走油

某些含油质药材因贮藏不当,而致所含油分外溢;或某些含粘性糖质药材在受潮、受热、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均属走油。

一般富含脂肪油、挥发油及粘性糖质的种子类、根茎类、树皮类药材,容易走油。如柏子仁、酸枣仁、杞子、当归、党参和肉桂等。

药材走油后的处理:药材走油是本身内部发生的变化,无法消除,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降温、干燥、防潮和避光等,改善贮藏条件,以制止其发展。

4、变色

每种药材都有其固有颜色,如果其固有颜色发生变异,就叫变色。变色往往是药材质量发生变异的主要标志之一。容易变色的药材,如花类、杞子、银耳和山药等。

药材变色的处理:药材发生变色后,难以恢复原色,应以预防为主。在药材贮藏中,要注意将易变色药材放在阴凉干燥处,防潮、防热、避光及适当通风,尽量做到勤进快销、先进先出。花类药材及颜色鲜艳药材,一般不宜熏硫黄,以免引起褪色。

5、气味散失

气味散失是指含挥发油类药材在贮藏当中,由于所含挥发油的挥发、氧化或分解,而使药材气味变溥甚至消灭。挥发油是中药材里一种重要的有效成分,挥发油的散失,往往会使药材降低质量,甚至失去疗效。

凡含挥发油的芳香类药材,容易气味散失。如肉桂、丁香、当归、细辛和木香等。 药材气味散失的处理:以预防为主。要注意把富含挥发油的芳香类药材,贮存于阴凉干燥处;隔绝空气,密封贮藏,尽量缩短贮存时间;此类药物在加工炮制过程中或受潮后,宜阴干或风干,不宜曝晒或高温烘烤。

6、风化

风化是某些因体结晶类药材,因露放受了外界的影响,而逐渐失去其结晶水,变为非结晶性的粉末的现象。药材发生风化以后,失去了原来的性状,并因重量减轻而造成损失。凡含结晶水的矿物类药材,容易发生风化。如芒硝、胆矾和硼砂等。

药材风化的处理:以预防为主。将易风化的药材放置于阴凉、避风处,密闭贮藏。

7、潮解

潮解是某些固体药材在贮藏当中,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后,自身发生溶解的现象。凡盐类矿物药,容易发生潮解。如秋石、青盐和硇砂等。

药物潮解的处理:以预防为主。将易潮解的药材密封贮藏,使用的包装物应能隔水防潮,贮藏于干燥处,保持仓库内干燥、通风。

8、熔化粘结

熔化粘结是某些固体药材受热后发生熔化,互相粘结成团的现象。凡富含粘胶质的树脂类、膏类药材,以及富含粘性糖质类药材,容易发生熔化粘结,如芦荟、儿茶、乳香、没药、

阿魏、熟地和天冬等。

药材熔化粘结的处理:以预防为主。将易发生熔化粘结的药材贮藏于阴凉干燥处,包装宜用木箱或竹筐,避免重压及受热。

药材知识二、中药的名称 篇三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在中药的应用中存在着大量的“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即一个名称被同时用来代表几种不同药物,如全国各地以“金钱草”一名入药的药材,主要的种类就达四科四种之多;一种中药同时有几个不同名称,如甘草一药,又有国老、甜草、粉草、草节等名。这种名称上的混乱,加重了中药品种的混乱,严重地影响了中药的正确使用和推广。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中药名称,都有一定的来历和意义,从各个不同角度描述了不同中药的形状、颜色、气味、产地和功效等性质。从这一点来看,中药众多的名称又是一桩宝贵的遗产,通过对它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中药的鉴定和应用,对扩大中药的应用范围,寻找发现新的药源,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药名称的种类

中药名称一般分正名和别名两类。正名又叫通用名,为全国大部分地区所通用和历代本草著作所沿用,一般以《药典》所载为标准。别名又叫异名、地方名、俗名、土名,为个别地区所使用,或本草书虽有记载但使用不广的一类中药名称。

中药命名的方法

依形态命名:如乌头、牛膝、佛手、猫爪草和七叶一枝花等。

依颜色命名:如红花、金银花、紫草、黄连和白芍等。

依气味命名:如甘草、苦参、鱼腥草、败酱草和五味子等。

依药用部位命名:如桑叶、菊花、茅根、苏梗和熊胆等。

依产地命名:如川芎、浙贝、怀山、台乌和高丽参等。

依功效命名:如益母草、孩儿参、骨碎补、通草宽筋藤等。

依生长特征命名:如夏枯草、半夏、冬虫夏草、浮萍和桑寄生等。

依生长环境命名:如山栀子、石菖蒲、水蛭、海马和雪上一支蒿等。

依最初发现或使用人命名:如杜仲、何首乌、刘寄奴、使君子和徐长卿等。

依声音命名:如蛤蚧。外国药名用译音的有诃黎勒、毕澄茄、曼陀罗等。

依加工炮制情况命名:如熟地、炮姜、法夏、地榆炭和煅牡蛎等。

中药名称的演变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和千百万群众的实践中,中药的名称发生了各种演变,这主要表现在反映简化趋势的减字法、谐音假借法、拆字法和隐喻法等演变类型中。

减字法:通过减少原字数为三个以上的中药名称的字数,使之变为最简单的双字名称。如牛(蒡)子、(天)花粉、(淡)竹叶、(金)银花、(益)母草、生地(黄)、(番)泻叶和(鸡)内金。

谐音假借法:就是借用一些与原名字音相近而笔划较少的字来代替原名中相应的字。如

牛七(膝)、双(桑)枝、半下(夏)、大王(黄)、连召(翘)、木夕(贼)。

拆字法:就是把原名中的一个字拆开来,用以代替原名或原名中的部分字。如:古月(胡椒)、月石(硼砂)、人言(信石)、米壳(罂粟壳)、和寸香(麝香)。

隐喻法:就是运用一些相关的字、词来代替原名中相应的字,以较含蓄的方式来表示某种药物。在我国古代的十二生肖中,以丑属牛,以申属猴,故在中药名称中出现“牛”、“猴”二字时,常分别以“丑”、“申”字代替。如黑白丑(牵牛子)、丑黄(牛黄)、申骨(猴骨)、申姜(猴姜)。此外,属于隐喻法的还有坤草(益母草)、水仙子(五谷虫)和白虎(石膏)等。

药材知识六、中药的剂量 篇四

中药的一般剂量以用3~9克者为多,有少数药物的药性比较剧烈只能用3克以下,也有一些药物的药性比较缓和,可用至30克以上。总的来说,对于每一样药物的剂量要视具体不同情况适当增大或减小,可考虑到下列几方面:

药性:药性剧烈者剂量要小,要用大剂量时,应逐步增加;药性缓和者可以一开始即用大剂量。

疾病的性质:慢性病、轻病,剂量可小些;急性病、重病,剂量应大些。

处方:在一复方中主要药物剂量应大些。

病人体质:虚弱者剂量应小些,强壮者剂量可大些。

年龄:老年人剂量应小些,一般成年人剂量应大些,六到十三岁儿童可以用成人量的二分之一,六岁以下、三岁以上的用成人量的三分之一,三岁以下的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

药材知识五、中药的用药禁忌 篇五

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包括相反、相畏和妊娠用药禁忌等内容。所谓相反,是反对的意思,畏是怕的意思。

1、相反、相畏药

十八反(歌诀):

本草言明十八反,贝蒌半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这首歌诀的意思,就是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白芍、赤芍。

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烘炙浸莫相依。

2、妊娠禁忌药

孕妇的用药特别要注意,因为有些药物具有滑胎、坠胎之弊,可造成流产的后果。一般来说,凡泻下药、活血药、行气药、滑肠药和辛热药都应慎用。其中一部分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更应禁用。

禁用药物:如巴豆、牵牛子、大戟、芫花、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和虻虫等。

慎用药物:如大黄、桃仁、红花、枳实、附子、肉桂、干姜、牛膝、代赭石、丹皮、茅根和苡米等。

药材知识三、中药的鉴定 篇六

中药鉴定的意义

中药材的来源极其广泛,品种十分丰富复杂。中药鉴定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各种方法,鉴别中药品种的真伪和质量的优劣,确保临床用药的准确、安全与有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发展中药生产,保证医疗用药;继承和发扬祖国药学遗产,为发展祖国新医药学服务。

中药鉴定的依据

中药鉴定工作的进行,主要依据《中国药典》和国家颁布的有关药品标准。对于国家药典和药品标准未收载的品种,可依据已有的各有关资料来参照、确定。

中药鉴定的方法

中药鉴定常用的方法有:性状鉴定、基原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四种方法。各种方法都有其特点与适用的对象,有时还需要几种方法互相配合进行鉴定。如对较完整的生药(干药)及饮片,首先采用直观性状鉴定,在难以确定时,再配合显微鉴定或理化鉴定;对中草药新品种和多数全草类中药,主要采用基原鉴定;对粉末状药材,主要使用显微鉴定,必要时再配合理化鉴定;对树脂、加工品及合成品类的中药,则应将性状鉴定和理化鉴定配合进行。总之,四大鉴定法的采用,可根据受检药物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灵活掌握,有机配合。

1、性状鉴定

性状鉴定又叫传统经验鉴定,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鉴别药材的宝贵经验总结,也是我国中药界鉴别中药材的主要方法。它具有简单、易行及迅速的特点,长期以来基本上保证了中医用药的安全与有效。不管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中药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应该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并使之日益完善。

性状鉴定是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和火试等六种传统方法,对中药材进行

鉴别的。

(1)眼看

形状:每种药材的外形特征,一般是较固定的。如防风的根茎部分呈圆柱形并有密环,习称“蚯蚓头”;海马的外形特征是“马头蛇尾瓦楞身”,这些都可作为鉴定的凭据。在观察外形时,有些叶、花类药材很皱缩,又因为药材干脆而不便直接展开,可先用温水浸泡一下,然后摊开观察。

大小:药材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一般有一定的幅度,在测量时要注意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取其平均值。

表面:各种药材,都有其表在特征,如光滑、粗糙、皮孔、皱纹、钉刺和毛茸等。药材天麻表面点状环形须根痕的有无,是鉴别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颜色:每种药材,都有其固有的颜色。如玄参黑色,白芷白色,丹参紫色,茜草红色,黄芩黄色。如果颜色不符,就应考虑品种是否错乱。由于加工方法不对,贮藏时间过长或贮藏不当等情况,也会引起药材固有色泽的变化,这表示药材质量已经降低。在观察颜色时,药材样品应干燥,最好在白天的自然光线下进行,不应在有色光下进行,必要时可在日光灯下进行。如在荧光灯下藜芦根部与黄花菜根的断面均有晶体反光,而前者呈蓝色荧光,后者呈黄白色荧光,可资区别。

断面:可分为折断面和切断面两种情况。自然折断面,应观察折断时的现象,如有无粉末飞扬、响声、难易等,折断面的性质(平坦、颗粒性、纤维性)、胶丝的有无以及层层剥离等情况。此法主要用于皮类、长条状的根类及根茎类、藤木、树枝类药材的鉴别。如杜仲和红杜仲折断时胶丝的有无及多少,是鉴别这两个品种及其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切断面,是用刀将药材横切成平面,应观察断面皮、木两部的比例、色泽、射线的排列形状、油点的有无及分布等。如黄芪的菊花心、木通的放射纹、防已的车轮纹、首乌的云纹、大黄的锦纹、商陆的罗盘纹和桔梗的棕色形成层环等,都可作为鉴别上的重要依据。

(2)手摸

通过手的触摸来了解药材的质地,如松泡、沉实、柔软、坚硬、脆性、韧性、粘性、粉性、平滑和粗糙等,均可作为鉴别的依据。

(3)鼻闻

某些药材含有特殊的挥发性物质,具有特殊的香气和臭气,可以通过闻的方法予以鉴别。如麝香、当归、独活、川芎、阿魏、薄荷、檀香、厚朴和樟脑等。如果药材的气味本来就较淡薄,或贮藏日久,气味散失,不易闻出,可将药材弄碎后闻,或用热水局后再闻。

(4)口尝

每种药材都有其特定的味道,某些药材的味道还可作为衡量品质优劣的标准之一。如甘草、党参、杞子以味甜为好,黄连、黄柏、黄芩、龙胆草以味苦为好,乌梅、山楂、木瓜以味酸为好,细辛、两面针以味麻辣为好,肉桂以味甜辣为好等。总之,药材的味道是与其所

含成分有密切的关系,药味一变,就应考虑其品种和质量问题。

由于舌尖部只对甜味敏感,而对苦味敏感的是接近舌根的部分,所以在尝药时要取适量代表性样品,放在口里咀嚼至少一分钟,使舌头的各部分都接触到药液,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尝出药味,然后再将药渣吐出。尝药时要注意取样的代表性,因为药材各部分的味道可能不同,例如根的皮部和木部、树皮的外侧与内侧、果实的果皮与种子等。

在口尝之前,应先通过看、摸、闻等方法对药材进行鉴别,然后才通过尝来作进一步验证,切不可随意轻尝。尤其是对具有强烈刺激性和毒性的药材,如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和狼毒等,口尝时要特别小心,取样要尽可能少,尝后一定要吐出并用水漱口,以免中毒,也可先预备些生姜、甘草,以缓解后遗的麻辣感。

(5)水试

某些药材在水中能呈现特殊变化,可作为鉴别特征之一如熊胆粉末投入清水杯中,可盘旋而逐渐溶解,有黄线下垂至杯底且不扩散;红花用水泡后,水变金黄色,花不褪色;苏木投入热水中,呈鲜艳的桃红色溶液,加酸(或醋)则溶液变为黄色,加碱(或石灰水)则溶液变为红色;秦皮用沸水浸渍后,水浸液表面呈现淡蓝色荧光;爵床科的南天仙子遇水显粘性,等等。

(6)火试

某些药材用火点燃或烘烤,能产生特殊的现象,可用以鉴别药材。如麝香少许用火烧时,有轻微爆鸣声,起油点如珠,似烧毛发但无臭气,灰为白色;血竭放在纸上,下面用火烤,溶化后色鲜红如血而透明,无残渣;降香微有香气,点燃后则香气浓烈,燃时有油流出,烧完留有白灰;青黛燃烧时有明显紫色火焰,且持续时间较长;海金沙易点燃且发出爆鸣声及闪光;樟脑易点燃且发出多烟而有光的火焰,气芬香浓烈刺鼻,味初辛辣,后清凉,等等。

2、基原鉴定

基原鉴定就是运用植物分类学、动物分类学和矿物学的有关知识,对中药材的原植物、原动物和矿物进行鉴定,确定其科属、学名、以保证中药品种的准确无误。具体做法分为采集标本、产地调查、核对文献、核对标本等步骤。

3、显微鉴定

显微鉴定就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以及内含物的特征,用以鉴定药材的真伪、纯度和品质。同时,还可应用显微化学方法,以确定某些品种的有效成分在该药材组织中的分布情况。这对指导药材的采收、加工、鉴定和贮藏都很有价值。

显微鉴定常配合性状、基原及理化鉴定等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通常在下列情况下使用:药材的外形特征不明显或外形相似而组织构造不同时;药材破碎不易辨认或区分时;药材呈粉末状或中成药制剂如丸、散、丹、锭等;用显薇化学确定有效成分在药材组织中的分布,等等。

4、理化鉴定

理化鉴定就是利用药材中存在的某种化学成分的性质,通过化学、物理方法来鉴定药材的真伪和纯度。较常用的理化鉴定方法有:化学定性分析、化学定量分析、物理常数测定、微量升华、荧光分析、层析法、比色分析法、分光光度法、灰分测定、水分测定、浸出物含量测定和挥发油测定等。

药材知识七、中药的加工炮制 篇七

药物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药物炮制的起源,最早是为了降低药材的毒性,但随着历史的进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医疗技术日益发展的要求,它的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而与之相适应的炮制方法和操作技术也渐趋完善。

首先,药物炮制的起源,与古人发现“火”是分不开的。火的利用,使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时代进入到“熟食”的时代,同时还促进当时社会生产面貌的改变和发展,特别对医药卫生方面影响更大。相传商代伊尹制汤液,《汉书》艺文志记载汤液经法三十二卷,就包含有药物炮制的知识。而最早记载炮制的药物,除《神农本草经》外,也见于《灵枢》邪客篇的“秫米半夏汤”,即已注明用“治半夏”。此外,《左传·宣公十二年》就有“麦曲”的记载。麦曲和半夏都是要经过炮制的。所以,炮制学早在战国时,就已有记载了。

到了汉代,由于炮制经验的积累,使炮制知识逐渐丰富起来。张仲景的《伤寒论》所论诸方,对剧毒药的炮制更为重视,如附子之用火炮,大黄之用酒蒸,厚朴之用姜炙和麻黄去节,杏仁去皮尖,虻虫去翅足,等等。而且还在《金匮玉函经》中指出,药材“有须烧炼炮制,生熟有定,一如后法„„”,这就明确反映了以生熟为主的炮制基本内容。到晋魏南北朝,药物的炮制重点,已移到药性的处理上。以《雷公炮炙论》为代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阐述了各种药物的火制、水制、水火共制的炮制方法,表明了这时的炮制方法较多而又细致。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又归纳各种炮制相同的药物,分条叙述,从而在炮制学术上逐渐形成一个体系。这在整个炮制发展过程中,确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宋代在炮制方面,发展较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药物炮制加工技术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并将它列入法定的制药范围,对保证药物质量的规格,起了很大的作用。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荃》和李中梓的《本草通玄》,均对炮制理论作了系统的归纳。陈嘉谟还具体地指出:“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等等。这些理论,至今对中药炮制,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至于具体操作方法,李时珍《本草纲目》则集其大成。

回顾自清代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一百多年当中,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动统治阶级的歧视和摧残,致使中药炮制的传统技术几遭失传,更谈不上系统地总结和提高。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光辉照耀下,中医中药才得到了重视。在继承整理方面,全国各省、市都进行炮制经验的整理和交流,对中药炮制技术和理论探讨,获得空前的发展,广大药工人员,根据“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和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广泛深入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对传统

中药的炮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药加工炮制,也由手工操作逐步走上机械化的道路,正为创造祖国的新药学作出贡献。

当我们重温这段历史,深深地认识到中药的加工炮制,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价值,对提高药物质量,保证用药安全和疗效,确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药物炮制的目的

中药大多数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原生药,一般不宜于直接调配,特别是一些有刺激性或毒性的药材,必须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方能使用,以避免产生副作用。因此,必须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进行处理,才能符合治疗需要的要求,以及充分发挥其疗效。对于少数毒性和烈性药的合理炮制,则更是确保用药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关于炮制的主要目的,可归纳如下几点:

第一,保证药物纯净,利于贮藏。药物经过净选加工,如植物药去泥沙杂质,去毛、皮、芦头、栓皮、心核;动物药去头足翅;矿物药去泥土杂石等非药用部分,可保证药物达到一定净度和临床用药剂量的准确。有的药经加热处理杀死虫卵,或使与甙共存的酶失去活性,利于贮藏,如桑蛸和荔枝核。

第二,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天南星有毒,生用刺激咽喉,须用姜、矾等炮制,可减少毒性;柏子仁去油制霜,以消除其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第三,改变或缓和药性,提高疗效。如生蒲黄,生用行血破瘀,炒炭后可以止血;生地甘寒凉血,制成熟地则微温补血;麻黄用蜜炙后,可缓和辛散作用,增强止咳平喘作用;淫羊藿用羊油炙后,可增强补肾助阳作用。

第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如大黄本为下焦药,酒制后能作清降上焦火邪;柴胡、香附醋制后能引药入肝;小茴、桔核盐制能引药入肾等。

第五,便于调剂、制剂和服用。药物经加工处理成为片、丝、段、块;或矿物及介壳类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经过煅、淬、研等炮制手段,使药物便于调剂和制剂。动物类或其他有特殊臭味的药物,经过酒制、蜜制、醋制、水漂、烫制和炒黄等处理,可达到矫臭、矫味的效果,有利于服用。

药物常用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制法五大类。

1、修治

修治,又称“洁净”,是药物炮制前的基本方法,包括净选、切片、粉碎,目的在于清除杂质,并进行整理。

(1)净选

挑选:拣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及霉败品,按药材大小分档。

筛选:用适当孔径的筛箩,筛去杂质;或将药材大小分档,除去灰屑。

风选:用簸箕或其他工具,利用药材与杂质的轻重不同,借助风力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分。

刷净:用刷子刷去药材表面的绒毛及泥沙杂质。

刮除:用刀刮去药材表面的毛状物、附着物,或不可供药用的粗皮、栓皮。

剔净:用锥子剔去药材缝隙内的沙石,或挖去药材内部不可入药部分及其他杂质。 剪切:用剪子或刀除去药材残留的非药用部分,或分开药用部位。

碾:用石磨碾磨除去种皮或刺及非药用部分。

撞:用布袋装药材,加适量小卵石子用力冲撞,除去毛、刺。

锯、劈:用锯子将坚硬药材锯短,用斧类厚刃刀具将药材劈小,以利于再加工和剪熬。 压榨:用手工或机器挤压,将药材中的油挤出或取其鲜汁。

(2)切片

中药切片分手工切与机器切两种。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将软化的药材用药刀或机器切成片、段、块、丝,或用刨子将坚硬木质、角质类药材刨成薄片。切制品的干燥温度一般不超过80℃为宜。含挥发油药材,不超过50ºC为宜。干燥方法分为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两种。

(3)粉碎

药材经粉碎可增大它和溶剂的接触面积,以便于煎出及吸收。如质地坚硬不易切片的角质、木质和矿物类药材,经粉碎后便于煎出或制曲剂用。贵重药材常粉碎成细粉吞服,便于吸收,需去油制霜的果实子类药材,经粉碎后便于去油等。主要方法:

打、捣:将药材打碎或捣碎。

机械粉碎:将药材用粉碎机粉碎。

研:用乳钵或球磨机、铁研船等,将药材研成细粉。

锉:用锉将坚硬的药材锉成粉末。

飞:用湿法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可将不溶于水的药材与水(或药液)共研细,加入多量的水搅拌后,使较粗的粉粒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先倾出,粗粒再研再飞。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沉淀物与水分开,干燥,即成极细的粉末。

粉碎品的规格通常为:

粗粉:全部通过2号筛,过4号筛不超过40%。

中粉:全部通过4号筛,过5号筛不超过60%。

细粉:全部通过5号筛,过6号筛不少于95%。

极细粉:全部通过6号筛,过7号筛不少于95%。

2、水制

水制,是用水(包括酒等液体辅料)处理药材,使其洁净、软化,便于切片、粉碎,或借以降低药材的毒性和副作用。主要方法:

淘洗:将药材用清水洗涤,除去泥沙杂质。凡体质疏松和具芳香性的药材,洗涤时应“抢水洗”,不要在水中浸泡过久,以免降低药效。

浸泡:用清水或其他适宜液体辅料,将药材泡至适当程度,便于切制。浸泡时间,应根据药材粗细、质地及气候变化等不同情况,适当掌握,防止伤水、腐败,影响质量;或为了除去非药用部分。

渍:质松或经水浸泡易降低疗效的药材,用适量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酒、盐水、甘草水等),渍至药透汁尽,使药物软化,便于切片,或改变药性。

润:将经过洗净或浸泡的药材,装入适宜的容器中,用麻袋或湿草袋覆盖,上面加盖进行闷润,或经常喷水,或须熏硫黄,使药材润透,便于切片。除必须浸泡者外,一般药材都应用少泡多润的方法。

漂:将药材放在清水中反复浸泡,经常换水漂去腥味,咸味或降低毒性,使达到要求程序。

3、火制

火制,是将药材直接或间接置火上加热,使其干燥、松脆、焦黄或制炭存性。在制作中,要根据要求,掌握火候,火候分“文火”、“中火”、“武火”。文火即火力小而缓,中火即火力适中,武火即火力大而猛。火制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炒

将药材置锅内加热翻动。可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

①清炒:根据炒的要求程序,分为炒黄、炒焦、炒炭三种。

炒黄:将药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微黄,能闻到药材固有的香气,或炒至药材鼓起和爆裂为度。

炒焦:将药材置锅内,用文火或中火炒至外呈焦褐色、内呈黄色。

炒炭:将药材置锅内,用中火或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焦褐色,存性,喷洒清水适量,灭尽火星。

②加辅为炒:将药材与固体辅料同置锅内拌炒。根据所用辅料不同,可分为米炒、土炒等。

米炒:将大米或糯米和药材同置锅内,炒至米呈焦黄色,筛去米,冷透。

土炒:将灶心土或黄土研细置锅内用文火炒热,再加入药材拌炒,炒至药材表面附有土色,并透出药材固有香气时,取出筛去土。

麦麸炒:先将麦麸置锅中,文火炒至起烟,再放入净药材,炒至闻到药材固有香气,筛去麦麸。

(2)炙

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根据辅料不同,可分为:

蜜炙:一种是先将药材与炼蜜拌匀,略润后倒入锅内,用文火炒至药材表面呈老黄色、不粘手为宜。另一种是将炼蜜置锅内加热,然后将药材倒入,用文火炒至药材表面呈老黄色、不粘手为宜。炼蜜即将生蜂蜜煮沸过滤,去沫及杂质,适当浓炼去掉水分。

酒炙:又称酒炒。将药材与黄酒或白酒拌匀,待酒被药材吸尽后倒入锅内,用文火炒至药材表面呈黄色,或微带焦斑,或色泽加深。

醋炙:又称醋炒。一种是将药材与醋拌匀,润至醋被药材吸尽后,倒入锅内,用文火炒至药材表面呈黄色,或带焦斑色,或色泽加深。另一种是先将药材捣碎,置锅内,用文火炒,炒至药材表面溶化发亮或表面颜色改变,有气溢出时,喷洒定量米醋,炒至微干,起锅后继续翻动,摊开放凉。

盐炙:又称盐水炒。先将食盐用水化开过滤,然后取盐水与药材拌匀,润至盐水被吸尽后,倒入锅内,用文火炒至药材表面呈黄色或焦黄色。也有个别药材品种边炒边喷洒盐水的。

油炙:将油倒入锅内,用武火加热至沸,然后倒入药材,炸至药材呈黄色、焦黄色、疏松时捞出。

姜汁炙:将鲜姜捣碎或煎煮取汁,取姜汁与药材拌匀,润至姜汁被吸尽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药材表面呈黄色。

(3)煅

将药材直接或间接放在火上煅烧称为煅。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具体要求,可分为炉口煅、锅煅、扣锅煅三种。

炉口煅:又叫直火煅。将净药材直接放在无烟炉火中或炉口上,煅至红透疏松。 锅煅:又叫明煅。将净药材置锅内,用武火煅烧。

扣锅煅:又叫焖煅。将净药材置锅内,上盖一较小的锅,在两锅接口处用湿纸条贴紧后,用盐黄泥密封;然后置炉火上,上压一重物,先文火后武火烧煅。在烧煅过程中,如发现锅缝冒烟,应及时用盐泥填封,防止空气进入,以免药材灰化。为掌握煅的程序,可先用一张白纸贴于小锅底上,待纸变黄则为煅透,停火冷透,隔日取出。

(4)煨

将净药材用面糊或湿纸包裹,置热灰中煨至闻到药材固有香气为度。或将面粉置锅中,用文火炒至起烟,再放入净药材,炒至闻到药材固有香气,筛去面粉。

(5)烫

用细沙、蛤粉、滑石粉作辅料,先置锅内,加热炒至一定程度;然后放入净药材,同炒至所需要程度,筛去沙、蛤粉、滑石粉。

(6)焙

将药材置锅内,焙炉内用火加热,慢慢蒸发去水分,使之干燥。焙的温度根据药材性质和要求而定。

(7)燎

将药材直接在火焰上作短时间的往返灼烧,去毛。

4、水火共制

水火共制,是用水、火共同处理药材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四种。

蒸:将药材或加辅料(酒、醋等)拌匀,放在蒸笼、木甑中,隔水加热,蒸至所要求程度。

煮:将药材加水适量,或加辅料(醋、甘草水等)置锅中,共煮至熟透无白心为度。 沸蝉:又称水烫,将清水放入锅中,加热至沸,再将药材投入煮五分钟左右,捞起投入冷水略浸,搓去种皮。

淬:将煅或烫过的药材趁热迅速投入冷液辅料(醋、盐水、酒等)中,使药材体质松脆。

5、其他制法

发酵:将药材经过适当处理后置于适宜的地方,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温度,使其发酵生霉,改变原来性质,以达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发芽:将需要发芽的药材洗后净选,稍浸泡,在一定的温湿度下使其发芽;待芽长至一定长度时取出,略蒸或直接晒干或烘干。

制霜:药材通过去油、凝结或其他加工方法,制成松散的粉末,称制霜。

提净:通过重结晶提纯,将药材中杂质除去。

拌:将药材拌入辅料,使辅料渗入或附着于药材表面。如朱砂拌茯苓等。拌也常作为蜜炙、酒炙等的辅助操作。

药材知识四、中药的性能 篇八

中药药物的性能,是有其独特之处的。中药药物的一般药理作用和主治(如黄芪、党参补气,治气虚证;当归、熟地补血,治血虚证)是需要掌握的。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其性味、升降浮沉、归经等。

性 味

性即药性,味即药的味道,常统称为“四气五味”,是中药药物的基本性能。

1、药性

有寒、热、温、凉四种,称为四气。它是指药物在人体中的药理作用而言。譬如能产生清热作用或其他寒象的药物为寒凉药;能产生祛寒作用或其他热象的药物为温热药。此外还有一种平性的药物,其偏胜之气不很明显,性质和平,但实质上仍有偏温、偏凉的不同,故不作一“气”,习惯上只说药性有“四气”。总的来说,中药药物的药性基本上是分寒热两大类,因为寒和凉,温和热,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凉相当于微寒,温相当于微热。

一般来说,寒性凉性的药物,都有清热泻火、解毒养阴等作用;热性温性的药物,多有祛寒助阳、温中通络等作用。

2、药味

有辛(辣)、酸、甘(甜)、苦和咸五种,称为五味。它是根据人们用口辨尝药物时所感到的味道而定的。此外还有一种 shancaoxiang.co m淡而无味的药物,一般称为淡味,但前人有“淡附于甘”的说法,故不作一“味”,习惯上只说药味有“五味”。

一般来说,五味的作用,如《内经》所说:“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即:味辛的药有发散的作用,包括发汗、行气、活血、散结等作用。味酸的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味甘的药有缓解、调和、补益的作用。味苦的药有燥湿(使湿的东西变干,干则变硬,故说“苦坚)下降的作用。味咸的药有软坚(使硬的东西如肿块变软或消除)的作用。另外,味淡的药有利尿的作用。前人经过不断的反复实践,还总结出五味入脏的经验体会,认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一般的说,一种药物的药性只有一种,或温或凉,或寒或热,但其药味可能是一种,也

可能是几种。

升 降 浮 沉

这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分别产生上升、下降、发散和泄利等作用。临床治病就是利用药物这种作用,以调整病势下陷或上逆之偏和祛除在表、在里之邪的。一般来说,能产生升阳、涌吐、发汗、祛风、散寒和温里等作用的药物,都属升浮的药;能产生降气、平喘、止咳、止吐、潜阳、镇静、泻下、利尿、清热和收敛等作用的药物,都属沉降的药。

升、降、浮、沉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气味厚薄和质地轻重。厚指气味浓厚在雄烈,薄指气味轻薄。气薄则发散,发散即发汗升阳,主升。多为辛温、甘平、微苦平之药,如麻黄、荆芥、柴胡、升麻和葛根之类。气厚则温里,温里即散寒温里。多为辛甘温热之药,主浮。如附子、干姜、肉桂和吴茱萸之类。味厚则泄,泄即清火泄下。多为苦寒、咸寒之药,主沉降。如大黄、芒硝、黄连和黄柏之类。味薄则通,通即通降下行。多为甘淡寒、甘酸平、咸寒之药,主降。如茯苓、泽泻、通草、赤小豆和穿山甲之类。质地轻而疏松的药如植物的花、叶(如辛夷花、菊花、薄荷和荷叶等),大多主升浮;重而坚实的药如植物的果实(苏子、枳实等)、矿物(磁石、代赭石等),大多主沉降。这都是一般规律,只有少数情况例外,如旋覆花是花而性下降、牛蒡子是果实类而有升散之性。

药物本身具有升、降、浮、沉的性能,但这些性能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如运用一些特殊的制药法可使沉降药升浮,也可使升浮药沉降,这就是“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这些性能还因配伍而变化。如升浮药在一组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沉降药在一组升浮药中,也能随之上升。此外,还可配以某些特殊“引药”,最常用的是桔梗与牛膝。桔梗能使别的药和它一起升浮,中医书中将其比之为船,能“载药上行”。牛膝则能使别的药和它一起沉降,称为“引药下行”。

归 经

这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认识到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疾病,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例如桔梗、杏仁能治肺经的病(咳),桔梗、杏仁便是入肺经;黄连能泻心火而治心火旺(烦躁失眠),黄连就是入心经。除上所述,还有依据其他方面了解药物的归经;依据药物的颜色,如丹参赤色入心,玄参黑色入肾,沙参白色入肺等;依据药物的形状,如马兜铃形状象肺而入肺,连翘象心而入心等;依据药物的味道,如上所述的“五味入五脏”。但这些不是主要的。

由于药物的作用多数不只一种,因此大部分药物都能入两经或两经以上,甚至还有通行十二经(如甘草、附子)。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上面这8篇药材知识_中药材基本知识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药材知识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