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原文阅读*及翻译

第1篇:《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原文阅读*及翻译

[明]归有先

进士同榜者,其始数百人常相聚。自春官进于冢宰喀’,而后分送诸曹,各随所隶以去,谓之办事。今年赐第者,三百九十有四人。既分曹,则余所同工部办事者四十有六人。而五人者,选入史馆。今夏首选,凡若干人皆得外补。夫同年而又同部,宜日相聚,以观其德业。然每晨入部,升堂只揖而退,卒无所事事。而当选者,亡何又各得官以去。是所谓同榜者,亦若率相值而已。此余于诸同年,未尝不叹其相聚之难也。是选也,龙阳丁君得嘉兴之平湖。故事,同部送行,余次当为序,故余道其于同年之情如此。

嘉兴本古会稽吴郡之地,唐时犹隶苏州为县。其后乃割于吴,然风土民俗犹一也。余故关人,敢以其所知者告之。凡今之选为令吴中者,人之忧之,未尝不以赋税之难。夫以天下财赋。悉在东南,欲其办集,诚难矣。田租之入,率数十倍于天下,然父子祖孙二百年来以为当然,固无望其减,而独畏其日加也。历三纪以来,民间未尝放赦,而水旱之灾,蠲贷曳令亦少矣。又经岛夷②焚剽之后,海上之戍不撤,而加编海防,岁增月益,*、淮以南,益骚然矣。*府之乾没,动数百万,此皆生民之膏脂也。凡为大吏,其势与民日远,一切以趋办为能。民之疾苦,非有关于其心也。若为令者,*皆吾之赤子,朝夕见之。亦何忍使之逮系鞭笞,流离僵仆而不之恤也?夫额供之数,固民之所乐输者。其他水旱流冗,荒莱奸蠹之所积逋谢,与今权宜一切之征求,谓宜有调停委曲于其间,此令宰之所宜留意者也。

余历观前政,有不以催科为事,而事亦未尝不办集,往往为大官以去者。而其急于催科者,其功名反或不逮。然则独以催科为东南之吏告者,其流祸于生民多矣。传日:“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庄子论解牛日:“彼节者有间,而*刃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夫如是,天下事夫何忧其难!余固为吾丁君告,亦并以为诸同年之吏于东南者告也。

【注释】①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②春官:礼部官员;冢宰:主管朝中事务的部门或官员。③蠲(juan)贷:免除赋税、劳役等。④岛夷:此处指代倭寇或海盗。⑤乾没:贪求、贪得。⑥积逋:指累欠的赋税。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春官进于冢宰进:举荐

b.敢以其所知者告之其:代词,他

c.而加编海防,岁增月益益:增加

d.固民之所乐输者输:缴纳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作者“同情百姓”的一组是

①此余于诸同年,未尝不叹其相聚之难也

②历三纪以来,民间未尝放赦

③*府之乾没,动数百万,此皆生民之膏脂也

④夫额供之数,固民之所乐输者

⑤而其急于催科者,其功名反或不逮

⑥然则独以催科为东南之吏告者,其流祸于生民多矣

a.①②⑤8.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榜中第的人因为分到不同的部门,或者虽然在同部门但每天没有在一起好好办事,加之有部分人被分派到外地做官去了,所以作者感叹大家相聚一起很难。

b.作者认为因为自己是吴郡人,所以有必要把在吴郡做官的难处告诉到那里做官的同年,让他们多留意百姓的疾苦。

c.收取赋税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官员最难办的一件事,因为这里的田赋最多,又地处海边常受海盗的侵扰,加上水旱灾害以及官员*等原因,百姓负担太重。

d.作者发现以前在吴郡做官的人,有的因为不抓紧征收赋税而被大官撤职离开了,而有的抓紧征收赋税也没有得到功名。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固无望其减,而独畏其el加也。(3分)

(2)谓宜有调停委曲予其间,此令宰之所宜留意者也。(4分)

(3)亦并以为诸同年之吏于东南者告也。(3分)

参考*

10.B(“其”在此句语境中不是指代第三人称“他”,而是指代第一人称“我”或“自己”)

11.C(①是作者感叹同年中进士的一*平时能经常聚在一起不容易;④是作者介绍老百姓乐意向官府缴纳事先规定好了数额的赋税等;⑤是作者向外派做官的同年“丁君”讲述为官之道;只有②③⑥都是直接表现了作者在“同情百姓”)

12.D(“有的因为不抓紧征收赋税而被大官撤职离开了”不符合原文意思,应该是有的官员没有急着向老百姓催交赋税,最后却也办齐了,并且还升了大官离开了此地)

13.⑴本来不指望它(赋税)减少,却只害怕它一天天增加。(“固”“日”译对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共3分)

⑵则应该在里面根据实情酌情调整,这是做地方长官的所应该留意的啊。(“调停”“委曲”“令宰”译对各1分,判断句式1分,共4分)

⑶也一并把它作为对到东南一带做官的各位同年官员的告诫吧。(“以为”“吏”译对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同一年中榜的进士,开始的时候有数百人聚在一起。他们由礼部举荐到主管朝中事务的官员那里,然后被分派到各个部门,各自跟随所隶属的官员离去,称为“办事”。今年中进士的,有三百九十四人。分派完工作,就有和我一同被分到工部办事的四十六人。还有五人,被选入史馆。今年夏天第一次选派官员,有很多人被派遣到外地做官。有些同一年中进士而又在同一部门办事的,应该每天相聚,以便观察他们的品行业绩。可是每天早上到部里,升堂后只是作行礼然后退下来,最终什么事情也不做。然而被选派的,不久又各自得到官职而离开。这些所谓同榜的人,也就像是一般地碰到一样罢了。因此我对于各位同年,未尝不感叹这里面相聚的艰难啊。这次选派官员,龙阳丁君被选派到嘉兴的平湖。按惯例,同部门的人为他送行,依次排列应由我为他写点送别的文字,所以我要像往常那样表达一番对同年之间的送别之情。

嘉兴本是古代会稽吴郡管辖的地方,唐时还是隶属于苏州的一个县。后来就划分到吴郡,可是风土民情还是一样。我过去是吴郡人,斗胆把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告诉他。大凡现今被选派到吴地做官的人,大家为他担心,没有不为赋税难以收取而犯难的。因为天下的财政赋税,全靠东南一带地方,想要征集齐备,实在是困难啊。比如田租的收入,大概是其他地方的好数十倍,可是父子祖孙二百年来都认为是理所当然,本来不指望它减少,却只害怕它一天天增加。经历三代以来,民间不曾减免过赋税,而发生水旱灾害,免除赋税的命令也很少啊。又经过倭寇焚烧剽掠之后,海上的防卫不仅不能撤消,反而增强了海防,*费每年每月都在增加,长*、淮河以南,更加骚动不安了。*队和官府的贪求,动不动就是数百万,这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啊。大凡做长官的,那情势和老百姓一天天远离,一切以办齐赋税为能事。对老百姓的疾苦,一点也不放在他们心上。如果做了长官,那么老百姓都是我的孩子,早晚与他们见面。又怎么忍心让他们被拘禁被鞭打,流离失所而倒毙却不抚恤他们呢?那规定上供的数目,当然是百姓所乐意缴纳的。但其他水旱灾害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坏官违法*所累欠的赋税,和现在临时征收的一切费用,则应该在里面根据实情酌情调整,这是做地方长官的所应该留意的啊。

我纵观以前的政事,有的人不以催交赋税为能事,而事情也未尝办不成,常常升官而离去的。而那有些急于催交赋税的人,他的功名反而有时不能得到。那么为什么独拿催交赋税这事告诫去东南一带做官的人呢?因为这事所产生的祸患对老百姓是太多了。经书上说:“关怀百姓应当像保护初生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庄子谈论解牛时说:“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刃很薄;用很薄的*刃*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如果像庖丁解牛这样,天下的事情又怎么担心难做呢!我固然是告诫我的丁君,也一并把它作为对到东南一带去做官的各位同年官员的告诫吧。

第2篇:《送宗伯乔白岩序》阅读*及原文翻译

送宗伯乔白岩序

(明)王守仁

大宗伯①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②而论学。

阳明子曰:“学贵专。”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

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③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

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

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④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惟精惟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

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⑤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⑥?”

——选自《四部丛刊》本《王文成公全书》

【注释】①大宗伯:礼部尚书别称。②阳明子:指王守仁。会稽山道家称“阳明洞大”,王守仁结庐其间,故自号阳明子。③鸠:通“?蟆保?亚蟆"芷В和ā榜薄保?焙谩"菸牢涔?盒占??停?髦苁比恕!豆?铩こ?锷稀吩匚牢涔?铮骸白郧湟韵轮劣谑Τな浚?对诔?*?尬轿依想6?嵛摇!雹藿痪?阂越磺橹?疃?腋嬷??/p>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阳明子而论学

过:拜访

b.盖一年而诎乡之人

诎:使…折服

c.盖始而希迹于宋唐

迹:搜寻

d.然而其归远也

归:归属

*:d(归:这里是“结局、结果”的意思)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与“知天地之化育”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a(a项中的“之”与“知天地之化育”的“之”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b项“之”为代词,义为“它”;c项“之”为助词,构成动宾倒装句;d项“之”为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另补: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与“予将终身焉”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

b.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

c.盘盘焉,??镅桑?浞克??/p>

d.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a(a项中的“焉”与“予将终身焉”的“焉”均为兼词,相当于“于此”;b项“焉”为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c项“焉”为助词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d项“焉”为代词,相当于“之”,意指自己)】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

a.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

b.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

c.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

d.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

*:c(一是应该抓虚词,二是根据文言句式的对称。)

8.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做学问?(4分)

*要点:作者认为:①做学问,要专,要精,要正,要诚心诚意;(2分)②学无止境,做学问不应当受到年龄的限制(或:学无止境,做学问要坚持终身学习,生命不息,钻研不止)。(2分)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2分)

(2)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4分)

(3)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3分)

参考*:

(1)三年后全城没有可以抵挡我(或:和我对抗)的(2分,“国中”“予当”宾语前置句式各1分)

(2)我中年时喜欢圣贤之道,对于下棋我感到后悔了,对于文词我觉得惭愧(或:羞愧)了,我不再把它们放在心上了,您认为怎样?(4分,“好”“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无所容心”“奚若”各1分)

(3)先生的年纪只有武公一半,功业却可以成倍地超过他,希望先生无愧于武公啊!(3分“半于”“倍之”“其”各1分)

参考译文

礼部尚书乔白岩先生将往南都,到我处来论学。

我说:“学贵专。”乔先生说:“对。我小时候喜欢下棋,以至吃东西不知道滋味,入寝也不想睡觉,眼睛不看别的,耳朵不听别的,大概一年就压倒了同乡的人,三年后整个城里没有可以抵挡我的人。学果真是贵专的啊!”

我说:“学贵精。”乔先生说:“对。我长大后喜欢文词,于是字字探求,句句搜集,研究各种史传,考究诸子百家,开始时企望考察到唐宋,最后渐渐深入到汉魏。学果真是贵精啊!”

我说:“学贵正。”乔先生说:“对。我中年时喜欢圣贤之道,对于下棋我感到后悔了,对于文词我感到惭愧了,我不再把它们放在心上了,您认为怎样?”

我说:“行啊!学下棋虽然叫做学,学词章虽然叫做学,学道虽然也叫做学,但结果却大不一样。道就像大路,此外便是荆棘丛生的小路,很少能够到达目的地。所以专于道这才能叫做专;精于道,这才能叫做精。只是专于下棋而不专于道,这种专便是沉湎;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这种精便是癖好。道可是又宽广又博大的,文词和技能从道中来,但若只拿文词和技能来做学问,离开道就远了。所以做学问不专就不能做到精,不精就不能明达其中的道理,不明达道理就不能做到真心诚意,所以古人说‘惟精惟一。’精,精到的意思,专,专一的意思。精到就能明达,明达就能真诚,所以明达是精到的体现,真诚是专一的基础。专一,是天下最大的本源;精到,是天下最大的功夫。连天地万物生成发育的大道都明白了,何况是文词技能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呢?”乔先生说:“对极了!我将在这上面用尽一生,只是后悔这已经太晚了。”

我说:“这岂是容易的啊!一般在高位上的人不讲究学业也很久了。从前卫武公九十岁时还向国民诏告说:‘不要因为我年老了而丢掉我’。先生的年纪只有武公一半,功业却可以成倍地超过他,希望先生无愧于武公啊!我又怎敢忘记国士因真情相交而提出的忠告呢?”

第3篇:《送杨少尹序》阅读*及原文翻译

送杨少尹序

韩愈

【原文】

昔疏广、受二子②,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帐③,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④,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⑤,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⑥,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

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注释】

①杨少尹:即杨巨源。少尹,官名唐代州长官的副职。

②疏广、受:即疏广、疏受,西*,疏广为太傅,其侄疏受为少傅。年老同时辞官,百官盛会欢送,封建时代传为美谈。

③设供张:即设供帐。陈设帐度举行酒宴。祖道:饯行。

④汉史:指《汉书》。

⑤国子司业:国子监的司业。国子监,唐代最高学府。司业,学官,是国子监的副职。

⑥忝(tiǎn):有愧于。谦词。当时韩愈任吏部侍郎。

【译文】

古时候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因为年老,同一天辞掉职位离去。当时,朝廷中的公卿摆设宴席,在京都门外为他们饯行,车驾有数百辆之多;道路上旁观的,有很多人为之感叹并流下了眼泪,无不称赞他们贤明。汉代的史书既记载了他们的事迹,而后世擅长绘画的人,又画下了他们的形象,到今天依然光*照人,清清楚楚的仿佛是前不久发生的事情。

国子监司业杨巨源,正以他善于写诗来教育学生,一旦到了七十岁,也禀白丞相离职回归他的故乡。世上常说古时的人和现今的人是不能并论的,而今杨巨源与疏氏二人,他们的思想难道有什么差异吗?

我攀附于公卿之末,恰逢生病不能出去送行。不知道杨少尹走的时候,都城门外送行的有多少人?车有多少辆?马有多少匹?道边的旁观者,也有为他的行为感叹,知道他是贤者的,还是没有呢?而史官能不能铺张渲染他的事迹,写成传记以做为疏氏二人的事迹的继续呢?不会冷落寂寞吧?我看到现在世上没有擅长绘画的,而画还是不画,也就不必考虑了!

然而我听说扬侯的辞归,丞相中有敬重而怜惜他的,奏明皇上任命他为其故乡河中府的少尹,以便不断绝他的俸禄;又亲自写诗来慰勉他。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来应和。又不知道古时候疏氏二人的归乡,有这样的事吗?古人与今人相同还是不同,不得而知啊!

中古以后的士大夫,往往依靠官俸来养家,罢官之后就无归宿之处。杨侯刚成年,便在他的家乡被荐举,参加了《鹿鸣》宴而来到朝廷的。现在回到故乡,指着乡间的树说:“那些树是我的先人种的。”“那条溪流,那座山丘,是我小时候钓鱼、游戏的地方。”故乡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做为榜样。古人所谓“乡先生”,逝去之后能够在乡里社庙中享受祭祀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

1.请写出本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有别于本文的文言序《》。

2.第①段写疏广、疏受二人临行时的场面,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

3.对“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擅长写诗的京城人,也跟着来应和丞相。

b.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来应和丞相。

c.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跟着来应和杨侯。

d.擅长写诗的京城人,也作诗来应和杨侯。

4.在第③段,作者表面上说自己“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离京时送别场景怎样,而实际上是有所指的。其深层含义是什么呢?

5.从全文看,杨巨源其人如何?作者对他怀有哪些感情?

6.近代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韩愈《送杨少尹序》之类,此可谓是一种无韵的散文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参考*

1.伶官传序。

2.突出杨侯和二疏一样具有品德之美,受人敬重。(意思接近即可)

3.b

4.暗示杨氏离京场面与二疏不同,借此议论古今执政者的不同,感叹朝廷对有功德的老臣的少恩,替杨氏鸣不平。(意思接近即可)

5.有才华,德高望重,不忘本(家乡);无限惜别、仰慕、赞叹。(意对即可)

6.“略”。(可从语言(如朴实无华,句式多变)、情感(如真切深沉,动人肺腑)、意境(如浑厚优美)等角度把握“无韵的散文诗”的特点,有具体内容或句子来分析说出自己的理解。能够谈出两点,语言表达流畅即可)

赏析:

这是韩愈为送同僚杨巨源告老还乡写的一篇赠序。文中把杨辞职归乡的情景跟历史上有名的二疏具体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了杨巨源思想品德之美。写汗注意前后照应,富于变化;并且反复咏叹,言婉情深,作者的思想感情灼然可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