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粽子的故事

第1篇:关于端午节粽子的故事

每个节日都连接着一种食物,端午节当然就是粽子啦!那么关于端午节粽子的故事,大家了解吗?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楚国大臣的。

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自杀。

屈原投*后,楚国*为了不让*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送粽子。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对亡国之痛,悲愤地怀抱着大石头,跳进了汨罗*。屈原去世后,楚国的百姓心里十分哀痛,大家都跑到汨罗*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着小船,在*上来来回回滑动,想要打捞屈原的真身。这个时候,有一个渔夫做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他向汨罗*扔下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饭团、鸡蛋全部落水了。其他人看着渔夫的举止,脸上表现出震惊的表情。渔夫解释说,鱼龙虾蟹吃饱了饭团等食物,就不会去啃食屈原的身体了。人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开始纷纷效仿。

这时,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里。原来老医师想要用雄黄酒迷晕蛟龙水兽,以免鱼虾伤害屈原的身体。

可是,后来又为什么会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根据《初学记》里的记载,汉代有一个人,夜里梦见一人,梦中之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三闾大夫对这人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二十二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板大夫,辅助楚怀王。其时楚怀王受到奸臣的进谗,没有接受屈原关于联齐抗秦的主张,被说客张仪骗到秦国软禁起来,逼他割地献城,后因忧虑成疾,不久便死于秦国。

屈原知道后悲愤欲绝,上书请求顷襄王为怀王报仇。但顷襄王窕宠信奸佞,不思振复,将屈原削职放逐*南,其后楚国被秦国攻陷,亡在旦夕。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在极度忧愤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屈原六十二岁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路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

楚国*闻讯,纷纷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屈原的身影。这便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都把米撒入*中以祭祀他。但由于人们祭屈原的米,都让*上的蛟龙吃掉,故后来人们改用粽叶、芦叶和五*丝包裹粽子。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棕子的风俗。

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伍子胥宝剑,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伍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第2篇:端午节关于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端午节关于粽子的故事,欢迎查看!

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习俗的形成,最流行的传说也与屈原有关。屈原投*后,人们为了祭祀他,纷纷将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中。因为担心糯米饭或蒸粽糕会被蛟龙吃掉,就将饭或糕装在竹筒里再扔下去,后来又改为用粽叶来代替竹筒。包粽子是有技巧的,包时将两张粽叶的毛面朝外,交叉折转成漏斗状,放入适量的米,然后再将粽叶转盖住米,包成立体状,在粽叶外缠上*线,包成粽子。据说,粽叶和*线这两样东西,都是蛟龙害怕的。

其实,粽子是一种很古老的食品,比粥、饭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据考*,粽子在*的原始时代已有雏形,在没有发明炊具之前,原始人类就用植物叶子包裹植物种子放到水坑中,然后投入烧烫的石头,把植物种子煮熟,以便食用。粽子名称繁多,古名“角黍”,又名“简粽”、“裹蒸”、“不落荚”、“白玉团”、“粢筒”等。

传说,当年祭奠的现场还有一位老医师,他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里,说是要*晕蛟龙水兽,免得它们伤害屈大夫。饮雄黄酒的习俗也由此而来。

端午节时,一些地区都兴喝雄黄酒,或者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个“王”字,一是借雄黄来驱毒,二是借猛虎(因“王”字似虎的额纹,而虎为百兽之王)来镇邪。

但许多近代学者研究*,端午节流行的许多活动早在屈原以前就存在了,可能是因为祭祀水神或龙神而举行的祭神仪式发展而来。但为什么“纪念屈原之说”如此深入人心呢?还是因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崇高品格感人至深。人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屈原的事迹,因此,端午节纪念屈原之说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就不足为怪了。

端午节的由来

春节、端午、中秋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此外还有夏节、浴兰节、诗人节、龙舟节、粽子节等名称,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有很多,有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的;有说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有说它起源自古时候的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但民间最认可、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端午节的形成是为了纪念投汨罗*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二十几岁时,就担任了仅次于宰相的左徒官职。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恶意攻击和排挤,听信谗言的楚怀王也疏远了他。楚襄王继位后,屈原又受到了进一步的打击:被革去职务,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在被流放途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风貌独具,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割。五月初五,他写下了绝笔《怀沙》后,抱石投*身亡,表现了坚持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气节。

楚国百姓闻讯,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边。有许多人划着船争先恐后地赶着去营救。但遗憾的是,他们一直追至洞庭湖也不见屈原的踪迹。这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要在*上举行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同时也想借龙舟竞渡弄出来的响动,驱赶*中鱼龙,不让它们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渐渐演化成敲锣打鼓的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的习俗。

龙舟竞渡习俗,广泛流行于我国长*中下游地区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千百年来,已经成为民间一项规模宏大的民俗游艺活动。

每到举行赛龙舟时,大家就像迎来了一个盛大的节日。有的地方,参赛的龙舟会多达五六十只。这些龙舟在船头上装饰有各式各样的木雕龙头,十分华美、威武,形成了龙舟节美不胜收的风景。

第3篇:关于端午节粽子故事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粽子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相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里,说是要*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相传,在*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相传,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实:长*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相传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老人们说,端午节是门前悬挂的艾草,菖蒲,可以驱鬼辟邪,求得平安;青年们说,端午节是河上的一条条龙舟,可以尽情展示自己;小孩子们说,端午节是腰上挂着的一个个香袋,每一个都装有一个童趣的心。只要拥有过她的人,哪怕只听过她的故事,都会有刻骨铭心的感觉,我又岂能例外。

端午节是我们这块神州大地上的一个传统节日。到了那时,可热闹了!人人门前悬上艾草,挂上钟馗,有的地方还有赛龙舟,但这些还是吸引不了我,我最喜欢吃粽子,爸爸对我说,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在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为了祖国,为了民族,投*殉国。我想,爱国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凝聚国家和民族团结支柱,屈原精神的伟大,在于他心忧天下,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包粽子首先要有箬叶。妈妈对我说,箬叶要到山上采,山上会有箬叶树,我和伙伴们,大人们一块儿去采箬叶,山上有人工栽种的箬叶树,所以我们不用瞎瞄瞎撞,直接去采就行了。我每次都会与伙伴们竞赛,看谁采的多。箬叶采回家后,还得用剪*剪去箬叶的两端,放在水里泡个一天半会儿的,才能包!有了箬叶还不行,还得有糯米和馅料,我家是吃荤的,所以当然是去买肉了!

肉买来后,一切都准备好了,只欠"妈妈"这阵东风了!妈妈包粽子前,当然要先把糯米搅匀,再依次放下三勺盐,两勺酱油,两勺味精,一勺辣椒粉,接着,才可以包。妈妈把箬叶折成三角形,流下一个空洞,先放一半糯米,再放下馅儿,然后又把糯米添满,再将箬叶包在糯米上,用线一绑,就形成了一个枕头形。我看着妈妈做了许久,做得糯米没了,馅料空了,才停下来。停下来后,我望着一个个粽子,真是直流口水呀!就催着妈妈快点煮几个,可妈妈说,一时半会儿也煮不熟,叫我先出去,我看着都直流口水,又怎么肯出去呢但妈妈一定要我先出去玩会儿,我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去。来到街上,我见到许多伙伴也在街上,我一问才知道,他(她)们也和我一样,都是被妈妈"赶"出来的。我们各自说着想象中自家的粽子应该是多么多么的好吃!

过了一会儿,我们各自怀着满腔喜悦回家了。早就唾沫流了"三尺"的我飞一般跑回家,一到门前就闻到了一阵阵扑鼻而来的香味,马上跑到厨房,早就把一路跑回家的疲劳抛到九霄云外了。我一看盘中正冒香气和热气的粽子,也不管烫不烫,随手抓起一个,还真烫,我一下子把粽子扔到这只手,一下子把粽子抛到那只手,一下子又这只手抓抓,一下子又那只手挠挠,可我毕竟是皮肉之躯,太烫了也受不了,就把粽子用衣服包起来,再用小*将粽子切开,一下子香喷喷的气味扑鼻而来,我馋的一下子禁不住咬了一口,啊,回味无穷!我马上跑到街上,一会儿跑到这家,一会儿跑出那家,一会儿又蹦进了另一家,相互品尝着,各自分享着自己的喜悦!

科技在发达,时光在飞逝,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不会变。此时它将在神州大地上永远流传下去,越来越旺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