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级别对照
*古代官职级别对照(3部分)
概述现代官职从股级、科级、处级、厅级、部级到国家领导人只有6个大等级12个小等级,而古代的等级从品级建立时就有9品18级(9品30阶)。做级别对比时,只好以几个区域品级对齐了。如巡抚对应省级、知府对应厅级、知县对应处级。我国古代,表示官阶尊卑的标准单位曾经有两个。秦汉时期的标准单位是,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郡司马。”即指被降为*州司马。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内*【相当于*】: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由内*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的首辅大
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机处掌握,在*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机大臣,统称大*机,*机大臣的僚属称为*机章京,又称小*机。【这些宰相相当于*局常委】。*行政机构: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由于部比较少,所以这些堂官相当于副总理兼部长】。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相当与*的直属机构】。*事系统:清朝*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卫戍区】,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备团】,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驻防八旗【大*】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等只管*事,而驻扎边疆的将*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行宪机构: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地方行政: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省委书记】,布政【省长】、按察【政法委书记】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省*司令
】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只管八旗驻*;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地委】的设置,道为监察区*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市委书记】、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委书记】、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清朝官制(总表)文京内官武京内官武京外官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大学士【*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巡捕五营统领【*卫戍区司令兼*市*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八旗*大*司令】、都统【八旗*首都及陪都*司令】、提督【绿营*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备团司令】、八旗护*统领、銮仪使【*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
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级*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副尉、步*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参领、委署鸟*护*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
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校、前锋校、护*校、鸟*护*校、骁骑校、委署步*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科级】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股级】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副股级】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
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普通科员】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b22整理---------------------------官职古今对照实战*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具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秦汉以降,历代品位*等级的形态、来源,品位*官职的数量、类别纷繁复杂并且因时而异,其每一细微变化都可以折*出相关*变迁,解析其中的原因可以显示出*古代*体制的一些重要特点。秦汉官僚的头衔相当简洁,大多不过一官而已。像“大司马大将*领尚书事”这样的头衔是很希罕的。但汉以后就不同了,官僚的头衔叠床架屋,诸如“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徐兖北徐南兖青冀六州诸*事骠骑大将*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南徐州刺史竟陵□开国公”、“使持节特进侍中太尉公尚书令都督冀定沧瀛幽殷并肆云朔十州诸*事骠骑大将*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并肆汾大行台仆*领六州九(大)酋长大都督散骑常侍御史中尉领领左右驸马都尉南赵郡开国公”之类官僚结衔,看得人眼花缭乱。就算魏晋以后的官儿比秦汉能干,兼治十数职毕竟勉为其难。其实这成堆的官衔各有不同*质,并不一定都对应着一份差事,许多不过用来增添荣耀、加重资望及赋予待遇而已。例如“侍中”、“散骑常侍”就是加号,加之者得以佩貂珥蝉,神气多了。“特进”也是加衔,由此朝会时班次就可以进至三公之下了。加“开府仪同三司”则可开设府署、辟召掾属,享受和三公同等的礼仪。“骠骑大将*”并不是*职而是*阶,称“*阶”也只是因其名为武号而已,文官也常用“某某将*”标志位阶。散官“左光禄大夫”用于标志文官位阶,在北朝武职也能获得。此外上述头衔中还包括兼衔、爵号等等。这时官僚的业绩未必超迈秦汉,可资夸耀的官号却五光十*、琳琅满目了。这样看来,*古代的职类结构中至少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职类”。后一类官号的权责规定有时只是徒具其名,但它们
却具有不容忽视的品位意义:用于增添资望、赋予待遇、确认品阶,以及提供起家官职或迁转阶梯,提供候选、储才或安排冗散之位。前面征举的长串官衔,其中有许多就是这类官号。当然,在职能*和品位*官职之间,也存在大量既有职能、又有很浓的品位**的官。品位*官职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散阶制,这在唐宋时期尤为突出。以唐制为例,其时文武散阶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文武散阶都是29阶,分别以“大夫”、“郎”或“将*”、“校尉”等为名。粗通古代史的人都会知道,这些大夫、将*等已不再是官职了,只是标志等级的阶号,好像近代的*衔。散阶和职事官阶并不一致,为此还发展出了“行”、“守”等术语以规范之。在入仕之初,官员首先获得的是散阶;在任满解职的时候,散阶依然维系着官员品级;在授予职事官时,散阶高低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曾有众多待遇从属于散阶,例如薪俸、给田免课、刑罚、班序、车舆、衣服等,此外还涉及致仕、封爵、置媵、营缮、丧葬、谥议等方面的待遇。北宋前期一度以“寄禄官”为阶官。唐宋的叙阶及进阶制度,繁复得让人眼晕。现代文官等级制中,依据品位的分等和职位的分等,构成了两种不同类型。品位的分等是针对人员资历品级的分等,表现为跟人走的官阶;职位的分等则仅仅针对岗位权责确定报酬、划分等级,此外就别无官阶了。唐宋的“阶职分立制”,显属品位分等。勋赏爵位制度隋唐五代宋分别在前代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包括文武散官、勋、阶、品、位、爵、赐、号等在内的,具有一定内容、系统分明的勋赏爵位制度。勋赏爵位制度是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正式的职事官有一定的联系,又*于正常官制之外。下面分别介绍其主要内容和作用。文武散官唐代将其作为定班位眼饰和按资升迁的等级,“入仕者皆带散位,谓之本品”④。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凡29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至陪戎副尉凡45阶。散官与职事官的品级不一定一致,职事官量才任使,散官则按资而叙。高散官任低职事称“行某官”,低散官仕高职事称“守某官”,散官与职事级相同称“兼某官”。散官也称阶官。宋代文散官与唐一样有29阶,武散官则改为31阶,仅作为官章服饰的等级,大凡“文武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绿”。勋官是奖给文武官员的称号。唐制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凡12转,受勋者即称勋官。宋沿唐制为12转,但已经成为文武官员常加的勋号。爵即爵位。唐爵有9等,有王、嗣王、郡王和公侯伯
子男等。宋划分为12等,即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食封分为食邑和食实封两种,一般与封爵相结合。唐代食邑自万户至三百户共分9等,宋代自万户至二百户共分14等。有食邑的在唐代“三丁以上为率,岁租三之一入于朝庭”,只有“食实封者,得真户,分食诸州”②。在宋代则食邑完全是空的,只有食实封才享有封户所纳的赋税,因此,宋代实封只从千户到百户分为7等。赐即奖给文武官员某种*待遇。唐代没有明文规定,宋代以剑履上殿、诏书不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紫金鱼袋、绯鱼袋等作为赐的6个等级。[本帖最后由b22z33于2008-7-3014:57编辑]
更多精*内容,请点击环球网*(bbs.huanqiu)
范仲淹另带馆职——从三品的龙图*直学士,所以其地位等同于从三品,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才是真正的差遣,经略安抚使节制一路*政大权,副使是其副手,延州知州掌管延州一州的*政大权。2、实例2:岳武穆岳飞曾担任过的一个职务,“清远*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特封武昌县开国子”,节度使是个官名、从二品,宋代最高武职,制置使是南宋才设置的实差遣,相当于北宋的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或数州*政大权,也就是说湖北路的荆州、襄州、潭州三州均归岳飞节制,开国子是爵位的第11等。3、如中书令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但是拥有这一官称的人只意味着拥有宰相的资格和可以领取宰相的俸禄,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就是宰相了。只有皇帝差遣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他才能算是实际的宰相。这种绕山绕水的干部制度,常常会使我们在碰到大宋帝国的官职称谓时,一头雾水,完全找不到北。比如,尚书右仆*兼中书侍郎判中书省事这个称谓,实际表示的是真正的宰相。但在字面上,它的意思是:尚书省副首长兼中书省副首长,然后代理中书省首长。用今天的官制比喻就是:教育部部长只是一个头衔,并不能实际过问教育部的事务,必须由商业部的副部长兼任教育部副部长,然后再代理教育部部长。这时,只有在这时,他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部部长了。明清各省总督依例均有兼衔,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规定,除授为尚书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外,其余各省总督,俱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所以,总督又兼有监察地方之权。花絮1、洗马:即太子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比如唐初的魏征就是李建成的太子洗马,一直劝李建成除去李世民。2、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3、祭酒:即国子监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b22整理---------------------------*现今官职级别国家级正职:***,国家主席,**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国家副主席,***局常委。国家级副职:***局委员,候补委员,*纪委书记,*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副总理,国务委员,最高*法院院长
,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省部级正职:**纪委副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党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各*团体(党组)正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国家正部级企业正职领导。省部级副职:**纪委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副职领导人(党组成员)和副部级机关(党组)正职,各*团体(党组)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省纪委书记,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副部级高校党政正职。厅局(地)正职:**,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司局室正职**,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副部级机关(党组)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纪委书记。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协的正职,厅局(地)副职:**,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司局室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副职,副厅级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协的下属机关正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协的副职,纪委书记县处级正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处室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协的下属机关副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协的下属单位正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协的正职,县处级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处室副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协的下属单位副职和副处级单位正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协的副职,纪委书记乡科级正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协的下属单位所属科室正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协的下属单位正职,各乡镇党委,**古代官职级别对照正职,乡科级副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协的下属单位所属科室副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协的下属单位副职,各乡镇党委,*正副职,公务员*队国
有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技术人员不是公务员,不是公务员,但仍是国家干部但仍是国家干部。一级国家主席、*总理、*主席、*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国家副主席,*书记,*局常委二级副总理、*局委员、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检察院检察长海*、空*、二*,*四总部二至三级大*正职三级省(自治区、直辖市)委书记大*副职,省长,*各部部长集团*正职*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四级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副书记,副省长,*各部副部长十六个副省级城市的市委书记,市长。集团*副职十所重点大学44个国家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五级地(市、洲、盟、直辖市的区)委书记、巡视员正师级*职有权授予学士及以上学位的大学校长、大型国有企业教授、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艺术一级六级地(市、洲、盟、直辖市的区)委副书记、助理巡视员副师旅级*职大专及以下学院七级处长、县委书记、县长,调研员副旅团级*职副教授中型国有企业高级工程师、副主任医师、中学高级教师、艺术二级八级副处长、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助理调查员副团级*职九级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科长、主任科员讲师、工程师、主治医师、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艺术三级十级乡党委副书记、副乡镇长,副科长,副主任科员营级*职十一级博士的起始级别副营级*职十二级硕士的起始级别连级*职十三级学士的起始级别科员排职级*职助教、助理工程师、医师、小学一级教师、艺术四级十四级大专毕业生的起始级别技师中学三级教师、医士、护士、小学二级教师、艺术五级十五级职校毕业生的起始级别事员小学三级教师、正省级干部(正部级干部):*各部委正职干部(如教育部部长、国家发改委主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正职干部(如*苏省省长、天津市市长)部队正*职干部(如*苏省*司令员、12**长)副省级干部(副部级干部):*各部委副职干部(如*部副部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部委管理的国家局正职干部(如国家文物总局局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职干部(如安徽省副省长、重庆市副市长)各副省级市*正职干部(如南京市市长)部队副*职干部(如浙*省*备司令部副司令、31*副*长)正厅级干部(地市级干部):*部委各司正职干部(如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工作司司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正职干部(如
河北省交通厅厅长,*市财政局局长)各副省级市*副职干部(如宁波市副市长)各地级市*正职干部(如无锡市市长)部队正师职干部(如1*后勤部部长、34师政委)注:以上为高级干部副厅级干部:*部委各司副职干部(如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副司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副职干部(如黑龙*省建设厅副厅长、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正职干部(如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宁区区长)各地级市*副职干部(如苏州市副市长)部队副师职干部(如35师副政委、179旅旅长)正处级干部(县团级干部):*部委各司所属处室正职干部(如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济作物处处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所属处室正职干部(如*苏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副职干部(如沈阳市卫生局副局长、浦口区副区长)地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正职干部(如扬州市劳动局局长、滨海县县长)部队正团职干部(如105团政委)副处级干部:*部委各司所属处室副职干部(如农业部兽医局防疫处副处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所属处室副职干部(如*苏省教育厅人事处副处长)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处室及区县各局正职干部(如南京市科技局科技成果处处长、玄武区卫生局局长)地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副职干部(如镇*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家港市副市长)部队副团职干部(如105团参谋长)正科级、副科级干部略注: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其各级干部参照*各级干部待遇,但不具有行政级别,不属于公务员编制*各级干部如为上一级党委常委,则其行政级别升一级。如张家港市市长为正处级干部,若为苏州市市委常委,则为副厅级干部按例,高级干部在60或65岁以后往往调往相应级别的人大、政协担任领导职务,俗称“退居二线”正省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巡抚与布政使,为从二品副省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按察使,为正三品正厅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知府,为从四品副厅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同知,为正五品正处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知县,为正七品副处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县丞,为正八品
第2篇:*古代的最长对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是由清代名士孙髯翁为昆明大观楼所题写的长联,垂挂于大观楼临水一面的门柱两侧,号称“古今第一长联”。孙髯,字髯翁,号颐庵,昆明人。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自幼聪颖,才气超群,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晚年又自号“咒蛟老人”。在文禁森严的雍乾之际,把感慨融铸于一百八十字大观楼长联中,一时轰动诗坛,是我国楹联文库中的一颗明珠。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寓情于景,情景交隔,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堪称千古佳作。
国学上联突出一个“喜”字,喜溢四方,绘出了一幅颇富滇池风物特*的风景画。作者登临楼上,首先写眼前那茫茫空阔无边的滇海,写作者敞开衣襟、推开头巾观海的高兴劲。接着写大观楼四面的景观:东边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骏,西边的碧鸡山如翱翔的凤凰,北边的蛇山如蠕动的长蛇,南边的鹤山如展翼的白鹤。凭楼四望之后,又回到眼前那浩瀚的滇池里,那一处处螃蟹和海螺状的岛屿边缘,点缀着如少女鬟髻鬓发般摇曳多姿的杨柳;那一簇簇水草和瑟瑟的芦苇,似禽鸟那五*缤纷的羽毛点缀着水中的云天和红霞。前面,作者在观看滇池和四周的群山后,曾发出文人学者们,何不选择这名胜地的高楼登临欣赏一番的感慨。这里,作者在描绘了眼前池中的胜景后,再次由己及彼,概叹:不要辜负了美好的胜景吧——那四周飘香的稻谷,那波光万顷的浪涛,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风中的杨柳。作者通过写景抒情,那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文化下联勾勒云南的历史,重在一个“叹”字上下功夫。作者追根溯源,道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展示出了一幅颇耐人玩味的历史画卷。作者乘兴看够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立即联想起云南风云变幻的历史,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千古的英雄豪杰们,都随滚滚的历史长河悄然地流去了:那雄视一代的汉武帝,为了打开西南通途,曾在长安凿昆明池,训练水*;大唐皇帝曾册封南诏,立铁柱刻颂功德;宋太祖竟手挥玉斧,划疆立界,让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走甘肃经四川,占云南灭大理,招降吐蕃,继伐中原。这一系列宏伟壮观的景象,费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心力,然而,这一切犹如*楼帘外萦绕的朝云,不等珠帘卷起,便在萧萧的暮雨中消失了。那些纪颂功德的词句,都随着那断碣残碑。埋没在夕阳和农家的炊*里。留给我们的只是寺庙里传来的钟声,*岸边点点的渔家灯火。天上南飞的两行秋雁,还有那睡在山林间文人雅士醒后的一身清霜。这怎能不令人为之感叹!
国学长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字句洗炼;内涵美质,外溢华*,意境高妙,气势非凡。是对联史上不朽的杰作,影响甚巨。大观楼长联是诗、是画、是历史的镜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卓识,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正因如此,该联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篡改更换,但始终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重了其在对联史上的位置。
第3篇:高三历史重要*古代选官制度知识点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功)
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标准从才能到门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集权。(积极作用为主)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科技、思想的发展。(消极作用为主)
(二)新课标版
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和地方出任*。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实行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5)科举制的影响: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规律小结
1.*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爵位—*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
2.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的方法看待*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同情况;科举制由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作用都有很大的变化。
三.热点冷点
1.*古代选官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不同时代不同选官制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这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4*苏历史2)下列*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
a.实行刺史制度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d.颁布“推恩令”
02.(2003春季文综12)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03.(2003*苏历史5)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
a、武举b、殿试c、糊名法d、进士科
04.(2006*苏历史5)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旁行糊名法05.(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1)有网友发表*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06.(2009年上海历史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07.(2007重庆文综37)(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古之取士皆于学校,故首先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友以成就之,以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2分)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分)
08.(2008全国文综Ⅰ卷37题第(1)、(2)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二试三试
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历代选官制度》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高考题例*及解析:
01.b西域都护是汉宣帝时设立。
02.b应是强化了皇权。
03.c糊名法是北宋科举中防舞弊的办法。
04.b熟悉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
05.c史实方面科举制的产生和八股取士的时间都表述错误;评价方面太片面。
06.d熟悉隋朝以来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明确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07.
*要点:
(结合变法的背景)原因: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舆论不利于变法。
(结合变法中教育措施的内容思考)特征:注重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实用*人才;扩大了选官途径。
08.
*要点:
(1)(对比明经科和进士科的考查重点)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2)(从选拔方式和范围思考)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五.新题预测
01.*古代官吏选拔标准有一个由世袭—功劳—道德—门第一才学的变化过程。其中实现选择标准由家族世袭到功劳大小的变化的时期是b
a.西周b.战国c.魏晋d.隋唐
02.开皇*年(公元598年)诏曰“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剌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说明b
a.隋朝科举制度正式形成b.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c.隋朝科举制度已经较为完善d.隋朝参加科举的官员身份很低
03.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c
a.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员的文化素质
c.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d.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
04.今天的高考制度借鉴了古代科举制中的d
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②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
③采用密封卷阅卷的方式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05.明代后期一位来自苏州的考生,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位考生可能经历下列哪一事件?b
a.该生通过乡试后,即获准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b.在茶馆里,该生听*居民议论着官*与倭寇的战事
c.该生在书肆里见到刚出版的《海国图志》
d.为了准备法律判例的考试,该生努力背诵《大明律》
06.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乃一种直接的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之权”。这句话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c
a.削弱了*集权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扩大了*的统治基础d.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